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点”形态短促,通常在一个字中所占的比重最小,但是对于单字姿态和神采的表现,它的作用却十分关键。同时,点可以说是变化最为丰富的基本笔画,视所处位置和丰富用笔的需要,点可以与横、竖、撇、捺、提等笔画互相替代。如:“充”字第一点写成短横;“成”字的点写成短撇;“宫”字两点近似竖;“文”字的点向左下出锋,与横画起笔呼应。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下面列举几种“点”的组合形式,并加以简单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下面所讲的“点”是书法意义上的泛指,会包含“撇”、“提”等形态;第二,很多点的组合形式存在于一些偏旁中(如“纟”、“氵”、“忄”),这部分放到后面来讲。

(一)两点的组合与变化

根据左右两点的角度变化,大致分为八字点和倒八字点。

1.八字点

八字点角度外拓,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标准的两点,如“京”、“架”;第二种把左点写成短撇,这种组合通常位于字头或字底,如“公”、“其”;第三种左点写成竖点(或近似“提”),左点向右上出锋,与右点起笔呼应;右点收笔时向左出锋,与左点顾盼生姿。

写八字点时,除了其呼应关系外,还要注意两点起、收笔位置高低的变化。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京           架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公         其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其             与

2.倒八字点

在倒八字点中,左点形态丰富,角度灵活;右点一般写作短撇。右点的起笔位置要比左点高。两点起收笔的呼应更为明显和紧密。此外,“立”字中部的两点,是欧体中很有特点的写法,两点略带弧度,呈左右环抱的“()”姿态。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光                  来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并              立

(二)三点的组合与变化

前两点角度向左倾斜,第三点右斜,写成短撇。在起笔位置上,第一点最低,第三点最高,第二点居中或与第三点齐平。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峥            将             爰

(三)四点的组合与变化

横向四点的组合一般位于字的底部,大致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最外侧两点外拓,向左右撑开,中间两点由竖势渐向左斜,如“然”、“无A”;第二种,四点皆向左倾斜,倾斜角度稍有差异,如“照”、“为”、“焉”。要注意笔势的呼应与起、收笔位置的高低。此外,《九成宫》中还有一些特例,如“无B”的四点写成三点(提)连写;“验”字左边“马”的四点简省为三点。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然   无A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照         为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的变化与组合——点

焉            无B            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