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号称是世界第四军事强国,却为何不堪一击?

陈修修


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依仗丰富石油资源,虽然看起来国家表面强大,经济繁荣,但是这种光鲜下涵盖着严重的民族、阶层不平等。伊拉克属于一个什叶派占多数的国家,但是当时的执政党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却是一个逊尼派政权,这样注定了在军事上不会依靠什叶派,而伊拉克军队中的共和国卫队规定成员必须是逊尼派出身,甚至军队中精锐中的精锐共和国特别卫队成员必须来自萨达姆的老贾提特里克。而在政治上,什叶派已经几乎没有人担任过伊拉克政府高官,并且在执政党内,仅有少数的党员为什叶派。

1980年萨达姆发动的两伊战争,让战前拥有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变成了战后欠下800亿美元的外债,即使经济凋敝,元气大伤,但伊拉克军队却拥军百万,形成了巨大反差。在裁军和入侵他国掠夺资源之间,萨达姆选择了后者,当时拥有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并且也是伊拉克债主之一的科威特,就成了萨达姆的目标,但这也成为未来萨达姆政权覆灭的导火索。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起突然袭击,在8月2日下午,美国发动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的“沙漠盾牌”行动。在第一阶段的3个月里,美军向沙特部署了24万人的部队,这批部队拥有一千多架飞机,超过1000辆的坦克,200多架攻击直升机和其他的保障装备,在第二阶段结束时,美军共向作战地区部署了超过40万的部队,而航母数量也达到6艘,“沙漠行动”证明了美国强大的兵力投送能力,并且也成功威慑制止了伊拉克队沙特发动入侵的可能。

反观伊拉克,伊拉克在进攻科威特时采取的是突然袭击,没有充分准备作战所需的供给,并且也忽略了物资储备的重要性,在1991年1月联军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后,联军利用伊拉克后方与科威特的交通不便,让伊拉克军队的补给迅速被切断,仅在空袭一周后,伊拉克军队就再无补给,食品和饮用水的短缺让伊拉克军队士气大跌,开始出现逃兵,而联军的地面进攻发动后,伊拉克军队直接崩溃,甚至投降的伊拉克部队都拖慢了联军行进速度。


除了物资投送不如美国,萨达姆的战术也不如联军。在1981年,以色列空袭了巴格达的核反应堆,在两伊战争中,伊朗空军让伊拉克付出惨痛代价,伊拉克也在两伊战争期间开始建设各种防空设施,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拥有中东地区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防空体系,但是萨达姆却认为,空战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最终还是要依靠地面部队,因为他认为这是所有常规战争证明的规律,但是在联军“沙漠风暴”首日,美军的隐形战机和巡航导弹直接对伊拉克防空指挥中心进行“斩首”共计,随后SEAD编队发射导弹压制伊军地空导弹基地,让伊拉克防空体系陷入瘫痪,伊拉克将制空权拱手相让。随后美军空中部队开始对伊拉克地面部队进行毁灭性打击,美军的战斗机、轰炸机、各种导弹的出色发挥让美军以高效率摧毁了伊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萨达姆对空中力量的估计不足让伊军付出惨重代价。


整个海湾战争,充分展示了美国强国本色,不论是战前准备,还是战时交战,都让伊拉克一败涂地,这也充分证明,虽然拥军百万,虽然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富甲一方,但本质还是一个“伪强国”。


环球网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谈谈看法:

纵观国际发展史,但凡是自我号称是什么什么国家的,十之八九都是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心理战的成分大一些,实际意义没什么,比如六十年代的印度、七十年代的越南,都是自我号称世界第几强国,但是和大国实际交手,立即落入下风,不堪一击。


