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為藝術愛好者,你認為西方哪位畫家的作品具有東方情調?

影影圈圈


記得二十年前,我在大學圖書館第一次翻看一本西方經典油畫集冊,當我看到安格爾的《泉》時,禁不住產生一種親切自然似曾見過的感覺,因為畫中的姑娘那眼神那表情那身高那形體那氣質那氣息真的太像是東方女孩了。從此,我開始喜歡上了油畫,對安格爾的油畫更是情有獨鍾。

在我看來,在西方油畫史上,在眾多的西方繪畫大師中,作品最具東方情調的畫家當屬安格爾了。

安格爾(1780一1867),法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法蘭西學院院長、學院派首席代表。安格爾父親老安格爾也是一位著名的畫家、皇家美院院士。安格爾從小受到家庭良好的美術教育和薰陶,青年時代便在法國畫壇嶄露頭角,後來逐漸成為當時法國主流畫派學院派的領軍人物。

年輕時的安格爾曾到意大利遊歷學習,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油畫特別是拉斐爾的油畫對安格爾影響至深,使安格爾確立了崇尚唯美寧靜典雅的藝術理念。

十九世紀的法國是西方乃至世界藝術的中心,巴黎有“藝術之都”美譽。這時東方藝術已經傳播到法國,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方女性莊重賢淑溫柔嫵媚恬淡寧靜的特徵和氣質對安格爾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給安格爾的藝術創作帶來明顯的影響。

從安格爾的早期作品如《裡維耶小姐像》等,到他的中期作品《大宮女》等,到他的晚期作品《泉》、《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我們看到,安格爾的這些畫作雖然描繪的是法國或西方女性形象,卻帶有濃郁的東方情調,流露出東方女性寧靜典雅纖巧嫵媚的氣質氣息,而且相貌形體神態表情舉止也和東方女性非常的接近和相似。特別是在安格爾的代表畫作《大宮女》、《泉》、《瓦平松的浴女》中,這些特徵體現的更為突出。

我想這或許也是很多東方讀者喜歡安格爾油畫的原因吧。

安格爾《瓦平松的浴女》(局部)








燈影書畫


其實很多西方藝術家都受到了東方的影響,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最明顯的一個,梵高。

這是梵高1890年的靜物作品。

為什麼和之前時代的藝術家作品如此不一樣?讓我們來仔細看看梵高是怎麼一步步走向這種風格的。

01

時代背景

在梵高與弟弟的信中第一次提到日本版畫浮世繪是在1885年底。

那時候梵高在比利時的一個港口城市工作,碼頭有很多日本物品。其實之前日本也閉關鎖國了幾百年,但這幾百年期間,日本和荷蘭一直還有貿易往來。因此大多數荷蘭人也可以接觸到日本的手工藝品,這也可能影響到了法國。

1886年的時候,梵高生活在巴黎。那時候,日本結束了長達幾個世紀的閉關鎖國。巴黎,甚至整個歐洲都流行“日風”。人們買日本的裝飾品,穿和服參加舞會,巴黎到處都是浮世繪。直到今天,法國人仍然很喜歡日本的東西。

梵高在那時候買了好幾百張浮世繪,他本來想倒賣掙點錢的。但是因為太喜歡了,所以一直沒賣。這樣看,梵高還是適合做窮困潦倒的藝術家。

02

學習日本

1887年的時候,梵高臨摹了很多日本的作品。

Utagawa Hiroshige, Prunelaie à Kameido,這是日本人的版畫。

這是梵高的仿作。

他還根據當時巴黎的一本雜誌的封面畫了一幅畫。

Vincent Van Gogh, La Courtisane : d’après Eisen, huile sur toile, 1887

1888年,梵高在給弟弟提奧(Theo)的信中寫道:“親愛的弟弟,你知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日本”,那時候他剛定居在阿爾不久,那是一座有很多花的法國南方小鎮。

03

東方對梵高的影響

梵高對日本版畫的熱情既短暫又深沉。

日本在他的畫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企圖用日本人的方法看這個世界,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色彩。日本幫他找到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梵高的風格:明確的深色輪廓和明亮的色塊。

