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所藏在西部小城里的高校有点不一般


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在陕西杨凌,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有一所高校藏身于此,这个学校的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致力于国家农业科学发展事业,这所高校的名字叫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当地人都会亲切的称它,西农。

西农的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过建校80多年来的历史积淀,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成为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18位;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学校还有26个试验示范站,分布在中西部五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扎根祖国西部,致力于人才培养,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

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三农”发展主题,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

当前,西农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