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

有人说,任何孩子的成功不是横空出世的,都是有迹可循的。

在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很多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定目标,为了让孩子能出人头地,总是让孩子下苦功夫,却不严格要求自己做最好的榜样。

有人说,你真的以为谁都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比尔盖茨会告诉你,他妈妈是IBM董事?巴菲特会告诉你,他爸爸是国会议员?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后半生。

教育,不是让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让孩子为自己骄傲;不是让孩子自卑,而是让孩子自豪。

0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是把“人”当成了纯粹的工具,因为“人才”是供人(国家)使用的。

作为社会人,当然有“工具”的属性,培养人才也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但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工具,还要着眼于“人”本身。

“培养杰出的人”首先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父母公认的教育孩子的理念。

在我看来,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他学习的第一个台阶,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则是其父母。

因此我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0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谁更重要?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作为考试的敲门砖。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们不要总是认为“优生”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

提到傅聪,我们不免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

我们暂且不说傅聪这样的杰出名人,就说一般的孩子吧!

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呀?”

因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

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素质太低,家教不好。

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有关。

每个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说,孩子身上所反映的一切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03

现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开发”“兴趣培养”“潜能发掘”……总之是想法设法让孩子“更聪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让所有父母明确——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阐述到: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

教育是一种灵魂,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学习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感化。

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为所有教师写了一封信。

在他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信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孩子,将来应该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想到了小时候老师经常给我们说而现在的老师很少说的一句话:“要热爱劳动人民!”

相反,现在一些家长和老师喜欢这样训斥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去扫大街、蹬三轮车!”

教育,不是让孩子看不起自己,不是让孩子自卑,而是让孩子为自己骄傲、、让孩子自豪,让孩子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04

我之前发过一篇文章“每次陪孩子写作业就焦虑,其实父母越淡定,孩子越优秀”有许多的家长在后台留言,还有的家长私聊我,说自己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我们最初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个好的性格。但又发觉现代社会没有好的成绩难以有好的未来,于是在教育孩子上心情很急切,“恨铁不成钢”。

只去注重在家庭中“教学”,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于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好的素养。

而且,每一朵的花都有自己的花期,说不准什么时候绽放。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不要太心急,在等待花开时多多去给予营养,多多去挖掘闪光点,最后开出的花一定很美丽。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05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做孩子人格的榜样,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籍,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先做那样的人!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言传身教。

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些我们都不信的话,怎么指望孩子真诚;

如果我们给孩子提出要求而自己却不愿去做,怎么指望孩子也言行一致?

你要孩子善良,正直,阳光,坚强,首先你得先做到这些,让孩子信服。所以,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孩子有的,你先得拥有。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06

以前,有很多孩子是子承父业的。现在很多孩子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一下父母的职业,学类似的专业。

我要说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想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

你们看,如果和孩子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连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估计现在的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抖音”了。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的不爱阅读,写作不好,进而导致语文成绩不高是家长的一块心病。

第一类是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孙云晓的书,朱永新的书,尹建莉的书,卢勤的书……它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都值得大家读。

第二类是和你职业相关的书。你是会计的,你经常拿着财会方面的书读;你是医生,你经常拿着医学方面的书读;你是律师,你经常拿着法律方面的书读……

想想,如果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都四十多岁了,还捧着自己专业的书在学习,那是怎样一种影响?

第三类是孩子喜欢读的书。通过读这些书,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其实,还有第四类,就是人文书籍。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等等,这能够拓展你的胸襟,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心,饱满你的灵魂,至少能够让你在孩子面前,有一种源于“学识渊博”的魅力。

父母做到了并做好了这四条,就是无声而有效的家庭教育。

时代,人人都在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成为所有家长的共识。

所以父母的确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因为——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关注本号后,给本号发送私信思维导图”

即可领取思维导图精品课程资料:《每天10分钟,人人必学的思维导图—基础篇》

发送私信:全脑教育”

即可获取更多全脑教育资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