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市气象局人工增雨缓解春旱

13日凌晨,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以及人工增雨作业助力下,全市出现今年入春以来首场大范围明显降水,有效缓解了春旱。

市气象局统计数字显示,去年11月以来,我市降水异常偏少,到今年3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5.4毫米,较往年同期34.2毫米的平均降水量异常偏少84%。今春以来,我市还出现了阶段性气象旱情,如3月上旬以来,各县市区都出现了中度以上旱情,3月17日就有9个县市区出现重度干旱。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严重影响了土壤墒情和冬小麦起身返青。且4月份以来,降水量也较少。目前,我市小麦正处于拔节期,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期,一场“贵如油”的春雨也显得非常重要。

此前,市气象台预测,12日夜间到13日夜间我市将有降水过程,降雨量可达中雨。市气象局高度重视,11个作业单位50余名作业人员提前待命,联合故城空域管制中心,提前做好增雨作业准备工作。12日23时42分,12个移动、固定作业点进入作业状态,增雨作业陆续开展,整个过程共作业22点次,发射增雨弹共计80枚,增雨效果显著。

降雨于13日前半夜逐渐结束,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全市出现明显降水,各县市区观测站降水量,除饶阳县为12.7毫米外,其它均在16毫米以上,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1.1毫米,其中冀州最大,达28.6毫米,桃城区为25.5毫米;乡镇观测站雨量最大的为滨湖新区的魏屯镇,为35.5毫米,衡水主城区为22毫米到35.5毫米。据市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此次降水也是入春以来,我市出现的首场大范围明显降水。降雨对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缓和春季旱情、助力春播和小麦拔节期生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衡水晚报记者周春旺 通讯员高春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