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在永胜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块山间小盆地,海拨210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有崀峨人世居于此,人口约3000人。上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时,崀峨人与他留人、水田人、他谷人等划归为彝族。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崀峨人自称乐务斯,他称崀峨人。人们普遍将“崀”读作“良”,实际读作“浪”。在民间60岁以上的崀峨老人又读作“龙”或“兰”。 崀峨人是一个奇异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人们沿草海(现为水库)而居,住房考究,民风纯朴。有流传的俗语为证:他留的银子,崀峨的房子。与坝区汉族一样,崀峨人也有过年,七月半过鬼节,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等习俗。不同的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有打跳、荡秋千、对歌、唱酒歌等习俗。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崀峨村东北角有一地名叫“尼恨艺多”(汉语意思:出泉水地方的鬼房子)。那里解放前有一座庙子,叫做“土主庙”,供奉的不是观音之类的神,而是南诏王。每年,崀峨人都要在庙子里扎起高大的纸人纸马,聚起族人,浩浩荡荡一起送到“乌撇”焚烧。乌撇,地名。在村西南山梁,大理方向,可俯瞰程海、期纳坝子。“送土主”算崀峨人与周围民众,特别是跟汉族不同的一个习俗。现“尼恨艺多”仅余高大精美的一对石狮礅。听老人讲土主庙建得高大华美,工匠都来自大理剑川。解放前,过土主节时,全县达官贵人都会来参加。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崀峨人姓氏主要有程、海、王、罗、毕、巴等。差不多每个自然村一个姓氏,如海东村和关羊村都姓海,其余有罗家村、王家村等。相传程海湖的得名就是由崀峨人的姓氏程、海转化而来。有的崀峨人指着祖宗牌位(上写有原籍湖广长沙府××县×氏等字样)说祖先是从中原来的,原来是汉族等等。其实,崀峨人是永胜较早的土著民族,是公元八世纪中叶从洱海地区迁移来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南诏蒙氏与崀峨人先民“浪人”(分为施部落和顺部落)都来自永昌寻传故地,而且他们同祖同源,都是哀牢九隆之后。公元六、七世纪,大家以游牧的形式涌入洱海区域。由于是游牧民族,加之英勇善战,在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当中,蒙氏、浪人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取得一些部落的领导权。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公元673年,“浪人”、“浪峨人”曾参加过由唐朝主持的洱海区域九部落“铁柱会盟”活动。主旨是:大家不要相互攻伐,要听唐王朝的号令,共同抵制土蕃势力对洱海地区的渗透。

公元689年,武周永昌元年,盘踞在茈碧湖(今洱源)四周的古浪峨人首领丰时率25部归附唐朝受封浪穹州刺史,正式建立浪穹诏。同时浪人施部落建立施浪诏。数年之后,丰时之弟得吐蕃支持建立了邆赕诏(在今邓川坝)。因此,洱海北岸三诏都是由浪人建立的,又称“三浪之诏”。邆赕诏曾与皮逻阁联手夺得大厘城(今大理喜州,现喜州镇还存有地名叫峨崀哨村),但不久却被皮逻阁夺去。最后,皮逻阁由于统一洱海地区的需要,猛攻“三浪之诏”,三诏残余势力退居剑川、鹤庆一带。

公元749年,南诏与唐翻脸。公元752年,吐蕃封南诏为兄弟之国。公元794年,南诏又“弃蕃归唐”,与唐联合攻破剑川和鹤庆,歼灭三浪残余势力,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唐越嶲等地,占领整个滇西北及今西藏昌都部分地区。三浪诏首领及其部落有的北逃吐蕃,有的被迫强迁到南诏的巩固后方永昌。

