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一個民族要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註定沒有未來。——黑格爾(G. W. F. Hegel)

“三角學trigonometry”是“三角形triangle”和“測量gonometry”兩詞的組合,原意為三角形的測量,或者說解三角形。這是亞歷山大時期希臘定量幾何學中的一門完全新的學科。

三角學是那個確定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邊和角的關係開始的。很可能埃及人早已發現三角形的不同元素之間具有某種關聯,但首先看到有必要建立三角形的邊和角之間的精確關係的是希臘人。

由於人們想建立定量的天文學,以便用來預報天體的運行路線和位置,幫助報時、計算日曆、航海和研究地理,三角學應運而生。其中,球面三角學的研究先於平面三角學。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一、三角學的孕育

在亞歷山大時期,古典時期純粹的幾何語言描述的侷限性逐漸開始顯現,特別是在埃拉託斯特尼與阿利斯塔克對天文學的研究中,對“角度與弦長的系統知識”的需求變得越加迫切。

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30年)是來自薩摩斯島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是史上有記載的首位提倡日心說的天文學者,比哥白尼的學說早1500多年,被譽為“希臘的哥白尼”。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阿里斯塔克斯的日心地動說

在他的一篇名為《論太陽和月亮的大小和距離》的文章裡寫道:當月亮剛好半滿的時候,太陽和月亮的視線之間的夾角小於四分之一圓的三十分之一。用現代語言來說,這意味著月亮與太陽的距離之比是sin3°,阿利斯塔克利用他那個時代的定理,得出這個值的範圍在1/20到1/18之間,於是他斷言: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之比大於它與月亮的距離18倍,但小於20倍。這個結果跟現代的“約400倍”相差甚遠,但是阿利斯塔克的計算方法是無懈可擊的,錯就錯在觀察結果上:視線的夾角應該是1/6°而不是3°。不過總比歐多克索斯的9倍和菲迪亞斯(阿基米德的父親)的12倍要好些。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不僅如此,阿利斯塔克還利用他的觀察計算出了太陽、月亮、地球的直徑之比,雖然結果與真實相差甚遠,但其中涉及到的數學特別是三角知識,絕對具有標誌性。

僅僅得到大小的比值當然不夠,人類還想得到太陽月亮的確切大小,所需要的自然是地球的大小數據,於是,對地球半徑的測量就變得必要起來。亞里士多德曾經得到的半徑為40000英里,還有一些人的結果是30000英里。一個更為準確、也更為著名的計算要歸功於埃拉託斯特尼。埃拉託斯特尼注意到,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陽的光線直射進塞尼(Segni)城的一口深井裡,而在同一時間、同一經線上的亞歷山大城,太陽光的投影表面:太陽距離定點之間的角度是圓的五十分之一,如下圖所示: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這意味著∠S'AZ是圓的五十分之一,自然弧長AS也是地球周長的五十分之一,測出塞尼城與亞歷山大城之間的距離,就能得到地球的周長,大約為25000英里。

阿利斯塔克和埃拉託斯特尼的工作已經讓大家感覺到,是有必要建立起專門的“角度”的學科了。

二、三角學的創立

希帕恰斯、梅涅勞斯和托勒密的工作創立了三角學。

1.希臘三角學的奠基人——希帕恰斯

希帕恰斯(Hipparchus,約公元前200年-前125年)是亞歷山大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可能出生在比提尼亞(Bithynia)的尼西亞(Nicaea,即今土耳其伊茲尼克Iznik),生活於羅得斯(Rhodes)和亞歷山大。他的卓越貢獻是創立了三角學,使希臘天文學由定性的幾何模型變成定量的數學描述,使天文觀測有效的進入宇宙模型之中。自歐多克索斯發明同心球模型用以“拯救”天文現象以來,通過球的組合再現行星的運動,已成為希臘數理天文學的基本方法。但傳統的方法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人們還不知道如何在球面上準確表示行星的位置變化;其次,傳統的同心球模型不能解釋行星亮度的變化。希帕恰斯解決了這兩個重要的問題。