伊拉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依靠石油发展了较为不错的国民经济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政府手里也有钱,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些外汇购买当时国际上主流的装备,其实就是大量的苏制装备,从天上的飞机、到地上的坦克,还有士兵手中的轻武器,全部苏制化,达到当时七十年代末期主流水平。但是整体国防工业体系根本就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样的装备情况在对付小国家的闪电战中还是比较有好的战果的,比如日后进攻科威特。但是对付一个差不多的国家就不行了,比如伊朗,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就和伊朗打了足足八年,双方武器装备水平几乎一样,甚至有些装备都是出自国外一个工厂的一条生产线,可见其战斗力水准也不过如此,平心而论,在中东地区算是前三甲,但是上不了国际台面。

进入到九十年代,刚刚经过两伊战争战火熏陶的伊拉克虽然闪击科威特非常成功,不过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占领。但是接下来就要面临着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战略打击。如果说当时的伊拉克军事装备还是七十年代末期水平机械化装备层次,那么美国这一方的军事水平就是九十年代最新水平,尤其是信息化作战能力更是伊拉克所不具备的。在这种信息化支援作战模式下,伊拉克军队如同就是兵棋推演上的敌方棋子,完全都是“透明”的,美军可以利用空军优势从容的进行定点打击。

除了战术上的失败,战略战役指挥层面上,伊拉克军队就没有“战略机动作战”的理念,还是守着正面阵地战这样的落后作战方式,依据据点和防御工事期待与美军的地面部队进行阵地战。而美军采用的就是大纵深迂回穿插战略机动,依靠装甲力量和空中突击力量大胆的穿插到伊拉克腹地,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左勾拳,从而实现了对伊拉克军队的战略合围,最后取得军事行动的胜利。

因此,总的来说,从战略、战术、装备水平等方面来看,当时的伊拉克军队是一只拥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作战思想、七十年代装备的军事力量,距离世界一流军事水平还差的很远,充其量就是介于二流和三流水平之间的战力标准。

还是那句话,自我吹嘘的口号,往往都是错误的,付出的历史代价也是极为沉重的。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需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科技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问题,不做如何复制粘贴。


老鹰航空


“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认为:第一次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并不为过,而且经过八年的两伊战争,伊军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入侵科威特后,萨达姆在科威特部署了42个师,五十多万人,装备了坦克4280辆,装甲车2800辆,火炮2800门,建立了三道防御线。

但是,这样一支现代化军队,使用的依然是二战时的作战思想和战略战术,两伊战争也基本上是二战的升级版。

萨达姆始终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要将一个战士杀掉,起码要靠面对面的作战,炸弹,手榴弹,枪,刺刀,或者近身肉搏。

此时的美军,新军事变革刚刚完成,“三非”作战理念已经成形,正好拿萨达姆练练手,试试这些变革,这些理念到底行不行。

所谓“三非”军事理念,就是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和非线性作战。

美军的非对称作战理念就是,我用战机和武装直升机打你的坦克,我用坦克打你的步兵,我用舰载机打你的反舰导弹,我用电子战飞机和反辐射导弹打你的雷达阵地。

至于非线性作战,就是敌我双方不再有明显的对峙战线,甚至不再有所谓的前方和后方,战争是立体的,可以先攻击前方,也可以置敌人前方的庞大军队于不顾,直插敌人后方的指挥中枢。

只需要军队有足够的机动性,就能做到这一点,而美军恰好是全球最有机动性的军队。

如果三非运用好了,就意味着,战争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概念已经过时,美军的目标是,杀敌一千,自损一人。

这绝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震撼性的革命,因为,在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够做到这一步。

这就是美军和伊军在思想上的巨大差距,正是这个差距,导致双方对于武器装备的使用完全不同,战术思想也完全不同。

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结果也告诉世人,战争中思想的差距,才是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难以弥补的差距。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


麻辣战争


首先,这里得先理清一个概念,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虽然惨败,但并不是意味着伊拉克真的“不堪一击”。


当时的伊拉克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吹牛,而是那时候的伊拉克确实拥有自傲的资本。海湾战争爆发时,伊拉克拥有高达百万的军队,各式先进装甲,一水的苏式主战坦克,装甲运兵车,以及战斗机。可以说,当时的伊拉克依靠石油出口富得流油,使得其军队建设不差钱,其军队机械化程度甚至是高于当时的中国的。

