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二次創業” 惠州更應敢闖敢試爭創一流

南方日報惠州觀察評論員 周歡

據11月9日《南方日報·惠州觀察》報道,在惠州,首席服務官已成為上千家企業的“標配”。這一源於基層先行先試的惠州探索經驗,將在廣東更多城市得以複製推廣。近日,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推廣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一對一”跟蹤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這意味著,惠州又一項改革創新舉措在全省推廣。

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珠三角,惠州擁有改革創新的基因。長期以來,惠州在各個領域進行了不少改革探索,也承擔了很多國家級、省級試點。從在全國率先推進“授權經營、增量獎股”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到在全省率先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網上辦事大廳、中介超市、社會信用體系等改革;從在全省率先進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到創新推出“法制副主任”、首席服務官等制度……可以說,惠州在部分改革領域和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先行先試、勇立潮頭的精神。

此次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全省推廣,意味著對惠州的改革創新探索實踐的再次認可與肯定。正是得益於積極探索、敢於創新,惠州近年來的發展環境、營商環境逐漸優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從縱向對比來看,惠州的營商環境確實有較大進步。以開辦企業為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受省工商局委託發佈的評估報告顯示,2016年,惠州開辦企業便利度在全省21個地市中排在倒數第2位,2017年則提升至第10位,實現較大改觀。但相比珠三角周邊城市,惠州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開辦企業便利度仍低於潮州、揭陽、汕頭、韶關等粵東粵北城市,與惠州自身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在全省的排位不相匹配。

從橫向對比來看,惠州在營商環境方面與廣州、深圳乃至佛山、東莞等城市也還有距離,要邁向一流效率、一流營商環境需要啃下不少“硬骨頭”。正如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和投資研究室主任王海峰所說,雖然同處珠三角,但惠州與深圳相比,在對外開放、國際化水平以及理念、政策和制度上還有較大差距。

這也是為何惠州市委全會提出要學習上海等一流地區做法,把經濟管理權放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把社會管理權放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

環顧周邊城市,也有很多舉措和經驗值得學習借鑑。從自貿試驗區建設,到綜合保稅區建設;從“不見面審批”,到“足不出戶即可辦營業執照”;從全面對接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到大手筆獎勵吸引投資項目落戶……只有系統化、大力度對標先進找差距,才可能更好地找準發力方向。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又要以首創精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才可能在改革創新中走在前列。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惠州設地級市30週年,惠州的發展成長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加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上,惠州更應該敢闖敢試,搶抓黃金窗口期加速自身發展。

如果說在上一輪發展過程中,惠州的步伐稍慢於周邊幾個城市,那麼伴隨著改革開放“二次創業”,站在一個新的起跑線上,惠州這次更應拿出爭創一流的勇氣、膽識與智慧。特別是要發揚“嶺東雄郡”的氣魄,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敢為天下先”“殺出一條血路”,探索推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特別是要對標國內國際一流,大刀闊斧推進營商環境攻堅戰,真正做到審批最少、流程最短、服務最優。只有以這樣的魄力、氣概與膽略來謀劃和推動自身發展,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和區域競爭中搶佔先機,進而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開啟惠州新里程、實現惠州新躍升、邁向惠州新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