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王陽明到底頓悟了什麼?

心物一元


王陽明的一生比較傳奇,他既是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又是工詩善文的文學家,還是戰功卓著的軍事家。他一生經歷過多次生死考驗,其中有一次讓他徹底悟道,豁然大通,從此拉開了思想史上的陽明心學時代帷幕。

這個悟道,被稱為龍場悟道。那一年,陽明35歲,正當盛年。可是初出茅廬的他書生意氣,是一個耿直boy,然後就得罪了當時權勢熏天的宦官劉瑾,而被貶到貴州龍場(在貴州的修文縣)驛站去當龍場驛丞。在去龍場的路上,劉瑾還不放心,派出刺客追殺陽明。好不容易躲過了追殺,到了龍場,一看那裡的條件實在是太艱苦了。這簡直是化外之地,周圍的人都跟野蠻人差不多。陽明是欲哭無淚啊!

我們知道,在古代一般流放或貶謫官員,都是到煙瘴之地,比如海南、寧古塔這些地方。龍場比這些地方的自然條件、交通狀況沒有更好只有更差,而且龍場這個地方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王陽明和他們言語不通。剛到龍場不久,王陽明的幾個僕從要麼病倒了,要麼逃跑了。在這種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王陽明已經準備好迎接死亡了。他自己做了一口石頭棺材,整天就對著這口棺材冥思苦想。他在想,聖人處在他這種境遇會怎麼辦呢?突然有一天他頓悟了,“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也就是說,聖人之道不是向外探求,而是向內求索,以前他迷信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學說,窮究外在事物之理,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理無非就在自己的內心,所以他提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哲學命題。

龍場悟道使得陽明的為學方向從外物轉向了內心,奠定了陽明心學的基石。


雕刻歷史


史上最強的一次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中國的禪宗講究頓悟,就是你長時期思考琢磨一件事情,在很多次無功而返的時刻,腦袋好像開了個天窗,一下子恍然大悟,明白了社會、人生的哲理。這種頓悟,給人帶來的是心靈的澄澈和一掃胸間陰霾的快感!史上最有名的頓悟要算是王陽明的龍場頓悟了,因為,自那一刻起,王陽明奠定了自己心學集大成者的地位。之所以說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而不是說王陽明是心學的奠基者,主要是因為,沒有一種學說是從天而降而沒有任何痕跡和因循。王陽明是儒家的學者,他所因循的,正是先秦儒家的大師,孟子。因此,我們可以說,孟子才是心學的奠基者。

孟子的性善學說,指出人人都有善端,有良知,只要人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並能將內心的善端發揚光大,那麼人人都可以成賢成聖。在孟子之後,南宋的陸九淵提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論,從此開拓了孟子之後心學的一條大道。明朝的王陽明,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反對他的格物致知的理論,認為,人生的終極使命不是格物,而是要格心,因為萬事萬物的理,不在事物上,而是在我們的心上。所以,王陽明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理論。

讓我們再回到那一個偉大的夜晚,回到那一場天崩地裂般的頓悟。在歷經無數次艱難險阻和人生磨難之後,王陽明日夜反省,突然醍醐灌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理想,但是到底如何去成為聖賢,完成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說,我們的成聖之路到底如如何走?我們是否百轉千回而無法找到答案?我們是否忘了初心和來時的路,忘記了我們到底要去向哪裡?

史上最強的一次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我們可以看一首王陽明寫給弟子的詩,這首詩中,王陽明告訴弟子們,我們苦苦尋找的東西,其實離我們最近,因為他就在我們的心中。原來我們都是騎驢找驢的人。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每個人都有心,心就是我們前行的方向。這個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盤針那樣給我們指示方向。所以,找尋人生的方向和價值,就要找尋自己的良知,而這個良知就在自己的內心。所謂善惡之間,存乎一心!

