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余世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不会说了。

根本原因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没有打开中国的门户,只是打开一点而已。

所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利益。

但火烧圆明园则不一样。

洋鬼子搞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没有直接联系。

之所以火烧圆明园,是对清政府折腾死巴夏礼使团的报复。

当时满清高层愚昧无知,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基本国际惯例都不遵守,将巴夏礼39人关押虐待,折磨死了一半。

更关键的是,这又是在八里桥惨败以后抓得,这不是摆明了找打吗?

这就犯了众怒,也给了洋鬼子报复的借口。

英法联军多次宣布,烧掉圆明园是对屠杀使团的报复,是对皇帝个人的羞辱。

为什么满清高层愚昧到去抓使团?就是三国演义的七擒孟获看多了,以为抓住一个洋鬼子的头头,敌人就自己垮了。岂不知巴夏礼只是一个高级官员而已,抓不抓无关大局。

结果,洋鬼子烧掉了圆明园。

需要说明的是,烧不烧圆明园和中国老百姓没半毛钱关系。

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花园,等于王健林的一个花园被烧了,管老百姓什么事情。

又有说洋鬼子是为了抢劫,然后毁灭证据,不否认有这样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

如果洋鬼子真正是为了抢劫,干嘛不去抢紫禁城,反正北京都被占领了。

其实洋鬼子烧圆明园,还有恐吓皇帝服软的意思,你如果还不投降,就把紫禁城都给你烧了。

可以说,执政搞成这样,真TM丢人现眼到极点。


萨沙


另类君答题:-)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因是“巴夏礼事件”。

巴夏礼是英法联军与满清政府谈判的代表。1860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与满清政府交涉,当时所谓“通州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

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

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让中国皇帝“受到应有的教育”。于是辉煌的皇家园林就成为联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综上所述,圆明园被烧毁属于被侵略的事件,然而满清政府的妄自尊大和腐朽也难辞其咎。

二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时候,将北京城划分为八个区,分别由八国军队分割占据,这和二百多年前满清占领北京时是一样的!

妄自尊大的满清皇族也算是得了报应,咸丰皇帝的妃子被联军士兵轮奸后回家上吊自杀,其他皇室女眷因为慈禧逃走时吩咐“不得擅自离京”都滞留在皇宫及王府,她们落在联军士兵手里下场可想而知,八旗军当年在北京对明朝皇室女眷犯下的罪行,也终于等来了回报!


另类文史


答:不但历史课本说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语文课本也说了。

先来看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21课,该篇课文叫《圆明园的毁灭》,里面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即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原因是“销毁罪证”。

历史课本上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里面的介绍为:“……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看,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原因是“为掩人耳目”,与语文课本说的“销毁罪证”是同一回事。

但这并非历史真相。

事实上,英法联军是共同抢掠了圆明园里的珍宝,但放大火焚烧的,只是英军,法军没有参与;而英军放火焚烧圆明园,并不是为了“销毁罪证”或“掩人耳目”。

英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英军统帅格兰特在私人日记里面表达得清清楚楚:“因为清政府对大英帝国带来的西方文明过分抵触,并对前来散播文明福祉的英国人大肆屠戮、残杀,因此英军有必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因此火烧圆明园就是最好的报复。”

英国全权驻华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下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即英国人烧圆明园,并非“销毁罪证”或“掩人耳目”,情形恰好相反,是“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并且“留下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

对于抢掠圆明园,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是“胜利者”的必然行为,他们公开说“复至圆明园拿取物件,众兵分用”。

中国人认为他们会因劫掠他人宝物而产生羞耻,从而要纵火焚烧“销毁罪证”,完全出于臆想。

一句话,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是为了劳军和庆祝胜利;英国人焚烧圆明园,是要“耀武扬威”,是要对清政府、对清朝皇帝进行最严厉的精神上的打击,迫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妥协、对外屈服。


覃仕勇说史


当年的“火烧圆明园”,其实遭逢劫难的并非只有圆明园,而是三山五园(香山、万寿山、玉泉山,颐和园、静明园、静怡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逃跑,圆明园等京西园林被洋人攻占,在大规模抢劫与破坏之后,为了掩饰罪行,英国人与法国人等在圆明园放火,将这座万园之园彻底焚毁。

关于英法联军为何要焚毁圆明园,历史课本上给的原因就是掩盖罪行,可是,一把火烧了能掩盖么?最大的原因还是对清朝皇帝的威胁。

圆明园历经数代皇帝百余年的建设,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华美奢侈的园林,因为清朝皇帝对圆明园的喜爱,圆明园夜被称作“夏宫”。

圆明园中,雕梁画栋,除了传统东方建筑,当时的西方建筑与园林造诣也深刻体现在了圆明园中。

另一方面,园中还珍藏了大量珍贵文物,中华数千年来,大量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青铜礼器、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也因为数量过于庞大,当年圆明园中究竟有多少珍宝,根本就没有具体统计。



澹奕


我已经多年没有翻过中学历史教材了。但是,我很好奇地想问:

历史课本有没有写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很重要吗?

