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

李 準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電視劇《樓外樓》海報

電視劇《樓外樓》(周振天編劇、蘇舟導演,拉風傳媒出品)很好看,看得如歌如泣、如泣如訴,欲罷不能,餘音繞樑。無論作為聚焦民國時期民族工商業題材的電視劇,還是作為弘揚地域歷史文化的電視劇,《樓外樓》都是一次新的突破、一次新的嘗試。這部電視劇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歷史和現實的關聯,以及我們今天如何用藝術的方式去把握歷史,詮釋當今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該劇最令人感興趣的有以下三點:

首先,家國同構,小中見大,以洪氏一家人的悲歡離合,精彩地反映出了20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和抗爭史。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延綿不斷,首要的優勢就是家國同構、祖先同拜。而且在世界上所有的大國裡,唯有中國是家國同構、祖先同拜。國家是個大家庭,家庭是國家的細胞。從文化上意義上講,家國關係就是指每一個人與國家命運、與天下興亡的內在關係。從古至今,血緣親情關係和百姓對國家的歸屬感,是構建中華民族社會關係的基礎。實事求是地說,國產電視劇的敘事方式無非體現為三個層面,即個人生命體驗、家族敘事和宏大的家國敘事,這三個層面是不能割裂的。但近年來,有些都市言情劇、家庭倫理劇、青春偶像劇等,格局越寫越小、越寫越封閉,出現了家庭和國家的斷裂、個人和民族的隔絕,不知道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也不知道發生在哪個地方。這種電視劇看著很現代、很時尚、很超越,實際上很封閉、很保守。而《樓外樓》的創作指向卻是很明確的,編導和投資方就是要“一竿子插到底”地打通家國之間、打通曆史和現實之間、打通個人和國家民族命運之間精神文化聯繫的通道。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樓外樓》劇照

在電視劇《樓外樓》中,將“樓外樓”的興衰經歷展現得非常清楚。從1924年北洋軍閥統治後期開始,經歷軍閥混戰、北伐戰爭,到民國政府統治時期,包括“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戰敗,近二十年時間,編劇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構思劇作,因為這段時間裡中國社會最動盪,使得該劇充滿張力。全劇通過“樓外樓”自身的幾度興衰、幾度開張與關門、幾度家破人亡,形象深刻地敘述了家國曆史。從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對工商業的掠奪政策,對“樓外樓”擠壓、封店,拆、搶、燒、砸、殺,無所不用其極。店主被殺,其“第二代”也幾度面臨生命危險。在浙系軍閥淫威之下,“樓外樓”差點兒被拆掉,其間磨難不斷、危機重重……但“樓外樓”靠著生存智慧和韌性越挫越勇,不斷髮展,這就印證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對民族工商業完全是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所以,“樓外樓”的一路波折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就如同在巨石之下的艱難成長,劇中沒有靠直白說理論以概括,而是用細節和人物命運非常生動地闡述了這一切。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樓外樓》海報

在《樓外樓》裡,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得到了很好展現。從洪家柱參軍開始,“樓外樓”的命運、洪家的命運和北伐的命運、抗爭的命運都連在一起。最後,洪家秀參加了共產黨、洪家寶忍辱負重給新四軍搞情報,被罵“漢奸”也在所不惜。包括抗戰正式開始以後,新四軍、國民黨軍和杜小笙武裝聯合抗日,都是非常自然地通過洪家人的命運,通過洪家兩兄弟、一個媳婦、一個閨女的命運寫出來的。包括何秋水,嚴格意義上也是洪家的子女,她一個人拿兩顆手榴彈把整個船炸了,跟他們同歸於盡,為民族大義獻身。沒有對日本侵略的反抗,就沒有民族的獨立,也就沒有“樓外樓”。這裡,非常自然,結合得非常好,沒有說教。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樓外樓》劇照

“樓外樓”和洪家的不幸遭遇,濃縮了整個民族的災難史。洪家和“樓外樓”的幸運史,也是整個民族的幸運史。相反,惡的代表,“有奶就是娘”的趙田雨和孫無忌的發跡史就是民族的災難史,他們的消亡史就是中華民族的幸運史。特別是到最後,洪家那麼多人為國獻身,由此不難看出,在民族危亡時刻,“樓外樓”的尊嚴、洪家個人的生命尊嚴、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融為一體。維護個人尊嚴就是維護民族尊嚴,維護民族尊嚴首先要維護個人的生命尊嚴。編導找到的這個切入點非常好,沒有任何說教。一家飯店(指的是“樓外樓”)的歷史從飲食寫起,寫到這個程度,在家國之間、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精神維度被完全打開、貫通,並直指現實,這就是家國同構,以小見大。

其次,《樓外樓》不僅體現為浙江和杭州的地域文化,更是反映了整個中國文化。劇中借“樓外樓”的命運,寫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該劇以“樓外樓”的杭幫菜,寫就中華飲食文化的傳統以及當時其向現代化的轉型。誠信為本、品牌經營,是“樓外樓”的一大特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文興樓、以文會友,四美合一。“樓外樓”不僅凸顯了江浙文化,更是折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而且,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章太炎、吳昌碩、李叔同、魯迅、郭沫若、梅蘭芳、柳亞子、徐志摩、俞平伯等當時的著名文人、學者,幾乎都登上過“樓外樓”,而且大都寫出了故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樓外樓》劇照

第三,該劇有一個特殊貢獻,就是劇中秋水舫的“兄妹”戀,在獻身抗日戰爭中解決了情感和倫理這道難題。對洪家柱與秋水情戀關係的展現,就是對激情和倫理糾纏的拷問。通過劇中所刻畫秋水的命運,便能看出歷史留在現代的痕跡。這一道風景線,想來一定會作為話題留下來,長久地啟發人們的心智。

李準:一部《樓外樓》,半部文壇史!家國同構,小中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