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學習過程中如果再加上炫耀,那是最壞的,恐怕只是在製造一個漂亮的肥皂泡吧。

——尹建莉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表現得極其不自信,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實,另一方面自己卻愛虛榮愛擺譜; 而有的家長卻又人云亦云,成天活在焦慮當中。當下育兒路上的兩個攔路虎:虛榮和焦慮,不僅累壞了家長自己,也坑了孩子。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想通過孩子的成功來彰顯自己的成功。

在目前這個以分數和名校去評判孩子是否成功的教育生態下,在浮躁、爭相攀比的環境中,很多家長把自身的安全感寄託在孩子身上,同時,又把孩子當成自己向外界炫耀的武器。正因為如此,想要得到外界豔羨的眼神,得到大家夥兒恭維的家長們,就齊刷刷地把視線盯到了孩子的成績上。

古時候是母憑子貴,目前的社會現象是無論家長是否上進,是否是個可以自我負責的人,只要他的孩子成績好,他就可以笑傲江湖。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在一所重點中學上學,成績一直在年級上是名列前茅,有一天她來找我聊天,說最近家裡因為女兒的學習成績一家三口鬧騰得很不開心,而且在最近很長一段時間她的女兒基本上關閉了和他們夫婦溝通的心門,她說好怕女兒得抑鬱症。

她的說法讓我感到很詫異,問了下她女兒的成績,保持得不錯呀,怎麼會為女兒的成績不開心?

後來我聽明白了,一直在年級上保持前十名的女兒卻在最近幾次學校的考試中,年級排名跌出了前十,他們夫婦倆受不了女兒的名次排到十名以後!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朋友夫婦倆都知道,即使是年級前100名,也是不錯的成績。但是他們認為年級前十名,隨便到哪裡,說起來都是很“響亮”的。

這是家長們的虛榮心。內心越是虛榮的人,他越是不自信。因為他的自身不會發出光來,就必須用他身邊的人或是物體發出來的光來照亮自己,從而讓別人能看得見自己。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很多人拿著孩子的好成績到朋友圈炫耀時,他們認為是向朋友們發出了致命一擊:我的孩子是如此聰明,這顯示了我優良的基因和適宜的教育方法,但是你的孩子不是!

當然,我不否認,當虛榮遇到虛榮,不自信遇到不自信時,他們可以收穫到想要的“羨慕嫉妒恨”,但是一個平和並有著對孩子信任的家長遇到這樣的“告白”,他的想法也僅僅是收到一個信息而已。哦!這個孩子取得了這樣的成功。

他不會去追隨這個信息,更不會把自己的孩子放到這個信息中來評價和攀比。與其說他哪裡會去想:為什麼我的孩子取不到這個成績,還不如說他想的更多是: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如其所是,因其所為,有什麼好比的,今天回家給孩子弄個“番茄絲瓜肉丸湯”吧,好吃又營養!看,這是多麼自由而又自信的心靈!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家長們要建立自己的自信,首先就要把關注點放到自己的身上來。每個人在這個世界終其一生的都在找尋著自己,這樣的找尋,只有自已才能去完成,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代替你!孩子不可能滿足您對於幸福感的追求,因為有市重點的學校還有省重點,有國內名校還有國外的常春藤聯盟,所有對於孩子的期望及逼迫都不會有盡頭,你都會有失望和計劃的落空。唯有對於自己的事業及生活的追求,看見自己的點滴成長才有內心的滿足和幸福。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假如您是一位全職媽媽,並不是說你有更多的時間去和孩子們糾纏,而是您有更多的精力去建設自己,您完全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去學習“插花”或“家居佈置”,讓孩子看到家裡的佈局在媽媽靈巧的雙手下,變得越來越溫馨。

您還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和思考,這些行為都會帶領你的心胸變得更為寬闊,從而不會再因為一些芝麻小事束縛了你的眼界而去跟孩子鬧得不開心 。

呈現給孩子們的,是一個開心、平和、光彩照人的媽媽,而不是因為在家不用去上班,就完全放棄了對自己的要求,然後又反過來要求孩子:你們要對得起“我為你們做出的犧牲”,這樣的討債人似的母親。

