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瀟灑李子木



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大的“烂尾工程”

修筑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7年的时间。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烂尾工程” ?因为秦始皇陵是分三个时期进行建造,整个秦陵并没有最终建造完成。

秦陵的选址与初期的建造是由吕不韦来负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为重要的主体工程。后期的工程,也就是工程的收尾阶段,这段时间,是从秦始皇下葬后开始算起。


建造秦始皇陵的73万工匠并没有全部被杀掉

秦始皇陵分三期进行建造,号称动用了73万工匠。这帮工匠大多是被强抓来的役夫或是罪犯。整个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应该是倒下一批后再补充一批进去。毕竟在建造时间上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个二十岁的人,等到完工也该有六十岁了。

秦陵最后阶段的工程,由秦二世胡亥亲自主持。收尾阶段干了两年时间后,就发生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咸阳。而戍边的秦军又来不及回朝救驾,急得胡亥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少府章邯就提议,不如把建造秦陵的几十万罪犯全给拉出来,组成一支 “虎狼之师”。胡亥听后大喜,让章邯连忙去办。结果,这支由几十万罪犯与工匠组成的乌合之众,竟然大败陈胜、吴广起义军。

后来,又因为刘邦、项羽大军日益壮大,秦始皇陵的建造,就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境地。最后,工程还没有完全峻工就一哄而散了。因此,秦始皇陵就落得个“中国古代最大烂尾工程”的名称。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部分的素材来自建造秦陵工匠的口述

与陈胜、吴广起义军交战的那批乌合之众,就是秦陵建造的工匠。在与陈胜、吴广起义军战斗时,有少部分人当了逃兵,偷偷地跑掉了。而这部分人极有可能,将秦陵的内部构造及细节等情节泄露出去。

这类工匠对秦陵的所见所闻,就成了日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的部分素材。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秦朝是否有专门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官员?一直存有争议。直到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墓主人名“喜”,曾担任过秦朝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等官职。墓中更出土了1155枚秦朝竹简,也称为“睡虎地秦简”。这一发现,证实了秦朝仍保留有史官一职。

因此,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不用怀疑司马迁,他笔下的历史,还是很可靠的。

关于秦始皇陵,可能有人以为,修陵的人都已经被弄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其实,没有全部被弄死。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说:“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也就是说,被弄死的仅仅是秦始皇下葬之后,最后留在陵寝内的工匠。

而实际上有多少人参与了修建呢?司马迁告诉我们,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都被杀了么?当然不可能。

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也许只有主要设计人员才能完全掌握,比如总工程师李斯,总监工章邯。可以很明确的说,这两个人就没有被弄死在陵寝当中。也就是说,当年秦二世为了防止泄密所干掉的,仅仅是最后一批在陵寝中的工匠(也许是核心工匠),大多数人并没有死。

他们也许掌握不了秦始皇陵的全部秘密,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小道消息在民间还是会流传的。


第二个问题,司马迁真的详细描述了皇陵结构吗?

《秦始皇本纪》对于皇陵的描述是这样的:“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看到没有,完全没有详细的描述。仅仅是说里面有很多奇珍异宝,而且还设置了机关。另外,皇陵里用水银制造了“江河大海”,还用人鱼膏作为“长明灯”使用。

这样的描述能算细致吗?看完之后完全无法想象出里面到底什么样子。比如奇珍异宝,都有哪些神奇的东西?都放在什么地方?比如水银制成的“江河大海”,是覆盖了全部陵寝,还是仅仅一小片地方?至于能射箭的机关,也没说明具体设置了多少,在什么位置……更别说什么陵寝的基本机构,完全没说。


所以,司马迁并不知道秦始皇陵里到底什么情况,他仅仅是把能搜集的资料,汇总一下而已。他所描述的,也是当时人们所传说和记录的内容而已。

而且司马迁进行创作的时候,对于资料来源和真伪非常重视,实在摸不准的,会都记录下来,让后人自己辨析。

关于秦始皇陵的相关资料,极有可能来自汉代“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也就是司马迁说的“石室金匮之书”。很多书籍虽然现在已经亡佚,但是当时的司马迁是可以看到的(毕竟作为太史令可以掌管国家藏书),秦代的相关宫廷记载,司马迁应该能看到第一手资料。


