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十字路口的必然選擇

中國改革開放進入第40個年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回望40年前那個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更深切地感到: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偉大的中國人民作出的改革開放歷史抉擇,確乎是切合中國社會發展大邏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因此,我們應旗幟鮮明捍衛改革開放成果,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實事求是、創新發展中奮力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一、關鍵時刻的歷史抉擇

人類發展的道路,從來都不是筆直的,我們總需要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或十字路口作出抉擇。只有走上正確的道路,我們才能穿過歷史的逼仄三峽,來到歷史的開闊境界。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後期,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向何處去”又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頭等重要的問題。其時,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偉大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旗幟鮮明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前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群眾運動”發展不了社會主義。我們黨發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推動進行各方面的撥亂反正,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家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改革開放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社會活力,溫暖了科學的春天。

知識分子真正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全國科學大會引領中國科技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走上思想解放、創新發展的快車道,第一生產力在中國社會真正站了起來,“奇技淫巧”成為國之利器。今天的中國科技,已進入由點的突破到系統完善、由量的積累向質量的提升轉變的歷史新時期。

40年來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誰也無法否定。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今天,精神和實踐上更加主動的中國人,應毫不動搖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更加自覺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

二、改革開放的邏輯內核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個偉大的時代,必然有一個來源於並指導時代的偉大思想,這一思想必然成為時代的邏輯內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就是開闢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實事求是、貫通理論和實踐正是其邏輯靈魂。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由機械模仿到創造性發展,無不體現出理論的與時俱進、理論和實際相貫通的辯證法則。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實事求是派”,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靠的就是實事求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時代改革開放要為創新發展掃清道路。從熊彼特提出其創新理論100餘年來,創新理念已經過從外生到內生、從技術到制度、從增長到發展等數次大調整大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思想,是百年來世界範圍內創新理念的大綜合大提升,是21世紀的創新理念。作為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必須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內核,在創新理念上進行思想的再解放,在實事求是中實現科技的大發展。

三、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

一切改革都有其初始條件和邏輯起點,而決定改革邏輯起點的必然是時代的主要矛盾。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根本,就是抓住了、抓對了時代的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把中國人從水深火熱的災難中解救了出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改革開放之前一段時期我國並沒有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實際上,黨的八大就有關於“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提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偉大轉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的共同認知,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到了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放的一切偉大成果,都與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抓住這一主要矛盾緊密相關。

今天中國的主要矛盾又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成為歷史主流,我國改革開放處在新的邏輯起點上。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幹工作、想事情仍要把握好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由小到大、由弱漸強,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興起,把科技創新進一步帶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

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是新時代中國必須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的戰略機遇,就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失去這個機遇,中國可能會失去一個時代。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作為國策,通過改革驅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四、改革開放的邏輯落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切邏輯落點,根本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正確認識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根本任務,制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新使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消滅貧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根本目的。通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的獲得感大幅增強。今天的中國人,正向著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奮勇前進,不斷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中國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裡,創新發展、科技強國既是重大的戰略目標,也是重大的戰略支撐。世界上的現代化強國無一不是創新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義。我們必須從新的歷史方位深刻認識和理解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加快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進程,著力支撐引領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五、改革開放的邏輯路徑

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我國改革開放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國發展一切成就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這是一條自主和開放有機結合的路徑。

歷史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任何外國都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

這是一條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的路徑。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我們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任何不加辨析否定政府作用、否定市場作用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這是一條改革和創新有機結合的路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我國通過改革開放不斷釋放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創新第一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我們需要大幅提升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深入探索人才強、科技強促進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新路。

六、改革開放的邏輯主體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切成就,都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中華民族將是一盤散沙。

馬克思形象地講過,樂隊必須聽從指揮。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偉業,必須旗幟鮮明堅持黨的領導,旗幟鮮明增強“四個意識”。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行許多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一些輿論認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在新時代的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越位”剝奪市場配置資源功能不行,政府“缺位”沒有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也不行。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也是決定改革開放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黨的領導下把全體人民投身改革開放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

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

新時代的中國,創新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要把創新第一動力的功能和作用更好發揮出來,我們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更好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能動性,加快建設政產學研用有機協同、湧現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的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

40年改革開放,鑄就了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邏輯,使中國的面貌、中國人的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也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在40年改革開放中贏得偉大歷史性勝利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新時代贏得更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改革開放推向全面深化,為創新發展、科技強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