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殺死身邊一起打天下的人?

百家說說看


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嚮往也是最高危的職業之一,最令人嚮往自然可以理解,手操世間最大的權柄,一舉一動皆是法度。最高危的職業就不太好理解了,那麼多人保護著,層層宮殿,一個個精壯的衛士。


但是歷朝歷代的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反叛行為或者是可能的反叛行為。強者如漢武帝一樣遭遇過多次刺殺,並且一生中對謀反事件最不能容忍。



而開國皇在王朝建立之後要殺功臣的原因無非有二。第一,維持自己的統治者地位乃至於江山傳至子孫,第二,保證整個國家和政權的穩固性。


所有的皇帝濫殺功臣的現象,都可以從這兩個原因中找到邏輯上的解釋。朱元璋和劉邦算是同一類型的皇帝,都是從底層奮進,具有非常高明的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用現在的話說,是最出色的創業者,善於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如果說朱元璋的軍事能力不存在爭議,那麼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是存在一定問題的。但是他們兩個人在識人用人,以及政治手腕上都是超一流的選手。劉邦在軍事方面和韓信當然沒得比,韓信本人也曾經說過: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漢王統兵十萬,已經極限。


這句相當犯忌諱的話劉邦當時也沒怎麼樣。但是在天下底定,劉邦一生的最大敵手項羽完全失敗之後就不一樣了。劉邦必須在有生之年掃平一切有礙於他的兒子接班的所有威脅,韓信本人就是大天才軍事家。更為關鍵的是,韓信在軍中多年如果劉邦在還好,劉邦要是不在,韓信振臂一呼,靠著後代皇帝能夠壓服嗎?



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擔心的事情,況且在劉邦生前,韓信就一直在挑戰皇帝的權威,私自藏匿項羽殘部不說,還涉嫌謀反,那麼韓信的死必將是必然。而其他叛亂勢力的掃除都服從於一點,就是劉邦個人權威的充分樹立,以及劉邦本人對未來漢朝天下的設計。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非劉氏不王”。長安朝廷掌握漢朝的大部分權力,諸侯王拱衛皇室,所以只要擋在了這條道路上的人全都得死。


朱元璋大殺功臣也隱伏著各種各樣的這一類例子,大將藍玉居功自傲,開國功臣之首李善長常常有小動作,而一手提拔起來的胡惟庸則是一手抓權一手企圖謀反。這些那一條拉出來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朱元璋和劉邦相比更為刻薄殘酷,所以朱元璋下手更狠。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在元朝制度之上的創新,皇帝的權威是整個政府維持運轉的最大關鍵因素。他生前大殺功臣除了有為子孫清除後患的考慮之外,也是保障自己權威,集權與皇帝集權與中央的現實考量。



老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和皇帝是當年一塊活著泥巴長大的發小一樣也不能避免。


歷代開國君王裡,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被傳為千古美談。但是前提仍然是,這些他早年的禁軍兄弟們,開國時候的一方諸侯們請願放下手中兵權,才可以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晚年生活,可以封妻廕子。

這和宋太祖個人的氣度固然是緊密相關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放下了兵權則已經是符合了宋太祖對於政權的設計,讓太祖皇帝為大宋的天下掃平了道路,他可以放開手腳強幹弱枝,清除五代以來武將集團尾大不掉的弊病。


當然,也有很多開國功臣逃過了這個殺伐劫數,原因也符合以上的邏輯,他們或者是主動歸隱山林,或者是主動汙名化,或者是對皇帝表現出了無條件的服從,如漢代的張良和蕭何,功勞不大嗎?個人才能不突出嗎?



