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糖尿病腎病患者,您需要了解這些事

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續所帶來的併發症,隨著近年人口老齡化加劇,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增長,一些併發症也逐漸出現。其中,血管併發症導致的終末期腎病,已成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一項調查顯示,每年的終末期腎臟病患者以3%的速度增長,其中60歲以上患者的增速最快。

老年人隨著衰老身體機能衰退,較弱的免疫力和減慢的新陳代謝,無法讓老年人像年輕人那樣去進行腎臟移植,即使強行進行手術,也會面臨感染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糖尿病腎病患者,您需要了解這些事

糖尿病腎病的兩種透析方式

終末期腎病,簡稱ESRD,糖尿病腎病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腎病終末期的臨床表現有水代謝障礙及電解質代謝障礙;酮症酸中毒;內分泌紊亂及蛋白質、糖、脂肪代謝障礙等。

對於進入終末期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建議選擇合適的透析方法。常見的透析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血液透析,另一種則是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即人工腎)是目前廣泛應用於尿毒症治療的方法之一,方法是將患者的血液和透析液同時引入透析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及多餘的水分。血液透析的優點是無需自己操作,完全是由專業醫務人員執行透析治療。缺點就是在糖尿病患者的血透治療中,血管通路一直是一個問題,因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全身廣泛的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等),在血透建立血管通路時往往會很難找到適當的血管。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的彌散和超濾作用,達到清除體內代謝廢物,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的腎臟替代治療之目的。腹膜透析的優點是,無須依賴機器,治療時間可靈活安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缺點則是白天每隔4-6小時換液一次,另外因為需要腹部插管,所以可能存在腹腔和出口處感染的風險。

糖尿病腎病患者,您需要了解這些事

糖尿病患者透析時的血糖管理

無論是選擇腹膜透析還是血液透析,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的控制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2012年日本透析治療學會曾針對糖尿病患者的透析治療發佈了一項聲明,其中提到血糖控制的試行目標:建議透析患者的透析前隨機血漿血糖(或餐後2小時血漿血糖)<180~200mg/dl,糖化白蛋白(GA)<20.0%;有心血管或低血糖事件既往史的患者GA<24.0%。

血糖控制管理一般分為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對於透析的糖尿病患者,在選擇口服降糖藥的時候,糖友要謹慎選擇,磺脲類、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那格列奈和西格列汀為透析患者禁忌。格列奈類、DPP-4抑制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用於透析患者,但用量應從低劑量謹慎開始。

胰島素對腹膜透析患者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與患者每日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相對抗,另一方面是與腹膜透析液中的碳水化合物相對抗,因為腹膜透析採用葡萄糖透析液,長期透析可導致體內糖、脂肪代謝紊亂。

《關於2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治療的專家指導建議》中提到,與血液透析不同,腹膜透析液多為含糖透析液,葡萄糖濃度為1.5%、2.5% 或4.25%。腹膜透析液留腹4~6h後,50%~80%葡萄糖被吸收入血。

在腹透患者中使用胰島素有幾點注意:(1)腹膜透析液的吸收會導致血糖波動,建議儘可能將換液時間緊鄰進餐時間之前,遵循胰島素注射-換液-進餐的順序;(2)胰島素使用分皮下和經腹腔注射兩種方式,儘管後者更利於胰島素被穩定而持續地吸收,對血糖控制可能更好,但因增加腹膜炎的風險並常增加胰島素用量而不作為首選方式。在血糖波動較大難以控制時,也可暫時改為經腹腔或並用兩種方式;(3)胰島素劑量可在原基礎上追加可覆蓋每袋腹膜透析液吸收的糖負荷的量:腹透液糖總負荷量=腹透液量×含糖濃度,白天按50%,夜間存腹按80%的腹膜透析液糖負荷被吸收計算。給定初始追加量後,再根據血糖監測情況酌情調整(此步驟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4)胰島素劑型可靈活掌握,可選擇預混胰島素,也可選擇餐時胰島素和基礎胰島素。

對於選擇血透的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以調整胰島素劑量。血液透析多使用無糖透析液,這些患者在透析時或透析後發生低血糖風險增加。建議在透析當日可減量或停用透析前的一次胰島素,透析時和透析後監測血糖並根據血糖值決定是否追加胰島素。

糖尿病腎病患者,您需要了解這些事

透析糖友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腹膜炎

進行腹透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普通透析患者更易出現營養不良。腹膜炎是主要併發症,因為糖尿病患者腹透需要腹部插管,所以腹腔和出口處存在感染的風險。

胃輕癱

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胃輕癱可因腹透而加重。

低血壓

糖尿病患者易在血透期間發生低血壓,主要是由於患者對低血容量的全身抵抗反應障礙。患者可交替發生透析前高血壓和透析時低血壓。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起始透析治療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會發生進展,建議定期眼科隨診。

骨病

接受透析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骨轉換、無力性骨病和骨折的風險均高於非糖尿病的透析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