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时至今日,与历史上的春节相比,现在的春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南苑潇湘


今日之春节穷的穷,富的富,小时过年没有禁止放炮,但无钱买,五分钱一个两响炮,有的年最多买三个,有好多年一个都没有。过年主要是小孩子,穿点新衣,吃点平时吃不到的,大人看着孩子高兴大人也就高兴了。今日最穷的也比那时最富的強,若不禁止放炮,人们能千万吨的去放,所产生的垃圾也成灾难。


相逢是缘8888666


不用与历史上的春节比,就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春节相比,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最大的变化是年味越来越淡。

记得儿时,物质虽然匮乏,但当腊月来临时,家家户户无不早早准备,那时买布需凭布票,全家集一年之布票,只为过年时为全家老少各做一身新衣服…实际上往往布票不够。都优先给小孩先买,剩余的才会给大人做,而老人只能用自织的粗布染青后做一身暖袍。每家的小孩在除夕夜洗澡后看着放在床边的新衣服,往往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当时来钱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新衣服,当年初一束临时,早早穿好新衣服,新鞋,口袋中放满吃了,带上可怜的几分或一、二角的压岁钱,到处疯。

腊月已是农闲,过年时用的各中票逐步发到村,再到小队,对不能每家都能分到翔紧缺货,就靠抓周确定归属,抓到的兴高彩烈,抓不到的垂头表气。犹其那些当年新结婚的,正月需备几包好烟,而新女婿去丈人家拜岁时带的包头(现在时兴的为好烟好酒.高档的营养品等,现在都是送给长辈享用,那个时候长辈在回岁时都要带回来)内的包子如桂圆.荔枝更是希罕物,当抓不到时,就尽量同抓到的人家商量,拿抓到家急需要且价比包头价格高的东西耒调,有时碰到抓到家也急需时,就垂头顿足,唉声叹气,埋怨自己手气不好,闷闷石乐的走开。现在物质丰富,这些情景那是永远都看不到了。

到十二月二十四打扫卫生开始,我们家乡称之渭掸蓬雍。每字每户都到了釆购高潮,到了集市曰.大人拉着板车。不管穷富每家都会买一捆或几捆甘蔗,条件好的买点花生,一般人家都是准备点大豆,每到年三十夜自己炒制,晚饭后早早围在灶台四周,等待炒豆出锅。记得童年时,我父亲都用铁砂来炒制大豆,然后按照人头分,各自保管 ,是要吃好几天的,准备客人拜岁吃的,另行放置。再者准备点爆米花,条件好的用大米,条件差的用小麦.玉米。

小孩在那时早已敉假,小男孩会偷偷把家中买的百子炮拆下一些来,偷一包火柴,趁谁不注意,点燃后扔在他的脚下 ,吓人一跳后才哈哈哈跑开。

杀年猪是条件较好人家才有的,那是人们最为喜欢的,常人一年吃不到几会肉。而这时不但能吃到几块肉,还有猪血白菜更,以及一桌子的年猪菜。

同时,谢年的爆竹更是此起彼伏,处处能听见孩子的笑声。

现在物质丰富,衣服是想买就买的,农家杀年猪已更不可能,一是早已集中屠宰,二是己沒人养猪,而年货更省力,跑进一家超市,可全部买就,而有些地方放捆化爆竹也已禁止,过年也只是一个节日而已,与过去相比,年味基本荡无存。


重阳85293


时至今日春节和以往历史上的变化可大了,说历史太远,若追溯几千年前的春节我们又看不见,只能是老祖宗用文字留下来的东西,我在这里不说那么远,就用自己的现实经历说一下春节的变化吧。

