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玄妙的博弈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恆無慾,以觀其眇;恆有欲,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非恆道)

名可,名非,恆名。(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始,女懷胎(胎兒在腹中,天地有“身孕”),天地之孕,天地之胎)

有名,萬物之母。(子從母體出:有!萬物之母,甲骨文字形,象親有乳之形,乳子之形)


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道,天之道;德,人之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

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

自然之道,道,萬物本來存在;德,萬物認識所得!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是自然規律,是恆道,但對於人的認識而言,道是不斷變化的,非恆道。

“道”以“名”現,“名”生“無名”,“無名” ,生“有名”,無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有,萬物之母。無有,有無,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的,認識的變化,對於自然規律的理解及概念會不斷更正與變化,如:從地心學到日心學再到新的宇宙觀,認識是不斷在變化,無有與有無,否定之否定。所有名,可名,但非恆名,這樣思維去理解道的發展規律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K12語文教育、海外漢語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訓練、漢字國學、古詩文理解等)】漢字創新思維課程讓孩子識字、懂字、用字並理解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交流!


漢字谷主


“道,可道”中的第一個“道”字,基本沒有異議,是指大道,指天地間終極的規律。

而第二個“道”字,有許多說法。在這裡特別指出,南懷瑾在解釋這個字時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南懷瑾認為,這個“道”字不應該解釋成“說”,他的理由是把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是唐宋之間的口頭語。唐宋之前沒有這樣的書面習慣。

他這個觀點是很容易反駁的。我們只要稍作回憶就可以發現更早的書面證據。

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司馬遷《

史記

·李將軍列傳》

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

再往前,還有更早的: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宮中的話,不可說出來)」——

顯然,第二個“道”字是可以當成“說”來解釋的。

所以,“道,可道”目前根據第二個“道”字的不同含義,有幾種比較常見的說法:

1、大道,是可以言說的。

2、大道,是可以遵循的。“道”作行解釋。

3、大道,是可以達到的。“道”通“到”。

而“非常道”這句,也寫作“非恆道”,可見“常”和“恆”字同義,是指“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恆久的”。如果解釋成“尋常的,常見的”,就有些偏頗了。

整句的意思大概是說,大道是可以言說(或遵循,或達到)的,但表現出來的形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處於運動和變化中的,並不是靜止的。這點從《道德經》的後文,“有無相生,高下相形”,也可以得到對照和印證。

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個“道”字是遵循的意思。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看似十分簡單的十二個字實際上卻包含了天地運行的哲理。

對於你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做一些簡單的解讀。

對於這句話的意思一直眾說紛紜,但是很多人都偏向一種說法:如果“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話,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如果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那它也不是真正的“名”。

從一開始,老子所講述的道就不是語言能夠表述的。

由於人與人之間的思維與感覺的不同,想要統一理解這句話又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人類所理解的“道”不過是對“恆道”這個概念的有限理解,完全不是“道”本身。

而“名可名,非常名”又把世間萬物分到了兩種狀態下。

在意識範圍內,人的意識分為有意意識和無意意識,有名和無名又和這類似。

“有名”就是可以言說的那部分,客觀並且形象,就像林間走獸,花鳥魚蟲,這些都是我們能直接感觸到的。

而“無名”更像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就比如我們常說的“氣場”或者是“氣質”。

它們無形無相,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感知,甚至無法用思維理解。

把這個概念放在空間哲學裡,就如同我們三維的腦部結構無法感知四維的空間,但是四維空間在理論上又是一定存在的。

道家學說中經常強調無和有,實際上無和有也存在於“道”和“名”之間。而它們也不是具體的某種事物,而是一種關係。

“有”與“無”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彼此相互激發,轉換同時又和諧並存。

在那個沒有句讀的時代,或許標點符號的位置也不符合老子最初的意思。

就連“名可名,非恆名”這句原話也因為要避帝王的名諱在漢代被改為“名可名,非常名。”如果放在現代,我們把它斷成“道可,道非,常道”也無何不可。

對於一件事,有說對的,有說不對的,這本是世間常態。

對於這句玄而又玄的話,解讀早已無關對錯,而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何評判。

看了很多種解讀方式,其實說的都是別人的,自己真正怎樣理解才是最要緊的。


有書共讀


意思是:道,無名。

一切“形而下”的事物,比如人、口、手、山、石、土、田,都有名字,或者至少是可以命名的。

雖然有一些“形而上”的事物,也可以命名,比如未經任何“形而下”的特定事物界定的一種共相:白。但凡是無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事物,比如《道德經》中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這個概念,本來無從命名,無法用語言表達。但現實情形是:我們想要闡述它,又離不開語言文字。苦思冥想,精挑細選,姑且名之為“道”。名之為“道”,只為方便言說,但這個“道”並不能完全表示作為萬物本源的那個概念,並非“常道”。“道”這個命名也不是“常名”。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無名,勉強稱為“道”而已。接著又說:“強為之名曰‘大’。”名之為“大”也未嘗不可。又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自行多命幾個名。多名,實則無名也。

