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小跟奶奶亲,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长大后会幸福吗?

谭大壮


从小跟奶奶亲,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长大后,有的会幸福,有的暂时不会幸福。


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这就要看孩子生活中是否有依恋的人。


得到过幸福的会幸福,没有得到过幸福的,行为会有所偏差,经过调整会获得幸福。


1、妈妈辈和奶奶辈的教养理念和方式不同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孩子生活的时代跟父母生活的时代不相同。


奶奶和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生活时代的方式来教养孩子的。


跟奶奶生活,隔辈的人容易依恋,孩子不成熟,容易受奶奶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跟奶奶亲的孩子。


孩子跟奶奶情感上的依恋主要是满足自己对亲情的需求。


父母的爱,奶奶是无法替代的,如果错过了给孩子依恋,父母很难补偿。


孩子需要直接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才会依恋父母。

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提出来,偶尔还可以任性一下。


如果只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的经济状况不好的话,孩子会有"不应再为难奶奶"的想法。


孩子跟奶奶不便提要求的心理,使隔辈亲隔层亲 ,孩子只有忍受,被迫懂事、小心孝敬,承担起小大人的责任。


有的孩子如果像没妈的孩子一样,遭受亲戚的白眼和鄙视,会有被父母遗弃的想法。


如果回家还被父母嫌弃和忽视,不但不会依恋父母,还容易导致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只跟奶奶亲,不跟父母亲的孩子,长大不容易获得幸福感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会造成孩子身心上的缺陷,有奶奶的亲是一种弥补。


但孩子单独跟老人生活会带来行为上的一些偏差,造成自卑心理和偏执。


有书君身边就有一个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的朋友。


奶奶再好陪不了一辈子。她曾经回父母家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因为受不了父母只关注弟弟,漠视自己的需求。


已经形成了自己看人待事观念的她,没办法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受不了她的顶撞,相互之间产生了心理隔阂。


也因为隔得太久了,相互彼此不了解,没有共同的话题,双方都有陌生感,无法形成依恋。


她又回去爷爷奶奶那里,跟老人们一起生活,在老人那里她起码能得到关爱。


朋友心里不接纳父母,也不愿意依靠和接受父母的帮助,生活所迫逼着她自强自立,很早就独立生活,最后是她为爷爷奶奶尽的孝。


生活最艰辛的时候,是她凑购房首付款时。


她向父母开口借,父母只借了她少部分,她没想到好不容易开口,父母却没能帮她解决大问题。


等她单位搬迁不得不第二次购房的时候,父母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她后来以帮父母买保健床垫、沙发等物品给父母“还了”回去。


因为家庭关系的原因,她与同事、朋友相处中总感觉有隔阂、亲密不起来、不愿交心,也不愿欠别人人情。


后来她知道,是小时候的经历导致了自己无法信任别人,影响了人际交往关系。


她很孤独,但改变不了内心敏感,只能生活在包裹着坚硬外壳的世界里。


如果碰上一个能够呵护她,能让她依恋的人,也许她会有所改变。


成家后她没有安全感,影响了婚姻质量。因丈夫出轨离婚,自己带大孩子,一直单过。幸福感离她有点远。


3、调整心态,改变现状


是父母没能陪伴孩子,让孩子孤单的心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孩子的孤独感。


隐形的伤口无法愈合,之后父母想改变关系,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弥补。


父母对孩子再好也会受到置疑、怨恨,孩子对父母没有依恋之情,不容易接纳亲情,不愿意接受情感伤痕的修补,也不懂得怎样去改善关系。


总觉得跟别人隔着距离,没法跟别人亲近的话,成年以后发现原因要加以调整改变,否则将难以改变。


这种感觉会伴随孩子成长过程的始终。

有书君希望意识到问题的她,能主动接受无法改变的过去生活,接受那个内心受伤的自己,接受父母无暇顾及的事实,原谅他们对自己的忽视和被生活所迫的无奈。


不要为自己得不到的关爱伤感太久,拥抱自己,安慰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女孩,体谅父母曾经的情感匮乏。


自己无法调整的话,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自己曾经的心理受伤。


如果可以,试着调整自己情绪,放弃伤感,让心回归常态。


不愤恨、不记仇,多往宽处想。成年人自己要明白,相处关系不好不仅仅是哪一方的问题。


打开心结的钥匙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原谅别人也就能原谅自己,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接纳不完美的对方就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要获得幸福感就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