我是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那时候国家刚建国十几年,一穷二白,加上劳动条件匮乏,雪上加霜的是几年的自然灾害,从我记忆当中想吃饱肚子是很难的事,一天吃二顿的日子也很常见,况且还是汤汤水水的,有的家庭劳动力少挣的工分就少,到时候分的粮食也就少,这就导致了有的家庭成员吃不饱肚子,没办法就跑到外乡讨饭去了,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叫难,小小的年纪就盼星星盼月亮那天过年呀?过年能饱饱的吃上顿饺子,那时候来到冬天生产队就没有什么农活了,到春节的时候各家各户平时省吃俭用的留下点细粮磨个面粉,准备过年蒸点馒头和包饺子用,有条件的过年杀个年猪(也都是卖了,自己留点肚里和猪头就是过肥年了),给孩子用布票在供销社扯几尺布做件新衣服,到新年初一的时候大人小孩都早早的起床了,随着大人蹦蹦跳跳去拜年了,那时候的春节在脑海里即渴望又隆重,过年真好。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穿衣服要名牌,吃饭要几菜几汤,要不就酒店里见,这些年的市场经济,有一夜暴富的,也有因能力问题为家庭夜以继日卖苦力的,可收入还是可观的,吃饱穿暖都没有问题,年轻人大多去外地发展的多,日子一年比一年过的好,况且现在过春节鞭炮也不提倡燃放了,人的观念也改变了,平时吃的用的都似过年一样,没有以前对过年那么有欲望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就感觉人情味淡了,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过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一瓢一碗的帮衬着,现在有个人情往来的都几百几千的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要人人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过生活,好日子就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坦诚说事


小时候,春节的晚上要放7轮鞭炮🧨,香火不断,晚上吃三次饭,吃不同馅的水饺,代表不同的意义。孩子们在街上跑着闹着,交换礼物🎁,鞭炮,但不同的找朋友家里吃东西。邻居亲属拜年都规定时间,什么亲戚什么时间段上门,什么亲戚什么时间不能上门,春节的当天要上祖坟祭拜,挂祖先们的排位一直到正月初二,把年送走,祭拜财神到正月十五。春节的那三天不可以倒水,倒垃圾,人也不洗头,不往外流水……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觉得很多礼节从简了,今年父母随我到浙江过年🧨,在新房子里,什么礼节性东西都没有做,讲究了一辈子的老爸放开心思说:入乡随俗!我知道,有一些对封建思想的释怀,更有对我的迁就,以前的每一年他总会说,爷爷奶奶过年是要回家一起过年的。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大家的每一天都是在过年,春节成了团聚的一个方式,有很多朋友选择旅游过年,但以前每到的地方和想到的国外,放松也是另一个年。我们开始喜欢蔬菜,喜欢新鲜的田园生活,喜欢更好的生活追求和更美丽的有记忆元素的旅宿空间。

期待更多的新年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期待老百姓无病无灾,幸福安康,期待今年的疫情早日结束,期待工作生活尽快恢复原状,祝愿大家重新开始,更上一层楼。


虹首饰


我小时候的春节是建国初期,物资极其匮乏年代,大年初一,高高兴兴的穿上一件妈妈亲手裁剪,缝制不合身的粗布新衣,早晨起来等着盼望已久的,多酸菜少肉馅的饺子,吃的奇香无比,恨不得吃到肚皮外去,如今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平日里想吃饺子就包,想吃什么用什么都能满足,没有期盼过年的感觉了。


念战友情


时至今与历史上的春节相比,现在的春节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子让我们仿佛又重温J孩堤,少年时代,那时候,虽说在我们50,60年代的人,特别是在我们农村,每逢春节,老人们平时省吃,俭用,也让自己的孩子们穿上一身新的粗布衣,脚上穿着母亲在煤油下做的新布鞋。那时的我满大街跑闹着,炫耀着自己的新衣裳,除夕之夜,家家鞭炮齐呜,大红纸扎的灯笼高挂大门I,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香味扑鼻热腾膀沁猎肉饺子,多么幸福,多么温馨。那时候在农村一年下来是吃不上几顿饮子的,但过年的年味还是挺浓的。时过境迁,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许多往事。如今每年的春节,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手里有钱了,过年和城里人没啥区别。前几年过春节都是一家围着电视机看央视春节大联欢。现在过都是各自手握手机过年,这就是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今年的春节,比任何一年过得都不寻常。由于武汉暴发疫情,全国都在打防止疫情歼灭战,人人自觉听从政府的号召指挥和安排,不出门,不信谣。这个春节虽然说没有象常年春节一样,没出门,没串亲戚,没和朋友骤会,这不是什么损失,我们却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全园上下,四面八方,都在献爱心,情系疫区同胞,特别是身现第一线白衣天使,钟南山科技人士,他们为抗疫情奉最大。这个春节与任何往年春节不同凡响,章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为夺取面前的重大疫情信念和决心!


