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經濟泡沫時錢到哪裡去了?是否還是留在日本國內了?

lvningwei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錢,錢就是財富的象徵和代表,具體表現為現金和其他有價證券以及資產最典型的就是房產。

1985年日本在紐約廣場飯店與美國簽署所謂的廣場協議,讓低估的日元匯率從最低250:1一直到1991年80:1,在這個升值過程,大量的全球投資者兌換日元進入日本的股市和樓市,導致資產價格泡沫上漲,由於1987年的股災,日本央行又大幅降低利率到最低2.5的水平,使得資產價格泡沫化不可阻止。

而股市和樓市在1991年達到最高點後,大量的外資拋售樓產和股票,撤出日本,但是日本國民過於盲目的樂觀情緒導致套牢。

實際上資金已經被轉移到國外或者撤離股市和房地產進入其他行業,最終導致沒有逃離的投資者被股票和房地產套牢,資產還在,但是高位被更聰明的投資者轉移走了,比如有人在高位1000萬買的股票,肯定是有人1000萬價格賣給他的,最後跌倒100日元,雖然東西還在,但是價格嚴重縮水了,再通俗的講就是被更聰明的有風險意識的人套現拿走了。

所以在隨後的十幾年,由於缺乏資金,日本樓市和股市萎靡不振,日本政府被迫斌轉型產業發展為主,反而走出一條踏實的發展道路。

所以說,投資有風險,適時要逃跑。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朋友們好,經濟泡沫有時難以避免。經濟過熱不僅會使個人,有時甚至會使國家整個群體陷入盲目樂觀投資的境地!很明確的講:日本經濟泡沫發生在80年代,其資金主要流失在境外的所謂投資中!


下面的朋友們介紹一下日本經濟泡沫時期資金的主要流是方向:

第一個資金流失方向,國外土地投資。當年所謂”買下美國,買下歐洲”的喧囂,使大量的日本國家個人資本,有去無回。

第二個資金流是方向,盲目的境外投資!例如,當年日本在美國以高達10億美元買下一個企業,不久泡沫破滅後僅數百萬又物歸原主,一進一出令人痛心。

第三,金融市場泡沫。當年的日本證券市場,創出了歷史高點,在其後長達十數年的時間一路向下。投資者損失之慘重難以統計…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出現了大批的破產流浪漢!

第四,房地產!當年的日本地產,東京都的房價以平方釐米來計價!買房相當於買珠寶。真是令人難以想象。

第五,其它方面!例如盲目的大規模援助其它國家,開發項目等!

但我們也應看到,日本方面充分吸取了這次教訓,目前金融經濟非常穩健!

總言之,當時日本的泡沫資金流失主要在海外與不動產,金融資產!這是由於日本,本土面積有限,又有充分的技術資金,因而盲目的投資擴張情緒掩蓋了理智!使日本結束了高速的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經濟發展期!教訓不可謂不慘重,可謂不深刻!但事實證明,歷史會重演!下一個是誰?

許多朋友對此問題有深度瞭解和研究分析,歡迎和朋友們分享,共享多贏!


理財迦


日本經濟從騰飛到低迷,除了外力因素,還因為自亂陣腳?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日本遭遇了泡沫破碎,日本的資金都去哪裡了呢?

環球財經趣聞,帶你開心看世界,輕鬆學財經。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703753837581647088,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329378158564c0bad5a1c\

新財知社


第一,何為經濟泡沫?當資產的價格超過價值的時候就開始產生泡沫,超過的越多,泡沫越大。

第二,泡沫是如何產生的?直觀的說,當買家認定了資產價格趨勢為上漲的時候,不再考慮資產實際的成本和價值,只考慮持有期間可獲利的預期的時候,泡沫就開始大量產生,跟實際供求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基於供求關係的不叫泡沫。

第三,泡沫是如何破滅的?當獲利預期不再堅決的時候,泡沫開始破滅,然後加速,出現踩踏效應。

第四,泡沫是誰幹的?就像股市一樣,散戶是做不出大行情的,一定是有預謀有組織的機構在進行操縱,任何一場泡沫都有最終獲利者,就如2006開始的房地產盛宴,地方政府是最大的獲利者。日本出現的泡沫誰是兇手就不用說了,廣場協定的對手方就是,四個字形容,慘不忍睹。

第五,錢到哪裡去了?任何獲利手段都是低買高賣,不論怎麼運作怎麼複雜,結果就是這樣的,美國佬先把貨低價囤好了,然後跟日本人簽了個合同,三倍賣給日本人,日本人就被搞垮了,就這麼簡單。


