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認為建文是沒錯的,朱棣造反就是錯?

隔岸燈火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沒有什麼對錯之分,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也許建文帝更具有正統性,但是不得不承認朱棣也是一代雄主。

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次子(長子早逝)。朱標病死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允炆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和朱元璋遺詔繼位的,名正言順。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母親是貢妃,(並非馬皇后),在古代講究出身的繼承製下,其地位遠不能和嫡長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相提並論。但是朱棣的才能和謀略是朱允炆遠遠不及的。

朱允炆在即位之後,就開始實行非常激進的削藩政策,一年之內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全部廢除,但是卻不先廢除最有實力的燕王,給了朱棣喘息之機和準備的時間,此其錯一。

當朱棣裝瘋賣傻,請求召回扣留在南京作為人質的三個兒子時,朱允炆竟然動了婦人之仁,答應了朱棣的要求,把他們都放走了,致使朱棣再無後顧之憂,此其錯二。

當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時,燕王的部隊最多不到十萬,能夠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封地北京。而建文帝有一支數倍於燕軍的常備軍,擁有全國大部分的錢糧,控制全國大部分的土地。本身就佔著大義名分,當謀士提出對北京“圍而不打”,等朱棣錢糧耗盡,不戰自敗的主張時,自己卻將一手好牌打爛,能力謀略可見一斑,此其錯三。

朱允炆出生在和平年代,深受儒家思想教育,是一位仁孝的守成之主。而朱棣南征北戰無數,軍事才能和謀略非常突出,是一位開拓之主。朱棣在位時,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在西北設置哈密衛,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小哥話歷史


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下朱棣攻入北京與讀書人的代表方孝孺的對話。

朱棣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只打算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間:“周成王在那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儒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儒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說:“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朱棣欽慕方孝孺的文學才華,叫他草擬詔書,但方孝孺不僅嚴辭拒絕,而且還揭露他篡位。朱棣以誅九族來威嚇他,方孝孺不屈,後執筆書“燕賊篡位”四字。朱棣大怒,用利刃切方孝孺嘴左右耳,在獄中將他殺死,並滅十族(方的九族以及方的學生),死者達873人。

從以上對話,我們知道當時的知識分子和大部分大臣都認為建文帝是正統的皇帝,而朱棣攻入北京城就是“燕賊篡位。”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亡,朱元璋立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太祖治國嚴酷,威憾中外,太孫則以寬大仁慈得到人們的愛戴,唯獨諸王仗著叔父的身份,常常不遵眾太孫命令。

建文帝朱允炆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登基,即“授遺詔止諸王會葬。詔下,諸王不悅,謂此齊尚書疏聞也”。同年六月,戶部侍郎卓敬密奏裁抑宗藩。

本來,朱允炆採取的削藩政策是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的,但他所重用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是一群既不懂軍事,也不會打仗的文弱書生。他們雖高喊“削藩”,但沒有相應的軍事部署來與之響應。而朱棣久經沙場,軍事經驗豐富,兩相比較,誰輸誰贏,一看便知。


楓葉永刀


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皇位之爭,幾百年來熱度不減,至今還有人在討論該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長期以來引起人們的興趣,皆因朱元璋傳位合理性、繼承人繼位正當性問題沒有明確,“法理”、“情理”相互糾纏交織所致。

一、從“法理”層面看,朱允炆繼位具有正當性,但不具唯一性。

按照宗法制度規定,朱允炆屬於“大宗”,朱棣屬於“小宗”,出身“大宗”的朱允炆繼承大統天經地義,“小宗”朱棣不得問津、不容置喙。再就是按照禮制要求,父皇做出的制度安排,作為君臣關係的“臣”,家庭倫理關係中的“子”的朱棣,理應無條件遵從,這是本分。

二、從“情理”層面看,朱棣存不臣之心有一定合理性,但有違道德和規矩。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繼位皇太孫時,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嫡出的哥哥,可是天不假年,幾年以後朱棣的兩個哥哥先後死去,作為第四子的朱棣雖非法理意義上的長子,但實質上卻是現實生活中老大,按照“父死子繼”的“法理”觀念,作為實質上是長子的朱棣在朱元璋駕崩以後接續朱家大統是具有正當性的。從“情理”層面而言,在皇位皇權這個巨大誘惑和虛榮心面前,普通人都會心生漣漪、引發非分之想,更何況是極具政治野心的朱棣呢?

