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公元前202年,战神项羽在垓下战败,突围至乌江畔,自刎身亡。自此,楚汉战争结束。二月二十八日,刘邦在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正式称帝。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早在登基之前,刘邦便兑现了他的承诺,分封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待到天下大定之时,除开以上两位,刘邦还分封了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赵王张耳等等,总之共七位异姓王。

“又要回到过去了。从今以后,汉国为汉王朝的宗主国,其他各国则皆为诸侯。纵横家又可以合纵连横了,诸子百家又可以游历各国了。还是这样好啊!”

那时的人们,也许真的有人这样想过。可事实是,这个新建立的汉王朝,严格来讲,应该叫做汉帝国。那位坐在长安城里的最高领袖,也不叫天子,而是皇帝。

一字之差,千壤之别。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邦国时代的特征在于,天下有若干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国家虽然组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邦联,却各自相对独立。而且,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实际上,各国共同拥戴的那位天子,对其他邦国根本无法行驶主权。甚至,如果哪个邦国足够强大,还可以兴兵讨伐天子。

但在郡县制之下,无论郡还是县,抑或后来的州、唐朝的府、明清的省,都只是帝国的一个组成单位。任何单位都必须听从中央的命令,单位的主权也完全统属于皇帝。

毫无疑问,邦国制与郡县制是存在着天然矛盾的难兄难弟。嬴政与李斯发现邦国制是落后的政治制度,便大刀阔斧将其彻底革除,只是这种办法太过激进,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二世而亡。因此,到了刘邦的汉,这样的事情,便不能再搞。

于是,刘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了“郡国制”。

而这,也是韩信的死因。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刘邦似乎是喜欢郡县制的。

在暗度陈仓,攻占三秦之后,他立刻把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地盘统统改为郡县制。事实上,刘邦称帝之后,除了分封的诸王领地,汉帝国的所有疆域,也都是郡县制。

对刘邦来说,分封诸王,只是战争年代的权宜之计。这背后有多么不情愿,只有他自己知道。

应该率先搞清楚一点:此时的王,与后世的“王爷”、“藩王”完全不同。这些异姓诸王,有军队,有将相,有使节,有征收税负的权力,也有发布政策的权力。他们与刘邦一样,也是一国君主。

也就是说,自打分封诸侯的那一刻,这些异姓诸侯王,就已经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时代已经变了,秦朝这个巨大的实验牺牲品证明,在中国,集权的郡县制是完全可行的。秦之所以灭亡,只是因为他们没能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权力。所谓“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语),便是如此。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当然,这个道理,刘邦不一定懂。事实上,若干年后的司马迁和贾谊也搞不懂。他们只是认为,秦的灭亡,一是“仁义不施”,二是“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观点固然正确,却没能挖掘到事情的本质。直到几百年后,柳宗元才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周亡于制,秦亡于政,秦朝实施了郡县制,因此“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朝初年,也是“有叛国而无叛郡”,由此可见,郡县制就是比封建制先进,“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但好在刘邦是个聪明人,他能够敏锐的意识到,这些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异姓诸侯王,都不够安全。他已经老了,待到自己百年之后,剩下孤儿寡母,强敌环饲,汉帝国该如何是好?

好办。换掉所有的异姓诸侯,让自己的子侄兄弟做国王。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韩信的所谓“谋反”,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就算他不反,刘邦也需要他反。而且,事实也正是如此。

韩信原是齐王。这个王位,是战争年代他向刘邦要来的。待到项羽覆灭之后,刘邦将他徙封为楚王,理由也很正当:义帝熊心没有后代,韩信又是楚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王,衣锦还乡,不是比做齐王更好吗?

韩信对这个安排似乎也很满意。但是,这个楚王,他只做了大概半年。公元前201年冬十月,有人密报,称韩信谋反。于是刘邦采纳陈平的计谋,南巡楚国,命令韩信郊迎。

在此引用 @叶微香小姐的文章。

他带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让早有准备的武士绑了他。

韩信长叹一声:“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啊!”

刘邦眨巴眨巴无辜的大眼睛:“有人报告说你造反耶。”

缴械,押解上路,到洛阳,赦免,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场景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直到此时,韩信才真正明白,时代已经变了。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其实,在那个时代,如韩信般认不清形势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赵国国相贯高,梁国大夫栾布,都是带有战国思维的,只忠诚于主君的士;还有蒯通,明显也是有着列国时代朝秦暮楚气质的纵横家。在汉朝建立之初,这些人仍然保持着他们固有的邦国思维,殊不知,如今的天下,是奇葩的郡国制。

而我上面已经说过,郡县制与邦国制,是针尖对麦芒的两种政治制度。强行把它们掺和到一起,搞成郡国制,其结果只能是,两套系统互不兼容,最终政令一体的郡县制,干掉封建的邦国制。

所以,后人常说刘邦滥杀功臣,这个结论并不能成立。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功臣不仅没有被杀,反而加官进爵。刘邦真的要对付的,只是韩信、英布这样的诸侯王。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不过,虽然抓了韩信,刘邦却并没有杀他。其实不仅韩信,赵王张敖“被谋反”之后,也没有死,只是降为宣平侯。彭越被捕后,刘邦也只是将他降为平民,贬到蜀地,可惜他的运气太差,在路上遇到了吕后。

由此可见,刘邦并不是真的要杀掉异姓诸侯王,他的目的,只是夺取对方的国家而已。只有臧荼这样的项羽旧部,才会出于政治需要斩杀之。

史籍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刘邦曾经找他聊天。刘邦说,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超不过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

韩信说:自然是多多益善。

由这条史料可以看出,刘邦似乎经常去找韩信聊天。再联想到韩信死后,刘邦“且喜且怜之”的反应,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

也许,对韩信,刘邦始终下不了狠心。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汉十年九月,陈豨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不从。据记载,韩信曾暗中派人送信给陈豨,表示将在京城举事。

可事情到底还是出现了十分戏剧性的转折。据说,有一位无名无姓的“舍人”得罪了韩信,于是韩信将他囚禁起来,欲杀之。舍人的弟弟见状,便跑到宫里,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即将谋反的事实。

吕后听罢,便与萧何谋划,将韩信骗进宫,处死在长乐宫钟室。

韩信之死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很多人认为,韩信的所谓“谋反”,根本就是吕后故意捏造的。若真的要反,何以当国王的时候不反,反而被贬为淮阴侯,囚禁在家的时候才反?太违反常理了。

其实,我认为,纠结于史料是否真实,并无必要。因为韩信必死无疑。就算现在不死,待到刘邦死后,他也活不长。他的存在,与吕后的政治需求,是完全相悖的。

为了能够安静祥和的度过晚年,吕后设计处死了韩信,骗杀了彭越。刘邦死后,她还杀死了曾经的竞争对手戚夫人。可以说,这个女人一直在处心积虑的为自己的接班做准备。

也因此,韩信,这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家伙,必然会登上吕后的黑名单。

“兵仙”韩信非死不可,竟是因为这件小事?

所以,韩信是一位颇有悲情色彩的匹夫。他成功于战乱年代,失败于邦国制与郡县制的大变革之下,并最终死于妇人之手。

韩信是否真有过谋反的举动,其实并不重要。事实上,韩信、彭越、张敖三位诸侯,都是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被谋反”。也就是说,只要韩信还是异姓王,那么,他就天然的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

时代确实已经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