他們都聰明的選擇了對皇權舉起白旗,以保證自己是不可能對皇帝的政權和國家的穩定產生威脅,更不可能威脅一家一姓的天下。



我們愛歷史


功臣都是有能力造反而且已經造反成功的人,天下已定功臣的造反能力留著有什麼用,他們敢推翻前朝會不會推翻當朝。其次他們都是提刀幹革命的人,革命友情濃厚會不會來一次黃袍加身。其實天下打完回去告老還鄉回去歇著就行了,以漢朝舉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當之無愧的大漢開國第一功臣,按道理封諸侯應該首先封賞他吧,可人家偏偏拒絕封賞還把所有的財產拿去充當軍餉,之後選擇退官隱居。長沙王吳芮無論在朝廷還是在民間都有較好的名譽。劉邦曾說長沙王忠,其定著令,這麼高的評價足以說明吳芮的功績,可是吳芮直接把大部分封地和軍隊讓給劉氏子孫,開始隱居生涯。

反觀韓信,仗還沒打完就要去封王,打完天下之後太過膨脹被貶之後還不知死活,劉邦御駕親征都不來,不說劉邦是個稍微正常的人都會覺察到韓信的反叛之心。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很簡單了,一些企業做穩定之後老闆會不會把掌握公司核心的人幹掉,一些營銷人員客戶多了之後老闆會不會動心思防止你將客戶帶走,哪怕你沒動心思但是對不起你總比對不起自己要好。

這個問題我之前有一篇帖子詳細回答過,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為什麼人家是皇帝你是功臣,不是因為人家比你打仗強而是人家懂得權利遊戲的玩法。


農民視角看世界



這個問答太過於絕對,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給人們造成這種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劉邦和朱元璋,往往好多人就會把這兩個皇帝殺死功臣的過失強加在其他皇帝身上。像李世民就沒有殺死身邊的功臣,相反的還對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加官晉爵。對於那些殺死身邊的功臣,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1、皇帝自身的狹隘性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舉個例子朱元璋是乞丐出身,進而一步步奪得天下。在這之前他出在社會的底層,對於社會中的一言一行比任何人清楚。往往這類人一旦掌握了大權之後,就集所有的權力於一身,害怕哪一天自己得來的權力被他人分散甚至奪去的機會,所以這類人就會對自身的功臣除之而後快。事實上劉邦也是這個道理,再來看看相對於貴族出身的李世民,趙匡胤就不會這樣。所以皇帝自身的狹隘性決定了其功臣的命運,就好比今天的很多人一樣突然之間暴富,如果叫他捐獻或者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一些是不可能的。


2、當時的社會環境

一般的國家建立都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等分不開。皇帝的決策和獲得的關於國家大事的信息並不是直接獲得,而是經過一層層的傳達甚至加工才可以獲得。在這其中信息有準確與錯誤之分,有可能被奸人利用而誤殺了大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多的,比如岳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在所有的朝堂和大臣之中比較清明,對國家大事盡職盡責那就有可能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3、古代官員的政治鬥爭

在古代如果是開明的社會這種鬥爭就比較少,如果是鑑於社會的封閉鬥爭就比較多。很多人為了一己之私不擇手段陷害忠臣,當然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皇帝,如果皇帝為沒有一雙智慧的眼睛,那這種事情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


唐明皇之解說


江山一統,就該論功封賞,論功,功高震主,危機意識加劇,害怕他們動搖統治,破壞穩定。封賞,位高權重,危險意識增強,恐怕他們威望盛名、一呼百應。

皇帝是獨裁者,既得利益不容侵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因用以為典,成了歷史的通病。同患難易,共富貴難,江山坐穩,為了維護皇權,也為了後代能駕馭朝臣,誅殺功臣,成為特殊規律,也成了流行習俗。

連百萬之軍,戰必克,攻必取的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按兵不動,劉邦納悶,召問蕭何,蕭何說"討封哩"。劉邦立馬加封韓信三齊王,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再加封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見刀殺不死、見繩捆不死。可最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被呂后在夜沉沉、黑洞洞、陰森森的長樂宮鍾室內,把韓信裝籠子,竹籤捅,玩著花樣要了命,禍及三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在漢權鞏固,雖然不肯居功,也知《素書》大意,避嫌遠疑,所以不誤。也想功成、名遂、身退,願封留,還想遛,不想溜,最後還是身不由己,被呂后所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呂后殺韓信,蕭何參與其中,事成後,劉邦又是加封,又是任命,還增派五百精兵,說是保護安全,實是監督行蹤。

