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湖北 公安縣

公安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部,隸屬荊州市,位處長江中游南岸,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有“七省孔道”之稱,與洞庭湖平原一衣帶水,與荊州古城一橋相連。著名作家碧野先生曾冠以“銀公安”的美名。


湖北 公安縣

公安縣。面積2258平方公里,人口107萬,是全國重點糧、棉、油生產基地,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
湖北 公安縣

公安歷史

公安,昔稱七省孔道,最早叫“梅園”。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即建孱陵縣(公安縣的前身)。縣域憑臨長江天塹之險,又當南北皇華驛道(現為207國道)要衝。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至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紮營油江口,取“左公安營紮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圖謀霸業。公安縣名始於這時。219年,孫權趁劉備進川之時,進而親駐公安奪回了荊州,又復縣名為孱陵。280年,分孱陵立江安縣,縣邑設二聖洲;548年,改江安縣為公安縣;589年,將孱陵縣和永安縣併入公安,改名公安鎮屬荊州總管府南郡;742年,公安屬荊南節度使管轄;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公安為南平國屬縣;北宋初年,公安屬荊州湖北路江陵府,後又名為荊南府;1130年,公安縣升為公安軍,置鎮撫使;1135年,撤銷公安軍,恢復公安縣建置,屬荊南府,1364年,公安屬湖廣行省荊州府;1376年,公安屬湖廣佈政司為第二縣;1912年,公安屬湖北省荊南道;1932 年,公安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7 月公安解放,屬荊州專員公署領導;1968年,公安屬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公安屬荊州地區行政公署領導,1995年,公安屬荊沙市人民政府領導;1997年,公安縣屬荊州市人民政府領導至今。

首建孱陵縣時,縣城設在柴林街,又名孱陵街,280年,縣城設二聖州,南北朝末年,二聖洲被江水沖毀,縣城遷至油江口,取名梅園,並砌磚石城牆。“周圍三里有奇”,城門四座,上有城樓,東為蒙城門,西為孱陵門,南為崇明門,北為大昕門;1628年,梅園失火,焚燒一晝夜,致使城內外官署、民間、祠廟、城樓焚燬,燒死700多人。公安藉御史毛羽健向朝延上疏,請求遷城椒園,建土成一座,城門四座;163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迫近荊州,公安籍錦衣衛掌衛事都督同知鄒之有向朝庭上疏驚呼“時流賊遍滿”,“足為寒心”,請求遷城於祝家崗,1643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將新城全部燒燬,縣城復遷椒園;1648年,縣城遷鬥湖堤,只建官署,未築城牆,1651年縣城遷祝家崗,復建官署城門,1717年縣城重加修建,“周圍計五里三分”,四門建有城樓;1873年,松滋江堤潰口,洪水浸及公安,縣城被水沖毀後即遷唐家崗,越明年築土城,“城周圍五百五十丈”,四座城門建有城樓,東為朝陽門,西為寶城門,南為文星門,北為迎恩門;辛亥革命後,民國縣署仍設城內;1926年改名為縣政府,駐地未變;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華飛機9架首次轟炸南平,縣署城牆全部摧毀,縣政府遷駐獅子口;1943年3月遷王家廠,6月遷支蘇堡;1944年1月遷駐申津渡;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0月縣政府遷回南平;1949年7月公安縣解放,縣人民政府駐地南平;1952年新設荊江縣,人民政府駐鬥湖堤;1955年公安縣與荊江縣合併,人民政府遷駐鬥湖堤。


湖北 公安縣

公安縣行政

1949年7月,公安縣人民政府建立,全縣行政區劃

1999年11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鄭公渡鎮併入章莊鋪鎮,申津渡鎮併入獅子口鎮。

2001年9月,全縣轄區再次發生調整,為16個鄉(鎮),名稱:埠河鎮、鬥湖堤鎮、夾竹園鎮、閘口鎮、楊家廠鎮、麻豪口鎮、藕池鎮、黃山頭鎮、甘家廠鄉、孟家溪鎮、章田寺鄉、南平鎮、章莊鋪鎮、獅子口鎮、斑竹壋鎮、毛家港鎮。

現在,全縣轄16個鄉鎮,59個居民委員會、321個村民委員會;3337個村民小組。
湖北 公安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