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改革開放 40 年理論創新的歷程和經驗

在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集中體現,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回顧理論創新的歷程,總結理論創新的經驗,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40年理論創新的歷程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這一歷史性抉擇帶來了人類歷史上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實踐是理論之源,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需要理論、呼喚理論、催生理論,從而形成了改革開放40年理論創新的軌跡。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還將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發展,但是它的主要點,已經可以從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中得到基本的總結。”全會總結出十個“主要點”,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把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等等。這些“主要點”,既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踐的總結,也是未來實踐探索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方針。

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理論創新提出了時代命題。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改革動力論、發展戰略論、時代主題論等。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發展道路論、根本任務論、外部條件論、政治保證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等。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命名為鄧小平理論,並將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出現嚴重曲折。在這樣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提出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是對我們黨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黨的理論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正是在取得這些理論創新成果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行了高度概括,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新時代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要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如何書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使命擔當,進行了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從對改革開放最初實踐總結的十個“主要點”,到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再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構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生動畫卷,實踐呼喚理論又催生理論、依靠理論指導又帶動理論創新,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創新的飛躍

時代是思想之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踐發展不斷向前、改革開放深層推進,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理論創新成為必然。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高度,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闡述了在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並要與發展著的實踐緊密結合。這一新思想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核心要義,以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根本依據,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步驟,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動力,明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保障、國防支撐、外部條件和政治保證等,構成了系統完備、邏輯嚴密、內在統一的科學體系。這一理論創新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的宗旨在新時代的全新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提出共享發展理念,明確了發展為了什麼,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強調發展依靠人民,“有事好商量”,涉及人民群眾的重大問題和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須商量;明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指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明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明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破解難題、奮勇向前的行動指南。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從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新思想,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改革開放40年理論創新的經驗

40年的改革開放,篳路藍縷;40年的理論創新,玉汝於成。改革開放40年,我們之所以取得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就在於我們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並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在於我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就在於我們始終披荊斬棘,與時俱進,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和挑戰。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建立伊始,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但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我們黨是付出了艱辛探索的。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正是以此為依據,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並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斷解決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系列難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開闢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本國國情出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民族性、內生性發展,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為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形成了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的不斷髮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又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內涵,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機活力,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為人類的政治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實踐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完全正確的。

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共產黨宣言》要求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共產黨最閃亮的名片。40年來,我們黨始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鄧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標準;將實現共同富裕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來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要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是習近平總書記鮮明的執政理念。他反覆強調:“只要我們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像一條紅線,貫穿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既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所在。

始終探索回答時代之問。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鮮明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時代之問,形成具有強烈時代性和實踐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談到:“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他說:“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進而提出一個時代課題:“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1992年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概括,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並輔之以一系列的創新理論,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上邁出一大步。在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遇重大挫折時,我們黨及時提出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探索提供了新經驗。進入21世紀,改革發展再次遇到挑戰,“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成為必須破解的時代難題。由此,我們的理論創新再出發,形成了科學發展觀,解決了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躍上新臺階,豐富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要回答“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麼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之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開闢了理論創新的新境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時俱進,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破解時代之問,這就是40年來我們黨理論創新不斷產生飛躍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系黑龍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