綜上所述,朱元璋死後出現的叔侄爭奪皇位問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倘若朱元璋死後制度安排更合理一些,朱允炆削藩步子再沉穩一些,朱棣再守規矩一點,後來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但從實用歷史觀來看,朱棣造反取代朱允炆未必不是好事!





徐大乎


導語:

朱允炆是天子,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朱棣是藩王,是朱元璋庶出後來改嫡出的兒子。所以說兩者在正統角度上,是不具備比較性的。

為什麼方孝孺、鐵鉉這些忠臣義士們,寧可滿門抄斬,也要保朱允炆?其實就是因為朱允炆是正統,屬於合法繼承人。而朱棣是偏枝,是沒有合法性的繼承人。

而且朱棣是通過暴力手段,強行將朱允炆從皇位上拉下來,自己做了皇帝的。當時是太平盛世,朱棣這麼做其實是觸犯了眾怒,唯一不生氣的,只有他那些藩王兄弟們罷了。

01本是太平盛世,朱棣禍亂天下只為一己私利。

朱元璋雖然沒怎麼讀過書,根基很差。可是悟性非常高,後期又請來了劉伯溫、李善長這些一流博導作為老師,所以治理國家的水平那是相當高的。

但是他也嫉惡如仇,殺貪官就像捏螞蟻一樣,非常輕鬆就解決了問題。所以說朱元璋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老百姓日子是非常好過的。

丙子,燕兵陷薊州,馬宣戰死。己卯,燕兵陷居庸關。甲申,陷懷來,宋忠、俞瑱被執死,都指揮彭聚、孫泰力戰死,永平指揮使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師。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甯忠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燕。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削燕屬籍。---《明史》

洪武年間,從一窮二白,逐漸恢復了農業大國的氣勢。朱允炆接手的時候,天下依舊太平,百姓日子依舊蒸蒸日上。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發動了對中央朝廷的戰爭,這會被老百姓們怎麼看呢?人家日子過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1. 如果皇帝是個荒淫無道、濫殺無辜的主,那倒也罷了,好歹算是為民除害。可小皇帝朱允炆壓根就 不是這麼一個人。他還算是一個正常的皇帝,立志於削藩,將國力提升。
  2. 而朱棣是為什麼造反的呢?答案太簡單了,為了自己一個人的利益。他為了個人利益,居然要把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拖進戰火之中,這樣的人名聲怎麼可能好呢?
  3. 朱棣是藩王出身,本身雖然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朱元璋沒有選擇他。從正統角度來說,朱棣的確就是謀反,而且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去謀反。

削藩所針對的是各路諸侯王,但是受益的大明王朝。而反對削藩,針對的是大明王朝,受益的是各路諸侯王。由此可見,朱棣的私心操縱了這一場在太平盛世發動的戰爭,實在不應該。

02朱棣濫殺無辜,誅滅忠臣滿門。

朱允炆跟他老爸朱標一樣,是一個十分厚道的人。沒聽說他殺過哪些功臣,反倒是功臣一個個背叛了他,只能說朱允炆的氣場不足,完全震懾不住局面。

可是朱棣的手段就太毒辣了,他的確鎮得住場面,跟他老爸一樣,是一個十分懂得權謀之人。但是他也跟他老爸一樣,是一個心狠手辣的皇帝。

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四年四月,燕軍南綴王師於小河,鉉與諸將時有斬獲。連戰至靈璧,平安等師潰被擒。既而庸亦敗績。燕兵渡江,鉉屯淮上,兵亦潰。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明史》

