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彪悍的清朝军队,为何放弃了金属铠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简陋的棉甲?

繁华万里


第1点原因,清朝时期,火器已经成为战争的主角。

就连清军自己火器的装备比例也已经超过了50%,虽然装备的质量并不高。

而金属铠甲对于火器的防御力其实很差。

金属铠甲防御的主要是人的关键部位,并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古代的火器准确度不高,一一般采用霰弹。

所以金属铠甲在这种霰弹面前,防御力惨不忍睹。

而棉甲就不是这样的,满清的骑兵们在战争过程中逐步发现,棉花的防御力对于火器来说还是很强大的。

于是他们将棉花进行加工之后制成棉甲,并且这些棉甲也比较轻便,所以说越来越盛行了。

第2个原因就是勉强比较便宜,金属铠甲的防御力虽然好,但是造价相当的昂贵,只有嫡系部队和军官才能装备金属铠甲,绝大部分士兵是没有金属铠甲的,而且在北方这种铠甲的温度非常低,穿在身上非常的冷。

棉甲就不一样了,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穿在身上还有保暖的作用。而且制造起来非常的便宜,节省了大量的军费。

第3个原因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火器的威力越来越大,铠甲的作用基本上已经是0了。即便是棉甲也只能成为仪仗队的使用品。


奇葩历史大观


棉甲不是清朝的特色,早在元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棉甲。

棉甲的制作比较容易。棉花7 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泡入水中,之后再取出来,放在地上晒干就可以了。

元朝时期,棉甲还是小范围的运用,当时的棉甲防御力不高,但胜在轻,减轻了士兵的负担。元朝以骑射作为其主要战力,轻的棉甲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骑兵的优势。

到了明朝,棉甲就得到了改进,在棉的基础上,加入了铁片,从而增加的棉甲的防御。明朝初期,棉甲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到了明朝后期,火器这种大杀伤武器被发明了出来,冷兵器被淘汰了。棉甲和金属铠甲相比,棉甲更能抵御火器的伤害。

早期的火器是那种散弹枪,一枪下去会射出很多细小的弹珠,这种弹珠的范围很广,而且又细,一般的金属铠甲都是有缝隙的,而这些弹珠就可以通过缝隙进入士兵的身体内,从而引起士兵的死亡。

而棉甲不同于金属铠甲,首先棉甲没有金属铠甲的那种缝隙,霰弹无法通过缝隙进入人体。其次,棉花是有弹性的,远距离的霰弹是无法射穿棉甲的。因此在火器出现后,棉甲就越来越流行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明军主要在辽东一带活动,而辽东环境恶劣,气温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是打算全面推广棉甲的,把棉甲作为军队的配备推广下去。奈何,当时的明朝国库空虚,根本没钱做这么多的棉甲,再加上魏忠贤和东林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又不一致。故,棉甲在明朝军队中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一直到清朝时,棉甲才在军队全面应用。

那为何清朝军队也喜欢使用棉甲呢?

一:棉甲比较保暖,可以御寒

清军在入关之前,都是待在关外的。大家都知道关外天气比较寒冷,长期处在零下几度。寒冷的天气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就如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打苏联,前期德军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苏联首都莫斯科。但,当时莫斯科天气寒冷,零下十几度,德军完全不适应,再加上又没有御寒的衣服,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德军被冻死。


而在天气影响下,德军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被苏军大败。

军队要有战斗力,那么就一定要解决这个温度问题,只有士兵暖和了,才有力气打战了。

当时的棉甲正好解决了清军这个难题,棉花是很好的保暖衣,有了这件棉衣,自然也就解决了寒冷的这个问题。

二:棉甲制作简单,价格便宜

传统的铠甲制作是非常复杂的,就拿软甲来说,首先,需要量体裁衣,然后几个师傅就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师傅做铁丝,有的师傅做圆环,一环扣一环。一件金属铠甲至少要一周才能完工。


而棉甲只要有几斤棉花就可以做出来,同时这种棉甲可以批量生产,还能二次回收利用。

总结

棉甲这种铠甲,适用了初期的火器时代,凭借着便宜,轻巧以及良好的防弹力,在明末,清初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了清朝末年,这种棉甲在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时,又变得一无是处,很快就被淘汰了。