有书课堂


这个问题我最有资格回答了,因为我幼儿时期曾在奶奶家生活过三年(6-8岁期间),从小跟奶奶亲,跟父母不亲。如今我已年方35,很难幸福。


壹 与奶奶生活的三年

家里孩子多(四姊妹),我是老大,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在我6岁时候被父母送回老庄(爷爷奶奶扶养)读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冬季母亲送棉衣棉鞋晚了,奶奶就说父母不要我了,不管我的死活(奶奶给村里其它人做棉衣棉鞋,没给我做过,告诉我如果给我做也要给婶婶家孩子做)。我很懂事的理解了奶奶。

手脚上生了冻疮,我妈妈看到后跟我奶奶吵了一架(意思是平常每个月给你生活费,你不做能不能给孩子买,买的孩子婶总不会有意见吧),然后愤而接我回身边读书了。


贰 回父母身边后

八九岁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足以让母亲崩溃。大义凛然,自私自利,喜欢惹事生非,为此很大了,没少挨父亲的戒尺。

父亲爱读书,根据性格引导我开始阅读,成绩一直比较好,但是心思敏感、多疑、自卑、自怜。

即使妈妈和老爸怎么表明爱我,甚至很多时候(感觉更像弥补)对我比弟弟妹妹更好,依然如此。


叁 童年对于长大后的影响

初中时候以全镇第11名的成绩考入,平时数学都是满分,语文得过满分,最差的一次扣了三分(还是作文),八岁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三国演义》原著,和弟弟妹妹各自房间里书架上全部是书。

高考时候英语不及格,物理刚好及格,考学失利,职高混了毕业证踏入社会,与父母失联六年。无法沟通,也不想沟通。内心深处的绝望挥之不去,消散不了。

青春除了奋斗、荒唐、学习、运动,还有绝望,无法救赎的绝望。创业二次失败告终,自学医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

虽然很独立,可是很痛苦。晚婚晚育,如今生活过得还算可以,但是幸福指数较低。套我母亲一句话“无论再苦,孩子都要留在自己身边。很后悔把我留在奶奶家的三年。”


豆妈亲子阅读


小时候爸妈忙挣钱,就带着哥哥出去城市里工作去了,把我留老家里奶奶带了,原来也想把哥哥留给奶奶一起带的,想说去站稳了脚再回来接我们,但是哥哥身体比较弱,奶奶不敢带,留在家里的日子很开心,奶奶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奶奶,当时还有祖公,祖婆,还有爷爷,家里就我们,每天早上奶奶早早5点就起来煮粥了,花生壳烧来煮的粥,然后粥煮好了,会就着碳火烤几个红薯,给我还有祖公祖婆,奶奶属于传统妇女,煮好之后我们都坐一起吃饭,每次叫奶奶吃饭,她都说等下,或者说吃过了,后来发现她自己在厨房吃,我就奇怪,她告诉我,以前妇女地位很低,我们煮好之后只能在厨房吃,不能上桌的。我就觉得好心酸,奶奶每天会带我去池塘边洗衣服,然后下午我会帮奶奶切肉,摘菜,有一次祖公买了猪肉跟猪肝回来,然后我问奶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嘛?奶奶说,把这些一半拿来切,一半拿来剁碎了,然后我就把一半的猪肉猪肝剁碎了,另外一半切片,然后我奶奶回来看到哭笑不得,煮好之后我祖公说,是不是我奶奶煮好你偷吃了?怎么猪肝那么少?😂😂。。。吃饱之后奶奶就会烧水给我洗脚洗脸,然后带我出去跟别人聊天,晚上很多老人带着小孩一起出去,在竹根那里坐着一排老人聊天,我跟小孩子玩,无聊的时候,我就喊奶奶回去没有?然后我奶奶总舍不得走,然后我说我困了,我奶奶就说躺旁边一下就好了,然后我就躺了,但是一直听她们聊天,却没有睡着,聊完奶奶直接抱我回去,放到床上的时候我就喊奶奶我饿了,然后奶奶就会给我热剩菜剩饭吃。我真的很爱奶奶,奶奶煮的饭菜。再大点的时候我要读书了,奶奶就跟我去城市带我,等我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奶奶回去了,刚开始还是想,慢慢的就不在意了,逢年过节就回去,放假的时候我也回去,可是我妈妈不喜欢我回奶奶家。奶奶一直勤勤恳恳,但是人比较固执,别人说的她都不听,觉得她才是对的。虽然跟我妈妈总是有磕绊,但是奶奶还是很疼我的。以前让她到城市跟我们一起住,但是她说不习惯,去了也没人聊天,还是家里好,而且家里还有人要照顾,最后家里就剩下她一个老人了。我以为我还小,我以为奶奶还不老,前段时间奶奶说肚子疼,然后住院了,说肺里有积水,每天抽一斤的水出来,然后检查结果没出来,奶奶休克了,凌晨爸爸给我电话,让我去看看奶奶,进抢救室了,然后早上去到的时候,奶奶进重症病房了,结果不能进去看,说下午4.到5点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看,然后我就回去了,第二天去看的时候,第一次进ICU,奶奶苍老了很多,打了镇静剂,一直睡着着,我喊她也没应我,多想她睁开眼睛看看我。不过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外面还有很多人要看,我就出来了,出来之后就直接回家了,因为我两个孩子没人给我带,才回来几天。。。今天又是凌晨,爸爸打电话给我,让我明天去看奶奶最后一面,说检查结果出来了,肺癌晚期了。。。。。。接完电话我睡不着了。。。奶奶刚74岁。。。。。因为有奶奶的疼爱,所以我一直觉得有奶奶真好。好想回到从前,跟奶奶住在一起的时光。奶奶,我爱你。