但是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却摧枯拉朽得摧毁了伊拉克强大的陆军。这场失败的主因不是伊拉克有多弱,而是当时的美国太强了。伊拉克虽然机械化水平很高,但当时候的美国已经迈向了信息化时代。精确制导导弹大量运用,点穴式的精准攻击使得摧毁目标的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伊拉克以机械化对抗信息化,当然会失败。


“死亡公路”

换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当时不是美国,而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让伊拉克如此憋屈。只有美国,只有那个当全世界都还在为机械化而苦苦追求并自豪的时候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美国,才能让伊拉克强大的军队毫无用武之力。
战争中被摧毁的T-72主战坦克

不是伊拉克太弱,是美国太强了!


兵者诡道也


中东国家的通病,也是大多数军迷的通病:只关注军队又装备了多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不关注武器装备背后的使用逻辑,更不关注一支军队的战役执行能力与战略水平。

就拿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军队来说吧,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军队简直如日中天,虽然并没有如萨达姆自己吹嘘的那样是世界第四军事强国,但是纸面上的武器装备在中东地区横着走还是没什么问题的。1991年伊拉克的纸面武器装备,陆军大约有100万人,装备有5800辆主战坦克(其中1200多辆是1982年之后装备部队的苏制T-72M、T-72M1主战坦克,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苏军卖出去的T-72装甲是近似于水泥板的垃圾,但是当时不知道啊)、4600多辆装甲及步兵战车(其中有1000多台是BMP-1、BMP-2型步兵战车)、30000余门身管火炮与火箭炮;伊拉克空军则装备有40余架米格-29A型制空战斗机、40余架苏-24“击剑手”战役轰炸机、100余架法制幻影系列战斗机,还有为数不多的中国产轰-6中型轰炸机与一些米格-21、米格-23ML战斗机;除此之外,伊拉克军队/共和国卫队还拥有800多枚中短程弹道导弹,其中大多数是已经过时的“飞毛腿-1/2”,还有一部分是由飞毛腿改装的据说可以打到以色列的“侯赛因”导弹,伊拉克的导弹部队采取TEL发射车机动部署的方式,在伊拉克西部的沙漠地带实施预先测地点或者无依托发射。

看起来伊拉克军队的纸面数据还是很好看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一支徒有纸面数据,而在作战体系的构建,战役组织与战略执行能力上都一团糟,军队组织也一塌糊涂的军队。首先是早期预警能力与战场情报能力的缺失,伊拉克军队尽管在8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了其战场监视/情报能力的短板,也通过自主研发与采购并举的方式“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但是这些努力受其自身技术条件的制约,在美国看来实在类似于小孩过家家,在海湾战争前期美军的电磁攻击下很快不堪一击,成了聋子瞎子,结果让美国生生夺走了制空权;其次是高级军官战役思维陈旧,对敌我装备性能与战场态势不敏感,这是很多中东国家军队的通病,两伊战争中双方拿着第二代战斗装备打了一场群架就是明证。海湾战争之前,萨达姆又故技重施在伊拉克-科威特与沙特边境地带搞筑垒防御,搞苏式多层复线式防御体系,把装甲部队机动的优势变成蹲坑防御,其战役组织能力与战术思维皆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左右的层面上;然后是最高领导人战略能力极差,对其过高的战略野心与过低的实际能力没有丝毫了解,也没有任何准备,在战局发生变化时瞻前顾后(可以参见海夫吉小镇争夺战),未能及时止损,结果输光了最后一点赌本。总的来看,伊拉克军队的所谓“优势”只不过是建设在沙堆之上的海市蜃楼,在经过越战后多次军事革命的美军面前不堪一击就不难理解了。


军武次位面



和海湾战争中“死亡公路”齐名的伊拉克装甲部队“坟场”!据称,里面各种被“多国部队”摧毁的,伊拉克军队坦克装甲车辆和其他机械化、摩托化装备加一起有近万辆(台套)之多!