友鄰10


灰飛煙滅了。

1980年代末期到1991年日本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泡沫。當時由於日本央行適應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了大量流動性流向了市場。但是這些巨大的流動性並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股市、樓市和企業海外併購。


同時還有大量國際熱錢湧入日本。天量的炒作資金導致了日本地產、房產、股市等價格屢創新高。當時的日本,家家買樓、人人炒股,整個國家陷入了狂歡。然而泡沫越吹越大的時候,危機也就來了。

1991年2月資產價格達到了頂點,開始掉頭向下。人們恐慌性的拋售資產,進一步加速了泡沫破裂。虛擬經濟危機傳導到實體經濟後,導致日本出現了以經濟增速下滑、物價下跌為特徵的經濟停滯。這種局面至今持續了二十餘年之久。

那麼泡沫時期巨大的紙面財富去哪了呢?為什麼說是紙面財富呢?因為那時的財富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真正交易。比如,你以100萬元購買了一套房子,房價上漲後房子的市場價值達到了500萬元。但這500萬元並不是你變現後的財富,只是一個財富概念。後來房價下跌,又變成了100萬元。這時你的財富沒有任何變化,房子還是你的,只是它的市場價值從100萬漲到了500萬,又跌回去了,你並沒有損失和獲得什麼。


財經知識局


危機爆發前的日本:1.、美國認為日本匯率過低,貿易順差過大,要求日元升值。當時日本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元。日本之後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對美元匯率升了3倍,從300多日元兌1美元到100日元兌1美元。日本是開放式經濟,日元升值過程必然吸引大量熱錢,就像中國前些年開始的人民幣升值一樣,區別只是中國是資本管控的,較隱秘,數字也不會那麼大。做局開始。

2、日元升值,熱錢湧入,大肆買入日本資產或投資,讓日本經濟顯得更繁榮,房地產空前繁榮,成倍上漲。熱錢以1美元兌300日元入場大肆購買日本資產,之後短短几年日本房價漲了幾倍,比如3億日元購入漲到9億日元。熱錢100萬美元兌換了3億日元入場,幾年後在危機爆發前賣出日本資產,得9億日元,這時的匯率已經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熱錢撤離,得900萬美元。對比這幾年外資撤離中國,讓我毛骨悚然!這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幸虧我們非當年日本所能比。

3、日本那次危機是沒有先例的,之後對危機的分析都是事後諸葛,當時日本人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脹,買買買,要買下整個美國整個世界!對比前幾年中國的到外國買買買,我認為是不一樣的,前者日本人不是資金出逃,不是有意規避國內潛在的經濟危機,不是投機國內的行為,他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危機的到來。而我國的資本出逃,外資撤離不說,國人的大肆轉移資產是資本外逃,不管不顧人民幣貶值依然大肆做空人民幣,轉移資產,做空人民幣,期望通過轉移資產達到資產保值,期望在危機爆發後,撿便宜,這是典型的吃裡扒外的碩鼠!

大量的外資撤離和熱錢獲利退去,擊垮了日本的金融防線,收割了日本二戰後積累的財富,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想挑戰美國經濟地位的日本,從此一蹶不振,再無力和美國競爭。

與其說日本90年代的危機是經濟危機,不如說是一場政治陰謀,是美國打垮經濟對手收割對手財富的陰謀。最後,以強勢的美國完勝,日本戰後幾十年的勞動果實被美國一夜之間輕鬆收割!

對比這幾年中國所歷種種,讓我產生此刻中國正在路上的感覺,無論風吹雨打驚濤駭浪,我依然如故!我們已經有效抵禦了第一波(上半場)攻擊,面對熱錢和外資撤離,碩鼠的做空,我們守住了陣線~~~房地產穩定,外匯儲備止減回升,匯率止跌回升。在這場較量中,中國由茫然到清晰,走的越來越自信,完成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升級,把握新技術革命,實現在戰略新興產業彎道超車,是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必須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路。在此,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淘玉緣


你要搞懂你提的問題,需要先搞懂錢是什麼!

money as debt.