這個時候,王陽明頓悟到一個道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原來人生的真善美假醜惡,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而真正的終極價值和規律,恰恰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只有我們真正沉入到自己的內心,發現內心的價值,傾聽內心的聲音,按照內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人生的目標才能實現。

當然,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是一種美好的假設,這種假設來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人性是善的,但人性容易被矇蔽,只有撥開雲霧見青天,只有真正發現人的價值,才能走上成聖之路。王陽明的這種頓悟,恰恰是發現了自己內心的價值,這也讓他走上了儒家聖人的道路。

在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寫了一篇文章,告訴自己的弟子,做人和心學之要,這可以說是龍場頓悟的主要內容。在文中,王陽明告訴弟子的四種做人之要。

史上最強的一次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務是立志,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陽明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麼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於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係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其實這個思想和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及曾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秉承了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首先說明,只要你立志成為堯舜,你就有成為堯舜的可能。他說,立志成為聖人,就會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推而廣之,不論你想做什麼、做成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得到什麼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礎和真關鍵。從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上來說,立志其實也就是一個知的過程。

第二是勤學:聰明也許不需要勤學,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須從勤學苦練中來!從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來說,知伴隨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會實踐的行為,這個行為伴隨人的一生,就是學。王陽明說: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遊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君子之後,就要勤於學習,因為就像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王陽明認為那隻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堅定。要立志,還要志向堅定,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

第三是改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這也是儒家學說中的重要觀點,就是人時時刻刻需要砥礪警醒及,需要自省的人生精神。孔子就說過,人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重要的是要能勇敢地改正錯誤,並且能像顏回那樣,不貳過,不犯同樣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是一個深刻的完整的人生。王陽明同樣強調了自省和改過的重要性。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王陽明說,就算是聖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聖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於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所以,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史上最強的一次頓悟!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

第四是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中國文化特別重視朋友之道,把朋友之道作為中國人的五倫之一。儒家的朋友之道,其實鮮明地體現了儒家靈活、中庸的思想。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對於與朋友相處,王陽明只強調了一點——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對於朋友的過失,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怎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王陽明說,就是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要做到態度儘可能地婉轉曲折,因為只有這樣朋友才更容易接受、進而反思,於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改正,對自己則就只有感激而沒有惱怒。這完全是從孔子的儒家思想生髮而來。孔子就說過,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之!意思是說,你交朋友,你對他一片冰心在玉壺,你關心他愛護他,他有錯誤你第一時間指出來,你覺得是為了朋友的進步,是好的,但是別人聽到你一天到晚地指責他批評他,讓他下不來臺,朋友就會以為你看不起他,這樣就做不成朋友了。所以,朋友之道,既要給他指出大道,又要給點面子。如此,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於別人,有益於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是修養的體現,也是說話的智慧。

這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主要內容!


好玩的國學


看王陽明名字,忍不住撰寫一文,因為他的大作《傳習錄》和《大學問》不說通讀但也涉獵不少,一家之言,難免膚淺,各位可各抒己見。

很多時候,很多人面對心學這樣哲學問題,要麼覺得深奧,要麼覺得無用。或者說有心學習無從下手,其實於我而言,心學與其說是哲學,不如說是教人修心的學問,這也是心學稱呼為心學關鍵。

心學核心在看完王陽明全集後,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話是王陽明先生臨終遺言,也是他一生寫照,和一生學問總結語,也是他對於世人最後教誨。

此心光明:就是心學核心精神

格物窮理,知行合一,則是心學核心架構。

先聊聊核心精神吧:

人生在世,其實是有很多很艱難險阻,就如在荊棘叢林穿行一樣,看似平靜卻處處有暗流湧動,有誘惑,有機遇,有危險,有困境。

而心學要教導的核心,不過是讓人學會,安撫自身心靈,不存妄想,不動妄心,在此基礎上才能更有理智抓住機會,規避風險,抵制誘惑,抓住機遇。

因為,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心隨物動,人隨心動。

主宰身體是心靈,主宰心靈是意志,而意志本身來自慾望,慾望又來自衝動,剋制慾望衝動,讓心靈安靜,當不為外界誘惑所動,而又明白自己要什麼時,人就能將智慧和學識發揮到最佳,進而取得期望中的成功。

簡單說這是一門修心學問,這是心學核心精神。

那麼核心構架又是什麼,那就是心學又一核心概念”知行合一“。

這個核心構架看起來解釋其實很簡單,知行合一,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己的知識和行為二元統一,二元統一結果就是最大限度發揮自己學識,而不受外界影響。

那麼做起來難嗎?很難!

