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关于课堂教学的误区

重形式,轻内容。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无一例外的采取情境化教学。因此,就出现了有的情境根本不符合学生实际,有的情景设置纯属多此一举,无中生有。教学中片面追求哄哄闹闹的课堂氛围,从原来的“满堂灌”演化成“满堂问”。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重宽度,轻深度。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自主学习没有目标要求,没有学法指导,没有跟踪评价,基本上是随意安排。

重预设,轻生成。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走完全部流程,教师的教学被完全绳之以“案”。教学中几乎不关照学生的反馈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只要走完流程就算完事。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关于课改两大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推进工作的思路是“三个坚持”。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因此上说,“三维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课改实践过程中,这一学习方式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没有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加甄别的一刀切;二是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质疑探究能力难以形成和提升。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先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江山野先生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由低到高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主要是小学低年级。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阶段,大体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延续到小学高年级。

第三阶段是学生相对独立学习阶段,一般从初中开始,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有的课程上可能开始具有相对独立学习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在一般从高中开始,到高等学校,教学就可以进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的阶段了。

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已不是在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上,而是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上。

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学习是完全依赖和基本依赖老师阶段,这个阶段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显然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规律。即便是在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阶段,推行这一学习方式也要根据实际灵活操作,决不可盲目的进行一刀切。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再谈学困生。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优等生而言,的确是提供了自主成长的平台,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学困生而言,如越高山,道路艰险,步履艰难。

从理论上讲,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优等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生可以脱颖而出,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但实际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理论和实际总是大相径庭。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本是优等生的主场。学困生无所事事,无话可说。练习巩固,他们无从下手;质疑释难,他们无言以对。课堂展示,他们沉默不语。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原动力,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具有胆怯、压抑、惰性和逆反心理。他们志向水平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速度慢,遗忘快,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力差。甚至还有些学生不会看书,不认识字。答案是书上的原句、原词,找不出来,找出来也读不了,且态度蛮横、行为顽劣、不服管教。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果会是怎样?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关于继承、创新与发展

首先,课改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发展。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演变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推进课改中,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必须清楚承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是不以改革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语文教学而言,就应该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不能因创新而丢掉传统,或者完全推到和否定传统,也不能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了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读读写写永远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传统教学中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探索实践、读写结合、品读感悟、背诵积累、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不能轻易否定和丢掉,应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时下,课改不能再走弯路,必须直面新常态

关于课改改变了什么?

推行课改进程中,全国风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多人以为终于找到了新课改推进的路径和方式。但热潮过后,回归理性。很多人又开始抨击,甚至全盘否定高效课堂。追捧也好,否定也罢,一定程度上说都是极端。

首先,不应将“高效课堂”同某一个人,某一些学校绑在一起,也不应该同某一种教学模式划上等号。

其次,高效课堂是成是败,不应只拿课堂教学模式说事,应放到对思想是否有启蒙,对观念是否有冲击,对价值追求是否有影响等方面评价。

再次,不管是高效课堂,还是其他什么理论体系,总要有一个去探索、实践新课改的。不论哪一种理论体系,只要是为新课改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功过都应该辩证看待。

需要强调的是,不只是课改,任何一种改革都需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逐步实现彻底的变革。没有哪一种改革会一帆风顺,也没有哪一种改革瞬间就能收到成效。高效课堂做不到,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理论实践体系也做不到。只有破除头脑中既有的“课改神话”,所有的评价与讨论才能回到一个理性的轨道上来;只有选对了参照系,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课改中的问题与现象。

课改推行了十多年,再回头看,其实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所预想的那些“成绩”和“目标”。应试教育涛声依旧,教育评价依然单一。

但新课改的确也改变了一些东西。引用一句话就是:“它创造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伟大——在最广大的层面实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课改以它独特的方式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内核。这是无法用数据和图表来刻画的,它是鲜活的,充满质感;它是深刻的,悄无声息。它可能不符合当下教育GDP的标准,但它把一大群人引到了“柏拉图洞穴”的出口处。

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变革。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都在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教育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这才是教育所有元素中最最重要的目的。

因此上,我们不能只单纯的看课改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应该深思和关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为深刻,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