但日本的東西也是學中國的。他的畫中焦點並不在一個物體上,而是分散的,這是國畫的精神。他作畫時靈活,快速,像自然生長一樣,這也是書法精神的一部分。

梵高的星夜,是1889年的作品,那時候他已經被關到在聖雷米(Saint-Rémy)療養院,他的書信不再提及浮世繪。

他在藝術世界不受歡迎,理想受挫,而且他自己也開始生病,雙重打擊下,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寫道“我有時會後悔沒有簡單保留荷蘭的灰色調”。

04

總結

梵高在生前不受歡迎,甚至被認為是精神病。

但他其實沒有瘋,他只是清醒的用另一種方式看這個世界。

他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六萬五千幅手稿,可以說是把生命留在了畫裡。

很多人喜歡梵高的向日葵,但我更喜歡文末這張圖。

藍白色調恬靜不張揚,但生命繁盛。正如梵高那不被人所知的默默耕耘的一生。

梵高1890年的作品《杏樹花開》,依然充滿著東方的情調。



我是流浪在巴黎的藝術旅人,關注我不錯過有趣的藝術知識,足不出戶看歐洲的藝術展。歡迎評論留言,期待與您互相探討。

今下藝術


我認為席勒的素描作品,尤於強調線條刻劃形象,這與中國畫強調用筆不謀而合。


安來17


西方美術史上,油畫的根基是傳統寫實,客觀再現,真實地模仿的藝術風格。

而東方藝術,如中國國畫,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性,東方情調,又如何在客觀寫實模仿的西方油畫中體現呢?

自印象派開始,至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時期,日本浮世繪,中國繪畫藝術傳入西方

當時由於照相技術的普及,模仿寫實,客觀的藝術風格受到嚴重威脅,而東方藝術的藝術特性,如表現性,非寫實性,平面感,寫意性的表現元素使西方畫家眼界大開

比如畫家克里姆特的鑲嵌畫風格,深受中國東方年畫的裝飾性的影響

還有馬蒂斯的野獸派風格作品《舞蹈》,深受東方藝術情調的寫意性影響,東方藝術平面,裝飾性的影響,與中國青海馬家窯文化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有驚人的相似。



西方現代藝術時期的繪畫風格,由於深受東方平面,裝飾,寫意風格的影響,所以具有濃厚的東方情調

但是,在印象派之前的古典寫實油畫,東方情調有時會出現在西洋畫中

是威尼斯畫家貝利尼的作品《諸神的宴會》中,代表中國文化的瓷器出現在畫中,是諸神喜愛的神器

畫中的瓷器乃中國明朝的瓷器,而當時威尼斯城市,共和國水陸交通發達,東西方貿易頻繁,具有商業城市的自由氣氛

說明當時,中國的瓷器已經傳入了歐洲,被歐洲貴族視若珍寶。

西方美術史上,古典寫實的油畫作品,最具東方情調的,莫屬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的油畫作品

安格爾的作品,其渾圓結實的肉體,唯美典雅的色彩,畫面顯得高雅脫俗

畫家安格爾,經常創作各種浴女,東方情調背景下的女人體,如《土耳其浴室》,《土耳其宮女和奴婢》

特別是作品《土耳其浴室》,畫中的浴女,潔淨聖潔,畫家營造了柔美的東方情調,唯美的異國情調。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從整個西方美術史來看,在作品裡最能體現東方情調的畫家,無疑是生活在18世紀,屬於洛可可藝術風格的法國著名油畫家布歇(1703年——1770年),布歇屬於“畫二代”,父親老布歇是巴黎有名的圖案畫師,因此,他幼承家學,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在20歲獲得一次繪畫一等獎後,父親看到他是一名可塑之才,於是,贊助他去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留學四年。

《梳妝》

這四年學習,讓他學到了非常紮實的繪畫技藝,對他今後的成長至關重要。回到巴黎後,某次在沙龍上,布歇偶然結識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蓬帕杜夫人對布歇的繪畫才華非常欣賞,於是,在蓬帕杜夫人的安排下,布歇順利進入了皇宮,成為一名宮廷畫師。