舉個容易理解例子:

中國有個臭名昭著團隊,中國足球隊,他們在訓練時候發揮的水平和比賽中就是天壤之別,為何會有如此大差距,就是心不安定,身體和行為,受外物還有外力因素影響最後上場就成垃圾了。

他們最重要就是要學心學,做到知行合一,怎麼學習,不是念經而是放鬆自己心態,迴歸最原始快樂。這也是為何米盧在中國會成功原因。那就是米盧推行快樂足球,讓他們找到最初的初心。

每一個踢足球的人,內心都是因原始的喜歡,而踢球,我也是,雖然我不是運動員,後來受太多誘惑和壓力,最後往往就事得其反。誘惑來自金錢,壓力來自政績,沒有平和心境當然發揮不佳。

當大家智慧相差無幾,水平相差不多時,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當然水平差距太大,那就是實力因素了。

知行合一解釋完了,那麼如何才能練習自己的心境?其實我也一直在學習,只能說一點自己的感悟。

在陽明先生看來,靜坐、靜修才能養成不動心境,那是錯誤滴,本人深表認同,安靜只能放鬆,而心靜的磨練,必須經歷事情。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此話何解:其實有點文學素養都看的懂。

通俗說;實踐出真知,所謂智慧也好,辦事能力也好,都是在不斷學習中不斷成長,在不斷遇事中不斷進步。

當一個人只能在安靜時候感覺不錯,思想清晰,一遇事就亂陣腳,那是智慧和能力不到位,如果只知靜養,卻補刻意練習自己的真功夫。碰到事情就亂陣腳這就成必然。

所以人不在具體事情上磨鍊自己,是做不到靜亦定、動亦定,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

若只愛靜而不動,看起來像是個所謂的佛系青年,可是這樣的人,往往無用,一遇事就會慌亂,也就不會有進步。

靜時,看是收斂,實際卻是放縱自己,最終也是沉淪。

所以綜合來看:王陽明先生要教導我們的是,人必須在做事上磨練自己,才能真正顯示自己的智慧,靜中能安定,動中能安定,並充分發揮自己智慧和能力。

王陽明所說,靜,寂,定,都不是純粹靜止,無論動靜都是磨練自己,追尋本心過程。

這就是知行合一核心精神,而格物,不過是在不斷學習之中提出的一種方式,一種如何進化到“知行合一”的方式而已,致知才算悟道。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著作《大學》

按南宋朱夫子(朱熹)理解:這世界有統一的規律,稱呼為理,任何事物都有理的存在,石頭為什麼是石頭,那是理,花為什麼是花也有理。所有一切都有理。而人類社會的理就是所謂倫理道德,這是人的本質,理就是人性。

在我看來,這是唯物主義價值觀,將人束縛於理之上,於是才有朱夫子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這樣話出現。

我個人很不喜歡朱夫子,而當時王陽明不知道啊,他以為這聖人之言必有道理,於是也學習朱夫子“格物”。少年王陽明就開始不停“格物”。今天“格”石頭,明天"格"魚,後天“格”螞蟻。

就這樣格來格去,一直也沒弄明白,事物本質,直到有一天,他在自己家“格”竹子,就在亭子前靜坐幾天幾夜,然後病倒啦,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他突然發現,朱夫子的道路也許有問題!這就是"守仁格竹”典故由來。

他開始明白,靜坐是得不到真理的,也就是我之前說的,不實踐得不到真智慧,於是他開始名山大川之旅,到處巡遊實踐和不同人交談,瞭解真實的人心。

途中有個故事很有意思:王陽明巡遊各地,來到一個寺廟,和寺廟裡面最有道行的和尚辯論佛法,這是他迷途中的一次嘗試,想在佛法中找尋聖人之道,辯論來辯論去,有道高僧第二天居然離開寺廟回家啦。