中学的历史课课时是很有限的。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历史发展有基本的把握,不需要讲太多的细节。如果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会继续去了解细节的。

涉及到圆明园的问题,学生只需要知道:

1、圆明园是什么时候烧的?

2、圆明园是谁烧的?

3、烧毁圆明园的这场大火,到底如何体现19世纪殖民主义的野蛮和残暴?

这是历史发展主干,中学生只要了解到这个地步就行了。就我的了解来看,很多人连这三个问题都答不好。你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无数张大嘴巴在讲“八国联军”如何火烧圆明园。

等到大学阶段,历史学习的目标就不在于了解历史脉络,而在于学会如何研究历史。

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圆明园被焚毁的原因了。当时英国的统帅、公使都留下了回忆录以及档案,把其行径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

由于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为修约问题展开谈判时的一系列外交龃龉,英国要对清朝进行惩罚。火烧圆明园就是最好的报复方式。通过留下一片无法修复的废墟,给中国人留下永远的印记。

总而言之,我不觉得历史课本掩盖了什么秘密。真正掩盖秘密,淡忘了野蛮的人,恐怕并不是我们。


HuiNanHistory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英法火烧圆明园是为了销毁罪证。论从史出,虽然英法洗劫圆明园不假,但火烧圆明园的真相真的是为了销毁罪证吗。

一,英法火烧圆明园是为了给清朝统治者一个最严厉,最直接的精神打击和惩罚,从而直接让清朝政府屈服。根据记载,英军统帅格兰特曾说

额尔金爵士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成,所以我们决定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

二,火烧圆明园并不能掩盖罪行,因为英法洗劫圆明园是在光天化日下进行的,火烧圆明园势必让英法的罪行变的更加严厉和深重。果然,火烧圆明园被慈禧,清朝政府,乃至国人都视作国耻。

三,关于英法火烧圆明园是出于销毁罪证,对此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

最后,火烧圆明园的仅英军,法军并没有参与其中,甚至反对英军火烧圆明园,当然,他们并非是出于对清朝统治者和中国人民的同情,而是怀有更加险恶的用心。即为

“两个强盗劫掠,一个强盗放火”

法军认为很快就能同清政府签订协议,火烧圆明园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火烧圆明园,也许法军可以狮子大开口。


五味社


当年历史课本上引用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话“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让我们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为了掩盖侵略的罪行;

英法实际上两次进入圆明园,第一就是抢掠,第二次是在10天后,英军再次来到圆明园,为了惩罚清政府扣押虐待英国使团,而烧毁圆明园。当时,英法准备进京换约,而清政府坚决不让洋人进京。在谈判时,满清的僧格林沁不满洋人的飞扬跋扈,将其扣押。英国人肯定不干了,于是联合法国人在塘沽登陆,一路大败清军。他们跑到圆明园是因为原以为咸丰还在圆明园准备抓住他,谁知咸丰早就跑了。当英法联军看到圆明园的珍宝后,起了抢掠之心,于是就发生了后面的抢掠珍宝的。后来,当时被扣押的英国使团,清政府战败将其放了回去,谁知整个使团遭受非人的虐待,惨不忍睹,而且还死了几个,英国人可不干了,扬言要给满清的皇帝以教训,就回到圆明园将其烧毁,但也不排除要掩盖其抢掠的意图。


密探零零发


至少在我上初中和高中时,历史教科书上虽然讲到了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但并没有在书中写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但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很正常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没有必要!


