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重慶天生三橋

重慶天生三橋

武隆天生橋又名天坑三礄,是全國罕見的地質奇觀生態型旅遊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以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氣勢磅礴的石拱橋稱奇於世,屬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天生三橋位於武隆縣城東南20公里的白果鄉與核桃鄉交界處,大自然造就的3座天生石拱橋,具有雄、奇、險、秀、幽、絕等特點,經歷了上千萬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卻鮮為人知。

重慶天生三橋

天生三橋[1]地處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景區內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峰、溪、瀑,是一處高品位的生態旅遊區。

重慶天生三橋

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氣勢磅礴、恢宏其規模龐大、氣勢磅礴稱奇於世,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三座橋高、寬、跨度分別在150米、200米、300米以上。。三座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將兩岸山體連在一起,形成了“三礄夾兩坑”的奇特景觀。在距離幾百米之內就有如此宏大的三座天生石拱橋實屬國內罕見、世界稀有,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真不愧為自然界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沿著幽靜的小道來到大橋下,便會對雄偉、壯觀有了更深的理解,驚歎造物主竟是如此的神奇。天生橋橋體溶洞四伏,水簾高懸。橋下溪流潺潺,噴泉叮咚。該地林森木秀,峰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茵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秘、靜悠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洞、橋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其中天生橋、飛崖走壁、擎天一柱、翁驅送歸等景點更為引人入勝,使人流連忘返。張藝謀曾在這裡拍攝了《滿城盡帶黃金甲》,是整部電影唯一的外景拍攝地點。

重慶天生三橋

天龍橋:天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橋,又名頭道橋,高大厚重、磅礴氣勢,以雄壯稱奇。橋高235m,橋厚150m,平均拱橋高度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橋面寬度147m。天龍橋橋下發育有兩個穿洞,左(南)側的穿洞稱為迷魂洞,洞底高出右(北)側穿洞120m。洞壁有大量的破痕、窩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動的痕跡,地下伏流曾經從左穿洞流過,後來齪彎取直改道為右側的穿洞。

重慶天生三橋

青龍橋:青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二座天生橋,又名中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日照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橋面高度為281m,是三座天生橋中最高者;平均拱孔高度103m;橋面厚度168m,拱孔跨度13-58m,平均31m;橋面寬124m。青龍橋以高大著稱,達281m,為世界喀斯特天生橋高度之最。從橋下仰視,拱孔高曠,壁立千仞;洞頂逐次崩塌斷面呈弧形平行分佈,展示著天坑、天生橋的形成、演化過程。

重慶天生三橋

黑龍橋:黑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位置最下游的天生橋,橋名古已有之,因其拱洞幽深暗黑,似有一條黑龍蜿蜒於洞頂而得名。橋面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為三橋中最高者;橋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橋面寬達193m,亦為三橋中寬度最大者。黑龍橋洞道的側壁及頂部窩穴、溶孔、天鍋、流痕等溶蝕形態十分普遍,反映了古伏流的水流特徵。洞壁北側發育有霧泉、珍珠泉、一線泉、三迭泉等4處懸掛泉,風格迥異。

重慶天生三橋

景色特色: 景區林森木秀、峰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成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秘、靜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橋共同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其中天生三橋,飛崖走壁、擎天一柱、綠茵生輝、翁嫗送歸,仙女洞等景點引人入勝,使人流連忘返。新增的洞內自然巖壁攀巖項目,極具挑戰。

奇、險、峻

毫無疑問,天生三橋的“天生麗質”應該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重慶天生三橋

關於三橋,在大自然的無數傑作中,它也可以當之無愧堪稱獨步。這三座橋的高度、寬度、跨度分別在150、200、300米以上。三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將兩岸山體連在一起,形成了“三橋夾兩坑”的奇特景觀。即便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在距離幾百米之內就有如此宏大的三座天生石拱橋和兩個巨型的由塌陷形成的天坑也是世間罕見的,因此,天生三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天生橋群之最”。

而且,三橋的獨步之處還在於三橋彼此之間也景色各異,互不雷同。天生三橋的奇、險、峻匯於一身,賦予了她天生麗質難自棄的非凡和明麗。

重慶天生三橋

在天生三橋的天龍橋的坑底院有一座座青瓦灰牆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落前掛著的燈籠上寫著“天福官驛”四個字。該驛站始建於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處“鑽天鋪”和“白果鋪”間之要津,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傳遞的重要驛館,後毀於兵燹。該建築位於武隆天坑,天生三橋的青龍橋下端,坑底有條谷底大道,寬約5米,仿如古時驛道,可通行木製車,騎馬。房屋位於道旁,屋頂被天龍橋萬丈深淵所籠罩。四周岩石崢嶸,灌木蒼翠,有一種陰深蕭煞之氣氛。

該建築為木質結構,古典風格,小青瓦屋頂,翅角飛簷,由兩個四合院連成矩形方陣,正門有朝門,天福官驛內庭四方約20間房舍,左廳為正殿,供官員辦公及接待賓客,右廂是官舍及衛士住房。院壩存有古官員的馬拉木質驕車。

驛站外有柵馬樁,及高竿懸掛驛站標旗,顯示此處是官家豪強出入歇腳處所。

重慶天生三橋

土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區,喜居吊腳樓,屋基前低後高,部分房屋懸空出來。房屋為“幹欄式”全木結構,底樓作畜舍或擱置農具,樓上住人。樓的四周鋪設走廊,雕欄花窗,屋簷呈魚尾上翹。整個建築飛簷翹角,鑿龍畫鳳,雕欄花窗,描紅著綠,色彩斑斕。

風味特產

江口魚、羊肉湯鍋、烤全羊,羊角豆腐乾、羊角老醋、黃牛肉、厥根粉

重慶天生三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