七追风


在西汉初期,也就是司马迁活着的时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内部具体结构,除非将皇陵扒开;可是想要大致了解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并非难事。

先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介绍秦陵结构:

“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归纳下来,就三点:

一,秦始皇陵深度达到了“穿三泉”的程度,为达到此深度,秦始皇动用民工70万人。

二,皇陵内部机关重重、珍宝满满、构造复杂;外部宏伟。

三,所有参与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内部,即活埋。

在解开司马迁如何得知皇陵结构之前,先对司马迁和秦始皇陵有个基本的了解。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夏阳的一个史官世家。夏阳,就是现在的陕西渭南韩城,距离秦始皇陵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于公元前208年,司马迁出生,距离秦始皇陵竣工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马迁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阅典籍,只需咨询一下当地比较年长的老人就行。大概就类似于,00后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爷爷辈的人一定会给他讲个一二三四。

或许,司马迁的爷爷,就曾亲身参与过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马迁就算不知皇陵内部结构,但是对于“穿三泉、穿治骊山”这件事,司马迁想要知道并不难。而且,先秦时期贵族的丧葬习俗就是“穿三泉”,只不过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罢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仅极深(考古勘测深度达到30米,约十层楼的深度),而且面积极大,陵区总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当于80个故宫、1000个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个国家加起来,面积还要大!

这样的规模,莫说2000年前,就是现在,也让人叹为观止。

故而,司马迁说秦始皇陵“草树木以象山”,即,种上花草树木看起来像一座山,一点都不夸张。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游览,依旧会对其庞大的“身躯”惊叹——毕竟,站在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会觉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于秦始皇陵内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也是当时的丧葬习俗之一。

比如说,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马王堆,他们的棺椁上均绘制了天文、地理、星象图,墓中也出土大量烛台等照明物品。

根据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寻求仙药,搞一些“人鱼膏”,并非什么难事;而在自己的陵寝绘制天文地理等图,根本就是标配,要不然,怎么显示皇帝在地下一统八方的气概?

司马迁记载的最重要的细节,莫过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只有这一条,无法从过去的丧葬模式里推测,即,秦始皇之前的贵族,很少有人动用这么多水银来陪葬。

司马迁是如何得知呢?《史记》记载了一个来自巴蜀的寡妇巴清: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翻译过来:巴蜀之地有个叫清的寡妇,祖上坐拥出产丹砂(可炼水银)的矿,巴清就是凭借这座丹砂矿,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从来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儿。

巴清的炼制的水银都卖给谁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后没几年,秦朝灭亡,如此数量庞多的水银(数百吨),全都消失不见,能够合理解释去处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秦宫典籍有记载也说不定。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专门掌管皇帝的文史档案,只要有这方面的记载,怎会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学勘测,也证实了皇陵内部存有大量水银。

因此,司马迁通过查阅古籍、实地走访、合力推测,将秦始皇陵内部大概结构写给后人看,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细节,比如说,数量庞大、规模壮观的秦兵马俑,司马迁只字不提。


记者李满


秦始皇陵里面是怎样,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关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描述秦始皇的陵是否完全真实,或许只有等到秦始皇陵重建天日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完全知晓。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陵内有机关无数,还有用人鲛油制成的不灭灯,水银制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秦始皇躺在黄金棺材内在水银上飘荡。经过专家用精密仪器测量,秦始皇陵内确实含有大量的水银,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水银制成江河湖海有一定真实性。



秦始皇陵占地56平方公里,前后修建陵墓耗时39年,动用劳工多达73万人,这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应该没有比秦始皇更为壮观的陵墓。秦始皇自认为千古一帝,也只能如此规模的陵墓,才能配得上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修建分为三个批次,最后是由章邯负责主持陵墓修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让丞相李斯负责监造,秦始皇去世后,则是由秦二世负责监造收尾过程。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为何能够对秦始皇内部构造能够如此清晰的描述?一直存在一种说法,说给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劳工全部被杀死,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其实这种说法是故意夸大,是为了摸黑秦始皇与秦朝。

