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陳耳:不去高考,我們還有什麼

陳耳:不去高考,我們還有什麼

在我們老陳家,也不知文盲了多少輩人,真的不知道。六十多年前,我們總算有了識字的;也只是淺薄的開始。

這如今,自我們一輩開始,已經三輩人了,直系的,旁系的足足有三十多人了;直接參加過高考的也就曲曲的四人,成功率百分百;有博士女兒,有名牌老弟,有三本的侄女,也有高中專的我了。

其它三輩人中,高中文化個別,初中文化較多,小學文化也有之。除了歷史的原因,普遍不愛讀書;這其中有聰明的不想讀,也有智力一般的不樂於學習;他們走向社會一大群,我只能評價為可憐人多,可憐孩子多。

我們的親人們,普遍勢弱,不去讀書,極難成事;個別有成的,也是曲曲折折,付出太多,人前腰桿也挺得不夠直。

他們,普遍既缺乏持之以恆精神,也不怎麼吃苦耐勞;與書本沒有多少親情。至於走向社會幹啥,能幹啥,普遍茫然著;一輩負面影響一輩,又不樂於聽我"論讀書"。

馬雲,差,畢竟高考走通了道路。讀書不好,卻終於成就了人生的勵志故事也不少;但較之平庸者,失敗者而言,卻只是九牛一毛,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的。

在我們老陳家這麼三輩直系,旁系之中,希望之星寥寥可數,而啃老一族眾多,甚至可以說太多,太普遍。

不能說沒有智力的原因,但就是不想讀書,不想幹,沒有奮鬥目標式的混。以小看大,從家庭看社會,我還是認為讀書好,高考好,無論結果怎樣,路子太正確了。

讀書不只是高中或大學以前的事,更多的是我們走向社會的事情了。因為需要讀書,因而才去讀書,故而才趣味於讀書。

高考成功之年,若是我的試卷是他人書寫出來的,那麼我就是名牌大連理工的學生了;命運捉弄人。可惜,文憑無力阻攔我對知識地愛戀和親情。

希望天下適齡孩子,都好好讀書,那怕不刻意追求什麼結果。也希望我們的後人,知道知識的力量,而少些茫然不知所措。

那些勵志故事,具有一定的欺騙性。人家讀書不好,卻是心強,心強之人必成事;這才是根本了;以此去為心氣弱者開脫,豈不太荒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