小么么MO


分享一下亲身体会。从我出生那天便是和姥姥一起睡。因为妈妈身体不好,我又早产体弱,姥姥心痛自己的女儿便抱走了我。虽然只是一墙之隔,我没吃过妈妈一天奶水。不到一岁,妈妈怀了妹妹。妹妹一直由妈妈自己带。妹妹8个多月,被送到农村奶奶家,得了脑膜炎,救治及时,没有落下任何后遗症。她三岁上了幼儿园。姥姥因为我体弱多病坚决不让我去幼儿园。所以爸妈一直觉得妹妹受了委屈。7岁上学我回到父母身边。我非常想和他们亲近,但妈妈对我总有太多的看不惯。总是要求我谦让妹妹。从小我便学会了用争吵争取自己的利益。一直到生了自己的孩子,才理解了这种尴尬的来源。理智上理解了父母,但情感仍有说不出的隔阂。这种隔阂父母也能体会到。我们直接少几分亲情,多了几分客气。所以我早早结婚。我很幸运。老公比我大了7岁,他迁就我,弥补了缺失的安全感。有了孩子之后,再苦再来我也要自己带大。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亲密感,很容易影响到社交和婚姻质量。


shunjielv


我小时候一岁半被放到姥姥家,从那以后能陪伴我的只有姥姥。

从小就知道同学会因为爸爸妈妈不要我欺负我,以大人想象不到的欺负,两个人一个课桌,四分之三都会被对方抢去,如果我不小心超过线,他就会拿铅笔尖扎我;座位被前后桌挤的只能直直地坐下小小的身体,一动不是碰着前面就是碰着后面,他们就会打我;不敢跟她们玩,上学放学路上还要防着他们找理由欺负我……就这样过了三年,突然有一天爆发了,把我们班一个男生头给打流血了,从那以后没人再敢欺负我。也知道了,只有打的过别人才能保护自己!

所以养成了不跟别人交流,时时处于保护自己的状态,严重到上大学时候我们宿舍里一个安徽的女孩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竟然紧张的面红耳赤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被辅导老师发现了我跟人交往有障碍,很细心的帮助我,可是我还是不喜欢跟同学们打交道,独来独往。后来在几个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好点了。

一直到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坚持要把他带在身边,不想让他再重复我的痛苦。母亲不理解,说放到家里我又不会虐待他!不想解释,她到现在都没发现,我从没有主动拉拉她的手,就算是生孩子时候痛的死去活来她要抱抱我我使劲往床边躲,后来也是因为不喜欢跟人亲密接触拒绝老公的靠近离的婚,害怕再婚!这些我也知道要靠自己去克服,可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是发自本能的拒绝!后来看过一本书,叫《印痕》,里面解释到就算你的大脑忘记了某些事情,可是你的身体还记得某些伤害,本能的自我保护!