修建陵墓耗时39年,前前后后动用劳动力73万,这在当时整个秦朝人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且都是青壮劳动力,如果把他们全都杀了岂不是自毁长城?被杀的劳工应该是负责收尾工程,因为他们知道秦始皇的入口在哪,秦二世为了保密杀死了他们。但是劳工中的绝大多数,对于入口与机关他们都不知道,所以杀他们没有必要。他们中许多人存活了下来,也就把秦始皇陵内的一些构造泄漏了出来,司马迁在游览民间的时候便收集来,写在了《史记》上。


传奇历史观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讲历史,快速有趣学知识,下面且听搜史君来答题。



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秦始皇陵横穿整个骊山,挖穿地下有三口泉水,而且秦始皇陵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制作的机弩箭,如果有人想要宠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且在地宫中以水银制成百川江河和大海,整个墓中天上的星象,地上的山川,都在里面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地宫中还用人鱼膏作为火烛,使之永远不灭。而当秦始皇陵修建完毕之后。参与修墓的所有工匠都被封死在墓中,没有办法出来。

大家可能看到这就有点疑惑了,根本就没有人出来,这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地宫的构造呢?



要说的话,其实离秦始皇陵并不远,但是秦始皇陵竣工期到司马迁出生的时期,也仅仅只有60年左右,好比今天我们要想了解60年前的一些事,其实根本就不用查阅史书,只要咨询一下,比较了解的人就可以知道。

那么就有人说了,修建皇陵的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也不是谁都能知道,谁都能了解的。所以首先搜史君个人认为司马迁很多说法都是在对秦始皇陵的地宫进行猜测。

所以搜史君觉得司马迁所说的地宫的一些具象,不可完全相信。

司马迁记载,疑点重重



咱们可以理性的来分析一下,如果说有某一种物质可以在地宫中长久不灭,最有可能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想不出来了吧,没有任何东西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长久的燃烧,所以司马迁所说的人鱼高也就不可信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就是他所说的山川河流皆用水银作为具象,你想想如果天下的山川河流都用水银体现在墓中,这需要消耗多少水银?就算等比例缩小,这个水银的体积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你不可否认古代真的有某种技术可以提炼出水银,但是可以将天下的山川河流作为具象体现在墓中,那需要的水银是人可以提炼出来的吗?就算可以那提炼水银的原材料又需要多少呢?

而那么就有人说,今天科学勘测也发现秦始皇陵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搜史君个人认为这些水银很有可能是当地一些矿石所含有的。按这样解释来也比较合理一点。

七十万人被处死

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70万人真的被处死了吗?这个问题很重要,搜史君个人认为70多万人全部被处死是一个很浮夸的说法。



当年被处死的很有可能是设计陵墓以及设计某些机关知道如何打开陵墓或者是规避机关设置的人,对于一些普通出苦力的工匠应该不会被处死。

这样对于司马迁能记载出秦始皇陵也比较合理了。

但是搜史君以为这些人不会知道,均是黄龄所有的全部构造,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猜测以及推理将这些告诉司马迁,司马迁也只是将他们的说的话记录下来,至于秦始皇陵中是不是真的犹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这就需要我们深思了。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古代帝王视死如生,从即位之初,就会征集天下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坟墓,在古人看来,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因此,他们在营造陵墓之时穷尽奢华,在阳间所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他们要原封不动的搬到阴间,这也就是秦汉流行厚葬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野心,他的霸气也全部都体现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从他登基为秦王之时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39年,到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这浩大的工程都没有完工,秦二世登基之后,才草草收尾,将秦始皇葬入其中,盖棺定论。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占地约有56.25平方公里,面积大致相当于7900个现代足球场,仿照咸阳秦王宫的样式建成,规模之大,影响力之高,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神秘的是,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虽然地表建筑已经因为战乱被大肆破坏,但内部却没人能够盗掘,即使是现在,由于科技的不成熟,担心发掘之后无法将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国家也没有轻易开工,因此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又珍藏了哪些珍贵宝物,秦始皇的尸身是否还在,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了2000多年。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不止一次描写了他所认识到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陪葬了大批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嫔妃,工期完成后,为了不泄露陵墓秘密,大批工匠被活活困死在了墓道中。

还有墓穴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一旦有人靠近,弓弩就会万箭穿心,置人于死地,另外墓穴中有大量水银,犹如地表的江河湖畔,又用“人鱼膏”做蜡烛,千年不灭,犹如天上繁星。如此一来,江河所至,日月所照,浑然一体,匠心独运!