others的欠條是self的錢。

你銀行卡內的儲值是銀行給你打的欠條。

即,你的存款=銀行的欠款。

貸款人的貸款=銀行的存款。

因此,錢是一種借貸關係的數字量化,而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錢。你可以引入編碼機制去理解錢,所有貸款人貸款申請全部是以1開頭的欠條編碼,銀行的欠條編碼全部是0開頭。1編碼和0編碼數量相等,屬性相反,叫資產負債平衡表。0編碼我們叫存款,1編碼我們叫貸款。國債和貿易順差是1編碼,基礎貨幣是0編碼。沒有1編碼抵押擔保的0編碼是數字。在城市化的上升階段,造城訂單和消費訂單疊加,讓企業與政府充滿信心瘋狂借貸投資,1編碼大量產生,0編碼同步產生,M2和貸款總量飛速增長……然而,城市化是一次性需求,一旦城市化拐點出現,訂單會結構性坍塌,企業已經形成的過剩能力因沒有需求而變成負資產,企業失去贖回1編碼的能力,對應的0編碼會被同步消滅。But,因為0編碼是無差別的,所以小窟窿很容易變成大洞,形成連鎖絞殺,錢就這樣被註銷了。

同理,前年的股災市值一下損失二十幾萬億,誰賺了?答案是基本都虧了。因為大家都想跑,誰都賣不出去,沒有交易,天天跌停。每天幾萬億被幹掉……

總結:錢並非實際存在而是一種借貸關係。

市場中最經典的謊言就是政府印鈔。試想政府真的可以印鈔還會有那麼多問題嗎?中國有那麼強的產能,政府印200萬億直接把農村建成2個美國市場(6億人口),這對中國製造來說是200萬億訂單,訂單是中國製造的目的。對農村來說是新城鎮,對原城市居民來說是工作機會……所以,你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你以為鈔票是印的,是定值。但實際,印鈔依據的是銀行數據,銀行數據由貸款人決定,而不是由銀行或政府決定,這是市場的基本法則。


高金波


先佔個坑,先定性分析,過後再找數據證明一下

這要先明確泡沫時期的錢是哪裡來的:第一,日本經濟騰飛帶來的股市和樓市可能會繼續向好的預期使是各行各業的投資者將自有資金投入到股市和樓市當中;第二,日本長時間經濟增長尤其是廣場協議以後日元進一步升值使國外熱錢大量湧入推高了日本的資產價格。第三,日本大藏省在80年代後期為抑制日元的進一步升值,接連放寬財政政策造成信貸規模極劇增加,信貸的增長意味著創造出更多的貨幣,這是加劇日本當時經濟泡沫的主要原因。

當90年代初,日本意識到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已經嚴重威脅到經濟的增長和居民的生活,此時大藏省決定收緊信貸,刺破泡沫。接連5次提高利率,造成信貸水平大幅收縮,而接下來股市和樓市的崩盤又使熱錢快速的從日本流出。這要引出一個經濟學的公式,貨幣的供應量等於基礎貨幣乘以貨幣乘數,而貨幣乘數為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也就是說在一定基礎貨幣的前提下,商業銀行通過信貸創造出更多的貨幣。其創造的最大的貨幣量為基礎貨幣與存款準備金率的比值。例如基礎貨幣為一億元,而存款準備金率為10%,那商業銀行通過信貸創造最大貨幣供應量為十億元。

回到問題,一方面,隨著股市和樓市的下行,人們傾向於持有現金拒絕向股市和樓市繼續投資,一部分先進便推出了流通領域。而熱錢這是也逃離日本,這些都降低了基礎貨幣的供應。另一方面,因為信貸的收縮,帶來了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和現金在存款中比例增加,這大大降低了貨幣乘數,那麼貨幣的供應量必然減少。

所以說泡沫破滅並不是所原來看得到的錢突然消失,而是現代金融體系帶來的貨幣擴張的水平減弱了

先寫到這,睡了,明天接著寫...


無聊的小夫



蹉跎一醉


泡沫經濟的意思是某個行業吸收了更多的資金。這個行業就是泡沫。舉例一家人,老人為大家記賬,一個人掃地,一個人做飯,一個人打獵。每個人的工資都是10元錢。每個人都依靠彼此。這個就是健康經濟,如果打獵的突然打到一對活的龍(有個理由可以升值),老人給打獵的人記賬就是1萬元,這個時候獵人就不用打獵了,專心飼養龍,一年後龍生9子,老人給獵人記賬為10萬元。這個時候掃地的,做飯的都拿積蓄去買龍仔按揭去養龍。又過了多年後,三個人都有數十條龍了。龍在家庭裡面就沒有交易的機會了,龍又迴歸為獵物的價格。(不能無阻礙交易的,都蘊藏著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