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聚焦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40年:創新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訊

(記者王春燕)6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中國工程院承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在京舉行,此屆年會的主題為“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4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中國工程院原院長賙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培林、蔡昉等出席會議。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丁仲禮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是城市的活力所在,科技是城市的動力之源。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向新時代,未來城市的發展需要從多領域、多學科的協同研究做起。要加強服務於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城鎮化戰略和科技政策研究,突出以綠色城鎮化為導向的城市環境治理、生態建設、資源利用、產業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科技支撐研究。同時,還要加強以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為目標的創新型科技與工程技術研究,以及加強以人為本城市管理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通研究。我們要繼續發揮在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新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科技智庫等方面的學科優勢,為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謝伏瞻指出,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變了我國的城鄉面貌,顯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中國城市發展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成就的集中體現。新時代,我國城市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聚焦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40年:創新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李曉紅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型戰略研究,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為推進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工程院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就城鎮化發展問題開展合作,發揮工程科技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撐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展望新時代中國城市化發展

徐匡迪提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城鎮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是由單純的城市化轉向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徐匡迪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細緻解讀,他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途徑有: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賙濟代表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宣讀“加強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管理與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議”。其中提到,第一,結合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加強人居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統籌安排;第二,適應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要求,加強人居科學學科的戰略佈局和建設;第三,著眼於形成世界人居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加強國家人居科學機構與平臺建設。

蔡昉從經濟學角度對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城市化道路進行了回顧。他指出,我國改革開放40年很重要的一個成就是對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這種重新配置既指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重新配置,也指地域之間、部門之間、城鄉之間的重新配置。各類資源重新配置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其中,城市化是資源重新配置的中心載體,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載體。中國在創造高速經濟增長奇蹟的同時,也創造了城市化快速提高的奇蹟。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約150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圍繞“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40年”會議主題,就“中國城市規劃的創新發展”“智慧安全城市”“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變化對城市化的影響分析”“破解‘大城市病’”等議題進行研討。

據悉,此次論壇首設中國城市百人論壇“青年學者獎”。張京祥、陳斌開、陳雲松、鄭思齊四位學者獲得2018年首屆中國城市百人論壇“青年學者獎”。

原標題: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在京召開聚焦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4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