通過創立三角學,希帕恰斯解決了第一個問題。根據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原理,以任一銳角為一角所組成的任何直角三角形,其對邊與斜邊之比、對邊與鄰邊之比、鄰邊與斜邊之比是一個常數,所以這些比是角的函數,與邊長無關。人們為方便起見就把這些比分別稱作正弦、正切、餘弦,是為三角函數。希帕恰斯第一次全面運用三角函數,並推出了有關定理。更為重要的是,他制定了一張比較精確的三角函數表,以利於人們在實際運算中使用。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希帕恰斯按照亞歷山大的許普西克爾斯(Hypsicles,約公元前150年)在其《論恆星的升起》一書中和公元前最後幾個世紀的巴比倫人所做的那樣,把圓周分為360°,把它的一直徑分為120份。圓周和直徑的每一分度再分成60份,每一小份再繼續按照巴比倫人的60進制往下分成60等份。於是對於有一定度數的給定的弧,希帕恰斯給出了相應弦的長度數——相當於今天的正弦函數。

若弧AB的圓心角是2α,則按今天的說法有sinα=AC/OA。希帕恰斯給出的則不是sinα而是當OA分成60份時2AC所含的長度數。例如,若2α的弦含40份,則按今天的說法有sinα=20/60,或更為一般的形式:sinα=1/120(2α所對弦)。

把平面三角術推廣到球面上去,也是希帕恰斯的工作,因為他的最終目的在於計算行星的球面運動。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解決第二個問題的方法是拋棄同心球模型,創立本輪-均輪體系。一般人都知道這套體系是托勒密體系,但最早的發明者實際上是希帕恰斯。每個行星有一個大天球,它以地球為中心轉動,這個天球叫均輪。但行星並不處在均輪上,而是處在另一個小天球之上,這個小天球的中心在均輪上,叫本輪。行星既隨本輪轉動,又隨均輪轉動,這樣可以模擬出比較複雜的行星運動。此外,希帕克斯還引入了偏心運動,即行星並不繞地球轉動,而是繞地球附近的某一空間點轉動。

2.希臘三角學的頂峰——梅涅勞斯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梅涅勞斯(Menelaus,約98年)的主要著作是《球面學Sphaerica》,也是第一部三角學的系統作品。他還寫了《圓上的弦Chords in a Circle》和關於黃道帶弧的下沉(或升起)的著作。

現存阿拉伯譯本的《球面學》分為三篇。第一篇是研究球面三角的,其中有球面三角形的概念,即是球面上由小於半圓的三個大圓弧所構成的圖形。書中證明了可以類比平面三角形的相關定理,如:球面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球面三角形內角之和大於兩直角,球面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然後證明了平面三角形裡所不能類比的一個定理:若兩球面三角形的三個角彼此對應相等,則此兩球面三角形全等。他還列出別的全等形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定理。

第二篇主要講天文學,只是間接涉及球面幾何。

第三篇含有一些球面三角的內容,並把它建立在該篇第一個定理(著名的梅涅勞斯定理)的基礎上。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該定理的證明要依據平面三角形的梅涅勞斯定理。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第三篇的定理2(記三角形ABC的角對應弧為a)可表述為:若ABC及A`B`C`為兩球面三角形,且若A=A`、C=C`(或C與C`互補),則sinc/sina=sinc`/sina`。

定理5利用了弧的一個性質:若有四個大圓弧從一點O發出,而ABCD與A`B`C`D`是與四者相交的大圓弧,則有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使用梅涅勞斯定理可以進行直線形中線段長度比例的計算,其逆定理還可以用來解決三點共線、三線共點等問題的判定,是平面幾何學以及射影幾何學中的一項基本定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梅涅勞斯定理的對偶定理是塞瓦定理。