在论坛里有时经常看到有些网友说这样的话,抗日战争时国军的22次会战为什么不写到教科书里,鸦片战争清朝与英国的各次战役为什么不写到教科书里。。。。请大家搞明白一点,作为学生尤其是初中高中生,学习历史,直接记住相应的历史大纲和主要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即可,考试也只会考这些东西,细节上的历史,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了解,那是课外有兴趣才需要了解的东西,毕竟在学校,考的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而不是中国抗日史,鸦片战争史。。。

或者说得粗俗一点儿,如果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非要写到历史教科书里,那八里桥战役要不要也写在教科书里,冯婉贞抗英也要不要写到教科书里,前期的亚龙湾事件和马神浦事件也要不要大书特书全写到教科书里,那估计这一个学期的历史课上,就都得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了,因为内容太多了。。。


所以在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很多细节东西,尤其是一些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的东西,没有必要写到教科书里,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往里写,那12年寒窗就用不着学别的科目了,光是各种历史就够你背的了,当然,这说的有点儿越来越远了。

言归正传,火烧圆明园,它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国耻,但是这次事件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也没有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所以对于这件事没必要大书特书,至少在历史教科书上就该如此,所以没有必要写的那么细致,这是火烧圆明园没有在历史教科书中写明火烧原因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原因,例如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前,在谈判中清政府曾经虐杀了英法代表团的人员,这也成了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借口之一,还有,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一些居住在北京的中国老百姓也趁火打劫,也参与了抢劫和焚烧,这些东西谈不上理亏,但至少在历史中是不和谐的,所以也没有必要记录在教科书上。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第一点,没有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通常很少出现在教科书里,有兴趣的话大家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看其他的历史书籍,反正我国的历史并没有回避这些东西,只是没有必要一股脑的全写到教科书里。


辽宁资深球迷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烧毁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但紫禁城却毫发无损,历史课本上限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写明前因后果。

首先科普下什么是圆明园,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始建于1709年,面积共350公顷,建筑面积20多万方。

清帝每到夏季就来此居住、办公(荒淫享乐),也称为夏宫。后同治皇帝欲进行修复,迫于财政压力终止。后经匪盗打击、民众搬走石料作为建房材料,终成今日模样。


一、鸦片战争后,清庭上下仍没有学会外交方式和思维。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廷不仅付出巨额战争赔款,还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不过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并没有吸取教训和反思,改变和适应现代外交和思维,仍然保持天朝上国的姿态,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第二次鸦片战争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起因是因为换约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过了十多年,英法两国要求是增加通商口岸和互派大使,但双方纠结于跪拜问题。

英法代表要往北京递交国书,而清朝坚持要求代表向咸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双方很多年,西方人只有见耶稣圣像时才会跪拜,清廷的要求有些强人所难。

在乾隆、嘉庆时期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再度激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现代外交礼仪爆发的一次战争。

在清朝迂腐的外交礼仪观念下,双方谈判破裂,英法两国认识到,只有战争才能迫使清廷让步。借助亚罗号事件,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攻陷了广州以后一路北上,准备进攻天津大沽口。

清庭为了保住北京,要求英法联军派代表到通州谈判。英法联军派出了以巴夏礼为首的39人抵达通州,双方爆发了激烈争吵。

清庭代表僧格林沁不懂得什么外交礼仪,立即将英法这39人全部拿下,将巴夏礼关进刑部大牢,其余37人被关进圆明园。

随后僧格林沁率领3万满蒙骑兵攻击英法联军,清军在联军阵前伤亡15000以上,英法联军损失极其轻微,僧格林沁大败。咸丰皇帝闻讯带领大臣和后妃2000多人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以后,发现37人只剩下了17人,其余那20人已经被活活饿死。刚刚从刑部大牢救出来的巴夏礼勃然大怒,他向英军主帅额尔金提出了报复的要求。


三、英法统帅在报复的方式发生了分歧,最终选择了圆明园。

法军主帅孟托班建议直接焚毁紫禁城,这是清朝皇帝权力的象征。摧毁了它就等于重创了清廷,迫使他们屈服。

而英军主帅额尔金不同意,额尔金认为得罪他们的是清朝皇帝,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烧毁了紫禁城很有可能殃及北京城内的居民,这样做得不偿失。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的私人园林,烧毁它是最合适的。就这样,英法联军先是洗劫了圆明园,随后一把火烧掉了这座万园之园。现在我们的教科书只讲述了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却没有讲酿成这段屈辱的前因后果。


烟酒阁大学士


诚邀,如题。应该说,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本由于深度的原因,只是提到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叙述这个问题。



火烧圆明园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的爱好各有不同,如宋朝皇帝爱诗书,唐朝皇帝爱马球,而明清两朝的皇帝则偏爱园林,特别是清朝,有清一代,康熙,乾隆和后来的慈禧都喜欢打造园林,圆明园更是万园之园。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在道光年间基本成型。此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然而1860年,万园之园变成了一块废墟

英军焚毁圆明园,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是因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虏在圆明园受到了虐待,所以要焚烧圆明园来作为报复,但是经过史学界的研究,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销赃灭迹”。

以上就是小编得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