司马迁把秦始皇陵描绘的有声有色,各种机关与细节也都能讲的明白,就好像他真的进去过一样。可问题来了,当年建造陵墓的工匠不都是被杀死了吗,司马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秘密?是道听途说还是有真凭实据?

司马迁说不定还真看到过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除了废除了秦朝的严酷刑罚,秦朝的制度和典章被汉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当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献城投降,正当所有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有一人进入了咸阳皇宫,将秦朝的法典与文献保护了起来,此人就是萧何!

作为王朝的帝王陵墓,在设计之初必定有设计图纸与方案,作为宫廷密档,外人自然是见不到,这种珍宝萧何自然不会放过,说不定成为了日后汉代皇帝陵墓建造的标杆,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翻阅宫廷旧档也是合乎常理,只不过后来这些图纸随着历代的战乱毁于战火,我们没见到,不代表司马迁没有见到。

对秦朝的暴政有些夸大其词

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39年,累计征发民工72万之多,要把这些人都杀死,我想有些夸大其词,并且有对秦始皇抹黑的地方。

工程的建造应该是分批进行的,毕竟没有哪一个工匠或奴隶能在工程中连干39年之久,当时的情形应该是,一批人做了一段时间,徭役期满再换下一批,如此反复,才会有72万人的记录。

而杀掉的工匠只不过是最后一批封土的人,对于之前在陵中务工的人来说,有部分秘密被他们带回了家,而且口耳相传的传了下来。

况且,工匠被杀掉了,监工总不至于被杀,当年秦始皇陵的总监工正是章邯,对于陵墓的秘密他应该了如指掌,他一直活到了秦朝灭亡,投降项羽后直到楚汉战争中才在与刘邦的作战中兵败自杀。当然,还有一些小监工,秦汉交替之快,有不少人也许摇身一变又成了汉朝的官吏,他们把这些秘密汇聚成册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司马迁的道听途说

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周游各地,收集资料,了解民俗,许多历史资料由于年代的久远而销声匿迹,司马迁也只能通过民间的传说来甄别、判断,最后采用一种他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写入史书。

当然,我们并不是怀疑太史公治学的严谨性,只不过在汉代之前,由于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和秦朝统一中国对六国史料的破坏,使得许多史料都无从可考,只能通过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也许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就是司马迁遍访各地,通过民间的传说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司马迁听到的也许有很多个版本,但他通过对历史的判断而记录下来了《史记》的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对司马迁所记录秦始皇陵的说法不能过于苛求,只能等待日后科技的发展来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秦始皇陵,到时候再对照《史记》,是真是假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


小小嬴政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持续了四十年左右,在这期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计算,但实际上,秦始皇陵不能算是完全竣工,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并没有按照原本的计划顺利完成,传说秦始皇陵的工程主要分为三期,但是在进入第三期工程后就草草结束了,因此秦始皇陵虽然规模宏大,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工程。

秦始皇陵在开始修建时总负责人是吕不韦,后来工程由李斯接手,进入这个工程阶段,需要完成的是皇陵中关键区域的修建工作,而后期的修建是在秦始皇下葬后开始的,也就是在胡亥登基后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还在持续进行,直到新帝登基第二年才结束,这期间前前后后用了七八十万名工匠负责修建,而且根据史书记载,为了避免这些工匠将秦始皇陵中的秘密泄漏出去,在工程结束后,所有工匠都被关在皇陵中无法出去,也就是说这些工匠都成为了秦始皇的陪葬。

可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对秦始皇陵的描写十分详尽,看过那段文字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这究竟是司马迁本人的想象还是秦始皇陵真的如此呢?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陵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在地宫中还用水银制造了江河湖海的浩瀚景观,地宫里面天文地理一应俱全,为了让地宫长期保持明亮,里面使用的蜡烛是用人鱼膏制成的。看过后人们都不禁会问,这么绘声绘色的描写真的属实吗?