原因不過是他說的一句話,你想家嗎?你想娘嗎?這話一舉擊中高僧內心,那就是思念,那才是和尚真實的初心。

從此,王陽明開始明白,掌握人心的道理才是所謂聖人之道,而不是掌握事物的道理,而人心規律和事物規律結合是二種道路,合一才是真理。

直到多年後在貴陽龍場,飽經磨難的王陽明終於想明白心學的本質,這就是“龍場悟道”。

他想明白的是什麼?

就是“格物致知,致良知”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知行合一”先格物後致知,在回到本心的良知,才是內心完滿。按照他話來說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以上就是我對於心學理解,和對“格物致知,致良知”還有“知行合一”理解,關鍵點,實踐和良知迴歸內心深處的嚮往和追求。


阿斗不傻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是陽明一生中心理上的重大轉折,悟出了:心即理,這個是王陽明以後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論基礎。現在重點闡述一下什麼是心即理,為什麼它的意義這麼重大,宋明當時的儒家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學,主要就是朱熹的那套理論,它講究凡事外求,事物的道理都存在於一個個具體的事物本身上,而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打破了朱熹的這套理論,王陽明認為事物的理存在於我們的本心,凡事應該向內求,本心就是理,正是基於此,王陽明提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都具備一顆成為聖人的心,但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成為聖人呢,甚至成為了壞人?這就是我們的內心被私慾矇蔽了,王陽明把我們的內心比喻成銅鏡,私慾就是銅鏡上的鏽斑,我們每個人要做的就是不斷的修身、自省、事上磨練,把內心磨的透亮,人自然就會強大起來。


曾國藩遇上王陽明


“無心自足萬事內求”確實是王陽明悟道之後說的一句話,而且還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兩句話都是強調做人要有良心,解決問題只有靠自己。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有了自己的學術宗旨,也就是對《大學》有了自己的宗旨,“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從此遂入心學研究,並在龍場設立了龍岡書院,授徒講學,聲名遠揚。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並寫下《五經臆說》。“求理於吾心”從而奠定了自己的心學基點。在受聘於貴州府城文明書院講學。並有了自己的理論作基礎,教導學者誠意息慮,默坐澄心,“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首次提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經典心學思想。

王陽明的心學“無心自足”就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自已良心所在,也是自己應有的良知,什麼事都可自己化解。這也是表明了王陽明學術的基本思想和內在境界。

王陽明認為天地之心,萬物之主,而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府它深”,而“聖人之學,心學也”。所以進一步提出“心即理也”,而心意的體現,就是有事物。也就是在社會中,如果沒有人的主體意識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無法進行,這就是“心外無物”的涵義。

總之,王陽明龍場頓悟後,學術思想發展有了大的飛躍,聲名遠揚。最終得到朝庭重用,仕贛南巡撫,平定匪犯,平定寧王之亂,走上了建功立業的輝煌之路!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王陽明先生頓悟出的是“道”,就是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幾乎所有學者評論王陽明“龍場悟道”時都用到一個詞“頓悟”。那麼王陽明在那個偏僻的龍場頓悟的“道”指的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學習的東西和如今是不一樣的。如今我們學習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這些在古代都統稱為“聞見之知”,而古人除了要學習“聞見之知”,還要探索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道,即聖人所說的“天理”,也被理解成“德性之知”。

這個“道”,說起來虛無縹緲,沒有標準可言,全靠各人的理解。

到了宋代,朱熹解釋的“道”成為了主流思想。他認為“道”存在於自然界中,只有格物才能領會道的真諦,就是說天下萬物都蘊含了無窮道理,一旦通理,便盡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

王陽明因從小受到朱熹的影響,因此他先從“格物”開始悟道,即著名的“陽明格竹”。可是格來格去,不但沒格出什麼“天理”,反而把自己給格病了,在病中,他第一次對朱熹的理論產生懷疑。

之後,王陽明逐漸發現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是將天理與人的本心,一分為二,即“理在外,而不在人心”,那麼即便格盡了世間萬物,將天理格的清清楚楚,又與我們自身有什麼關係呢?