文学爱好者133800431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这些民俗近四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农村边远地区还在继续发展,但是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变得很淡薄了,应该在春节家庭团聚的日子里,人们都在路上奔走,打工族返乡探亲叫春运,有钱人 热衷于四处游玩,国内国外忙个不停,铁路航空挤個水泄不通,各个景点人山人海,短短几天全国人口出门几十亿人次,年味越来越淡了.

~����!


无韵诗翁


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从多方面来讲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非常不同的就是记住现在的祭祖仪式没有以前那么庄重,现在很多都是上坟祭祖,或者说是根据各地方的习俗来缅怀先人,但是古代的祭祖是非常有仪式的,在除夕来临之前要先请家堂,而且要有家谱祖先像以及把牌位放好来扣天神土地神广大的王母娘娘等。

第二个不同就是拜年方式的不同,在古代的时候拜年是需要通过送贺卡的方式来访问亲朋好友,而且需要送名帖,但是五目前现在的拜年方式大多数都是串门一起吃个饭聚个餐之类的,这和古代有很大的不一样。

第三就是在古代的时候,过年时期有很多的卖货郎,在临近新年的时候就有很多这样的小商家卖日用品蔬菜衣物,小玩具等,但是由于现在的日益发达这些基本上都不见了,基本上都可以在超市里面全部买到。





5千年中华历史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祀活动。

传说到了除夕,人们就燃放爆竹,家家贴红对联,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以驱赶年兽。从此风俗越传越广,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古代民间,人们从岁末的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月到正月19日才结束,现代的时间则没有那么长。

在古代,除去民间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春节还往往与祭祀联合在一起,上至王室的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祈求神灵的赐福,并举行仪式来驱邪避役,庆祝丰收和祈祷来年的平平安安,直到唐代,经济繁荣,思想开明,庆祝春节的重点才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人。经过历代王朝的辗转和千百年的传承,才呈现出我们今时今日春节的模样。

现在来说,尽管不像古代那样充满仪式,但每逢春节,在外为生计奔波的人们,随着年味越来越浓,开始不顾春运的拥挤与旅途的疲劳,跨越万里的回家过年。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仍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走亲访友,贴对联。街市上舞狮子,耍龙灯,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到处喜气洋洋。

我想,现代春节与古代春节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人们的心态变了吧,随着经济发展,网络愈加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不胜其烦,沉迷网络,对春节也不像以前那样兴高采烈的迎接,只是平平淡淡的过,失去了庆祝春节最初的意义。

喜欢的朋友欢迎评论和转发点赞,非常感谢!





马力斯


与历史上的春节相比,现代春节与历史上的春节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媒介。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探究为——媒介重构: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媒介,是能使人与事物、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对媒介的理解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其包括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和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前者例如书、相片、胶片,后者有通讯类、广播类、网络类之分。我们所熟知的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在技术变革和规制变化的背景下,媒介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因为它是空气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渗透于每时每刻的。

我们的节日,同样因此而发生着改变。如我们正在庆祝的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的“年味”正在变淡。过去农业社会所留下来的习俗与今天的工业时代相碰撞,相结合,