虽然司马迁和秦始皇陵修建的年代并不同,但是在史记里面所记载的地宫中的景象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这是因为关于秦始皇陵的描写不仅仅出现在史记中,在汉书中也有相关描述,而且汉书和史记中的这些细节描述大体相同,所以基本上这些描述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另外虽然当年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中有一部分被关在了皇陵中无法活着走出来,但是这个工程持续了四十年左右,期间不知换过多少人,据说后来在爆发起义时胡亥还让部分工匠去抵抗,所以应该有一部分工匠是没有被杀死的,这些工匠可能会将地宫中的情况说给旁人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被司马迁等作者知道了,司马迁本人的阅历丰富,见闻广,他所记录的文字应该不会凭空捏造。


历史课课代表


秦始皇在历史上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带领他的团队,横扫六国,统一华夏,自觉功劳超过三皇五帝,于是他也不亏待自己,给自己上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尊号‘’始皇帝‘’,由此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也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一代雄主,他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谜团。在他的陵墓被一个农民无意发现后,引起了考古界的好奇心。秦始皇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随着考古的发掘,我想以后大家会进一步了解。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秦皇陵的内部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这就让后人感到奇怪,据说修建秦皇陵的人都被杀死,对于100多年后的司马迁来说,他不可能去采访亲历者。那他的记述是根据什么?下面我们还是来温习一下秦皇陵的历史。

秦皇陵里面布置了很多兵马俑,规模相当宏伟,占地面积很大,但这只是秦皇陵的冰山一角。不过通过兵马俑我们还是能够想象出秦皇陵的轮廓。这样伟大的工程,是由谁主刀操作的呢?秦始皇手下有一个能人叫李斯,李斯就是后来和赵高一起制造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的那个人,虽然他的作为被后人诟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李斯的才学,李斯不仅是个政治家、书法家,而且还是个伟大的建筑学家,秦皇陵就是他一手设计的。

秦皇陵南面是逶迤秀丽的骊山,北面是奔流不息的渭河,风水相当好。秦皇陵整个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左右。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后人有非常高的评价,统一六国后,他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秦皇陵在他称皇帝第2年就开始修建了,耗时39年,整个工程浩大,设计构思巧妙。有防水的大坝、排水系统、水印布阵以及严密的防御措施,里面布满了机关暗道。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在写《史记》的时候,应该会查阅很多史料,对于这一点,后人应该感谢萧何。在刘邦占领秦皇宫后,萧何为保存史料做出了贡献。

秦皇陵这么大的工程,设计图纸肯定很完善,我想司马迁完全是根据秦朝保留下来的图纸,对秦皇陵进行描述的。秦皇陵内部结构到底怎样,那只有等到考古发掘,才能揭开历史真相。






史道驿站x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秦始皇陵的,说是秦始皇从刚登基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自己统一天下为止。他从全国发配近七十万人,打穿骊山来实施这一重大工程。

在秦始皇的陵墓里面,各种奇珍异宝、机关强弩数不胜数,还有用水银做成的江河大海,用南海才能捕到的人鱼做成蜡烛,点很久都不会熄灭。等到秦始皇下葬时,秦二世不仅将后宫嫔妃全部殉葬,他还担心修陵的工匠知道里面的机关,很可能泄露出去,所以关闭地宫中门,将工匠全部活埋。

从这段描述来看,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以至于很多人会很好奇,既然那些修建陵墓的工匠都被活埋,为何司马迁还能知道得这么详细呢?

其实,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得记载,恐怕大多是源于民间故事。因为,首先据司马迁所言,秦始皇陵早被项羽挖了。但是,现在普遍的科学家,却都认为秦始皇陵并没有被人挖掘过。

其次,司马迁把始皇陵描绘的活灵活现,但问题是,对于那些让后人目瞪口呆的兵马俑,他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从这层意义上说,马迁对于秦始皇陵得描写,就不就是源于流传下来档案资料,而是源于一些民间故事的收集。



因为,民间故事并不是相关专业人士所编,所以皇家的气派、奢侈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想象。这就好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说到帝王奢侈浪费时,只能想到酒池肉林和金玉满堂红。

因为,在他心目中,酒随便喝、肉随便吃、美女随便玩,这就是最奢侈、富贵的生活。

同样,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恐怕永远也无法把始皇陵的奢华、富贵,与一些陶俑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陶俑太普通了。但问题是,无论谁看到始皇陵附近的陶俑时,也会惊得目瞪口呆。因为,这才是真正顶级的奢华和富贵,普通人再有钱有势,也玩不起。

换句话说,普通老百姓,对秦始皇陵的许多内容,常常只是源一想象。所以,他们说到皇陵时,通常免不了要说,皇帝会把工匠全部杀掉,以防止人们知道地宫的秘密;所以,他们在说到皇陵时,通常免不了要说,皇陵内会有多多的机关暗器,以防止有人进入地宫。

但其实,这种内容,也就是人们的想象而已。举个最简单例子,如果秦二世埋秦始皇时,把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都杀了。那秦二世修建陵墓时,又从哪找工匠呢?



