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种树、护树,水城县顺场乡退耕还林工作收获满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大山之中的水城县顺场乡“绿”得酣畅淋漓,让人很难与三十年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劣”联想到一起。

“我们用心用力呵护的绿水青山如今成了金山银山。”6月2日,正在猕猴桃地里忙碌的营盘村村民黄承喜乐呵呵地说:“今年,我把7亩包谷地全部退下来种猕猴桃,日子也会像猕猴桃一样越过越甜。”

“呵护”,顺场乡国土所所长张周平用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故事,向记者诠释了这个词语。

三十多年前,伴随着土地承包到户,苦了一辈子的顺场群众扛起锄头拉起水牛,蜂拥上山,你一锄、我一犁开垦荒地,从下至上,让成片的灌木林成了坡耕地,满山遍野找根“镰刀棍”都难,森林覆盖率不足15%。

由于没有了植被,原本丰沛的水源消失不见了,不仅种下去的庄稼收成不好,就连辛辛苦苦开垦的田地,也成片成片地变成“沙地”。风一来,尘土飞扬;雨一到,裹着泥土直奔北盘江。一次,连场大雨引发滑坡,营盘村邓家寨整个寨子被冲毁。“那就是血的教训!”张周平说。

“血的教训”敲醒了顺场群众,他们开始退耕还林,把高于25度的坡耕地作为退耕还林区域,在“封、改、退、还、建”五字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地形地貌栽种了华山松、柳杉等不同树种。“我们还是娃娃的时候就晓得要种树、护树。”土生土长的张周平说。

他们将生态林保护列入村规民约中,规定村集体的由村集体牵头管护,组集体的由组集体以户为单位或者出粮食安排村民当“护林员”实施管护。就从那时起,村民邓文超成了护林员,一干就是26年。“就连一头牛、一只羊进到林地里啃咬树苗,我们都要和群众‘掰扯掰扯’。”邓文超说。

1998年,顺场乡争取到了“世行造林”工程;2000年至2005年,实施2万多亩的退耕还林工程;2009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15年,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有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顺场乡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2017年达到69.2%,实现了绿水青山的华丽转变。

绿树留住了水源、带来了生机,顺场乡也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三个一万亩”为目标,大力发展以茶叶、经果、蔬菜为主的高山冷凉型种植产业。

顺场乡在海拔1800米以上区域规划建设了1.1万亩茶叶基地,有着“天下第一春”美誉的“水城春”茶叶就“安家”于此。因为产出的茶品质上乘,引得外地茶商“疯抢”。2017年,该乡单单茶青销售就突破千万元大关,供应量稳稳占据“水城春”的“半壁江山”。

海拔稍低处,“短平快”的蔬菜种植成了顺场群众的“心头好”。芋头、小黄姜、萝卜等特色农产品走俏重庆、广州等地,每到收获季节,重庆菜商驻扎顺场“抢”蔬菜,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把蔬菜销售一空。

再往下,北盘江畔果树成荫。猕猴桃、脆桃、秋锦梨已经开始挂果,是顺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如今的顺场乡,山顶戴“茶帽子”、山腰系“菜带子”、山脚有“果园子”,生态做成了产业,产业做成了生态。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生态红利”持续释放,顺场群众也收获着甜蜜蜜、沉甸甸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