道,玄妙幽深,蘊涵寬泛,通過探索和感悟,人能對“道”有所認識,可以進行闡發和解析。但是,探索是漸進的,感悟是主觀的,闡發和解析是非系統的和有侷限的,並不等於“道”所應有的全部含義,並非“常道”。

道的全體大用,非片言隻語所能名之。多方擬議,也僅得概略,不足以定其名,因“非常名”,故“常無名”,所以,《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道常無名,樸。”第四十一章又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道,無名。

從根本上說,“道”,確實不是一個名字。稱道為道,和稱一張床為床是不同的。當把一件東西名之為床,這表明了它具有某些屬性。而把道名之為道,則僅僅是一個指稱,並不是因它具備某些可以名狀的屬性。道這個指稱,最多隻是無名之名。


莫安排


我來說說個人的理解。

這句話中的第一“道”,指的就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一般都能理解。第二個“道”就是語言表達。第三個“道”,意思和第一個一樣。

天地萬物運行,自然有一定的規律,但是這個規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我們又想表達出來,寫出來,那只有文以載道了。但古人早就說過:言不盡意。我們這個語言是有侷限性的,很難完全表達我們心中的意思。可我們又不能不說,所以只能盡力去表達,但是表達出來的意思畢竟不能完全符合“道”的規律。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

下一句就容易理解了,和上一句基本一樣的道理。無論世間萬物,還是個人,我們都不知道他們一開始的名字,我們為了方便,又都得起個名字,但這個名字並不是事物本身原有的名字。比如太陽、月亮,時間,空間到底是什麼東西,從哪裡來的?誰製造的?我們人真的沒有搞清楚,只是我們人為給它們起了這個名字。所以說“名可名,非常名”

這就是我的簡單理解,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下面討論留言。


一聲佛號一聲心


老子的哲學是由“道”展開的,不理解道的意思也就沒有辦法去了解老子的哲學。

在道德經的開頭,老子就說出了非常著名的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隨著考古的發展,道德經開頭有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大致上沒有差太多。

因為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對於這句話的句讀也是眾說紛紜,最讓人們能夠接受的一種句讀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句子中出現三個“道”,三個“道”字的含義不同。第一個“道”字是道理的意思。第二個是言說、表達的意思。第三個是老子哲學的根本,他所認為的“道”。

老子認為道是一切的根本,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常“道”,也就不是老子認為的“道”,就和他所提出的思想無關。而老子認為的“道”是宇宙的根本,是構成世間萬事萬物的基本存在,而這個“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直在變化一直在運動。

句子之中的三個“名”,也是有三種不同的含義。第一個是事物的名稱,第二個是稱呼的意思。第三個是用來專門稱呼“道”的“名”。

命名的這件事情,一開始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管子》裡面記載:“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去給事物命名的。老子對自己的著述非常的看重,所以他在一開始對於自己的“道”就用“名”來說明,就不讓後人對他的“道”進行曲解。能夠說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

開頭的話就是告訴大家“道”和“名”都是老子自己的專有名詞,只需知道就可以。

任何準確的概念去解釋“道”,都是枉費唇舌,做無用功。


詩書君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道常無名”: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所以如果能夠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此處的“道”有兩層意思:

從廣義的角度講,道是“恆常不變的本質”:它沒有具體的形色音可以描述,你只能通過觀察“自然運行的規律”的角度去體悟它。所以道本身沒有名字。但是為了便於人們去理解,我們勉強給他取個代號是“道”是“大”是“無”。所以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從狹義的角度講,道是“道理”:可以理解為一件事的知識,一個物的規律。當我們讀書學習時,文字並不是知識。知識就像大海上的燈塔。文字就是渡水之舟。可笑的是,世人往往緣木求魚,執迷於死記硬背去賣弄知識,卻不知道自己始終坐在船舟之上,看似離“燈塔”愈發近,實則都沒上岸。這讓我想起了《倚天屠龍記》裡,武當掌門張三丰教張無忌練太極,當張無忌執迷於招式的熟練時,張三丰卻告訴他,等到熟練再全部忘記才是真正的領會到太極的精髓。 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但凡能叫出來的名字,都不是永恆的:例如剛入職時你自我介紹說自己叫“張三”,但“張三”只是同事為了區別你和“李四,王五”的代號。當你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茫茫人海,陌生人眼裡,誰會認為你是張三?人們只會覺得你是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當你回到家,去擼自家狗玩,在狗的眼裡,它只會認為你是另一個奇怪的大個頭動物,每天能提供它吃喝的鏟屎官。百年之後,一把火,你在活人眼裡只是一團灰燼。

問題到此還沒有結束,發揮我們的想象:灰塵可以變成土壤,然後無限循環下去變為任何東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一面直指人心的鏡子,提醒人們不要執迷於事物的表象看問題。

當年文化,當年歷史,聽當年青山娓娓道來。歡迎朋友們關注和交流!