渐渐形成了新习惯,而原有的一些习俗则被淡忘,最终被淘汰。

01

传统春节当中,几乎一天一节,天天有不同的习俗内涵,这其中包含着信仰层面的寓意,也有世俗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门神、请财神是驱邪保平安、求财运,祭灶为我们所熟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禁忌,不能说不吉利的词句,不能动刀,一定时间内不能扫地动土等等,还有对女子拜年时间的限制。而现在,从年前开始,腊月里的节日氛围已经淡化,现代社会的车轮并不因天寒地冻而停滞,腊八、小年的庆祝已经限于一饭一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这首北京童谣所描述的热闹的年前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大型超市和现代交通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年货采购不必东奔西走,家用电器简化了一年一度的大扫除,熬夜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的背景下,守岁似乎也没有那么特殊。除夕、初一的仪式也大大简化了。年夜饭可以选择饭店的套餐,守岁不是家人对坐,闲话桑麻,而是一起看春晚转播。这几年手机红包越来越多,VR技术深入生活,集五福,抢红包成为了春节期间的新活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经实行数年,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不如从前那样受到重视,电话、视频通话联系了身在远方的亲人朋友,而不必等着一年一次的大聚会,尤其是今年遇到疫情,政府、社会都提倡通过电话网络拜年,以减少传染。走完亲戚之后,开工的回去上班,没开工的在家休息,初五“破五”,初七“人胜节”,初九祭玉皇、祭天,初十石头生日之类的讲究都很少有提起。十五年味更淡,春节后上工把现代人拉回各自的岗位,学生也即将开学,人们已经很少真正有古代那样把上元日过成狂欢节的兴趣了。

02

从更小的方面来说,或许我们没有注意,但春节是从它的一个个组成部分开始了改变。手写春联被各种印刷体所取代,撒着碎金粉的红纸变成了滑溜溜的打印纸,上面还有彩色的装饰。有的家庭贴春联还是用浆糊,也有的改用胶带、双面胶。

除夕夜的春晚在几十年间建立起的地位,没有被地方卫视或网络平台的春晚所取代,却有落败于手机功能的更新的倾向。年轻人播放着春晚玩手机、发微信拜年、抢红包、在社交网络上吐槽春晚成为了更常见的景象。现代社会的架构相较农业时代更加复杂,行业之间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因此,即使是法定节假日,也有人不能休息,他们是“守夜人”,坚守在岗位上,度过一个个特殊的春节,技术的发展稍稍减轻了这种遗憾,视频通话将屏幕那端的腾腾热气传递了过来。


媒介带来了传统春节习俗形式的变化,带来了新的习俗,接触、使用各种媒介成为了新兴春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最后的结果是,春节习俗仪式几乎完全变成了以媒介为主导的媒介仪式。原有的信仰淡化,被世俗活动所排挤;拜年等需要亲身参与的活动变成了观看,春晚、红包更是掺杂着很多商业利益,我们从春节的参与者,变成了“春节”习俗的消费者。

现代社会为我们庆祝节日提供了很多便利,这些方便减少了我们投入的精力,削减了仪式感,让延续至今的春节符号的内涵被更新。我们会感慨,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但我们过年期间确实过的更方便舒适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我们不能否认,也不应该抗拒这些改变。更何况,在形式之下,这个节日的内涵并非完全被颠覆。

结语

神道被摒除,但对生活的愿望没有放弃,对神明许的愿彻底转移回了人们自身,讨彩头、求吉祥的习惯延续下来,作为节日的附丽而存在下去。春节仍然在大地回春之前的时间节点上守望,在我们开始新一年的生活之前给我们加油打气。而且,作为法定节假日和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人们最着重准备和体验的节日。大多数人只要有条件,排除万难也要回家看看,许久不见的亲友也重新聚首,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和背景带来的是现代技术手段所不能还原出的温情。至于红包、电话拜年等等,虽然形式一变再变,其中的寓意始终如一。春节就像是新瓶装旧酒,关于家庭、亲情、团圆、家国同庆,这些含义是贴在上面的不变的标签,但容器又给酒的风味带来了变化。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人们有着不同的春节记忆,自古至今的习俗变化,也不仅仅春节才有。这些改变并没有那么值得恐惧,只要我们记得庆祝这个节日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尽管春节曾经经历了几千年的融汇,汇聚成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但它始终不是目的本身。

参考文献:

樊亚平, and 程浩. "媒介重构: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当代传播 205.02(2019):53-56.

王梅颖. "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时代青年:视点 (2018).

郑亚楠. "论中国媒介的重构." 当代传播 05(2012):26-28.

肖家鑫, and 李昌禹. "变化的传统习俗:不变的年味是亲情." 华商 3(2014):87-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