所以,不管为了什么而结婚,既然有了孩子,就要照顾好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


行走在危险边缘


出生头三年,孩子的安全感依恋对象主要来自于主要的抚养人,而这个主要抚养人是奶奶、爷爷还是父母其实都没有关系,关键的是这个主要抚养人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而孩子早期是否有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接纳,才是决定孩子长大是否有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的妹妹就是从小外婆带大的,现在她是一名心理咨询医生。我的童年记忆里,她的爸妈很忙,她永远是在外婆家自由玩耍的那个小妹妹,每周末我去外婆家,总是找她玩,她每天的日子也过得很开心自由。外婆对她永远是无条件接纳的那个人,对她的一切行为都非常接纳、非常包容,所以我妹妹整个童年是非常幸福的。

现在她长大了,成了一名医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对待孩子也是如此,非常接纳和包容,有着自己幸福的另一半,工作上也很负责认真,很少听到她消极的抱怨,就算遇到问题她也能很正面的去处理和应对。

我身边的这个例子让我看到,童年谁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养育她的人有没有让她感受到被爱的幸福。


亲子关系讲师露宏


从小跟奶奶亲,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长大后幸不幸福我不知道。这里说说我身边人的故事,自去判断。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从小是奶奶帮忙带大的,到二姐时,奶奶一看还是女孩就不愿意带了,我妈只好自己亲手带孩子。那时候我妈和我奶奶的关系开始恶化。我大姐和我奶奶亲,我妈就生气就打我大姐,我大姐就隔三差五跑到奶奶家,我妈就更生气,所以后来导致我大姐极度讨厌我妈。相反二姐完全是按照我妈的模式培养出来的,所以我妈对我二姐超级疼爱。

长大后,我大姐和我奶奶更加亲近,但我妈和我奶奶基本上已处于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我大姐和我妈的关系更为恶劣。我大姐辍学外出打工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这个家我再也不想回来了!所以她在外面打工挣的钱从来不给我妈。我二姐辍学外出打工时经常往家里寄钱。这样一对比,我妈更不喜欢我大姐了,且总是当着我们的面说我二姐怎么好怎么好,说她在外面受了多少苦多少罪的。我妈经常干这事,导致我大姐和我二姐关系也极度紧张。

现在大姐和二姐都出嫁有了孩子,大姐的男人不成器自己也存不了钱,我妈连带着我大姐的孩子都看不惯。我二姐嫁到了城里,婆婆比较泼辣,姐夫又是个宝妈男,刚开始的时候我二姐受了不少气,这两年才好一些。我妈时常提起我二姐的那些苦来就不由得掉下眼泪。

现在我奶奶已经过世,我大姐基本上不回娘家,回娘家也是去其他亲戚家玩,不怎么跟我妈讲话,说话就能吵起来,我妈也不愿意看到她,看到她的电话就想挂断。我二姐远不能常回娘家,有段时间不打电话不视频,我妈就会让我爸打个电话或视个频。我二姐只要一回来,什么好吃的都紧着她,看得我们也是相当眼红。

其实,跟奶奶亲近,跟父母不亲近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多去做一些引导,改善一下关系。孩子能陪伴奶奶的时间毕竟不会多过孩子陪伴父母的时间。而且跟奶奶亲近跟父母不亲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反思是不是这个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我是晨溪贝妈,分享熊孩子日常,关注亲子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享北京幼儿园信息,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共同努力。喜欢就点赞,爱我请关注~

八爪妈咪


看到这个问题,我忍不住就来回答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一个题中所说的孩子。我算是记事比较早的吧,打我记事起,我就是跟奶奶带大的,差不多到初中的时候,才天天跟父母一起住。但我并不是所谓的留守儿童,爸妈家离奶奶家也就四五十米的距离,真的很近。但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爸妈就每天早出晚归,忙于生意。所以小时候我基本都是跟着奶奶睡觉,对奶奶很依恋,自然而然的也就跟奶奶亲了。记得那个时候,我会给亲人排出一个名次:第一名亲谁、第二名亲谁……第一名当然就是奶奶了,而爸妈却得排到差不多第五名了,这个名次,在我当时的排名榜上真的是垫底了。