1990年前后的伊拉克军队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排名“第四”甚至“第三”的武装力量,萨达姆·侯赛因总统掌握的这只军队有100万之众、各种坦克装甲车辆和大炮…等地面装备有万辆之多!密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甚至超过当年苏军驻德国的“西部集群”,加上各种比较先进空军装备……俨然是“海湾地区”的老大!


也正是由于有了“强大军事力量”这个资本,萨达姆才敢于去入侵科威特,并且兵峰指向沙特!甚至在国际社会斡旋、乃至威胁下也坚持不撤军……但是,在美苏等真正的军事大国眼里,萨达姆的军队确实是不堪一击的!基本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那么,为何军事大国这样看待伊拉克军队?原因还是伊拉克军队所谓“强大”完全是买来的!从80年代初的“两伊战争”开始,伊拉克军队就连子弹这样最初级的武器都不能生产,完全靠进口!从飞机、坦克这样武器平台→到子弹、炮弹、导弹这样弹药,无一例外是进口,这就说明伊拉克完全是一个出卖资源换取工业制成品的“低端国家”。
而真正的军事强国无一不是工业强国,可以生产任何武器装备,并且可以用武器装备去“武装”另外一个国家,只有这样才是先进的军事大国!而伊拉克的装备基本上都是美苏法的装备,这样也就形成国家真正实力的巨大差距。工业大国无一例外的也是军事大国或者强国,因为工业生产归根到底还是由人来完成,这需要对大量的人进行组织培训、生产规范,并且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化的工业流水线上生产自如、开足马力、多快好省……同样的行为规范和组织培训也适用于军队!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到一个真正的军人,除了自己的基本素质以外,更需要严格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一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军队!所以,工业化国家的军队对于中东国家这些军队有“天然的心理优势”。

与文章开头“装备坟场”相提并论的“死亡公路”。

总之,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虽然“右打伊朗”、“南侵科威特”貌似强大,原因是这俩国家与他一样也是靠卖石油买来的军队,基本上与伊拉克一样不堪一击!而伊拉克军队碰上真正的军事大国,外强中干的本质暴露无遗!失败也就正常了!


皇家橡树1972


如此强大的军队,一般情况下应该不会不堪一击,但是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表现却出乎我们的想象。

是什么让伊拉克的军队如此的不堪一击了。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国内不稳定。我们都知道在萨达姆上台以后,大量镇压反对自己的民族。如在位期间镇压或屠杀了什叶派人士100多名、50多万的库尔德人等等。如此血腥的总统,怎能赢得民众的尊重和拥戴。当萨达姆想要发动战争时仅仅依靠支持他的民族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吗?

二背后没有大国的支持,在海湾战争期间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一个没有高精度武器的国家。可想而知战争的胜利会是哪一方。然而伊拉克并没有积极的邀请大国参战或派军事顾问团,而是独自应对。如现在的叙利亚如没有俄罗斯帮助。恐怕叙利亚总统巴阿萨德又下场,也许就跟当年的萨达姆一样。

三海湾战争是由于伊拉克主动入侵科威特而引起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本来就不是个很道德。再加上美国科威特的关系,自然而然的会帮助科威特来抗击伊拉克军队,对于伊拉克军队在道义上就,没有站住脚跟,相反以美国联军为首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不仅自身实力强大而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多国的支持。

个人觉得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之所以那么不堪一击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萨达姆之前的镇压,给国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内民众不是很团结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互相猜疑。试问一下一个国家民族以民族之间互相猜疑、没有形成共识,其战斗力能保证吗?


