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對於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做一件事情就要留痕來證明怎麼看?

教遇學


作為一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去年有幸參加了一次培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校園危機事件工作原則”中,培訓老師講到:工作留據,檢查留影,處理留痕。我想這些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平時可能會覺得很麻煩,但如果當你真的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時,這些平時的“痕跡”很可能對你會大有幫助。

對於在具體的授課環節,我認為,作為一名老師,你的教案,聽課筆記,課後反思等等一些日常教學工作的積累,很可能就是你未來發表論文,搞科研,出教學成果的關鍵。所以在這一點上,年輕老師更應該重視,不能把它當做一種負擔。你現在的努力,是為你的將來打基礎。


芊琳的爸爸


對此深有體會,深惡痛絕。在此說三點:

第一,累壞老師,毒化教育。學校本是一個最講真實的地方。有些地方,不僅是要留痕,而且要分類裝訂成冊,設計漂亮的封面,貼上目錄,裝進檔案盒。一個學期,幾十上百個檔案盒,一點也不誇張,累得老師象狗一樣。更可氣的是為了迎合領導,還要造大量心"假材料"充實檔案,還要挖空心思把"假"做成"真"。教育教學才是老師的真事,卻逼著他們忙於做"假"而無暇做"真。"

無奈啊,假事要當真事做,真事只能假著做。

第二,領導太多。學校,中心校,教育局,政府部門。你來查我來查,天天查人人查。查一次改一次,真資料假資料,越積越多。校長圍著檢查轉,老師抱著資料嘆。

第三,形式主義的根在上級。中央多次嚴厲批評形式主義,但一些領導和部門依然用形式主義搞工作。為什麼,因為對有些領導而言,形式主義的工作方式最好看,最簡單最輕鬆。真花沒有假花好看,持久。真幹事,就不能躲辦公室裡喝茶,而是要深入學校,直面老師,直面問題。

一個小小的縣城,兩三千個在職老師,從上到下,四五百個"官",形式主義如何不盛行?


孤雨靈風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那麼做事留痕也沒有錯誤。

我理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做一件事情留痕,並不是要證明什麼,其實是告訴我們做一件事情要重視過程,不要光去關注結果。

理解你們學校留痕的實際用意

從你的描述中,上網課,上傳了導學案,上課記錄,作業批改記錄還不行,還必須要留學生具體的作業批改、評價等。個人感覺這是你們學校制定的對網上教學的監督機制。通過讓老師留痕,來保證網上教學的質量。

針對你們學校這種留痕怎麼辦

這種強制性方法有待商榷,用不好,用不慣,就會加重老師負擔,損傷老師們的上課積極性。

如果學校就是要這樣推行,怎麼想都要去做,與其帶著怨言去做,不如換一種角度去考慮能帶給自己什麼益處,變學校要我做,為我要做,這樣就不那麼難受了。

1.比如網課上傳導學案,平時每學期學校也是要檢查教案的,現在上傳,等於一舉兩得,提前完成了學校任務。再者自己也等於留檔,下一次再教這一課,在此基礎上覆備就行了,減輕了以後的負擔。

2.作業誰交了,誰沒教,集中性錯題是什麼?每天有記錄,心裡有數,讓自己作業講評也有的放矢,更有實效。

等開學或期末根據這個,再看看孩子成績,那些作業平時沒交的、錯的多,跟家長聊都理直氣壯,孩子想提高成績,先把作業整上去。

你的作業記錄就是依據,給家長看,以理服人,還讓家長一看到原始記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也更配合你的工作。

其實每天就是順手那麼一記,不會耽誤太多,我們學校每學期老師都會發一本作業記錄,感覺挺實用的,放學一拍傳到群裡:以上同學課堂作業未完成,請家長督促補做,還挺有用處。

日常教學中,養成留痕習慣大有裨益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養成主動留痕的習慣。

比如,你教學中出現了問題,後來又想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你把這些通通留痕,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稍加整理就可以組合成課例、隨筆或者小論文,隨時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是很好的一個小課題,隨時為自己加分。

教學過程注重留痕,實際上就是豐富我們的教學,提升自我素養,自我研修的過程。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實幹家,但就是不注重留痕、提煉、提升,論文、課題等受限,影響到評優或者評職稱。所以留痕,留教學一線的實實在在的痕跡,對自己也有著實實在在的提升作用。

結束語

當然有的痕跡可能是重複性的,沒有必要的,那肯定會造成負擔。但是有些痕跡,如果你善於應用,和你日常教學工作中合二為一,就成為了你的工作中的助手,成為實用的有實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