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錯過了蘋果,怎還能錯過生豬?

一、寫在開頭的題外話:我們為什麼會錯過蘋果?

區分一個交易員或分析員水平高下的重要因素就是能否在未來尚未成為事實之前準確的描述她。而市場上總有這麼一批交易員,認真的盯著當下發生的事情,卻永遠沒有向著未來多看一眼。

蘋果經過了波瀾壯闊的行情,但是對於他們,卻一再的錯過。8000多元的價格開市,相比較蘋果每公斤4.3元的成本,明顯有很高的利潤空間。彼時還處於產能輕微過剩的階段,而他們輕而易舉的錯過了一波下跌行情。之後蘋果花由於反常的天氣,提前綻放,結果迎頭撞上了幾十年不遇的凍災,西北地區從最高溫度34℃急劇下降到零下9℃。如此大的溫差導致蘋果減產瞬間成為定局,而6500元到7000元每噸的價格明顯已經不再能反應市場的真實狀況,而他們再次狐疑與消息的真實。此後的“紙加膜”蘋果、“交割標準”等問題,不斷的成為推升行情的因素,而一切對於他們都在不斷的錯過。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是他們慢了一步。一個期貨品種,如果做基本面方面的研究就不能等到它已經上市之後才進行。孫子兵法開篇就提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我們不能等到期貨市場上,多空激戰已然打響,才想到去摸清雙方的底牌,然後選擇站在哪一方。速度是制勝的關鍵,錯過行情就是浪費生命。

沉湎於過去的錯過不如立足當下,生豬、土豆、紅棗這都是未來將要上市的好品種,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做些彌補工作呢?

二、備戰生豬期貨

生豬的產業和蘋果很像,行業集中度非常低。即使是沒有調研過生豬的朋友,也知道小時候老家屋後必備的一個豬圈。每天早上叔叔嬸子,會準時端著一大盆米糠,拌著一些飼料端到二師兄面前供他們享用。生豬是我國最大的農業品種,市場規模早已超過萬億元,產業鏈自上而下涉及飼料、防疫、飼養、屠宰、流通等領域,關聯企業達數萬家、涉及人員逾億。

生豬產業又同時是一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行業,價格波動頻繁且劇烈。且生豬價格和CPI指數密切相關,如此頻繁的價格變動對本小利薄的養殖散戶來說,無遺是極其不利的。如此看來,想必您一定不會覺得生豬期貨的出現,在中國有什麼匪夷所思的背景了吧。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讓中國期貨市場給生豬產業的養殖戶們提供一個套期保值、對沖風險的好方法。

此外,期貨市場也在逐步建立健全整體的農牧產品期貨體系。我們有了螺紋鋼,就要有焦煤焦炭、鐵礦石;我們有了PTA、塑料、瀝青就應該有原油;我們有了玉米,豆粕,豈能沒有生豬?生豬養殖70%以上的成本來源於玉米和豆粕等飼料原料,生豬期貨的上市無疑為期貨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套利可能。

生豬期貨作為一種標準化的合約,將客觀上提高我國生豬的質量,保障食品安全。同時,進一步推進規模化生產,加快生豬產業整合,促進生豬養殖標準化和規模化。另一方面,大型企業標準化生產意味著更穩定的價格控制,有助於穩定價格波動。

三、生豬產業概覽

1. 豬週期概覽

“豬週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豬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過剩)—豬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短缺)—豬價上漲。豬肉價格上漲刺激養殖戶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豬價下跌,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週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週期”。

錯過了蘋果,怎還能錯過生豬?

我國商品豬價格的週期性波動特徵明顯,一般 3-4 年為一個波動週期,平均上漲期約 16-18 個月時間。2000 年以來,全國生豬養殖業大致經歷瞭如下波動週期:2000 年至 2002 年、2002 年至 2006 年、2006 年至 2010年、2010 年至 2014 年,14 年-至今。17 年至今處於週期的下降期,行業主要在盈虧平衡點附近震盪波動。

近四輪週期:豬肉價格(元/公斤)