等大一点上学了,也懂事了,知道爸爸妈妈并不是不爱我,其实他们也很爱我,但是我就是不亲他们,还是最亲奶奶。

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上幼儿园了,可以说,我还是最亲奶奶。我不亲我的父母吗?我也亲,但是从感觉上来说,没有和奶奶的那种感觉浓烈。那问题就来了,我现在幸不幸福呢?6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很幸福。我有把我当掌上明珠的父母,有把我当公主一样宠的老公,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真的感觉好幸福。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幸不幸福,与小时候和谁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孩子小时候和谁在一起感觉放松,就会和谁亲。这是孩子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因为隔代亲,可能奶奶会比较宠溺孩子,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那孩子自然就会和奶奶亲喽。


其实一个人幸不幸福,更大的取决于内心。可能有的人觉得,和父母不亲,是因为父母的某种行为伤害到了自己,而这种伤害,自己又无法释怀,总是放不下,所以会影响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其实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如果用仇恨的眼光看世界,就算身处天堂,也不会感到幸福。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幸福的眼睛!


宇姐杂谈


从小跟奶奶亲,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幸福。我说一下身边这个真实的例子。

我老公大哥家有两个女孩,91年左右计划生育特别紧,不允许生三胎,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特别强,我公公婆婆就托人给他家抱养了一个男孩。当时因为他家做生意,另一方面也不大愿意要这个孩子,趋于家庭的压力不得不同意。抱来后这个孩子就由我公公婆婆喂养,公婆拿着和宝贝似的。因为分家过,离得也不是很近,他们夫妻偶尔去看孩子一次。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好,就送去了远在200多公里外的贵族学校上学。和父母没在一起生活过,一点感情都没有,父母只是拿钱买奶粉把这个孩子养大了而已。没有感情,孩子过周末回家后就特别害怕父母,不敢大声说话。大人对孩子也满是看不惯,数落孩子,感觉孩子给自己丢人。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有了自卑感,需要什么也不敢说,宁愿在自己家偷钱,也不愿意张口给父母要。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初中上完就不在上了,然后自己出门打工闯荡,这一出门,竟把孩子一辈子都毁了。

自己赚钱少不够花,又不敢给家里要,就走上了扒窃的道路,只因是未成年人,曾经三番两次被劳教过。

父母想,年龄大大应该就会好了,到了结婚年龄,赶快托人给他说了了媳妇,媳妇也很争气,三年生下两个男孩。有孩子后,我们都以为他会收收心,好好过日子了,但是事与愿违,他依旧我行我素,扔下老婆孩子说走就走,家人拿他一点办法没有。家庭眼看着就要破裂。

如果孩子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肯定到不了这一步。

希望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甚至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大事。


郑姐育儿经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起身边的几个人,她们都是奶奶带大的,所以跟奶奶特别亲。

1.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就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她上学时,几乎三天两头的都给她奶奶打电话,什么话都跟她奶奶说,亲密无间。她还说,等结婚了就将奶奶接到自己家住。跟妈妈打电话次数却不是很多,而且说话时很客气,在妈妈面前很见外,没有亲近的感觉。

2. 还有一个朋友,也是奶奶带大的,但后来搬到妈妈家生活。她对奶奶非常好,对妈妈也很好。她说妈妈对她挺好的,很少发脾气打骂她,很尊重她,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因为妈妈要上班,但妈妈也经常去奶奶家看她,也很关心她。所以,她就非常理解妈妈。

3. 我家邻居是一个七岁的小朋友,从小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做生意不怎么回家,一直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有时候当着邻居的面问他,跟谁最亲?小朋友毫不犹豫的说,跟奶奶亲,长大要孝顺奶奶。

奶奶带大的孩子幸福吗?

仔细一想,由于各种原因,身边好多人都跟着奶奶或者姥姥长大的,跟奶奶亲,跟妈妈不亲,一定是奶奶对她/他的照顾多于妈妈,奶奶跟她在一起的时间很长造成的,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

不是说奶奶带大的就一定不幸福,而妈妈带大的就一定幸福。

孩子长大后幸福与否,是由从小就接受的养育方式决定的。

关于孩子幸福与否,妈妈或者奶奶这两个角色,起的作用就不如养育方式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我是七蒙育儿,多平台原创撰稿人,经验丰富的育儿达人,我会持续分享更多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