布歇不但擅長畫畫,還有設計服裝和設計裝飾品的手藝,在繪畫之餘,給蓬帕杜夫人設計了許多華美的服飾和飾品,深得她的喜歡。

布歇《中國皇帝上朝》

在給蓬帕杜夫人設計服裝和裝飾品的過程中,布歇發現,蓬帕杜夫人非常喜歡遙遠的東方大國——中國生產的東西,那些瓷器、絲綢、團扇、茶葉、油布傘,深得蓬帕杜夫人的歡心,她常常穿著絲綢衣服,搖著團扇,喝著茶葉,成為皇宮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布歇是聰明人,對蓬帕杜夫人的種種愛好非常上心,在後來的油畫創作中,他刻意加入了許多中國元素。

布歇《博格瑞特夫人》

在油畫創作中,布歇很快發現,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屏風、團扇等物品,體現出華麗古樸,典雅細膩的特徵,跟整個18世紀流行於歐洲的洛可可風格,在審美追求上是那樣相似,都注重精巧、奢華、細膩、典雅的風格,如果把它們融合進油畫的構圖中,會是什麼景象呢?

布歇通過探索,很快把這樣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布歇《蓬帕杜夫人肖像》

自此後,布歇把瓷器、絲綢、屏風、團扇、紅木傢俱等中國物品不斷加入到油畫的構圖中,給西方油畫增添了許多唯美、古樸、典雅的東方情調。

在給蓬帕杜夫人的多幅肖像畫裡,把她畫成了一個個穿著絲綢衣服,坐在紅木椅子上的淑女。在作品《梳妝裡》,梳妝檯旁邊有一個屏風,屏風上畫著國畫四條屏圖案,茶几上擺放著瓷器茶壺和茶杯,地板上還躺著一把團扇,此幅畫流露出濃濃的東方情調。

布歇《中國捕魚風光》

隨著對中國元素的不斷認識,布歇在油畫裡表現“中國元素”時更加直接,他直接從西方的文字記載中,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在油畫裡完全表現關於中國的風土人情,給西方美術史留下了《中國皇帝上朝》,《中國捕魚風光》,《中國花園》,《中國集市》四幅極具有東方情調的油畫作品。

眨眼一看,對不瞭解這四幅油畫作品的人來說,還以為是哪個中國畫家的作品。


鴻鵠迎罡


讓·萊昂·熱羅姆(1824—1904)是法國學院派繪畫、雕塑藝術家。1841年前往巴黎,就讀於茹裡安美術學院,成為保羅德拉羅什的學生和助手。他的作品具有經典的古典主義嚴禁結構,但色彩運用又具有強烈的東方異國情調,給人以浪漫主義的感受。

再說說英國水彩畫家:大衛-羅伯茲於1796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搬到倫敦之後,一直到1838年,他已是一個享有盛名的藝術家。之後,他開始到埃及與聖地旅行,並以繪畫記錄下當地的古蹟建築與風土民情。就在他回到英格蘭之時,其作品便由版畫師劉易斯-哈吉製版,以六冊一套的形式印刷出版,其中的248幅版畫皆是以手工上色。這套版畫集的前三冊是以埃及與努比亞為主題,後三冊則是聖地的旅遊畫志。這套畫作一開始便以預購出版,而且一炮而紅。羅伯茲也因此得到皇家學院的認可,並持續旅行作畫,直到1864年離開人世。跟隨聖經中先民們跋涉的行跡走入荒涼而寂靜的大漠,重溫傳說中神蹟顯現的地方和人類所創造的偉大奇蹟,在這片孕育古老文明的神秘之地

時光,彷佛也被施加了魔咒

即使今天看來

那些面孔深邃滄桑的人們

壯麗奇美的石城古蹟

流溢著東方情調的嘈雜集市

以及天工造化、突越想象力的自然奇景

依舊與十九世紀大師羅伯茲筆下的畫面毫無二致

帶著永恆不朽的神聖與莊嚴





蘇先生藝術生活空間


其實這個問的有點大了⋯⋯有許多西方著名畫家都有對東方藝術的研究,並且在許多作品中能感受到⋯⋯不勝枚舉


JACK一歲就很帥


我自己認為迪克西 (1853-1928年) 弗蘭克·狄克西於1853年11月27日生於倫敦,他是英國插圖畫家托馬斯·弗蘭西斯·迪克西的兒子。《利拉》是迪克西39歲時的作品,這是一幅肖像畫。畫家以細膩的古典主義造型,表現了一位具有東方情調的少女肖像,畫面濃重的紅色調更增加了畫中的情緒,豐滿、充滿內在生命的利拉躺在沙發上,眼光冷漠令人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