這時候的王陽明隱隱地感覺到自己和“道”之間只隔了一層窗戶紙,一捅即破。

不久後,王陽明因得罪專權宦官劉瑾,被其陷害,顛沛流離、幾遭不測,才終於到了毒蟲橫行、言語不通的苗夷之地---龍場。窮困潦倒、步入絕境的王陽明這時已不在意得失榮辱。經過生死考驗,心如止水的他,日夜打坐,以求靜心。

就這樣,日復一日,可是在一個幽靜的夜裡,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山谷中,突然一聲大笑破空而出,久久不絕,在痛苦的悟道道路上尋覓了十九年的王陽明,在那一刻頓悟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原來天理就在心中!這一頓悟,悟出了哲學的一個新的體系“心學”,從此後“心學”被王陽明不斷完善並發展,最終“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提出,奠定了“心學”在哲學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王陽明先生因頓悟出了“道”,而成為了我國曆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之一;儒家的四大聖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

他完成了他從小的理想,雖然聖賢之道艱難險阻,但他用十九年的努力做到了,他成為了無數人的指路明燈,他的名字超越了所有帝王,從此與孔孟並駕齊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王陽明在龍場頓悟的道理是:每個心中自住著一個聖人,沒有必要從外面去苦苦尋道。

王陽明在三十七歲那年,因宦官劉瑾的禍害,被遠謫到了蠱毒瘴癘、蛇虺橫行、言語不通的苗夷之境——貴州。他始終為自己有怕死的心感到非常困惑,於是,王陽明在屋後面弄了一個石墩子,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參悟。

有一天夜裡,他突然就頓悟了,說了一句特別重要的話:“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也就是每個心中自住著一個聖人,心中有能知善惡的良知,所有天地萬物都在我心中,何必從外面去苦苦尋道呢。

這句話與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頓悟以後說的話有相通之處,釋迦摩尼說的是“咦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說每個普通人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是因為妄想執著遮蔽了它,所以不能印證。

所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自在人心”,也可以把它對應為佛性。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便開始做龍場教化,開始正式收徒,四面八方的人紛紛湧來聽他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道理。

致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

知行合一。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篤實,便是行;行得明覺,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過程與行的過程是相終始的。這裡的“知”不是指知識,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後真的去做。例如,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但他所表現的行為卻與道理相違背,這就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著致良知達到了最高境界。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前,曾有過幾三次的轉變,也是他“自我發現”的過程。

王陽明從小有志於做聖賢。二十一歲那年他中了舉人,於是就遵照當時學界泰斗朱熹的格物之說即“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開始了窮理工夫。朱熹認為世界萬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莫不有理。

於是王陽明和友人開始對著竹子格,很不幸,最後什麼也沒格出來,還病倒了,他由此悟出:通過外物來尋求道理,是難以走通的。

王陽明因此特別沮喪,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於是一頭扎進了世俗詞章之學,一紮就是五、六年。 在二十七歲那年,王陽明動了入山修道的念頭,在浙江紹興陽明洞修煉功夫,據說已經修到能夠“先知”的地步,世人皆以為他得道了。但在他三十多歲時,因惦念父親與祖母感到焦慮,於是他就反思,突然想通了一件事:如果連父母親人都不思念的話,這就壞了人倫大體,這是佛老和儒家的根本區別,這也涉及到一個“同體”與“薄厚”。

佛教倡導無分別,人和人,人和動物沒有分別,講求眾生平等,對待一切都要有一顆平等的仁心,這就是“同體”。“薄厚”就是你對親人要比對旁人好,對人要比對動物好,對動物要比對植物好。與佛教獨尊“同體”不同,儒家則兼顧了“同體”與“薄厚”。於是,王陽明決定放棄了對佛老的追求,專門學習儒家的的聖學精神。