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地说:工匠还不好找吗?民间如果缺工匠,自然会有人选择从事这一行业的。但问题是,如果修完皇陵就杀工匠,把工匠当成一次性消费品,以后谁谁还敢学这种技术?谁还敢承认自己会这种手艺?

事实上,皇陵的设计,本身就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在相关的部门,皇陵的工程设计图纸都会保留着。

因为,二世在修建陵墓时,肯定会想参考一下始皇陵的设计,甚至还会想继续用修建始皇陵的工匠。这是人之常情!对此大家可以看下明皇陵和清皇陵,都是大同小异的布局。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汉朝初期的时候,关于秦始皇陵的真实内容,肯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流露出来。但是,最后的结果,恐怕就是真实的信息被淘汰,而各种离奇的、耸人听闻的信息被保留了下来。因为,真实的内容,常常并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想象。

比如,如果有人说,我在皇陵工作多年,一直都在作陶俑,你觉得大家会相信吗?大家肯定会觉得他连吹牛都不会吹。因为,秦始皇是什么人,怎么可能会用陶俑来陪葬,人家最起码都要用活人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来陪葬,甚至而言,还要用水银做成长江黄河来陪葬才行。

这样久而久之,等到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时候,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在书写、印刷困难的时代,关于秦始皇陵的真实内容,肯定早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而在老百姓口中相传的,就只剩下这些离奇的故事。

所以司马迁在描写秦始皇陵时,也就只能通过这些民间故事来做记录。


我是赵帅锅


秦始皇陵规模异常宏大,整个陵园占地面积达到了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1.7个澳门,78个北京故宫,将近1000个埃及胡夫金字塔。



巨大的规模,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从公元前247年,嬴政刚刚继位秦王时,秦始皇陵就开始修建。一直修到了公元前208年才完工,也就是秦帝国彻底崩溃的前一年。

整个秦始皇陵墓共计修建了39年,期间动用了数万至数十万人员,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后,建陵人员甚至达到了72万。即便是帝国崩溃前的最后阶段,保守估计,也有二十万以上的人员为秦始皇陵做着扫尾工作。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于是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密谋矫诏,诛杀了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后诈称秦始皇立遗诏胡亥继位。

当时正值盛夏,经过了一些列的矫诏、谋逆的活动之后,秦始皇帝的尸体都散发出了臭味,于是赵高等人在秦始皇的辒车上放了很多发臭的鲍鱼掩盖腥臭,迅速回到了咸阳下葬。



史记记载,下葬当日,秦二世让很多活人做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不仅有后宫没有生育妃嫔,也有建造陵墓的工匠。

但让人奇怪的是,既然工匠已死,那么秦帝国灭亡一百多年后,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秦始皇陵墓内满是奇珍异宝,并且拥有无数的机关暗器,以及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和人鱼膏做的灯烛呢?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



实际上,原因有两个。第一,秦国是有专门史官的。

秦朝的史官是御史,这种制度早在商周时期便已产生。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史官,比如秦、赵两君渑池之会时“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御史则负责记录这件大事。

秦国统一后,虽然焚书坑儒,消灭了六国很多珍贵了史料,但是,秦国并没有烧毁自己的《秦记》。所以到了司马迁的时代,司马迁是可以查阅秦国的史料和其他珍贵的文献的。



第二,秦二世只是处死了一部分工匠,并没有处死所有修陵人员。

秦始皇陵工程浩大,用工最多的时候达到了70万以上,秦二世想要全部处死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是处死了建造秦始皇陵地宫的工匠。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起义军打到了距离陵园不远的戏水时,胡亥被迫草草的完成了陵园的工程,然后赦免了大量骊山的刑徒,跟随章邯东出平定起义。

因此,大量修建陵墓的官员、士兵和囚徒逃出生天,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也就流传于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