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襲。疫情就是命令,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定西市信訪局高度重視,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市委關於防擴散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組織全市信訪幹部勇毅擔當,衝鋒在前,切實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是及時制定工作預案。成立了由市委副秘書長、市信訪局局長牛興國任組長,副局長張青山、劉學功、趙貴成任副組長,各科室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按照“預防為主、依法防控、科學救治、屬地管理、聯防聯控”的原則,詳細制定了全局疫情防控工作預案,層層壓實工作責任。統籌做好疫情防範應對宣傳工作,通過微信工作群、今日頭條號、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引導幹部職工保持健康心態,增強自我防護意識,不信謠、不傳謠,以和時間賽跑的決心,迅速落實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全面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等工作,爭分奪秒築牢安全防線。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二是全面落實防控措施。為嚴防造成新型冠狀病毒的交叉傳染,抓緊出臺了十項具體防控措施,下發全市信訪系統抓好落實。全局職工通過微信工作群在2月3日上班前報告1月20日(農曆臘月二十六)以來接觸的人群和家庭成員健康情況。對接觸過疫區人員、接觸過疫情疑似症狀的職工,及時組織到醫院檢查就診。嚴格落實職工自身和家人健康狀況“零報告”、“日報告”制度,全局職工每天在微信群上報健康信息。加強信訪工作人員自身安全防護,佩戴口罩上崗,保持辦公場所整潔乾淨、通風換氣,並採取多種方式定期進行消毒,切實保障信訪群眾和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三是統籌安排工作業務。經局務擴大會議研究決定,制定下發了《定西市信訪局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工作安排的通知》,嚴格落實局領導在崗帶班責任制,切實保障機關辦公安全和單位正常運轉,努力確保阻擊疫情和幹好工作兩不誤、兩促進。為避免病毒的接觸性傳播和飛沫傳播,根據省信訪局統一部署,在市信訪接待大廳貼出《通告》,從即日起關閉接訪窗口,恢復接待時間視疫情形勢變化另行安排。同時,製作了《定西市信訪局教你如何網上信訪》的網絡宣傳頁面,在接訪場所擺放網上信訪登錄辦法告示牌,公佈接訪人員電話號碼,大力宣傳引導群眾網上信訪、電話信訪,確需現場接訪的按疫情防控規範進行。近期單位不集中開會,確有必要召開的,由局辦公室通過釘釘、學習強國等平臺以視頻方式進行。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四是深入一線排查防控。由局四級調研員、駐村幫扶隊隊長帶領全局幫扶幹部於大年初三深入聯繫村安定區內官營鎮關廳村到崗開展工作,組織黨員幹部迅速排摸外來人員,詳細瞭解掌握每名在村人員近期的活動軌跡,形成疫情防控重點,並宣傳引導村民做到少外出、不聚集、戴口罩、講衛生。全村共排查出外來人員58名,其中湖北返鄉人員1名,嚴格實行醫療檢查、居家隔離,建立跟蹤檢測管理檔案,明確鎮村社三級責任人,梳理與其親密接觸人員,每天測量體溫,有情況隨時上報。組織人員在進出村路口設立值班勸導點,黨員幹部帶隊,兩人值班輪守,對外來車輛人員進行登記、測體溫,並廣泛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五是縣區信訪協調聯動。安定區信訪局及時成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由負責同志帶隊,多次深入社區開展疫情聯防聯控志願服務行動,積極配合基層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定點值守、入戶登記,開展網上信訪宣傳,引導廣大群眾更多的通過“網上信訪”、“掌上信訪”反映訴求,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防控環境。臨洮縣信訪局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加強與社區協作配合,籌措資金採購了體溫計、口罩、消毒液、噴壺、音響等設備,切實做好人員、車輛篩查及群眾宣傳等工作,引導居民最大限度不流動、不聚會、不外出,切實做到科學防疫。其他縣信訪部門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防控行動。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疫情防控阻擊戰  定西信訪在努力


六是信訪群眾感恩捐物。1月31日上午,岷縣岷陽鎮居民韓某某專程來到鎮疫情防控辦公室,現場捐贈一次性醫用口罩2000個。韓某某曾經是定西市有名的“上訪老戶”,因涉法涉訴案件不服法院判決,多次越級上訪,在市縣信訪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協調幫助下,最終案件依法終結,上訪人對處理結果也表示滿意。韓某某一直心懷感恩,疫情發生後,將其家中積存的2000個口罩全部捐獻給一線疫情防控人員。曾經的上訪戶,變身為今日的熱心人士。在防護物資正值緊缺之際,能夠秉承大愛積極伸手援助,用實際行動踐行傳統美德,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

(張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