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親征,還多次派人,對蕭何防備詢問,蕭何暴斂強徵,惹惱百姓,壞了名聲。劉邦卻甚是高興,去了疑心,再把他打入大牢,來個警鐘長鳴。

至於朱元璋更是殘暴的很,一朝弟兄,屠殺貽盡。剩個湯和,也是窮苦出生,性格沉穩,委曲求全,低調做人,既不抱怨,也不貪功,首先自請解除軍權,回家歸隱,不論國事,不交官紳,教子嚴謹,得以倖存。

歷史上恐怕只有唐朝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能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當代而主不疑,侈極人慾而君子不罪。也是他為人謹慎,處世施恩,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雖屢遭奸佞陷害,甚至魚朝恩挖他祖墳,他還以國事為重。朝廷詔命,立即執行,也嚴教子孫,不徇私情,做到功高不震主,勢大不欺人,失勢不抱怨,含冤不洩憤,最後壽終正寢。


德厚致遠


人性歷來如此,一起共患難可以,一起同富貴難。

想想也很簡單,患難的時候必須要團結,否則話小命兒都保不住。所以說同患難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大家兄弟同心,友誼深厚純粹是特殊環境下抱團取暖,另外一種自私而已。就像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幾家基金抱團買一隻股票,一旦出現大的風吹草動的時候,誰它母親的也管不了誰,拔腿就跑,相互踩踏,死傷無數!不相信的話,你看一看重慶啤酒當年的走勢,或者今年樂視網的走勢,這都是抱團的基金兄弟們相愛相殺的最佳榜樣。

股市如此,人事何嘗不是這樣。

皇帝打下了大大的江山,至少有兩個動機去殺一起打天下的人。

第一,為了自己自保。

天下是用鮮血換來的。哪一個打天下的皇帝,不是刀尖上舔血,腦袋別再褲袋上,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戰爭的殘酷練就他們殘酷的心,同樣殘酷的還有身邊和他一起殺人的人。自己可以幹掉前朝君王,自己的戰友為什麼不可以幹掉自己稱王呢?所以劉邦要挨個收拾那些異姓王。

第二,為了家天下的安全。

從秦朝開始,皇朝就是家天下。天下是自己家的,當然不希望別人染指或者影響它的安全。最影響家天下安全的自然就是這一批開國老臣。他們資格老,有軍隊,會打仗,還有一批擁護他的文武人才,簡單來講,當皇帝的條件,打天下的那些主要角色都具備。條件成熟的時候,換上一身衣裳就可以稱王。趙匡胤同志不就是這樣上位的嗎?所以為了自己天下的千秋萬代,朱元璋一定會火燒慶功樓,為後代江山蕩平後患。

那麼有沒有辦法從建立一個基業初期,就能夠設立一個不殺老臣,又能保持穩定的框架呢。當然有了,學學華為唄。把利益拿出去共享,任正非說,哪裡有什麼人才,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成了人才。套用這句話說,哪裡有千秋萬代的好模式,利益分享出去了,人人珍惜現有的收益,自然會為你的團隊賣命。無論是華為還是胖東來,都是這個模式。看起來很笨,實際上最高明。如果像某飲料巨頭那樣,全公司只有一位老總,看似穩定,實際有隱憂的。

總結:皇帝消滅最有力量的開國功臣,是從自己和家天下的角度掃除後患,在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模式之下,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鐵錘文史


皇帝殺死一起打江山的人,是為了消除對皇朝的後患。不過,大部分皇帝並不採用“殺死”這種粗暴的手段。

首先要說明,皇帝並不是打下江山“都”殺死一起打天下的人。相反,對功臣的大批屠殺是少數例子。

我們可以看看漢族大一統王朝的情況:

