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他是春晚舞台上本山大叔的黄金配角、他是几分钟就让人记住的火车劫匪、他是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却常常凭借在小成本文艺影片中出演悲剧小人物获得国际大奖,他就是范伟。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1962年,范伟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工会干事,母亲是商店售货员。范伟说:“我们家,是苞米面的肚子,料子的裤子。”什么意思呢?毛料的裤子,指的是一家人穿得挺体面,苞米面就是玉米面、粗粮的一种。指的是好看都摆在面子上,肚子里是装着粗面窝窝头的穷苦人家。

范伟在采访中这样描述:一到冬天,家里没别的菜,缸里腌的都是白菜、萝卜和土豆。吃炖白菜实在吃得烦了,就问父亲:“今天能不能不吃炖白菜。”父亲回答说:“好,那今天咱么吃炖萝卜。”这就是范伟对幼年生活的记忆。

范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当时,一家人生活虽然拮据,但由于父母都爱好文艺,所以特别重视发展范伟文艺特长方面的培养。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范伟和哥哥、姐姐

当年的沈阳二十六中学,是所舞蹈特长学校,校文艺队的舞蹈老师来自前进歌舞团,范伟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找人托关系,把范伟送进二十六中。没想到经过一段日子的基本功培训,老师发现范伟跳舞、唱歌都不行,唯独会讲故事。老师就给范伟出主意说,你讲故事挺生动的,或许可以尝试表演。而当时相声在东北挺红火的,于是范伟就又被父母送去学相声,师从沈阳曲艺团的名师陈连仲。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范伟、杨宝玲夫妇和师父陈连仲合影

相声对范伟最大的帮助是把他的普通话练得很好,这也为范伟之后的台词功夫打下扎实基础。还让范伟顺利考进了湖北曲艺团,那是在1978年。

得知儿子考上湖北曲艺团,范伟父母早早就给范伟办好了中学退学手续,可是孩子这边已经退学,曲艺团那边的入职通知却迟迟没来,这让范伟陷入没地儿上学的尴尬境地,16岁的范伟只能到离沈阳200里的锦西县曲艺团当相声演员。

1978年,在那个年代,一个县级的艺术团体是相当基层的。锦西县曲艺团服务当地居民的主要文艺表演形式只有一种民间戏曲,范伟苦学的相声到了这里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没办法,他也只能拉着云手在大戏里做些跑龙套的杂活,也是在这段经历里,他学到了一点戏曲的功底。

在辛苦的基层曲艺团呆了整整5年,直到1983年,21岁的范伟终于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换句话说,在学习相声的第5个年头,范伟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相声表演。

接下去,在学习相声的第15年,范伟拿到了他的第一个奖项,那是在1993年,由范伟自己创作并参演的相声《要账》,在合肥相声节获得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的荣誉,范伟在自己的相声表演之路上渐渐打开了局面。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范伟和师父陈连仲表演相声《要账》

范伟常说:”我生活中不是特别幽默逗乐,灵活的人。相反我是个很认真的人,真的,甚至很多时候是认真到了笨的那个程度。”

关于这点,他的朋友,编剧宫凯波是这样说的:“范伟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小人物,他总带给人很质朴的感受,这种气质跟他戏中的这类角色很容易对接。范伟擅长也喜欢塑造小人物,他也就是这么个诚恳的人,这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1995年,范伟第一次上春晚,和赵本山同台表演小品《牛大叔提干》。他在一次春晚后期采访中这样说道:“我们家几年来都是这样的,年三十晚上,8点之前把一切准备好,就等着春节晚会,一家人聚精会神看完晚会,然后出去放鞭炮,完了回来吃饺子。而我的老母亲,她看了那么些年春晚,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为演员的儿子,什么时候也能登上春晚的舞台,今晚,我做到了。”

但也许不太有人知道的是,范伟的母亲在范伟登上春晚舞台时已处于病情晚期,老人家在女儿的搀扶下,坐在病床上看完儿子的演出,两个月后就去世了。

2005年2月23日,小品《功夫》是范伟最后一次出现在小品表演的舞台上。对此范伟回应道:做演员得保留些神秘感,保留点新鲜劲。千万别让观众烦你了,一旦观众烦你了,就好像身体伤了元气一样,想往回找补,可不那么容易。还不如趁着大家还没太烦的时候,咱转转向。