历史发报君


可能受影视剧影响,很多人以为清朝军队只穿棉甲,事实不是这样的,他们装备最多的甲具有2种,分别是棉甲、锁子甲。

观看清朝紫光阁二十五功臣像,我们就能发现有3人穿着相同制式的锁子甲,可以推断清军装备此甲的数量不会少。另外,据《清会典》记载,清军共有明甲、暗甲、棉甲、铁甲4种铠甲形制。

当然,清军里棉甲的数量占有多数,那么相比较其他朝代,为什么棉甲会占主流呢?

棉花是宋朝传入我国,自然宋朝之前就别想有棉甲,即便是宋朝也没有棉甲。因为受纺织技术的限制,宋朝的棉布一度比丝绸还要贵重,这再次验证“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宋末元初,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改革,直接推动中国纺织业走向成熟。这时候,军事上首次出现棉甲,它具有保暖、价廉、质轻的优点,还对早期的火药弹丸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

棉甲分为2类,一类是棉铁复合甲(清代的重量为35-40斤),它又分为暗甲、明甲,前者是用泡钉在衬里内缀铁皮、后者是以棉胆为底外裹铁片或锁甲。另一类是纯棉甲(清代的重量为15-20斤),完全由模压的棉片构成。

棉铁复合甲因为优良的实战性能,深受清朝官兵的喜爱,从入关立国到西北平叛,滚滚沙场到处闪耀着棉甲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建立后逐渐确定棉甲的形制,分为身甲、披膊、甲袖、前档、左档、甲裙、护心镜7大部分,按八旗颜色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8色。

到了清朝中期,棉铁复合甲不再受到欢迎,天下承平日久,谁也不想没事多承重。这样一来,华丽有余、防御不足的纯棉甲就受到军队的追捧,最终沦为仪式性的道具。晚晴之后,随着先进火器的大行其道,棉甲彻底走向衰落。


子屠龙


棉甲看似简陋?其实不然,但清军做成的棉甲,确实不好看,尤其是普通士兵的棉甲,实在不怎么样。不过换装棉甲不是清军开始的,而是从明军开始的。

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重甲在火枪的射击下变得不堪一击,于是从元代开始,对火器有着良好缓冲防护性能的棉甲,便走向历史舞台。

到了明代,火器在军队中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多,棉甲的防护力越来越突出,在考虑近战防护的要求后,开始出现内衬铁片,再加以铜钉加固的形式。

当时的满清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上比较落后,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生产棉甲的能力,早期的棉甲都是在明军的手中缴获的。

满清入主中原后,执行清承明制的国策,在各种制度和国家政策上集成明朝,在士兵的防御装备上,棉甲依旧被选为主要装备。

棉甲看似简陋,但防护力绝对较铁甲出色,而且穿着舒适,不限制士兵的活动范围。这样防护力与舒适度双优的装备,自然不便宜也不好制作。

明朝棉甲的制作就有相当严格的制甲标准,多方面集合的要求就是“下雨不吸水,利刃砍不透,火枪射不穿”,可见要求之高。

明代《金汤借箸十二筹》中,详细记述了棉甲的制造方法:“绵甲,绵花七斤用布盛如夹袄,麤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黴黰不爛,鸟铳不能伤。“

清代的棉甲制作基本上延续了明代棉甲的制作,但有一些改进,不过在制作与防护要求上与明朝相差不大。

根据《皇朝礼器图式》武备卷中的记载: "谨按乾隆二十一年,钦定骁骑棉甲绸表各如其色,蓝布裹缘如胄制,中敷棉,外布白铜钉,上衣下裳护肩护腋前挡左挡全。"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国家整体趋于和平,尤其是内部呈现太平盛世的景象;以及火枪威力愈加强大,棉甲的发展便向轻便的礼服式发展。

