03.02 老照片:真正的北京城,被震撼到了,城牆與城門(三)


1910年,朝陽門北面全貌及護城河,甕城前城樓、箭樓挺拔蒼勁。

朝陽門迤南護城河上盪舟,遠景為東直門。

1940年,朝陽門航拍。

1950年,朝陽門箭樓東北面和護城河,從這角度可以看到延綿不斷的城牆。

1916年,正陽門改造竣工後,城樓北面。畫面中雙券洞上方可見城牆東馬道延長通過,棋盤街東馬路也展寬。

1918年,正陽門城樓南面全貌。

1940年,正陽門迤西的內城南垣,在城樓二層西望,遠處城門是宣武門城樓,還隱約可見天寧寺塔,城牆內是前三門順城街。

1946年,正陽門航拍。

1954年,正陽門迤西的內城南垣及城裡順城街,遠處城門樓是宣武門。在城樓二層的西北角向西拍攝。

1903年,廣渠門。洋人的狩獵俱樂部在城外(廣渠門外迤南護城河河床)跑馬打獵。

北京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廣渠門是北京外城東垣的城門,外城東、西垣僅各闢一座城門。廣渠門是外城城門中規制居中的三個城門之一,即規制低於永定門和廣安門,高於東、西便門,與左安、右安相似。與外城西垣的廣安門遙遙相對。

阜成門,位於北京內城西垣之南,元朝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遙遙相對。“平則門”之名沿用到明正統年間,明正統四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門”。阜成門為通往京西之門戶,明清及後來很長時間,城內所需煤炭皆由此門運入。

阜成門迤南護城河。

1925年,阜成門甕城內閘樓門洞和道邊的缸瓦市。閘樓闢在甕城北月牆,為硬山灰筒瓦頂;甕城門洞為五伏五券式券洞門,券洞中心靠外側正對閘樓的券頂處是懸起的千斤閘,緊急時,千斤閘放下則完全封閉城門。北京內城甕城的閘樓都設有同樣規則的千斤閘。

1874,內城東南角樓東南面 (古老的城池,北側高出城牆的建築是外城與內城交接處的過樓-碉樓)。

1917年,內城西南角樓西南面,以及到宣武門間的南城牆。

1946年,抗戰光復後,內城東南角樓東南面,角樓全面整修一新。

西便門箭樓西北面(城外),甕城上站崗的是德國兵,甕城上挑著德國國旗。照片攝於1901年。

1931年,西便門東水關、護城河、內城西南角樓城臺、外城北垣西段與內城西垣結合部航拍。

1919,德勝門箭樓北面,護城河橋。此時甕城已拆毀,環城鐵道已修通,但在這個角度還能領略到原貌。

1912年前後,德勝門箭樓西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

1953年,德勝門箭樓西北面。

1870年,宣武門箭樓西南面,甕城外護城河。靜謐,安然,馬飲護城河,這景緻難得一見啊!

1907年,宣武門迤東城根的煤棧。

1910年前後,宣武門東面全景。此時箭樓還是完好的,可見護城河橋,閘樓隱在樹後,隔城牆看到重建的南堂頂部,繞甕城外通過的鐵道。

1961年,宣武門城樓南面,東側豁口護城河橋外側。五年後的1966年,城樓被徹底拆除。

1913年,鼓樓俯瞰四至(東向,鼓樓東大街,東直門大街)

1916年,東直門城樓東面,環城鐵道東直門車站,列車。甕城剛剛拆除,環城鐵路開通。

1916年,修建環城鐵路後的東直門全貌(南面)。這張照片較常見,但多被媒體誤解釋為 “朝陽門”,由箭樓端甕城殘牆的直角和東直門外香河園自來水廠的煙囪,即可辯認出這裡是東直門。

1946年,鼓樓俯瞰四至(東向)。鼓樓東大街,遠處可見東直門城樓和東外自來廠的水塔。

1902年,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和進出城的道路。

永定門西南面,永定門是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門,位於南垣中央,是從前門一直延伸下來的大街終點。

1946年,永定門甕城外西面城根。

1946年,永定門東南面全貌(甕城外)及護城河,抗戰光復後,甕城及城樓剛被整修一新。

如今重建的永定門,據說規模小了不少。

1930年前後,西直門箭樓南側,甕城外的攤舖、道路和洋車。

1949年,西直門箭樓西面。這城牆真壯觀!

1955年前後,西直門航拍(東向),城門兩側甕城外的城牆上各開闢了一個門洞,車馬行人繞甕城外,走這兩個門洞進出城。

1950年航拍北京城全貌,夠震撼吧,所有的城牆和城門都清晰可見。

城樓圖文解析。

北京的城門,今天僅存“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角樓只留下內城東南角的箭樓;而城牆,只剩下不足400米。這座建於1553年、由16座城樓和近40公里城牆圍繞出凸字形的老城輪廓,已經成為遙遠記憶中淡漠的景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