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大唐朝,除了白居易還有哪些文人仕途文壇雙得意的?

薛白袍


唐代的文壇群星璀璨,許多人的詩文千古傳誦,堪稱不朽。

這些文人當中,許多人在當時的政壇上也很有權勢,很有作為。可惜,有些人只是曇花一現,如流星一般在政壇閃過,很快就消殞了。或者因為種種原因,鬱郁不得志,比如劉禹錫、柳宗元等人。

劉、柳二人的文學成就,這裡不再贅言。劉禹錫的政治前景曾經非常被看好,甚至被視為宰相之才,但他的仕途一路坎坷,其中既有黨爭的原因,他個人“恃才褊心”的個性也有很大關係,許多時候,就是因為他的詩文得罪了人,影響了大好前程。

柳宗元也差不多,早年中進士,做過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等,以後卻是一貶再貶,一生坎坷。

當然,還有極少數的幾位唐代大家,文學成就極高,在仕途上也走得比較遠,比較得意,比如白居易,比如韓愈,還有一位就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元稹早慧,有文采,十五歲明經中第。元和元年,制科對策第一名,官拜左拾遺,再任監察御史。史書上說他“性明銳,遇事輒舉”,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

元稹曾經被貶官,其間大寫詩文,後來唐穆宗看到他的文字,很是喜歡,把他召回長安,為祠部郎中、知制誥。不久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以後轉為工部侍郎,長慶二年,拜平章事,也就是當了宰相。

後來他被貶到同州、越州擔任刺史,同時兼任御史大夫、漸東觀察使,一干就是十年。

唐文宗太和三年,元稹回到長安,做了尚書左丞,後來出為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死後贈尚書右僕射。

元稹的文學成就很高,我們今天視為經典的《鶯鶯傳》、《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名篇,都出自他的手筆。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在當時,他的文字與大詩人白居易齊名,他的詩和白居易風格相近,“善狀詠風態物色”,雅俗共賞,流傳極廣,“里巷相傳,為之紙貴”,被稱為“元和體”。他留下的主要作品是一百卷的《元氏長慶集》。


於左


如果“詩魔”白居易(772—846),翰林學士,做過刺史,貶過司馬,是雙得意的話,那麼在還有很多詩人都可都可稱作雙得意。


比如和他同時期的有: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779—831),白居易的終身詩友,官至宰相。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劉禹錫(772—842),人稱“詩豪”和白居易一般大,進士及第,做過刺史,還被加封“檢校禮部尚書”。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772—846),和白居易,劉禹錫同歲,和白居易一年死的。進士及第。官至宰相!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柳宗元(773—819),進士及第,做過刺史,貶過司馬。雖不是太得意但是正兒八經的大唐官員。

“雲橫秦嶺家不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韓愈(768—824),考了四次的進士及第,官至禮部侍郎,死後諡號為“文”,是最高的褒獎。和柳宗元同為“唐宋八大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678—740),官至宰相,在任期間指出安祿山一定會造反,顯示了其政治眼光的敏銳,可惜唐玄宗不聽,後來追悔莫及!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701—761),狀元及第,唐肅宗是任尚書右丞,被人稱作“王右丞”。王維“詩佛”,在我心中排名僅次於李白,杜甫。

此外由於唐朝科舉制度的緣故,詩詞歌賦等是考試內容,有許多名家都既是詩人後又多為官員。高適,杜牧,韋應物等等很多人都有白居易的雙得意!


體育雜譚


在大唐朝,除了白居易還有哪些文人仕途文壇雙得意的?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達到空前的繁榮。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幸運的人應該很多,在仕途文體雙得意的除白居易,那真的要屬王維。

王維,字摩詰。官至王右丞。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精通音律、繪畫造詣極高。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21歲中進士。 因通音律授大樂丞。受到太平公主賞識。後因伶人陷害,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 。2年後九齡罷相 ,他倍感沮喪 ,有歸隱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明升暗降,後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40多歲時 ,他的妻子去世,加之信奉佛教,總有出家之念,但太子不允許。先後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安史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仕途雖有起伏,但都能逢凶化吉,最後能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也算瀟灑自在。



在文學上,有人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王維多才多藝,他能把各方面的造詣融會貫通。互相滲透。對文學產生深刻的影響。他的詩清新膽遠,自然天成,空靈明澈。蘊含很深的禪理。王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絕造詣最高,同時其他各體也都擅長,這在整個唐代詩壇是頗為突出的。


淡月晗嫣1


糾正下題主,白居易也不算仕途得意,所以你列舉人物不太對。

請看《琵琶行》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之前還有一個小序言: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的仕途是有過貶官經歷的,也算是失意過。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等詩,有害名教。遂貶為江州司馬。


開始回答問題了。大腦裡迅速把唐代文人過了一遍。

韓愈,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可惜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失意;王維,開元十九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可惜安祿山攻陷長安後,被迫受偽職;元稹,雖然一度官至宰相,但在政治上並不得意,一生有四次貶謫。李白、杜甫等等就不詳說了。

直到張九齡,我覺得可以回答了。


張九齡,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 仕途得意:

在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

在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面對百官推薦宰相人選,總會問道“風度得如九齡否?”

張九齡一生恪盡職守,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為開元盛世作出了積極貢獻。

  • 文壇得意

擅長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寓意。

附上兩首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

  • 另外,說明下,古代文人還是仕途失意、文壇雙得意者多。為什麼呢?

不妨讀一下司馬遷《報任安書》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司馬遷也有了《史記》

關注“每天讀宋詞”,詩意生活,與你同在。


每天讀宋詞


唐朝仕途最得意的詩人肯定是李世民了,《賜蕭瑀》是其代表作。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是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天策上將、秦王。

其次,是張九齡,開元名相,唐玄宗之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望月懷遠》是其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