清初承袭明制,棉甲较明有所改进,将棉甲内部的铁片,换成了贴身而穿的鳞甲,近战防护性能较明棉甲有进一步提升。

但是发展到乾隆时代,为了举办大型庆典和阅兵式,震慑异族,棉甲的发展方向逐渐向礼服方向发展,从最开始用于阅兵的礼服,发展到全军装备。

也就说咱们现在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军八旗所穿的华丽的棉甲,是礼服,不是为了打仗用的作战服,是撤掉了内衬铁甲的。

不过这种改变也有战争武器发展因素的影响,清中期以后,火枪火炮等热兵器迅猛发展,铠甲也没什么防护作用了,不如穿的舒服一点,也就撤掉了铁甲。

当时不仅仅是清朝如此发展,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比如著名的龙虾兵,由于排枪战术,甚至将衣服的颜色都改成了耀眼的红色。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要论铠甲的防御力,肯定是金属铠甲最佳,像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都是身披重铠,穿在身上刀枪不入 寻常武器基本很难对它造成伤害。

但是这东西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负重大、造价高、生产周期长等等。这也是为何后期清军放弃了金属铠甲的原因。

铠甲这东西并不能说越坚固越好,还要视情况而定。

当年努尔哈赤起兵抗明的时候,就只有十三副铠甲,后来随着八旗子弟兵的不断壮大,传统的金属铠甲已经不再适合他们,他们便又借鉴了明军的棉甲。

首先这东西造价低廉,相比铠甲的大金属贴片制作棉甲实在是太过轻松,只需要把棉花打湿之后反复打压成薄片,然后把棉片缝在棉布上即可。

相比于金属铠甲的千锤百炼,棉甲在生产工序和造价上都比金属铠甲更加适合大规模武装。 虽然金属铠甲防御性能不错,可是也并不是没有缺点,铁片之间的间隙就是最好的攻破点。只要将武器刺入其中便可破防,这种几率还是偏小的,当然了清朝后期都是使用火药的,这类枪械都为散弹类枪械,虽然射程不远穿透力不强但是胜在杀伤范围大。

而传统金属铠甲鳞片间的间隙无疑是最好的破防点。而棉甲就能很好的避免这点,别看它是棉甲但也不是完全由棉花打造的,分为内外两层,在棉甲的最内层还嵌有一层铁片使的棉甲足以抵挡低端火器的伤害。

还有一个原因是早期同明朝军队进行交锋中,发现鸟枪的弹丸在远距离射击是无法穿透层叠起来的棉花纤维的。

另外,满族兴起于东北。他们的早期活动范围都在东北地区,到了冬天之后这里的气候特别寒冷。这个时候穿戴金属铠甲不仅不御寒还会增加寒意,而如果再配上厚厚的棉大衣,士兵的灵活性就会大大下降,而且金属铠甲都是由是金属贴片拼接而成异常厚重。

而这个时候如果佩戴棉甲,不但可以御寒保暖,还能在作战的时候少穿一两件内衬,更加灵活,早期清军的棉甲都重达二十斤左右,所以丝毫不用担心它们的防御能力。

但是棉甲也不是每个清军都可以穿的。

早期清军都以八旗兵为主,他们都有铠甲可穿而且战斗勇猛。

可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八旗子弟开始不断腐败,贪污严重。官吏争相贪污,克扣军费严重。军费不断缩减,那铠甲制造自然成了难题。军队能穿的铠甲也是越来越少。

再加上军队为了区分军队,显示八旗子弟的与众不同。棉甲就算有也是优先配给八旗兵,像绿营这样的是无权穿戴的。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武器技术的不断发展,铠甲的防护力自然也是大不如前。到了后来清军干脆用布褂代替这些铠甲。可能这也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吧!


历来现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大体如下:

第一,火器成为战场主角。

在明末时期,很多明军部队都装备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队火器装备量,甚至高达二分之一!