當年朱棣南下的時候,在濟南遭到了鐵鉉的強烈反擊,多次敗北於濟南城下。這使得朱棣一度放棄了南征奪取天下的打算。

  • 可問題是朱棣後來直接繞道前往南京,壓根就不理睬濟南了。等到打下了南京以後,登基稱帝,隨後他再回過頭來收拾鐵鉉。
  • 這個時候的鐵鉉守著一座孤城,壓根就沒有機會翻盤,最終被朱棣抓獲。朱棣將鐵鉉施以磔刑,所謂磔刑,也就是割肉離骨,最後一刀再割喉。這種慘烈的刑罰,實在是慘無人道。
  • 鐵鉉全家也都被誅殺,女眷全都充入教坊,世代為娼。此外,諸如黃子澄、齊泰這些忠於朱允炆的大臣,全都沒有一個倖免,死法非常殘忍,女眷的下場更是慘不忍睹。

朱棣殺人的手段,簡直比朱元璋還要殘忍。很難想象他是多麼痛恨這些支持朱允炆的大臣,可能是因為造反後心裡後怕,所以才想要斬草除根。

除了忠臣被屠戮,朱棣還曾經誅殺了數千宮女宦官。原因很簡單,他喜歡的一個妃子病死了,被查出來跟另外一個妃子有關係。所以朱棣本著株連的原則,將宮中的宮女太監幾乎是殺了個精光,可怕手段,令人不寒而慄。這樣的皇帝,誰會有好感呢?

03建文帝朱允炆當然也是有錯的,他沒有治國能力。

朱允炆年紀太小,從小又沒有得到什麼培訓,所以他當皇帝的時候,壓根就沒有什麼經驗。身邊的大臣,都是紙上談兵的文人,這著實讓朱允炆有些摸不著北。

在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的歷程。其實削藩本身是沒錯的,關鍵是,黃子澄這些人難道沒有讀過西漢的歷史?漢景帝削藩的下場是怎樣的?漢武帝削藩的手段難道他們沒有學會?

推恩令是削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合理的手段。可是黃子澄他們視而不見,非要使用最暴力的方法來削藩。

你看看你們的皇帝朱允炆是個暴力的皇帝嗎?顯然不是,他甚至在戰場上,下令不准他們傷害到他的四叔朱棣,人家來要你的命,你還不準保護你的人殺了他,這皇帝當的真有趣。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寶成,告天地宗廟,御奉天殿受朝賀。乙丑,吳傑、平安邀擊燕兵於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於南郊。丁丑,享太廟,告東昌捷。復齊泰、黃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敗燕兵於夾河,斬其將譚淵。再戰不利,都指揮莊得、楚智等力戰死。壬午,復戰,敗績,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貶齊泰、黃子澄、諭燕罷兵。閏月己亥,吳傑、平安及燕戰於藁城,敗績,還保真定。---《明史》

所以朱允炆壓根就不是暴力削藩的料子,採取推恩令或許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很可惜的是,朱允炆和黃子澄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結果釀成了大禍。

此外,在整軍備戰方面,朱允炆也絲毫沒有經驗。他手裡縱然有強大的中央軍,卻依舊不是久經戰陣的朱棣的對手。最終的失敗,也是情有可原的。

總結:人們諒解朱允炆是因為他只是無能,不是無德。

為什麼很多人討厭朱棣呢?因為朱棣這個人是有才無德之人,所以大家很討厭。看看鐵鉉、黃子澄和齊泰等人的女眷,被朱棣施加了怎樣的刑罰,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朱棣了。

