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孟子的学生属于儒家阵营,而荀子的学生不属于儒家阵营?

zeyuan76417472


为什么 孟子的学生属于儒家阵营,而荀子的学生不属于儒家阵营?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两者对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的程度不同,特别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解释不同,导致了孟子的学生属于儒家阵营,而荀子的学生,则泾渭分明,有的属于儒家阵营,有的不属于儒家阵营(有的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者)…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全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伦理思想,其它,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孔子的伦理思想很庞杂,但是,对人性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孔子对人性的解释是:“性相近,习相远也”,基本上也是“性善论”。而孟子则明确提出“性善论”(人性本善),进而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强调德治教化,反对苛政……因此,后来都以“孔孟之道”来称呼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是战国时期继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又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是孔子以后儒学八派的荀子学派的一代宗师。

荀子在人性论上与孟子截然相反,主张“性恶论”(人性本恶),进而政治上主张王道和礼法并重,强调礼治和法制相结合,特别是主张发展经济,重视人的正当的物质需求。(荀子的儒家思想融合了法家等思想)

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走向统一和学术思想融合的趋势。著名历史人物李斯和韩非子都曾经是荀子的学生,后来,李斯和韩非子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因此,荀子的学生,要么是儒家,要么是法家,泾渭分明。

所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由于两者对儒家思想继承发展的程度不同,特别是对儒家伦理思想(人性论)的解释不同,导致孟子的学生属于儒家阵营,而荀子的学生则泾渭分明,有的属于儒家阵营,有的不属于儒家阵营(有的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逛一逛3


其实荀子是对孔孟的有效补充。善恶之分把他们区别对待、对立起来是人们简单化、标签化、极端话的结果。

社会进步的动力不仅来自探索未知、提升自己的德治要求,也来自多样性的竞争的要求。孔子的“忠恕”“推己及人”都是以尊重人为出发点的,这就是德治产生基础。但从多样性和竞争的角度来说孔子是有缺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独尊儒术但最终仍然是征伐不断的原因。

其实,恶是相对的,他的本源也是善。在竞争的环境中,不能爱护自己、保护自己、趋利避害,根本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所谓恶就是过度的爱己而侵害了别人的利益,或者过度放纵影响了自己和别人的发展。人也有多面性,既有积极上进、助人为乐的一面,也有消极散漫、损人利己的一面。这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原因。承认社会的竞争性、人的多面性、消极方面,规范个人行为,使个人发挥更好的作用,最大化公众效用。是法家学术的基础、要求和作用。荀子只是把孔子的部分要求进行了充实发展。《大学》就有“有斐君子,如切如搓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也是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

实际上儒家和法家都是以最大化个人和社会作用为目的的学术,也都承认人的可塑性。区别是一个以尊重人、以启发人的自觉为手段,另一个是以外界强制干预为手段。只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善恶在人们的观念里是如此格格不入水火不容。才影响了人们对他们理论的理解。孟子的学生和荀子的学生只是进一步的“叩其两端而极焉”罢了。


小伙伴168802618


有人说,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最后一个儒家,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这很有道理,也有人说,荀子是儒家的叛徒,因为他培养了两个很牛的法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一个是法家思想的实际运用者,李斯。这也很有意思。

孟子和荀子,都被称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实都是对儒家思想作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为什么孟子的弟子基本上是儒家,而荀子却培养出了儒家思想的掘墓人?好玩的国学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们知道,儒家学说在本质上是人学,是研究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的学说。既然是研究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学说,在逻辑上必然要回答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儒家学说的政治、社会思想,才有根据。孟子和荀子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的截然相反的看法。

孟子是主张人性善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善的萌芽,这叫做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这四端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这四种道德观念不是谁给你的,而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这叫做良知、良心或者良能。所以,人天生就有做善事的冲动和能力。之说以有不善的行为,那是因为我们的四端被欲望和外界环境蒙蔽了,只要找回自己的四端并好好地存心养性,大家都能做尧舜那样的圣人。

在性善论的逻辑之下,孟子主张仁政,主张实现王道理想。基于性善论的逻辑,国家治理必然是德治主义。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恰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恶。荀子说你看人性是多么恶劣啊,争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欲望是赤裸裸的,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那么人的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来的。从人性恶的逻辑出发,国家的治理必然是走向法治主义,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只有用法治才能约束和规范人的恶的欲望,所以,荀子的性恶论发展成为法家的法治主义。

不过,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然是相反的,但是他们对人的境界的养成确实殊途同归。孟子主张找回自己的内心,存心养性,这样人皆可以为尧舜,而荀子主张,后天的约束和学习教化,也可以让人走向善的轨道,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


好玩的国学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荀子的学生很多,但是最出名的两个是法家人物,因为这两个人,大家就忘了荀子的其他学生仍旧是儒家。这有点像自由搏击,前三名或前四名大家会认识,但说到八强、十六强,基本上脑袋里空空如也——我就是这样。


曾子和荀子的学生里也有不属于儒家的

早期法家脱胎于儒家,墨家也脱胎于儒家。据考证,杨朱很可能也跟墨子一样出自于儒家,但最后都自立门派。可以说,早期的学术争论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儒家内部,争论也很激烈,非常具备批判性精神。

吴起是曾子的学生,我们在《史记》中看到劝谏君王的吴起说辞和儒家一样,他重视信用,商鞅立木为信就是学的吴起,而儒家极为重视传统的信,有无信不立的说法——我们现在出土的春秋战国器物常常刻有“忠信”(中信)二字。

李悝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时候的魏国和齐、鲁以及楚、越一样,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当时段干木、田子方、范蠡等人都是子夏的学生,商鞅也曾经在魏国待过,而吴起、李悝正是商鞅霸道思想的来源。后来商鞅改用霸道,便和儒家决裂了,早期儒法师徒关系被打破。

韩非作为荀子的学生,也作为法家之中最具哲理思想的人,是唯一一个能划进中国古代哲学家行列里的人,这跟荀子有莫大关联。

至于一个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弟子,只要看看古今中外的不同学派演变就知道这属于正常现象。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不了解,不过像商鞅说的: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常人安于古习,学者溺与所闻。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孝者拘焉。

可能是当时的情况需要吧!我们不也是一直在变么!


入渊


其因在于孟子继承了儒家思想规范,而荀子传承了开拓使得儒家智慧实在应用,真正继承儒家思想.智慧两人都做好了,孟子守规,荀子发扬开拓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家里家外一家人,少林寺还有俗家弟子呢,也是少林弟子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