1. 目前產業結構現狀

據測算,17年預計商品豬出欄約7億頭,較16 年小幅提升,據農業部統計,全年生豬平均價格 15.04 元/千克,若按一頭商品豬 115公斤計算,生豬規模將達到約 1.21 萬億元。目前的生豬市場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提升以及小規模養殖戶因環保等因素的退出,大型養殖企業成長較好,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不同養殖戶主體補欄差異大,養豬行業正處於集中度快速提升過程。年出欄量10 萬頭以上大規模養殖企業正在進行大規模養殖補欄,市場佔比不斷提高;而中小規模養殖企業正處在理性補欄階段,目前仍然保持一定規模;小規模養殖(500 頭以下)由於環保因素和信心等因素,經過上一輪漫長的深度虧損後補欄母豬相對較為謹慎。未來,隨著週期波動及機會成本提高,未來逐漸淘汰。

導致小養殖戶未來退出市場的原因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第一是環保因素淘汰母豬。15 年以來對養殖業環保監管趨嚴,導致大量小養殖戶被迫關閉豬場,一方面直接帶來母豬、生豬淘汰,另一方面也直接限制補欄基數。第二是自然規律導致的母豬淘汰:上一輪能繁母豬高位為 12-13 年,能繁母豬正常的週期在 3 年左右,當前處於能繁母豬淘汰的高峰期,自然淘汰力度加大。第三是信心等因素:經過上一輪漫長的深度虧損,本輪小養殖戶補欄母豬相對較為謹慎,未來逐漸淘汰。養殖環節專業化更為明顯,小養殖戶更傾向於補欄仔豬,育肥後出售。

全球範圍內根據《中國豬肉行業競爭格局報告》,全球豬肉產量從 2011 年的 1.04 億噸,增長到 2016 年的 1.08 億噸,豬肉產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0.76%。全球主要的豬肉生產區有中國、歐盟、美國、巴西、俄羅斯和越南,2016 年上述主要生產區的產量分別為 5,185 萬噸、2,335 萬噸、1,131 萬噸、371 萬噸、277 萬噸和 253 萬噸。

2. 生豬養殖流程及成本利潤分析

母豬的使用期一般為3年,因此每年淘汰的母豬約佔總母豬數量的30%,從能繁母豬存欄的變化到影響生豬出欄量約 10 個月,因此能繁母豬存欄是監測生豬出欄的重要前瞻指標之一。

成本拆分

以外購仔豬為例,外購仔豬的生豬養殖成本中,飼料成本佔比約 74%,外購仔豬成本佔比約 20%,動保成本佔比約 4%,剩餘為人工、水電、欄舍損耗等。其中飼料成本中佔比最多的為玉米 60%,其次為豆粕 20%,小麥麩 15%,預混料 5%。

以養成120公斤和出售價格15元/公斤為例:

育肥飼料(料肉比約 2.5)=1100 元左右

仔豬成本=10 公斤*30 元/公斤=300 元

動保=50 元

其他:人工、水電、欄舍損耗(約 50 元)

養殖盈利=生豬售價(1800 元=120 公斤×15 元/公斤)-飼料(1100 元)-仔豬成本(300 元)-動保(50 元)-其他≈250 元。

四、生豬期貨上市對服務產業意義重大

生豬或豬肉是一類同質化產品,而對同質化產品來說,價格相對透明,對外部因素敏感;產量不易受產能制約,受政策、價格、下游需求影響較大;銷售方面由於經銷商議價能力強,可適當降價,多為協同模式;一般不採用渠道商(經銷商上級)模式。同質化產品正好適合採用期貨的標準化合同進行交易、管理價格風險。但是,生豬期貨的上市尚需要解決生豬的儲存、運輸、品質劃分等問題。生豬期貨上市後,養殖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資金進行生豬價格風險管理,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保證穩健經營。

錯過了蘋果,怎還能錯過生豬?

目前,我國散養戶貢獻大部分產能,因此形成了特有的“豬週期”現象。隨著規模化養殖普及,未來“豬週期”這一名詞將變得陌生。規模化養殖是一門高技術、高門檻、重資金的生意,傳統勞動密集型的散養模式不具備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優勢。對大型養殖企業來說,需要兼顧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環境多方面問題。大商所豆粕期權上市,同時生豬期貨研發加速,企業將有更多元化和精細化的風險管理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