3.希臘三角學的應用大全——托勒密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像我一樣的凡人,短暫的一生不過一瞬。但每當看到繁密的銀河下群星掃過的優雅軌跡,我心中便充滿了寧靜的喜悅,就好像我和它們融為了一體。”

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約90年—168年),相傳生於埃及的托勒馬達伊((Ptolemais Hermii),在亞歷山大藝術宮生活和工作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學家和光學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至大論Almagest》(13卷),是根據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寫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學百科全書,主要論述宇宙的地心體系,認為地球居於中心,日、月、行星和恆星圍繞著它運行。此書在中世紀被尊為天文學的標準著作,直到16世紀中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地心說才被推翻。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亨廷頓圖書館收藏的1528年威尼斯印刷本《至大論》

托勒密在《至大論》中繼承了希帕恰斯和梅涅勞斯在三角和天文方面的工作,裡面全部是數學性質的內容,只是在駁斥阿利斯塔克所提出的太陽中心說時他才應用了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他說只有以虛心求知的態度獲得的數學知識才能給人以可靠的知識,因此他要盡其所能來培育這門理論學科。托勒密又說他想把他的天文學建立在“不容置辯的算術和幾何方法”的基礎之上。

《至大論》第一篇第9章開頭就計算圓弧(360份中的若干份)的一些弦的長,從而充實了希帕恰斯和梅涅勞斯的工作。他先計算36°弧和72°弧的對應弦。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ADC是以D為中心的圓的至今,BD垂直於ADC。E是DC的中點,並取F使EF=EB。托勒密用幾何方法證明FD等於圓內接十邊形的一邊,BF等於圓內接正五邊形的一邊。但ED含30分,BD含60份。由於EB²=ED²+BD²,EB²=4 500,於是EB=67 4`55``(這表示67+4/60+55/60²份),FD=EF-DE=67 4`55``-30=37 4`55``(即36°弧的對應弦)。然後算出BF=70 32`3``(即72°弧的對應弦)。

因為正六邊形的邊長等於半徑,所以60°弧的對應弦長是60份。再根據內接正方形算出90°弧的對應弦長是84 51`10``,根據內接正三角形算出120°弧的對應弦長為103 55`23``。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利用直徑AC上的直角三角形,則若知BC弧的弦,便能得出其相補弧AB的弦。例如已知36°弧的弦,即可得出144°弧的弦為114 7`37``。當A為任一銳角時,該關係就相當於sin²A+cos²A=1。

接著托勒密證明一引理(托勒密定理):圓的內接凸四邊形兩對對邊乘積的和等於兩條對角線的乘積,即AC·BD=AB·CD+AD·BC,下圖左。然後托勒密利用下圖右所示一邊為直徑的特殊四邊形求出兩弧之差的弦(BC弧=AC弧-AB弧),即已知sinA和sinB,就可算出sin(A-B)。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其次,指出怎樣從圓的任一給定弦求出相應半弧的所對弦。用現代術語即從sinA求sinA/2。再指出若已知AB弧的弦和BC弧的弦,就可得AC弧的弦,即sin(A+B),包括從sinA求sin2A的特例。

由於托勒密能從12°的弦平分數次得出(3/4)°弦,故他能給任一已知弦所對的弧加上或減去(3/4)°;並能用上述定理來算這樣的兩段弧之和或差所對應的弦。這樣就能算每兩個相差(3/4)°的所有的弧。為了得出每步相差為(1/2)°的弧所應對的弦,他很聰明地使用不等式來推理,得出(1/2)°的弦的近似值為0 31`25``。

於是他能把0°到180°間所有相差(1/2)°所對應的弦都算出並列成表。這是第一個三角函數表。

然後托勒密在第一篇第11章中著手解決需要求出球面大圓上一些弧的天文問題。這些弧是球面三角形的邊,其中有些邊是通過觀測或先前計算已經得出的。為定出這些弧,托勒密證明了球面三角定理中的一些關係式。

《至大論》把三角學定了型,並於此後一千多年保持不變。

數學史(16):三角學的創立

下一講亞歷山大後期的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