秦朝,秦始皇並沒有殺李斯、內史騰、王翦等人。

西漢,劉邦並沒有殺曹參、周勃、樊噲、陳平、張良、蕭何等人。至於殺韓信、彭越、英布等,那主要不是殺功臣,而是消滅異姓諸侯王。這個,對於劉邦自己的女婿張敖也沒放過。

東漢,劉秀沒有殺他的功臣。

西晉,司馬昭、司馬炎都沒怎麼殺功臣(倒是殺了不少曹魏舊臣)。

隋朝,楊堅沒怎麼殺功臣。

唐朝,李淵李世民都沒怎麼殺功臣。

宋朝,趙匡胤沒有怎麼殺功臣。

可見,明朝之前的大部分朝代,皇帝都沒怎麼殺功臣。

當然,不殺功臣,不等於完全無視功臣,這些開國皇帝還是會擔心功臣威脅到江山穩固,會想辦法制約他們。所以蕭何要自汙,張良要辭封賞,司馬炎分封王爺,讓功臣們奢靡腐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唯一殺得比較多的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其實也並非殺人如麻,劉伯溫湯和之類明明正常死亡的也被民間傳說弄成他殺的了。朱元璋確實殺了一部分大臣,這一方面因為朱元璋自己出身最低(乞丐出身),相比其他開國皇帝,最擔心自己的兒孫控制不住局面;同時也因為朱元璋執行嚴厲的反腐和集權政策,而所謂的功臣有一批撞到槍口上了。


巴山夜雨涮鍋


古代每個皇帝都是獨裁專制,帝位都是傳子傳孫。

跟隨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都是有勇有謀的文武功臣,這些功臣都是功高蓋世的英雄好漢,都是人才出眾,能征善戰的精英。這些人跟皇帝打下江山後,都是開國功臣,成為皇帝的文武百官,幫助皇帝治國安幫,為國為民。

歷代皇帝很多都是居功自傲,性情殘暴。為了鞏固帝位、獨裁專制,都是利用自已的親信獨掌朝庭大權,生性多疑,總是擔心那些掌握大權的文官武將,大將軍們威脅到自已的皇位,怕他們奪權,以某種理由加以陷害,想方設法而除之。所以歷代皇帝都殺害很多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為了獨裁天下,以絕後患!

由於歷代朝庭都是奸臣當道、陷害忠良,由於皇帝的獨裁專制,殘暴多疑,聽信奸臣謠言,殺害忠臣等不明之舉。導致朝庭內部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拉幫結派。為了篡奪皇位而互相殘殺,導致朝政混亂,從而加速了朝庭的腐敗和滅亡!這就是古代江山不長久的主要原因!


手機用戶佔生8


每一朝代的開國皇帝,從戰爭中一步步走來,身邊都會有大量的開國功臣。

他們幫助皇帝一統江山,這些人的才能,皇帝心裡都很清楚,特別是位高權重的文臣武將。開國皇帝在時還好,能夠很好的壓制那些人,可是皇帝在臨終前都會用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他們,究竟是為什麼?

一般皇帝駕崩後,二世皇帝是很難降服那些老臣的,特別是武將。

試問,一個統領大軍的統帥想要造反,新皇帝的皇位還能不能保全!

有人會問就算是把這些老臣都殺了,軍隊還是需要新的將軍的,難道重新認命的將軍就不會造反嗎?

只能說新任命的將軍就是新皇帝的親信,造反的可能不大,還有就是新將軍和老將軍的名望相差甚遠。

舉幾個例子,趙匡義的杯酒釋兵權,雖然沒殺,但這些人都是受到監視的。

兵仙韓信被殺,也是軍中威望甚高,只有劉邦能夠壓制,如果劉邦駕崩,韓信可以輕而易舉的取而代之。

岳飛這樣的情況也是擁兵自重,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都不懂。

所以古往今來在皇帝身邊能夠左右逢源的唯有諸葛亮和司馬懿。


飄飄e族


在歷史上鳥盡弓藏最有名的當屬越王勾踐、漢高祖劉邦(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的典故就出自勾踐和韓信)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勾踐殺的是大夫文種;劉邦殺的主要是;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功高震主的異性王;朱元璋是囚禁侄子朱文正、殺馮勝、傅友德、李善長、藍玉、周德興等等(胡惟庸嚴格意義上不算功臣,徐達沒有被朱元璋殺死,湯和也沒有被殺)。