而朱允炆雖然失敗了,卻獲得了很多人的同情,這裡面的原因就比較多了。

  1. 首先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選擇並且打算培養的繼承人,屬於正統繼承人,這是任何一個藩王的地位都無法比擬的,結果卻丟了天下,讓人覺得可惜。
  2. 其次朱允炆好歹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他延續了朱元璋、朱標愛民如子的風範,對大臣們也比較仁慈,如果長期治國,可能會打造一個盛世。
  3. 再者朱允炆的天下是被朱棣以暴力奪走的。文明被暴力摧殘在我們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宋被元滅了,明被清滅了,都會讓人感到有些難過。

畢竟朱允炆沒有做錯什麼事情,而朱棣不僅造反,而且濫殺無辜,對功臣家眷處以各種惡行的刑罰,完全沒有帝王風度,自然是要受到眾人唾棄的。


江湖小曉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建文帝有什麼錯?

聽說過什麼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嗎?

不要說建文帝並沒有什麼大錯,就算有了錯誤,在古人看來也不能殺掉他。

因為這是弒君,是古代比通姦亂倫更嚴重的罪行,要誅九族的。

站在建文帝的角度,他消滅地方大封宗室藩王,當然是沒有問題的,還有利於國家。

因為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假以時日豈不是又是一個個藩鎮節度使。

只要這些人存在,國家就很可能出現內戰,導致全面的混亂。

站在老百姓角度考慮,也必須消滅這些藩王。

事實上,朱棣推翻建文帝以後,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把自己的兄弟們那些藩王基本都搞掉了,不是殺掉就是流放,杜絕了這個隱患。

後來的大明藩王只是有錢而已,權力不足,更談不上有軍隊。

建文帝的失敗之處,主要是手下沒有能夠和叔叔朱棣抗衡的大將。他信任的李景隆不但是草包,而是還不忠心。

雙方大軍在白溝河決戰時,李景隆因自己的指揮部遭到襲擊,竟然丟下部隊逃走,導致大軍全線崩潰,投降的就有10多萬人。

朱棣大軍逼近南京時,李景隆竟然主動開金川門投降。

而建文帝自己太年輕,又不懂軍事,所以最終就完蛋了。

原則上,根據古代的道德觀念,建文帝讓叔叔朱棣去死,朱棣應該遵命,因為雖然是叔侄但地位上是君臣。

而朱棣卻起兵反叛,害死建文帝,是不可容忍的大罪。


薩沙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說說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而且開創盛世的大抵只有燕王朱棣了!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從藩地北平起兵,一路打到金陵城!建文帝不知所蹤,最後朱棣登基稱帝,年號永樂,朱棣在位期間開創了一個大明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靖難示意圖

這是歷史,這也是史實,現在很多人針對這一段歷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有很多人的說朱棣是亂臣賊子,即使他成了皇帝,也改變不了他篡位的事實,造反就是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於理:儒家思想的影響

自漢武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開始深入影響整個中國,特別是在古代王朝中,儒家思想佔據著主導地位。儒家講究忠君愛國,忠君放在首位,天地君親師,君近排在天地之後,這種思想深刻影響著當時的讀書人。

朱允炆在當時是合法的帝王,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講,人家朱允炆繼承皇位沒有毛病,是大明王朝當之無愧的皇帝。而朱棣則是藩王,藩王從屬於中央朝廷,在親情上來講,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但是在國家層面來講他們是君臣。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這就是造反,無論他成功與否,他都是造反,在讀書人心中他都是亂臣賊子。這也是朱棣在繼位前,想要大儒方孝孺給他寫一封繼位詔書,老方不僅不寫,還大罵他是亂臣賊子。即使朱棣用誅九族來威脅他,方孝孺不為所動,還寫下“燕賊篡位”四字最後被殺。其實方孝孺也是嚴格遵循儒家思想,忠臣不事二主,這也說明了無論朱棣能不能成功,他造反都是事實。即便他成為永樂大帝,也不能改變他造反登基的事實。