范伟的选择当然是明智的。这样一个表演如此生动,演什么都能被大家记住,演完后还能引人万般感慨的难得的好演员,如果只是一直做春晚舞台上的配角,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和身为演员的悲哀吗?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部分范伟与赵本山合作的春晚小品

范伟一定是真心热爱表演的。他不愿在雷同的角色上耗费时间,不管曾塑造得有多成功。

2009年,赵本山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到场的记者问他《乡村爱情3》里王木生这个角色怎么没了呢?赵本山回答,这可不能怪我,范伟我打电话请过了,但他不太想再继续演相同的人物了。

2部《刘老根》、3部《马大帅》,正如同范伟与赵本山合作了20部小品后,为不惹观众心烦,走下春晚舞台,那些他曾经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旦成功,对范伟而言,大概就失去了继续出演的意义。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范伟塑造的经典人物:药匣子、范德彪和王木生

范伟一定是真心热爱表演的。不然不会在名望最高的时候,换方向去接拍又辛苦又不挣钱,条件还差的小成本电影。

不少人看不懂范伟,一个演员,趁名气还在的时候,抓紧时机挣点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范伟这么大好的时机握在手里,怎么就浪费在那么多小成本的电影上呢?

鲨君认为,范伟爱演小成本电影的原因有二。

第一,在大部分商业电影中,表演差不多就行、制作差不多就行、整个大环境差不多就行的情况下,范伟的认真总显得不合时宜,很多时候甚至是给人添麻烦,又加上他本人不喝酒、不逗乐、不擅长应酬的个性,范伟可能在与商业片大导们合作的过程中会很辛苦。

第二,像我们之前提到的,范伟本身就是个很平民化的小人物,他的性格让他很自然地就会被与他相同气质的人物所吸引,他是出于本能地喜爱塑造小成本电影里质朴真实又性格各异的小人物。

比如,2004年范伟出演《看车人的七月》,一个中年男人渴望有个家,历经各种质疑、反对,好不容易到了筹备婚礼的时候,伴侣的前夫忽然从监狱里出来,反悔了当初的离婚协议,这件事彻底击垮了这个中年男人的神经底线,让他歇斯底里地爆发了。范伟饰演的看车人杜宏军就是这样的小人物。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饰演杜宏军

再比如,2008年的《耳朵大有福》里,范伟饰演55岁的退休工人王抗美。退休后的王抗美面临着接下去的日子该怎样过的困惑。老婆生病住院;女儿为女婿的婚外情,两口子正闹得不可开交;儿子完全不顾家;弟弟弟媳又因为嗜赌,对年迈的老父亲无暇照顾。王抗美寻求再就业的出路,却处处碰壁。王抗美也是个很典型的,被无奈压垮的小人物形象。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信奉有付出就有回报,但在生活中却屡屡受挫的王抗美

范伟塑造的小人物还有:2006年《芳香之旅》里,娶了年青女售票员,大她几十岁的老崔;2011年,《追踪孔令学》里被学生男朋友搞得方阵大乱的语文老师孔令学,和2016年《不成问题的问题》里树华农场里,总是左右逢源的农场主任丁务源......

范伟一定是真心热爱表演的,这还体现在无论电影受众多少,他也坚持饰演各类型小人物的决心里。

现实中,甭管范伟是拿了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也好、开罗国际电影节特别表演奖也好、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也好、台湾金马最佳男主角奖也好......。在他参加《耳朵大有福》的电影首映式时,看见百十来人的小厅,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十位观众,范伟的心里是凉的。毕竟场合确实太小,观众实在太少。

但是,你却不能说范伟是不快乐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再多的名利,再多的瞩目,也许都比不上能畅快淋漓地演一场好戏来得幸福。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电影鲨”

自曝性格吃亏,回不去舞台,他却在这方面收获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