在王陽明悟道之後,也有三次的變化,則是他“自我完成”的過程。

王陽明先是“默坐澄心”,也就是通過靜坐,慢慢地去清除內心的雜念,然後分辨“真我”(本心真體)和“假我”(習氣私慾)。王陽明在這個階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慾”,所謂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謂人慾就是私慾習氣,假我,已漸漸地向良知之說靠攏了。

但後來王陽明告誡弟子,人需要在做事上磨鍊功夫才有益處,一味好靜只是一種逃避的自私,遇事便亂,毫無長進。

王陽明在五十歲之際,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為口訣,成立講學宗旨。

王陽明在五十一歲以後直到晚年的境界——圓熟化境。這和孔夫子所講“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相似。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私慾早已消失殆盡,良知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不管他隨意做什麼,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500年前的龍場悟道與當代有如下兩點的關聯。

一,人類秩序的起點和依據都在天理,天理就在人心。 治平天下、維護良善秩序的根本方法,應當求助於道德律令,才能安頓人心、人身與人世,才能最終滿足人類社會對於公序良俗的內在需要。

二,知識分子的使命與道路是以天下為己任。是面向民眾,是“覺民行道”———這就是王陽明歷經艱辛之後找到的一條新路,它起源於1508年的龍場悟道,這是既立己也立人的思想。


涼荷高葉48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什麼?答曰宇宙的本質,包括量子力學。

作者並不是一個科學神棍,也不希望把古代的理論生搬硬套的往科學上靠,只是把那些覺得確實比較接近的理論拿出來對比一下,覺得對的可以得到一種樂趣,覺得不對的也無所謂。一家之言,不要求全部接受。

王陽明的花 觀測者對花的狀態是有影響的

王陽明在當時代的人看來其實不像現在人想的那樣風光,就好比任何一個新的理論提出來很大概率是會先被人噴個幾十年一樣,王陽明在當時也被很多人攻擊。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心即是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這一點連他的朋友都不相信,所以有一天,他的朋友和他一起出去玩的時候突然看到一朵花,於是靈機一動就問他: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難道這朵花也會被你的心控制嗎,如果你的心不在,這朵花就沒了嗎?

我可以稍微翻譯一下這句話:你的心作為一個觀測這朵花的主觀意識,能對這朵花的形態構成影響嗎,大家看合不合適?

王陽明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你沒有觀測這個花時,由於缺少觀測者它可能並不存在這樣的形態,你觀測這朵花時,於是它就坍塌為現在這種形態。

薛定諤的貓 觀測者對貓的生死狀態是有影響的

我們知道量子力學裡面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叫做:薛定諤的貓。實驗的過程如下:

把一隻貓放到一個盒子裡,同時盒子裡面還會放置一顆原子和一個內置毒氣的瓶子,盒子內部有一個監測裝置,如果檢測到原子發生了衰變就會打開瓶子,釋放毒氣,毒死這隻貓,但是原子衰變時有概率的。所以當我們沒有打開盒子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個原子是否衰變了。這個貓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當我們打開盒子之後這個貓就會迅速坍塌成生或者死其中的一種狀態。

你關著盒子時,貓的生死與汝心同歸於寂,你打開盒子時,此貓的生死一時明白起來 ^_^。

是不是很像?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有的同學可能要說了,那為什麼王陽明沒有提出量子力學呢?這一點不用作者說,王陽明早就已經做了回答了哦。《傳習錄》中記載著下面這段對話: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後世所講,卻是如此。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皆聖人所能為。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於周公?孔子刪述六經,以詔萬世,亦聖人所能為。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於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然學者卻須先有個明的工夫。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日,“然則所謂‘衝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說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有學生問:“聖人應變不窮,在任何時候都能應對自如,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是事先考慮好的嗎?”先生說:不是這樣的,事先哪能考慮講求那麼多呢?聖人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就講究一個乾淨透亮,來了什麼鏡子裡面就顯現出他的真相罷了, 沒來的不會先存在裡面,已經照完的也存不下。不然,周公制禮樂,讓天下被文明澤被。既然都是聖人作的,那麼堯舜同樣是聖人為什麼不先做,非要等周公呢,孔子刪訂六經,讓萬世都能看到正確的道理,為什麼周公不先做了非要等到孔子呢?因為聖人非得遇到需要的時候才會做相應的事,就好比鏡子不會在東西沒來之前先映出一個鏡像,只有什麼時候這個東西來到了鏡子前面,鏡子裡面才會顯出他的相來。