努力成就你我他


首先号称一词含有主观的的意思,大多有夸赞的意思,水份极大。

不过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里的确有称老大的资格。



1990年伊拉克拥有着阿拉伯国家中最为强大的军队。包括95万正规军、48万预备役部队,装备坦克5600辆、装甲车7500辆、火炮3800门、作战飞机770架。此外伊拉克还有65万人的准军事作战部队。并且拥有按苏联模式配备,法国人设计的中东地区最为庞大完整综合的现代防空体系。在这种模式体系下,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



而这种军事武装力量在一个有执政能力的领导人手里的确有叫嚣世界的资格。

但是有资格和事实又是另一回事。

海湾战争时期他面对的对手是以超级国家美国为首多国联合部队。



蓝色为联合部队势力,橙色为伊拉克势力。

由图可知这场战争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而当时的环境又是如何呢?

第一,伊拉克刚刚经历对伊朗的战争,损失惨重,经济凋零。人民抵触战争情绪严重,何况是更为庞大的对手。

第二,虽然伊拉克有部分苏联的先进武器,倒是与美国等相比,还是相对落后脆弱。

第三,萨达姆本人对美国等联合部队的不重视,对武器装备的,战略思想的失误。开战前,萨达姆曾动员部队,认为决战的关键在于地面。并拿出越南战争的事例。

第四,伊拉克的地理形势,沙漠地形平坦开阔,天然掩体工事少。

第五,国际环境,美苏争霸,苏联正值解体内乱。而伊拉克在中东又是群敌环绕。

第六,美国等联合部队军事实力,战术战略太过先进。



综上所述,这是一场非对称显而易见的战争。



结果美军只是以损失几十人的代价消灭了伊拉克的号称百万军队取得胜利,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典形的战役,且萨达姆被除死。

枫落天下秋


枫落天下秋


现代战争拼的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体系作战能力,而非军队规模或某单项装备。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前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指的是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苏中三国。毕竟伊拉克明白,美苏中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军事强国,要自己与美苏中比较军事实力,可能谁也不信,他自己也不信。

伊拉克之所以如此自信,主要原因在于伊拉克有庞大的军队规模,以及大量的进口武器。海湾战争爆发时,伊拉克有120万军队,坦克4200多辆,火炮2800门,装甲运送车2800辆,不可谓不强大。与之相比,美国领导的反伊联盟有约69万部队,坦克3700辆,装甲车5600辆,作战飞机1700余架,战舰247艘,其中航母9艘。单看陆军数量,伊拉克军队并不弱,这也是萨达姆敢于和美国对抗的基础,因为伊拉克军队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二战时期,既主要靠陆军极其火力,虽有空军及防空导弹,但主要作用是配合陆军作战。与之相比,美军则将伊拉克作为了高科技装备试验场,依托强大的制空权和制电磁权,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长达38天的空中打击,然后发动地面战,仅用100小时便迫使伊拉克求和,结束了战争。据统计,美军及其盟友共阵亡223人,负伤697人,以及几十辆坦克及几十架飞机。而伊拉克军队则阵亡2.5万人,负伤7.5万人,8万多人被俘。装备损失亦非常惨重,单是坦克就损失3800余辆。见下图



伊拉克的惨败主要原因在于在装备和作战理念方面与美军及其盟友军队存在致命的代差,伊拉克领导人及军方盲目自信,没有做到知己知彼。


西域都护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想当地区的霸主,属于典型的霸权主义,在国际政治上受到谴责。

二、军事思想的落后。伊拉克以及兔子当时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的传统战争模式。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则是使用了许多最新科技成果的高科技现代化战争。即利用自己强大的空军、海军以及发动电子战夺取制空权,让敌人变成聋子和瞎子。

三、武器装备的差距。伊拉克的武器装备全部依靠购买,主要以苏系武器为主。在战机、坦克、直升机、导弹、预警机方面与北约国家有差距。

四、后勤和军队素质低下。伊拉克没有系统的后勤保障,加之平时训练和军队素质的低下,海湾战争仅仅几十天就结束了,多国部队损失极小,而伊拉克却损失惨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