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从民企到国企,我发现了这9点不同,身在其中的人没有感觉


从民企到国企,我发现了这9点不同,身在其中的人没有感觉

没有对比,就没有有趣的发现。我在民企和国企待过很多年,经常跟朋友聊起两者的不同之处,发现很多人对此话题很感兴趣,一时兴起,略作梳理,总结了9点区别。

开始之前,先说明一下背景。

我所在民企和国企都属于制造业,所在的部门也都属于职能类的部门。其中民企的规模在500人左右,绝非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华为这种几万、十几万员工的大型民企;后来入职的国企大概有5000人。我观察的结论,很多来源于个人的经历,有些可能不具备普遍性。但我想,这并不妨碍为你提供一个观察两者的视角。

区别一:心态与称呼

在民企,不管是办公室还是车间员工,都会经常自嘲自己是“打工者”。为谁打工?为老板。所以,称呼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最常听到的词就是“老板”。如果你在国企,就很难听到“老板”的叫法,对于企业负责人,都是按姓氏+董(总),或者统一称为“领导”。也很少听到“打工”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工作”。

区别二:提拔与速度

很多规模不大的民企,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晋升机制。提拔,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他觉得你这个小伙子或小姑娘能力不错,也许入职不到三个月,就会被提拔为XX部门经理。

这在国企是不可想象的。国企的基层或中层领导统一被称之为“干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比如,我曾在的国企,从基层员工到部门经理(部长),按正常的速度晋升,要9年左右,当然,“绿色通道”除外。

区别三:口头与书面

在向上请示汇报的形式上,民企偏向于口头,国企则习惯写书面材料,逐级上报审批。在公司内部的信息沟通传递方面,也是一样。比如,通知开会,民企打几个电话就解决了,国企则要挂网通知或发邮件,如果是重要的会议,则“挂网+邮件+微信+短信+电话”通知。


从民企到国企,我发现了这9点不同,身在其中的人没有感觉

区别四:离职与退休

在民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从来没给员工办过“退休”手续,为什么?因为没有机会。在那里待三五年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员工了,哪有干到退休的?就算你坚持不离职一心想要到退休,很抱歉,你阻挡不了公司倒闭的步伐。而在国企干一辈子,甚至两辈人都在一家企业,也是很常见的。

区别五:年龄与同事

刚进国企那会,周围的同事不再像之前民企那般年轻,一个办公室,可能有40多岁的,有50多岁,还有快60的。在平时生活中,那些你视为长辈的人,此时却成了你的同事,一时还真不知道如何相处。国企的员工平均年龄普遍高于民企,但趋势是年轻化。

区别六:待遇与福利

有些民企依然存在不给员工缴纳社保(或少缴,如只缴“三险”、不按实际基数缴纳等),甚至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国企要相对规范很多,所谓“五险一金”齐全,缴纳的基数还不低。在福利方面,国企也挺有特色。拿我以前的公司为例,常年发毛巾、香皂、洗衣粉、卫生纸、风油精等日用品,夏天还会发花露水、防中暑药物等。

区别七:紧张与放松

在民企,老板在和不在,员工的状态是不同的。我记得以前每到周五,老板经常出差学习,每当他的车驶出大门,办公室立刻热闹起来,与往常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在国企就不明显了,一切按计划执行,按业绩考核,董事长在不在,跟大家没多大关系。


从民企到国企,我发现了这9点不同,身在其中的人没有感觉

区别八:氛围与文化

个人感觉,国企的人情味比较浓,与此同时,官僚气息也很重。普通员工和所谓领导,薪酬待遇及享受的资源,都有明显的差距。拉关系、拍马屁的现象更为突出。至于说,民企和国企哪个人际关系更复杂,不好下结论。国企人多,关系错综复杂,民企若是家族企业,窝里斗也很常见。

区别九:人治和法治

很多民企的管理还不成体系,随意性较大,内部对老板的依赖性强,属于“人治”。国企的口头禅则是:一切按规定办。各种制度、流程、标准齐全,讲究程序,也就是“法治”。前者的优势是反应迅速,后者的弱点是效率不高。

以上提到的诸多不同,大都是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规模不同,所要采取的支撑策略就不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问题。有句话说,如果把民企的做事效率与国企的规范管理结合起来,那企业一定出类拔萃。

最后,给那些找工作还纠结是进国企还是民企的朋友一个建议: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住自己的思维,企业的性质并不是我们择业的第一考虑要素,最重要的是要选对行业,只有方向对了,努力才有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