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忠臣與能臣,他的冤死全因遇上了昏君與壞同事

有一個人他拯救了大明王朝,他拯救了自己的皇帝,但是最後,他死在了這個被自己拯救的帝王的刀下,他就是于謙。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專制的巔峰時期。在這個時代,被冤殺的大臣何其多。有很多人認為其中最冤的是袁崇煥,因為他為保衛大明做了很多貢獻,最後卻遭受了非常殘酷的凌遲之刑。但是從對國家的功勞貢獻,與自身存在的過失這兩個方面來考慮,于謙比袁崇煥還要冤。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忠臣與能臣,他的冤死全因遇上了昏君與壞同事

于謙是在明英宗朱祁鎮手下做官的,而朱祁鎮開創了明朝歷史上寵信太監的先河。他最寵幸的太監叫王振,他在王振的慫恿之下,非常草率的親征蒙古瓦剌一族。後來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明英宗不但被打敗了,而且還被俘了。明英宗被俘之後,大明王朝的脆弱性就顯現了出來。

阻止南遷

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出去之後,滿朝文武,嘴裡說的就是兩個字——南遷。甚至有的聰明一些的老臣子老早就知道,明英宗這一戰不可能打贏,已經早早的把家屬送到南方去了。就在這種鬧哄哄的狀態下,當時是兵部侍郎的于謙(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在朝堂上斷呵:建議南遷的人都當斬。一旦南遷,大明王朝瞬間就會變成南宋。而南宋已經證明了,要靠遷都維持統治的王朝,永遠無法恢復中原。

在於謙的建議下,很多正直的大臣也站出來發表意見。就這樣,太后和當時被立為監國的朱祁鈺決心抗戰。但是這個決心並不是非常堅定的。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忠臣與能臣,他的冤死全因遇上了昏君與壞同事

堅定朝廷抗戰的決心

8月15號,明英宗被俘。8月18號,朝廷上下認可了于謙的觀點,讓于謙主持防務。所有人都知道,蒙古人下一步一定會打到京城。21號,于謙被升為兵部尚書。可為什麼說此時朝廷上下抗戰的決心不那麼堅定呢?是因為在8月23號這天,中國朝廷上發生了一次絕無僅有的鬧劇。

朝廷在組織抵抗前,必須要將太監王振定義,不給王振定下罪名,大臣的意見就無法統一。當時,王振已經在軍中被另一個將領打死了。有大臣提議說,王振雖然死了,還要清算他的同黨。這個建議提出來之後,王振的同黨錦衣衛馬順立馬跳了出來,大罵這些大臣們。朝臣們再也無法抑制心中對王振黨的仇恨,他們一擁而上,有人揪住馬順的頭髮,有人去咬馬順臉上的肉。馬順就活活被打死在朱祁鈺的眼前。

馬順死了之後,大臣們又要求朱祁鈺將剩下的幾個同黨交出來,太監們一看形勢不妙,就把幾個同黨推了出來,這幾個同黨又被這些大臣打死在朝廷之上。

這個時候,朱祁鈺覺得沒法控制情況了,準備退到後面去。

此時于謙站了出來,一把抓住朱祁鈺,他讓朱祁鈺當著大家的面說清楚,王振是個奸臣,而且要赦免所有參與這場鬥毆的大臣的罪責。朱祁鈺面對這樣的形勢,當然就答應了于謙的請求。經此一事,朝廷上下的意見統一了,大家才要堅決去抵抗蒙古人。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忠臣與能臣,他的冤死全因遇上了昏君與壞同事

從此以後,于謙真正擁有了領導整個國家去抗擊蒙古的權利。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之下,經過於謙的調度,京城的軍事準備逐漸成形。而當時的情況困難到何種程度呢?因為朱祁鎮親征帶走了50萬精兵,明朝禁衛軍的精華部分幾乎全都被帶走了,且一戰下來毀於殆盡。士兵只剩下大約10萬左右,基本都是些老弱病殘。可憐到連灰盔都是10個人才有一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于謙出色地完成了軍事建設。

主持景泰帝登基

後來于謙又主持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件事讓大明王朝得以維持下去。這件事就是景泰帝朱祁鈺登基。如果朱祁鈺不登基,那麼朱祁鎮就永遠是皇帝。一個國家的皇帝被他族俘虜著,國家內部的很多政策就要受人制約,很多命令也無法下達到地方。

9月1號,于謙率領一些大臣力鑑太后以及朱祁鈺,要讓朱祁鈺登基做皇帝。在於謙的主持之下,景泰帝於6號登基了,國家就穩定了。他這一個舉動同時救了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如果景泰帝不登基,明英宗在蒙古人手中的分量就是很重的。而

于謙不僅讓景泰帝登基,而且他傳令各邊防地區,當蒙古人帶著明英宗前來的時候,不能隨意開城門。這就導致明英宗成了沒有用處的人質。

蒙古人不敢殺了明英宗,因為殺了明英宗就和大明王朝結下了死仇。可留下明英宗又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新的皇帝。所以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明英宗才能保住性命,而且也能保住他的名譽。

打敗蒙古

所以說于謙不僅僅拯救了大明王朝,而且也直接拯救了明英宗的性命。後來于謙帶領軍隊勇往直前的抗戰,讓蒙古瓦剌族明白了,他們是打不贏大明王朝的。明英宗也就被迎了回來。明英宗被迎回來後,被軟禁了起來。之後八年,于謙繼續整頓軍務,積極備戰,為朝廷做著各種各樣的努力。直到發生奪門事件。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忠臣與能臣,他的冤死全因遇上了昏君與壞同事

不存在的罪名

有一幫大臣把軟禁明英宗的院子的大門打開了,把明英宗救了出來。明英宗復辟,景泰帝不久後就死掉了。明英宗復辟的第二天就把于謙抓了起來。因為當年是于謙讓明英宗退位,明英宗心中對於于謙早有怨氣。而且當時在京城保衛戰中,被于謙提拔的一些同事也開始誣陷於謙,這才導致于謙被捕。

于謙被捕之後,明英宗也覺得殺了于謙是個很尷尬的事情。於是他就對他手下大臣講說,于謙的確是對國家有功的人,我們怎麼殺了他呢?

這個時候,奪門事件的主謀之一徐有貞就和明英宗說:不殺于謙,我們把你救出來,就沒有正當的理由了。就因為要給明英宗復辟一個正當的理由,于謙最後被押往崇文門外斬首了。

于謙是明朝有名的忠臣與能臣,他的冤死全因遇上了昏君與壞同事

結束語

于謙的一生可是說是十分不幸的,但是他又是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他的君主是個昏君,他滿心報國,一生清廉,有勇有謀,他拯救了整個國家。他的死僅僅是因為他的君主聽信奸臣的讒言,為了一個可笑的理由將他殺掉。

他的幸運在於他的君主是個昏君,試問做臣子的,有誰不想以一己之力拯救國家,流芳百世呢?若非明英宗是個昏君,于謙也許就沒有機會施展才華,一展抱負了,他也就不會成為那個帶領國家抗擊外敵的英雄,也許大家也就不會知道歷史上有于謙這個人物。

因為明英宗的昏庸,于謙才有機會成為挽救大明王朝的人,也因為明英宗的昏庸,于謙背上了不存在的罪名,也因此被斬首。

于謙做臣子做到如此成就,想必他心中一定是非常滿足的。只是,他最後的下場實在令人心痛,一代忠臣連全屍都留不下。真可謂,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