所以量子力學為什麼王陽明不先提出來,非要等到普朗克呢?因為當時不需要而已。所謂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顆光明無比的心是不動的,只有當需要的時候才會提供相應的正確理論指導

王陽明的理論到底能否指導實際生活

另外說一句,很多人把王陽明的心學當成唯心主義來批判,可是大家要知道的是,王陽明一生都在知行合一的貫徹自己的學說,並且以此為基礎取得了非凡的功業,是真正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哦,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人達到了這種成就,另一個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注意就是這隻能算半個的曾國藩,可是被主席讚譽過:“吾於近人中獨服曾文正”的哦。

還有,大家可能覺得把王陽明的學說當成科學來看是個笑話,那麼這裡想問各位一句,研究王陽明是想做什麼,如果只是把他的心學當作一種古董、故紙堆裡的東西,想了解一下的話,勸各位不要浪費時間。

如果真是把心學當作一個科學的可以對現實生活進行指導的哲學來研究,那麼他就應該被當做一種是正確的可以與時俱進的學說來看待,那麼它為什麼不能與當代科學相契合呢?

以上是作者的一點看法,歡迎各位互相關注,共同交流提高!


盤達說


王陽明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經過數月時間終於抵達貴州龍場。明朝時期的龍場完全是個萬山叢薄、荊棘叢生、荒無人煙的地方,常年少有人經過此處,完全是個清冷的驛站。居住在這裡的人要麼是沒接受過文明洗禮的少數民族,要麼是因犯罪逃到此處落腳的犯人,王陽明就在這樣一個地方開始了他的新生活。剛來到龍場的時候,由於水土不服,王陽明身邊的幾個隨從全部都病倒,但王陽明自己還好安然無事。王陽明開始親自取水、劈柴、做飯,開始照顧起身邊的幾個隨從,他的心態擺的非常的平穩。

然後,他開始在四周轉悠熟悉這裡的環境,他在附近的龍崗山上發現了一個天然的洞穴,於是他就搬到了洞中居住,終日在洞中研讀易經,並給這個洞穴取名叫做玩易窩。他把在洞中參悟到的東西記錄了下來,整理成一份《玩易窩記》。他一邊悟道一邊在附近轉悠,他又發現了另外一個洞穴,時稱東洞。王陽明又搬到了這個洞中,給這個洞穴取名“陽明小洞天”,他一邊在洞中研讀經書,一邊反思歷年來的遭遇,他在苦苦思索何為道?他在冥想人生該如何個活法才能淋漓精緻?在龍場這個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忘卻周身所有事物,心中只留一個道。

一天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致道的境界,是人與良知合二為一的境界。何為道?良知就是道,良知在我心中,道在我心中。這個世界有太多逆良知之事物,這個世界有太多離道的東西,人生唯有格物致良知,人生唯有格物致道,才能人道合一。37歲,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猶如35歲的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這一刻註定永載史冊。


致道絕學


藝嶼EYESVOT |王陽明

從“格物致知”到“致良知”致知!

王陽明龍場頓悟,領略了格物致知的宗旨,從此明白: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有了龍場悟道的這一所悟,才有了後來王陽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觀點。


王陽明繼承的是陸九淵“心即是理”的思想,他反對程朱理學“格物致知”追求至理的方法。

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因此他提倡“致良知”,

從人自己的內心中去尋找“理”,

發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精秀,“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王陽明認為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應是合一的,這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也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

請賜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