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在讲述日本茶道,甚至日本美学的中文版本图书中,常看到“残缺之美”。不过,日文书籍里几乎看不到汉字“残缺”,而是“不完全”;即使把日文翻译成英文时,它对应的英文大致是“imperfect”。

“残缺”会带来望文生义的误解吗?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图片里这件花器的器口,有“残缺”特点,看上去挺可爱,但不能代表茶道说的不完全之美。因为,“残缺”部分是人为做残,不是自然力造化的结果。

至于苹果手机的标识,就是被吃了一口的苹果造型,是否可以纳入残缺之美,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艺术家須田悦弘作品:白椿。陶器来自室町时代,这件室町时代(1336-1457)的陶器,体现茶道不完

陶器本身就接近大地,接近大地的样貌,接近大地的体温,散发着泥土的气味。这其中的“残缺”,正是大地的姿态,是泥土与烈火相互作用的天工开物。相反,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

十六世纪末草庵茶道形成后,许多茶道用陶器为了追求不完全之美,会在制陶的黏土中掺入小石头,并故意保留粗质泥土的模样。这样,在与烈火融合中,有些混入小石头的部位会发生炸裂,粗质的泥土变得苍劲、古朴,显示出器物的内在张力。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伊贺烧陶器

相由心生。人生有许多缺憾,正因为有缺憾,才有滋味,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但面对“缺憾”,与李后主词的哀怨不同,禅者追求本来面目,道家讲究道法自然,都是要彰显“缺憾”中的生命力、及其韵律。

日本茶道的不完全之美,主要是千利休确立的。这种新的审美的形成,在千利休那里,也同样经历了痛苦、快乐,甚至是偏执。

茶道产生于器物。最初的茶道开始于室町时代的书院茶道,鉴赏来自中国的宋元文物是主要科目,其中的名品往往价值连城。茶道为炫耀财富和权力服务。

物极必反。日本茶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草庵茶道,以本土化、日常化向“唐物唯美”(唐物泛指来自中国的文物)挑战。

那么,适合日本国情的茶道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这方面的论著很多,涉及内容很广,这里仅着眼于不完全之美。

先看两个有关千利休的故事。

一次,千利休花重金买下一件珍品,是来自中国的“千鸟”青瓷香炉。他觉得香炉的三足偏高,与草庵茶室的其他器物不匹配,就找来工匠把香炉的三足磨去了3厘米。

还有一次,千利休买了一件来自中国的双管耳青瓷花瓶。他觉得花瓶太完美了,完美到难以融入草庵茶室。于是,他砍掉了其中一边的管耳,并在这只“残缺”的花瓶里插入白色山茶花。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我不欣赏千利休这种做法,但理解他作为革命者的偏激。不过,与其跟中国文物的完美性较劲,人工做残,不如自己做出本土化的器物。

这里无法介绍千利休审美形成的过程,资料很多,即使网络上也不少,我们仅看一件千利休喜欢的茶碗,直感其审美特点吧。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解释茶道审美的文字中,多是“侘寂”呀“闲寂”呀这类抽象概念,比较费解,不如再看一个故事。

故事来自井伊直弼(1815-1860)的名著《閑夜茶話》,讲的是继承千利休茶道的千宗旦的事,他是千利休的孙子。

日本茶道源自禅寺,历代茶人多修禅,并与禅师有密切交流。千宗旦有一密友是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禅师。某一天,寺院椿树花开得好,禅师便剪下一枝让小和尚送给千宗旦。那个年代的日本中上层男人之间,有送花赏花的习惯。

椿树花容易掉落。小和尚虽然一路小心,但花瓣还是不断脱落。到千宗旦家时,花瓣已经全部落光。千宗旦见状,没有流露一丝不快,反而请小和尚到招待贵客的“今日庵”喝茶。招待礼仪正规,并摆上了祖父千利休传下来的名器“園城寺”花筒,把已经无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与小和尚一起喝完茶,欣赏室内摆设。最后,道一声您辛苦了。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千利休制作竹花器“園城寺”(1590年)

这一枝椿树花的经历,是典型的不完全之美的历程。

不完全或者叫残缺,是人竭尽全力之后的遗憾,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面对不可抗力,禅者坦然接受,拿无花的花枝同有花的花枝一样对待,欣赏落花后枯枝的美,感受自然的力量,体悟生命的奥秘。

正是因为这种觉悟,千宗旦对送花的小和尚非常理解,十分体谅,更加敬重。在这一时光里,美与善、与真,高度统一。

而千利休这只竹花筒,也耐人寻味。

从最初的中国瓷器做花瓶,到日本陶器,最后千利休以最日常的、身边随处可见的竹子做花器,并且树立为名器。这为茶道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普及做出示范,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流到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据说,千利休把自家用破了的竹篮做花器,插入一枝山茶花或牵牛花,残破的竹篮微微透亮的包浆映衬出的花,格外美丽。

说起禅意生活,如何对待“残缺”或者“不完全”,是常见问题。这方面,日本茶道有经验。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如果没有“残缺”,还算“自然”吗?|雪月花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