因浪人先祖与蒙氏同源,表现温顺的一部分浪峨人被南诏收编,并被迁往永胜,游牧于程海东南岸一带。南诏统治者在程海东面群山草海旁筑崀峨城拒守,以作以后进军盐源和西昌的前哨。所以当时并非所有的浪峨人都住在崀峨古城,主体还是游牧于期纳、清水、星湖一带。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现永胜县“期纳”用崀峨语发音叫“奇那”,“奇”就是牛、羊粪便的意思,“那”就是黑的意思,引申为肥沃,合起来就是“土地肥沃”的意思。可见当年的浪峨人已处于半游牧半耕种的状态,还有今程海镇小密迹村,崀峨话叫做“米子拉”,意思是水好的田地。还有崀峨村内有一片田地唤作“栗杯”。“栗”是崀峨人对傈僳族的称呼,“杯”是田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傈僳族人的田地。可崀峨坝子里的居民是清一色的彝族支系崀峨人,并无一傈僳人家居住。可见崀峨人入住崀峨村时,此地是人家傈僳族的地盘,是崀峨人赶走了傈僳人。为此,本人认为傈僳族是永胜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用崀峨话命名的地方还有,如:大河村叫“那叉”,小河村叫“他拉”,柏枝村叫“树趴作”,土主庙叫“尼恨”,县城叫“诏几”,星湖、清水、期纳一带叫“禾诏”(意思就是汉人在的地方),仙人河村叫“苗克”等。另外崀峨还有一些地名,一半是崀峨语,一半是汉语。如:乌撇坪子、乌罗坪子、郑家李作、帕那箐等。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解放前,清水、程海一带还有汉人租种崀峨人的田地。现崀峨人中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一些租户闹着不交租,崀峨人闻之后,连夜削了几十把带长柄的木大刀。第二天,赶到准备不交租者的田边,几十个人一起用木刀砍削稻穗,顿时,稻谷纷纷堕地。汉人连忙赔不是,表示要按时按量交租,以后再也不敢不交租了。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笔者曾闻崀峨老人讲:解放前崀峨在清水、马军、南华、胜利一带还有会讲崀峨话的亲戚。以上说法证明:崀峨人进入永胜虽然是被迫的,但他们还是有一定权力的,他们代表了南诏蒙氏在永胜的一股力量。因为蒙氏794年在永胜修筑崀峨城以前,永胜属唐朝的地盘。第二年,即公元795年,南诏在永胜设北方赕,将永胜正式纳入其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崀峨人肯定出力不少。他们成为南诏可靠的一支武装,崀峨村曾有供奉南诏王的土主庙就是明证。

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南诏建立大理国后,崀峨人逐渐失势,有的离走,有的转投其他部族,有的投靠段氏武装,剩下的逐渐变为高氏的子民。特别是“洪武调卫”大量汉族军民的涌入,崀峨人被迫逐渐缩居程海东岸崀峨古城所在地,从过去一个强大的部族变成一默默无闻的小部族。因民族融合,加之崀峨人仰慕汉文化,崀峨人一直操崀峨语,但使用汉字。在中堂上写上原籍××(中原地区省、府、县名)就不足为奇了。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随着坝区人口的增多,水利设施的完善,生产力的提高,居住在山区一隅的崀峨人愈显落后。正因为落后,所以才未被汉化,形成一个奇异的民族。解放前,崀峨人的婚姻半径很小,只与他留人、水田人、他谷人等通婚,从不与傈僳族和凉山彝族通婚。汉族是崀峨人族外通婚的首选,但一般都是外嫁,鲜有汉族入赘或嫁到崀峨。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唐代把今天的阿昌族和景颇族都叫做寻传人。元、明时期,中原史学家又称寻传人为峨昌或阿昌。到明清两朝时,史学家又把景颇族中的载瓦(小山),喇奚(茶山)、浪峨(浪速)支称为“峨昌”。1953年民族识别时,景颇、载瓦、浪速、茶山四个支系代表一致同意以“景颇”作为自己的族名。现缅甸克钦族有7个支系,他们自称为:景颇、载瓦、浪峨、喇期、卡若、日旺、傈僳。他们自言于公元7世纪左右从澜沧江畔移居缅甸。

永胜崀峨人渊源初探

总之,崀峨人是古哀牢国施顺部落“浪人”之后,公元7世纪左右分化,有的在本地消失,有的走向缅甸,有的走向德宏、洱海等地。最终来到永胜的是一支受南诏王重用的浪峨人,在公元8、9世纪南诏经营永胜出力较多,是永胜较早的土著民族。“浪”和“崀”同音,由“浪”变为“崀”很有可能(在明代云南方志地图中,已出现崀峨村的标记)。还有就是早在1734年清政府地方官就在崀峨设有崀峨义学馆。1939年崀峨就设有省立永蒗小学崀峨分校(俗称夷务小学)。

解放后,党和国家就更关心民族教育了。但几百年来,几十年来,人才贡献太少(几乎为零),这也应引起崀峨有识人士的思考。笔者希望这篇小文能引起有关专家、领导、本土史学爱好者的注意,大家一同将崀峨人的历史源流理清,以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社会和谐发展和永胜边屯文化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文章原载《丽江日报》、《边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