而金属铠甲,对于明军火器的防御效果很烂。

北方作战的明军,火器以发射霰弹为主,比如著名的三眼铳,都是在几十米近距离发射霰弹。

金属甲主要防御人体的重要部位,以硬质金属防御精锐的弓箭和冷兵器砍杀。

但对于这种霰弹或者鸟铳的弹丸,金属甲则挡不住。

尤其是霰弹散布范围广,一片覆盖过去,有很多缝隙的金属甲是对付不了。

而古代没有抗生素,金属霰弹射入人体很容易造成感染,导致士兵送命,威胁是非常大的。

这种情况下,棉甲就出现了。

由于棉花种植的普及,满清逐步发现棉花纤维具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身穿着棉袄,并且在要害部位加装金属甲片,可以有效对付火器霰弹。

这些小颗粒的霰弹,在较远距离是难以射穿棉花纤维的。

由此,棉甲就越来越盛行了。

第二,天气原因。

谁都知道,满清入关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战。相比明军的进攻,寒冷同样是很大敌人。

在之前的作战中,满清冻死冻伤的军人,并不亚于作战的伤亡。

而棉甲本质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当好的保暖能力,适合北方的天气。

第三,制造较为容易。

棉甲制作工艺如下:将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棉甲了。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棉甲上加装金属甲片,以增强防御,但会增加重量。

显然,这样的制作并不复杂,比全金属铠甲要简单得多。

有意思的是,其实棉甲也不是便宜货。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钱的,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满清初期其实并没有装备多少棉甲。直到满清中期,棉甲才越来越多,到乾隆时代就成为主流了。

可惜,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时期,棉甲面对洋人的燧发枪再次不堪一击,迅速淘汰了。


萨沙


棉甲并不是八旗军特有的装备,在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量装备棉甲。


我国最早的棉甲是由元朝军队发明的,蒙古骑兵擅长马上作战,无法使用笨重的传统铠甲,为了提高士兵的灵活度,元朝军队发明了一种用棉片装订而成的铠甲。这种铠甲在要害部位装有铁片,既能够保护士兵,又能够提升士兵的灵活度,是铠甲技术的一项进步。


因为早期的棉甲防御能力较差,元朝军队并没有大量装备棉甲。明朝中后期,明朝军队的主要对手都已经装备了火器,传统的铠甲不仅十分的笨重,而且还缺乏防御火枪攻击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军队改良了元朝时期的棉甲,在棉甲的棉片中间部装上薄铁片,增加了棉甲的防护能力,棉甲也开始大量生产,成为了明朝军队最常见的铠甲之一。

努尔哈赤刚刚起兵的时候,八旗军队只有13幅铠甲,这13副铠甲还是努尔哈赤的老祖先传下来的。在八旗军队不断壮大之后,为了抵御明军火器的攻击,八旗军队开始大规模的制造铠甲。


在选择铠甲的时候,努尔哈赤看中了明朝军队使用的棉甲,通过仿造从明朝士兵身上缴获过来的棉甲,八旗军队也开始装备了棉甲。


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棉甲作为八旗军的铠甲,主要是因为棉甲相比于传统铠甲具备三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棉甲更适合明末清初的战争需要,传统的铠甲都是由铁片拼凑组成,这些铁片非常的厚重,穿在身上影响士兵的灵活,不利于八旗士兵骑马作战。


而且传统的铠甲不能防御枪械的攻击,明末清初时期的枪械都属于散弹类的枪械,这种枪械的射程和穿透性都不大,杀伤范围却非常的广,能够打中传统铠甲鳞片之间的缝隙。


棉甲的外层和内层都由韧性很好的棉片组成,这些棉片能够抵挡住火枪的攻击。

第二个优势是造价低廉,棉花要比铁更容易获得,八旗军所处的东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的棉花产地,因此八旗军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棉花供给。


而钢铁的制造成本比较高,制作过程也比较复杂,远不如棉甲更加的经济实用。棉甲的制作成本低,意味着八旗军队可以装备更多的棉甲,棉甲的质量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早期八旗军队的棉甲重量往往在20斤以上,防备刀剑的能力也丝毫不亚于钢铁铠甲。


第三点优势是棉甲能够当做棉衣使用,具备一定的御寒能力。


八旗军队早期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的寒冷,普通的铠甲都是由钢铁制成的,在冬季的时候需要穿上厚厚的棉衣御寒。


