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老干妈虽然一向内部承袭,但也开始对外开放

老干妈有一个地方是吸引人的,就是它的股权结构:早期陶华碧自己占股1%,大儿子李贵山占股49%,小儿子李辉占股50%。一句话,陶华碧和她的两个儿子牢牢地控制着老干妈。即使到了今天,陶华碧一家虽然让出了部分股权给企业高管,但是他们三人依然占有超过90%的股份。

说到这里,就可以引出一个概念:家族企业。是的,老干妈是一家十足的家族企业。正是因为“家族企业”这个独特的身份,让老干妈在诸多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

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老干妈虽然一向内部承袭,但也开始对外开放

所谓家族企业,这是一个近代才兴起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上市企业。不过家族企业的存在可是历史悠久,历史上最早的企业均是家族企业。中国近代的老字号,如同仁堂、全聚德等,都是上百年的家族企业。外国企业同样如此,甚至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经商家族,如杜邦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奥纳西斯家族、洛克菲勒家族、IBM沃森家族、福特家族、摩根家族等。

但是在当下的中国舆论环境下,人们对于家族企业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封闭、家长制、子女挥霍无度,是人们对于家族企业的既定印象。而且受到当下中国企业热衷上市的影响,人们愈发觉得不上市的家族企业,都是因循守旧、不思改变的老古董。在这样的环境下,陶华碧却说:“我觉得家族企业挺好,老干妈只有是家族企业才能发展得好,我们就是家族企业。”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家族企业不行呢?

因为发展至今,家族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据美国一所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表明,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在中国,家族企业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手中,其中有不到2/3的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后者中大约13%的企业能够传出第三代。而中国家族式私营企业的寿命就更短。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族企业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并不多。

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老干妈虽然一向内部承袭,但也开始对外开放

抛开描述性的下定论,为什么家族企业寿命不长呢?这得从家族企业劣势说起:

劣势之一:初创团队之间情理难分

家族式企业的成员,因为血缘关系而具有超出一般团队的凝聚力。但是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类利益集团,由于夹杂复杂的感情关系,使得领导者在处理利益关系时会处于更复杂,甚至是两难的境地。举个简单的例子,当部门主管犯错的时候,一般企业领导人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处理,甚至是开除,但是如果这个主管是自己的亲戚时,就会有很多顾忌,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忍而不发。所以说,家族式企业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可以共苦但不可同甘。

劣势之二:专业人才的匮乏

家族企业一般还意味着排外。尤其是由于在家族式企业中,一般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其心态永远只是打工者,始终难以融入组织中。老干妈也同样如此,直到今天,陶华碧和她的两个儿子依然把控着绝大多数股权。另外,由于难以吸收外部人才,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劣势之三:决策制度的弊端

领导者做决策的时候,能够力排众议、一个人说了算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开始失效,生意越做越大,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像创业初期那样,一两次失误的损失还可以弥补回来。但是在家族企业内,家长制的决策制度让其他人根本没有发言权。

劣势之四:接班人问题

对于上市企业而言,接班人是股东推选的,而且人选面向整个社会,所以一般都能找到很好的接替者。但是对于家族企业来说,因为人选样本固定,只能在家族中寻找,优秀的后代可能比创业成功的概率还小。这也是为什么家族企业寿命短的一大原因。

来看看中国的家族企业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目前平均年龄42.9岁的中国家族企业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企业接班问题:一、子女接受国内外大学教育;二、子女独立创业,这在学历为大学的企业主中较常见;三、在家族企业内工作,这是主要的接班方式。

那些已选定了接班人的家族企业中,84.5%选择的是40岁左右受过大学教育的家族成员。在接班人选定问题上,制定了接班资格认定政策的企业中,38%的企业要求接班人具有在家族企业以外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在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继承问题上,29%的计划将所有权平分给子女,22.3%的倾向于给对企业贡献大的家族成员更多股份,10.1%的计划给那些不参与企业管理的子女较少股份,6%的不给其任何股份。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辅助措施,接班人难寻依然是家族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劣势之五:企业文化的存续性

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但是家族企业的人治会造成“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前代领导者的文化基因会很容易地就被推翻掉。但是上市企业的企业文化一般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有企业制度的保障和股东的监督。

劣势之六:创业思维的固化

封闭和以往的成功经验,会让家族成员固步自封,拒绝外部新血液。久而久之,创业思维固化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家族企业的劣势,陶华碧一早听人讲过,那些劝她上市的人,讲得更清晰、更生动。但是陶华碧还是死脑筋地想做一家家族企业。陶华碧说:“谈到家族企业,外界不看好,我不那样看,没有家族企业,企业是赚不到的。不是一家人,就容易各是各的心,要同一条心,才能企业做大。”

光说不练假把式。陶华碧了解家族企业的劣势,自然也知道家族企业的优势。如果要想将老干妈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扬长避短。

家族企业最大的长处就是大家更加团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李贵山高中毕业以后,曾经去部队当兵两年,然后转业回到父亲待过的206地质工程队。但是随着老干妈一天天壮大,看着陶华碧一个人忙前忙后,他果断地向母亲提出,要辞职出来帮忙。

传统的陶华碧十分反对,因为她觉得自己做的辣酱生意只是一门小买卖,而儿子在公家干活是铁饭碗。但是李贵山认为陶华碧需要他的帮助,他来了个“先斩后奏”,直接辞职去了老干妈,陶华碧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老干妈虽然一向内部承袭,但也开始对外开放

李贵山到来之后,陶华碧的压力明显减轻很多。因为儿子总能在第一时间懂得她的心思,而且两个人商量着做事,总比原先一个人闷着头好得多。小儿子李辉的加入,更让陶华碧肩上的担子轻了很多。后来,陶华碧需要找一位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她的要求就是对老干妈上上下下了解,为人忠厚,而且能和她有效沟通,结果陶华碧找了一圈,发现还是李贵山比较合适,这样李贵山就成了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后来老干妈拓展海外市场,这个重任还是李贵山挑了起来,而此时李辉则负责生产。

大儿子负责市场,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甚至常年待在国外;小儿子负责生产,李辉自然不可能不负责任,砸了自家招牌。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有了家里人的帮衬,陶华碧经营起来要放心得多,而不像之前,什么事都得自家把关。

“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解决其他家族企业常出现的内部僵化问题,陶华碧开始引进职业经理人。

首先被开刀的就是老干妈的元老李贵山。陶华碧先是让李贵山离开一线业务,只是挂着总经理的名头。2005年,李贵山离开总经理岗位,总经理职位空悬了一阵后,职业经理人王海峰上任。如今,小儿子李辉也被“勒令”离开一线,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

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老干妈虽然一向内部承袭,但也开始对外开放

这就是陶华碧的经营智慧,她在老干妈初期的时候,依靠李贵山和李辉的力量,那会毕竟家族制的优势大于劣势;但是企业一旦进入成熟期,陶华碧同样明白,她的儿子都没有受过正统的商业训练,更不是什么MBA,所以一定要狠下心,让他们提前退休,同时对外开放,找到最专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