文種被殺的原因是反對越王爭霸,韓信等異性王被殺的原因是功高震主且異性王佔據漢朝半壁江山,威脅到劉邦的地位。勾踐和劉邦殺功臣真的是冤殺,文種、韓信、彭越本身並沒有做錯什麼事(英布是被逼反的),而朱元璋殺功臣其實有好多是因為功臣不法。

(明太祖朱元璋)

最明顯的例子;周德興被殺是因為兒子與宮女淫亂,這個就很過分宮女是皇帝的私有物品,只為皇帝一個人服務,淫亂宮女跟搞了朱元璋的小老婆差不多,所以被殺只能怪你自己沒有教育好兒子;朱文正也是一個功勞大過天的功臣,當初要不是他死守南昌朱元璋可能就涼了,但朱文正卻因封賞太少縱容士兵搶劫勾結張士誠背叛朱元璋(雖然朱元璋也有責任,但不得不說朱文正做的太過分了);最過分的是藍玉,藍玉在打破北元之後,姦汙北元的皇妃,班師回到喜峰口的時候,守關官吏不開門,縱兵毀關,甚至與燕王朱棣交惡……藍玉功勞雖然大,但也不能這麼目無法紀,他做過的那些事兒,殺他一百次都夠了。當然這些功臣並不都是各個有罪各個該死,馮勝和傅友德就是被朱元璋無端猜忌最後致死的。(唐太宗李世民)

其實對待皇帝殺功臣這件事兒,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有的功臣確實沒有什麼過失、有的確實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有的功臣真的是目無法紀交橫跋扈最後受到懲罰的。尉遲恭曾經毆打江夏王李道宗(電視劇薛仁貴裡面的反派)被李世民警告: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鼓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李世民引用漢高祖殺功臣的事教育尉遲恭遵守國家法紀,不要犯了錯到時候了才知道後悔。由此可見也確實有不少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勳觸犯法律,所以皇帝殺他們不應該受到指責。如果縱容他們犯法,那又怎麼能服眾呢?


涼粥牧


共苦容易,但是同甘卻很困難,這就是人性。雖說如此,但是題主說的皇帝打下江山之後,都殺死了和自己打天下的人這個結論我似乎不敢苟同了。至少我知道的,秦始皇就沒有,李世民沒有。至於其他的,應該是有的,只不過限於知識不足,無法例舉。

功成名就後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保住自己的所得利益,但是曾經和自己拼搏的那些兄弟們,一個個都是位高權重,勢力很大。恰巧都是對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威脅最大的一群人,人心不足,所以殺功臣的動機就出現了。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只因為我們是人。這個理由已經夠了。

但是事無絕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創立的大秦帝國。他身邊的大將,起碼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一個都沒有遭受不好的待遇。王翦父子急流勇退,活得很好。孫子王離還成了蒙恬的副手。蒙家兄弟更是被委以重任。始皇帝雖然暴戾,但是也分得清楚是非,對待功臣自然不會虧待他們。

同樣的李世民玄武門政變,功臣一個個不也是活得好好的麼。

不殺功臣,其實也是在於功臣自己的做法和態度。急流勇退,有自知之明,方可明哲保身。隨著皇帝打天下,自然也是戰功累累,長久以後可能就會產生了一些高傲的現象,這是哪一個皇帝都不會願意看到的結果。有的功臣,雖然前期是建立了不少的功勳,但是後期卻覬覦皇帝的勝利果實,這樣一來,皇帝必不可能會留他,還落得個慘烈的下場。

總體來說,功臣結局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會取決於功臣們自己,能夠很好的找準自己的位置,和統治者沒有利益衝突,自然能夠活得好好的。否則,下場必然悽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