當年青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的含義:1、構成世界的本體。2、創造宇宙的原動力。3、促使萬物運轉的規律。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道是一切存在,一切規律
但如果講解表達出來
也就不再是恆常存在的真正意義上的道了,
凡是表達出來的
都存在片面性和不確定性
被人們認知的宇宙萬物,
都有它們各自發展變化的規律
人們把自己掌握和摸索的規律闡述表達出來
這就是名
但是能夠被表達出了的規律
往往就成了表面上的存在
並不能解釋事物最根本的狀態

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提出並強調道的意義。那麼道究竟在哪裡,怎樣才算得道呢
道是一切,道是大千世界,適用於所有人,適用於所有現象,當然包括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疑惑和煩惱
道不是固定的,不是靜止的,不是單一的,也是解釋不完全的,學習道德經的目的就是悟道
當然,這絕不是讓大家去做道士,學道才可以得道,得道也並不能成仙。
學道只是叫這麼個名,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修養,自我提升
道,你可以理解成一種客觀的本質和規律,道無窮大,也無限小,說它大,因為生成宇宙萬物,說到小,因為它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道不是在書本上,不是在臥室裡,道就在滾滾紅塵,就在紛紛擾擾之中,只要是正常人,都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情況,今天來解讀道德經,就是提出應對各種麻煩的方法思路,如果僅僅是對道德經做出教科書式的解釋,那是毫無意義的。

經典國學


看了其他人的解釋已經非常靠譜了,我就不再講枯燥的理論知識,我給你演示一下這句話是啥意思吧: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看我的回答是從手機軟件中看到的,還是從電腦中看到的?

我默認為是從手機中看到的,那麼我問你,你手裡拿的是什麼?

對!你肯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我手裡拿的是手機!

那麼現在你戴上耳機聽歌,你手裡的手機又變成了什麼?

變成了一部MP3,是嗎?

現在你把手機砸爛,我再問你:這是什麼?

可能你會回答這是一部爛手機,如果把爛手機當石頭砸向一個人,那麼它又變成了武器,是嗎?

我們喊這個東西是手機;

美國人喊這個東西是Mobile phone;

韓國人喊這個東西是핸드폰;

阿拉伯人喊它為 الهاتف المحمول。

對,這幾種稱呼都代表是手機,有沒有對錯之分呢?

當你看悟空問答的時候,你手中的手機就變成了百科全書;

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你手中的手機就變成了電視機;

當你用它來照明找東西的時候,手機又變成了手電筒;

當你收到女朋友分手短信的時候,手機又變成了信箱;

甚至你不想要這部手機的時候,它還能變成一個臉盆……

那麼到底手機是什麼?

你能說的清楚嗎?

手機可以是任何東西,手機又有非常多的稱呼,你只能自己明白你手裡的是什麼東西,在外國人看來,在你的二歲兒童看來,這東西到底叫什麼,並不重要!

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你看懂了嗎?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本義:

道可(肯定) 道非(否定) 常道。

名(定義、命名)可 名非 常名。

無(事物的無形狀態),名(定義為)天地之始;

有(事物的有形狀態),名(定義為)萬物之母。

故,

常無,欲(應該,需要)以觀其眇(通渺,遠,未來的發展變化);

常有,欲以觀其徼(邊界,影響範圍)。

此兩者(特指,常無和常有。即事物的無形和有形兩種狀態),

同出而異名(一個出處不同名稱),同謂之(都稱之為)玄(玄,變化,有規律地無窮變化),玄之又玄(變了又變),眾眇(渺,未來發展變化)之門(歸宿,必由之路,必然結果)

不用解釋,一看就懂的大白話。。。。

常道、常無、常有之類的概念理解,常,同時代的應用已經很明確了。《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道德經第一章的理解應該是明確的。

1,道的一般狀態(常道),有正(可)反(非)兩個方面,認識定義清楚(名)道的正(可)反(非)兩個方面,就是認識理解常道的一般過程(常名)。

2,常道有兩個表現:a)無形狀態(無)和有形狀態(有)。天地之初始是指一個事物的開端;萬物之母指的事物構成的元素和運行變化的結果。b)觀察方法是,觀其眇(渺)用於觀察常無;觀其徼(範圍,邊界)用於觀察常有。

3,常無和常有的關係是;a)一個出處,不同認識方法和定義名稱;b)都稱作玄(有規律無窮變化)。

4,變了又變(玄之又玄)是所有事物未來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