由于钢铁铠甲本身就比较笨重,再配上厚厚的棉衣,士兵的灵活性会大大下降。棉甲的内外两层都是由棉片组成的,棉花具备御寒保暖的效果,使用棉甲作为铠甲,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不仅不需要增加棉衣,而且还可以减少一两件内穿的衣物。

正是因为棉甲具备有如此多的好处,八旗军队才会放弃生产传统铠甲,换装了新式的棉甲。当然棉甲在八旗军队中存在的时间也不长,随着火枪的威力不断增强,棉甲和传统铠甲最终都被淘汰掉了。


历史总探长


棉甲,出现在元朝中后期,明、清两朝大量装备,清朝前期棉甲除颜色外其形制基本和明朝相同。

大家要是了解历史,可以发现棉甲大面积装备的时期正好是中国火器大发展的时候——元末明初,这绝不是巧合,这正是多种因素而堆积出的结果,正是火器的大发展才造成了传统铠甲的弱势,逼迫着其向前发展。

元明清三朝的铠甲是有区别的,除了颜色外,元朝的棉甲大部分是套头式,明朝的棉甲大部分是一体的对襟式罩甲,而清朝除前期照抄明朝外,中后期以后基本都是可以分开穿戴的分离式,另外明朝的棉甲的头盔上面有小旗子,而清朝棉甲的头盔上面是针式的,也就是俗称的避雷针,带有流苏式盔缨。

大家听到棉甲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棉甲就只是棉布做的铠甲,就以为它很轻,可以随意穿戴。确实有一部分棉甲是单纯用棉花做出来的,和胖棉袄没什么区别,可以单穿也可以和其他铠甲混穿,说到底还是一种棉袄。

这种棉甲的制作方法唯:“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出自明代朱国祯著的《涌幢小品》。

不过还有一种棉甲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种棉甲现在一般称为布面铁甲,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在清宫剧里面的那种带着避雷针(盔枪)的铠甲,这种棉甲是由复合材料做成的,又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

‘明甲’的是以棉胆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暗甲’则表里都是用棉布制作,但是用泡钉固定铁片作为内衬,因为甲片隐藏在棉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所以称为暗甲。

这类棉甲御寒、防护两不耽误,当然指望它能完全防护住火枪的射击那是不可能的,但远距离面对小口径的火器如三眼铳、鸟铳时,还是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千万别以为它叫棉甲就以为这种铠甲很轻,是个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士兵们深受其苦,期望能减轻重量。

明末战争时期,面对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后金(清朝)制作出比明军更厚实的棉甲,甚至会给负责冲阵、攻城的士兵套上两层铠甲,这样面对明军的远程火器时,才能保证士兵在中远距离的安全。

而这种棉甲也确实对火枪有防护力,比如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中,明军指挥官李如柏的头盔被倭铳击中,幸亏盔中绵厚,才未至重伤。

上图为常见棉甲,可以看出棉甲的防护力是很惊人的,不光内衬甲片,还另有锁子甲

我是酷爱历史的夏虫欲饮冰,期待您的关注,我的主页里都是好文章哦~


夏虫欲饮冰


棉甲应该也称“绵甲”,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盔甲,绝对不是简陋的,而是中国古代盔甲历史上一次较为先进的形态。

铠甲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古代,兵器的管制都没有盔甲严格,在很多朝代,民间私自藏储盔甲就是重罪。

汉朝时期的名将周亚夫晚年的时候,他儿子给他买了几百副盔甲打算给他陪葬,结果周亚夫还没等死呢,就因为私藏盔甲被告有造反的嫌疑,当时周亚夫辩解是儿子买的陪葬品,周亚夫是一代名将,死后想有点排面其实也无可厚非。

(周亚夫)

但是审理此案的廷尉怀疑周亚夫是要到阴间谋反,最终把周亚夫逼死。

在历朝历代中对盔甲的管制都特别严,从宋朝的《宋刑统》到清朝的《大清律例》中都秉承“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盔甲的数量是国家军事实力最重要的体现,相对于兵器来说,盔甲的作用更大,在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说的不是多少人马,而是十三副甲胄起兵,可见盔甲在战争中的作用。

清朝一直以骑射得天下,对盔甲的重要性是很了解的,那么清军为何会放弃金属铠甲,而使用棉甲呢?

