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百傑”有八個山東人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就在上個月,全國工商聯剛剛發佈了“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11月26日,中央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表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又通過人民日報公示了一份重磅名單——改革開放40週年,黨中央決定表彰的一批傑出貢獻個人。記者統計,在這份百人名單中有7名山東籍人士,此外,山東省棗莊軍分區政治委員韋昌進雖然是江蘇南京籍,但長期在山東工作和生活。

本報記者 李師勝

“80後”有2人

已故人士有27名

根據公示資料顯示,這100人,年齡從上世紀“00後”跨越到“80後”。其中上世紀“00後”1人,是1907年6月出生的香港中華總商會原會長王寬誠,他是香港工商界愛國愛港的優秀代表。“10後”5人,他們分別是杜潤生、袁庚、何載、馬萬祺、程開甲。其中,杜潤生是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1913年7月出生,2015年10月去世,山西太谷人,長期從事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何載是中央組織部原秘書長兼幹部審查局局長,於1919年11月出生,1936年底參加革命工作。

此外,“20後”12人,“30後”16人,“60後”16人,“70後”5人。“40後”“50後”人數最多,分別有22人、20人,這一群體年紀在59歲—78歲之間,正是事業成熟之時。不難看出,這些人多在壯年恰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成為改革開放40年中耀眼的“弄潮兒”。

“80後”有2人,即生於1980年9月的姚明和1981年6月出生的空軍特級飛行員、四川成都人蔣佳冀。

另外,根據名單,100人中,有27名已故人士。其中1994年11月去世的孔繁森是山東聊城人,是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委原書記、政協原主席。1979年開始,他兩次進藏工作,勤政為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結束後,被任命為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情況,探索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8萬多公里,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被稱為“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

浙蘇粵魯佔了41席

是總人數四成多

今年6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薦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人選的通知》。推薦人選為改革開放40年來在全國具有標誌性意義、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示範引領作用突出的個人,並同時具備政治素質過硬,為推動改革開放做出傑出貢獻,遵守憲法法律,道德品德高尚等條件。

就名單分佈的地域來說,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長三角和珠三角是絕對主力。浙江籍人選最多,共有15人上榜,其次是江蘇,共12人上榜,廣東和山東並列第三,均有7人上榜。浙蘇粵魯四省佔據41席,佔了總人數的四成多。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作為全國GDP第一大省,上榜人數並不多。但是在上榜的7人中,有6人是著名的企業高管,即馬化騰、袁庚、霍英東、曾憲梓、何享健和李東生。江、浙、魯三省中均包括多名基層幹部,江浙兩省人數多也是因為沾了學界人數較多的光,江蘇有4名來自學界,浙江則有3名來自學界。

按照性別分析,榜單中男性居多,男女人數分別為89人和11人。

隨後,各省各部門陸續公佈了推薦名單。在這次公示中,有7人是山東籍,分別是王伯祥、孔繁森、許振超、周明金、張瑞敏、倪潤峰、李雪健。

僅就入圍的山東籍人選來說,曾在基層工作過的佔了4席。王伯祥是壽光人,他全力扶持和推廣壽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創建了全國聞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孔繁森是聊城人,是全國有名的援藏幹部;許振超是榮成人,練就絕活,先後七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周明金是萊西人,萊西市國土資源局黨組原書記,原萊西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為農村村組織建設做出卓越貢獻。

張瑞敏掌舵海爾,倪潤峰是原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都是企業高管;李雪健屬於藝術界。

從山東的名單界別分佈情況,可以管窺全國名單的界別分佈情況,即從職業界別來說,基層幹部和企業管理人員佔多數。

雖然有人身兼數職,但是據齊魯晚報不完全統計,在基層工作過的幹部有24人,企業高管則有25人。兩者相加,佔榜單近半。

“安徽小崗村”

是唯一的集體獎

在公示的名單中,99個是個人獎,只有一個集體獎,所以顯得很突出,那就是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

中國的改革是以農村為起點,而農村改革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小崗村的“大包乾”。

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乾”,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18位帶頭人的紅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我國農業發展越過長期短缺狀態,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作為農村改革研究的專家和見證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突圍集》中一再提及小崗村的事例。小崗村“大包乾”是地方根據實際經驗打破“規矩”後得到官方高層認可,從而在制度上予以確認,最終全國推動的典型案例。作為“包產到戶”的起點,小崗村的事例已經很珍貴了。而從更長的眼光來講,周其仁認為,這種經驗式的實事求是的決策方式對後來的官方決策方式也極有補益。

此外,百人中還有8位相對特殊——王瑛、李保國、楊善洲、鄒碧華、羅陽、鄭德榮6位擬表彰對象分別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孔繁森被追授為“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南仁東被追授為“時代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