假如您是一位職場人士,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也要求您不停歇地去學習,一位具有開拓創新思維的家長,不可能只在他的事業上才去接受新鮮事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同樣可以有變通和接受更為人性的教育觀念的智慧和勇氣。

在事業上或是生活上,通過我的所做所為,讓我身邊的人們都能感受到一股和煦陽光照到身上的溫暖,這樣的幸福感已經很沁人心脾。我不需要以孩子的成功來定義我的成功,這才是爸爸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上應該具備的自信和底氣。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博覽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教育大家的育兒書籍,包括一些優秀的文學和人文作品,這些人類傑出的智慧先驅們無不在提醒著“榜樣力量的強大”。家長們不放棄自身的成長,相信自己,勇於承擔起自己命運的責任,這樣的榜樣,不正是對孩子最正向的引導和教育!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家長們另外一種不自信表現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放不下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平時跟家長們的溝通,知道很多家長處於焦慮和恐懼中,他們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成績問題”“孩子離不開電腦遊戲的問題”“青春期叛逆的問題”……把所有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前程充滿著無盡的擔心。

我周邊有很多才上一年級的孩子在放學後就被家長們送到各種學科的補習班,無論孩子怎麼哭鬧著拒絕,甚至家庭也因為所謂的“奧數題”而經常吵架,但這些家長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優才計劃”,和這些家長的對話中,我感覺到自己不可能有任何的作為,因為他們被恐懼和焦慮深深地控制著。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有一點的確要承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隨波逐流比逆流而上所需要的心力要小得多,需要我們的思辨也少得多。我們受控於身邊大部分不思考卻執著於孩子成績家長。

絕大部分家長的推斷都一樣,就是現在不好,也就意味著以後也不好,職業不好,人生不好。這是目前家長們不停鞭策孩子向前的一個他們認為就象萬有引力那麼鐵定的規則。

靜下心想想,這樣的推斷成立嗎?人生充滿著那麼多變數,反而我們身邊有無數多的例子卻在證明著,以前我們以為前程似錦的人,現在的生活卻很平庸,甚至很不理想。

我有兩個好朋友的姐姐,一位姐姐是音樂學院專業入學測試的第一名,一位姐姐當時也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我國一所很有名的外國語學院,本來兩個姐姐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非常讓人痛心的是這兩個姐姐目前都是精神病患者。

意大利著名文學家亞歷山德羅·曼佐尼說過一句話:“人們最恐懼的就是他們自身對於事物的恐懼。”這位智者用隻言片語就指出:我們常常看不到事情的實質或者我們認為要發生的事情完全就是我們自己在杜撰和虛構。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句很溫馨的話:人生最美不過,你已長大,我還未老。根據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無故的擔憂和恐懼,完全可以給這句話配一個下聯:人生最平常不過,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既然焦慮和恐懼不過是我們家長自編自演的一場獨角戲,為什麼不相信我們可以放下呢?情緒和念頭都不過是大腦想象中的一個個虛幻的過境而已。我們要相信自己,通過當下的學習和練習,我們可以去正確認識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放下,不等於要讓家長朋友內心中不能有“焦慮和恐懼”,而是真實去承認:是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的內心有“焦慮和恐懼”,但是來吧!“焦慮和恐懼”,我們來做個朋友,你們就好好呆在我的念頭裡,我看著你們,覺察著你們,我不會再為了逃避和抗拒你們,而去向我的孩子發號施令,去向孩子嘮叨我的不滿和抱怨,去逼迫孩子必須按照著我想要他發展的路線走下去。

當不去抗拒這些負面念頭,或者不再被它所控制,那麼相當於不再給這些負面念頭的能量,慢慢地,你的情緒,念頭和行為,將不會再被“焦慮和恐懼”攫取。

雲淡風輕,尹建莉父母學堂高級輔導員。畢業於警官學校,曾在強制戒毒所、收容所、治安拘留所從事了16年對於違法青少年心理輔導及管理教育工作。對於花季少年們失足的惋惜及渴望對孩子成長密碼進一步的破譯,使其更加關注育兒問題。

你未長大,我已被嚇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