实际上,棉甲本身就是对金属铠甲的进步一些,而且制造棉甲并非从清朝开始,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的事情。

明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点小高峰,所以在钢铁盔甲的制造上也很先进,但是随着外来火器的引进,旧式恺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布面甲应运而生,属于当时最先进的盔甲形态,这种盔甲以布为表里,内装棉花,再钉缀金属甲片而成。

相对于金属盔甲来说,这种棉甲轻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正因为如此,实际上晚明时期不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已经开始装备这种新式的棉甲。

而且清军的棉甲最初还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进行改进而成。

棉甲看似没有金属盔甲高端大气上档次,是因为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棉花和铁片,在棉花采摘后,先沁水,然后反复拍打成很薄的面片,再把这些面片弄很厚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再用铁片和铜钉固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棉甲能够推广有两方面的基础性指标,一方面是棉花在传入中国后逐渐推广,尤其是明朝时期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使得棉花能够适应大规模穿戴。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在制造棉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很多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棉甲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方面是棉甲较厚,能够减少当时火器的伤害,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棉甲它首先是棉花做的,很保暖,明清时期的战争大部分都是在北方,在冬天的时候能够御寒,非常适合当时的战场环境。


史论纵横


满清八旗子弟在诸多人印象中多与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们父辈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骁勇。清军能骑善射,战斗力极为强悍,不仅颠覆了明朝政权,还平定多次叛乱。按理说,清军能立下如此战功,所配备的应是顶级装备,为何他们反而身披棉甲作战呢?

金属铠甲给人以刀枪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简陋不堪的棉甲的防护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诸多大将致力于普及火器,还出现了专门的研发人员。在《武备志》中光记载的火箭种类就多达几十种,更不用说其他火器。明朝时火铳及火炮的应用最为广泛,有三眼铳和四眼铳,它们可以连续释放多次,火力密集。对于骑兵而言,这种打击是致命的,而清军最大的优势便是骑兵。他们行动迅速,马上作战,几乎无往而不利。应对火铳,金属铠甲不仅因厚重影响行动,还易被火器穿透,但是棉甲则不然。

在铁甲内外缀加棉甲,加以铜钉固定才制成棉甲。缀在外层的棉甲是用多层棉片构成,极为坚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敌方弓箭以及枪弹的力道,保卫士兵安全。较之金属铠甲,棉甲看似柔弱,却能以柔克刚,因此很多清军骑兵所配备的都是棉甲。

棉花在清朝时极易获取,为制作棉甲提供了便利。根据史料记载,棉花乃是在宋元之间在中国传播种植的,但是范围较小。朱元璋执政后,采取强硬手段推广棉花种植,并且颁布圣旨,凡是种植棉花,就可免收赋税。如此一来,江南的棉花产量剧增。百姓逐渐窥见棉花之益处:它的御寒能力比之丝麻有增不减,而且物美价廉。所以到清朝时,棉花种植已是非常普遍。制作棉甲比起制作金属铠甲,原料更易获取,制作过程也更为简易,也就更让人青睐。

棉甲的御寒能力比金属铠甲更加强悍。众所周知,金属的导热性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属铠甲的士兵会更热,而在冬日,士兵则会更冷。棉花则不然,虽然在夏日穿会热,但是在冬日却能保温。清朝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边疆仍不安稳,叛乱时有发生。战乱频发之地乃是在北方,纬度高,冬季极为严寒。入关已久的清军已适应京城气候,身体的御寒能力自然不及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敌人。如此一来,只能依靠外力御寒,棉甲也就成为更好的选择。

棉甲的优势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影响战争局势的益处。棉甲制作价格低廉,能够节省军队开支。与此同时,棉甲轻便,尤其是对步兵而言,能够减少负重,在长途行军中,可以保存士兵体力,这是极为重要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军队的装备也在进化,很多看似倒退的发明仔细想来其实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清军弃铁甲选棉甲貌似十分愚钝,实则却是极为务实的明智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