2、於情:親情之間的廝殺

朱棣的長子朱標,是當之無愧無可爭議的太子,朝野上下無人不服,就等著朱元璋駕崩,朱標當皇帝了。可是朱標在壯年的時候突然去世,太子之位空缺,這個時候大明王朝的繼承人成為朝野上下關注的問題。

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出於意料,卻有在情理之中的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此時是實際上的嫡長子了)為皇太孫,成為王朝的繼承人。也就是說朱允炆直接越過他的叔叔們(朱棣等一幫兄弟)成為了皇帝。

無論誰當皇帝也是朱家的人,但是朱允炆登基之後,從一個皇帝從一個國家的角度出發,做出了削藩的決定,在當時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但是手段過激,還有叔叔被他給逼死了,為此朱棣起兵靖難,他不說造反,就說皇帝身邊又奸臣蠱惑皇帝。

其實這就是朱家人之間的廝殺,放到普通家庭中沒有什麼問題,頂多說是為了爭奪家產,但是放到皇家之中就不一樣了,那就是對皇位有想法了。況且朱棣還是叔叔,朱允炆是侄子,叔叔最後打敗了侄子,這個侄子還不知所蹤生死不知,最後身為叔叔的朱棣當了皇帝。這是典型的以大欺小,叔叔奪了侄子的家產,只不過這個家產有點大,是一個國家,這就是奪位,在古代這種絕對是造反沒有什麼可說的。

其實無論朱棣起兵靖難是不是造反,現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當了皇帝之後,確實做出了一定的成績,造就了永樂盛世,而且他身體力行,開創了天子守國門的壯舉,為明朝的後世之君樹立了典範,他也是古代偉大的帝王之一,這沒有什麼可說的。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了,也是一代明君也說不定。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就是朱棣當了皇帝,開創了大明盛世,我們以後世上帝視角來看,朱棣當皇帝比朱允炆當皇帝還好很多。


天楓說


這裡是歷史名人坊,我來回答

首先朱允炆沒錯,理由如下↓

一,朱允炆是正統,在儒家思想中,嫡庶有別,等級是很森嚴的,嫡出的地位要遠遠高於庶出,庶子在嫡子面前永遠低人一等,而在古代封建家族中,只有嫡子可以繼承父親的財富和爵位,庶子是沒有這個權利的。而朱允炆是朱標的嫡子,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雖然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位,但是依舊是正統,而朱棣雖然是朱允炆的叔叔,但是依舊改變不了他是庶子的身份。

二,朱允炆仁厚,朱允炆和他的父親一樣寬容仁厚,在位四年從來沒有傳出過殺功臣的現象,在朱棣剛開始起兵造反的時候,原本朱允炆完全有機會吧朱棣收拾了,但是卻一再下令不能傷了自己的叔叔,不然朱棣早完犢子了。而朱棣和他的父親一樣是個心狠手辣的主。上位以後給方孝儒來了個誅十族,只是因為對方不願意給朱棣撰寫詔書。

三,朱棣名不正言不順,朱允炆正統繼位,朱棣以庶子身份奪之,本來就錯,再者古人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朱允炆削藩有些操之過急,但是從長遠看,也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並沒有做錯,這是歷史的必然,誰坐在那個位子上,也會那麼幹,後來的朱棣不也一樣削藩了,手段比朱允炆還要狠辣,只不過朱棣能鎮得住罷了。

四,老百姓不願意,元朝末期,朝廷殘暴,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又各種起義,打了那麼多年仗,好不容易安生了,能好好過日子了,你朱棣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再次挑起戰爭,要是你挑起戰爭是為了救百姓於水火,那沒說的,百姓肯定會擁戴你,但是天下太平,你朱棣起兵造反,天下百姓那個服你,再者,如果朱允炆荒淫無度,濫殺無辜這也說的過去,但是朱允炆壓根不是這樣的人,人家削藩也只是損害藩王的利益,並沒有對天下百姓造成什麼影響,倒是朱棣起兵,把剛過太平日子沒幾天的百姓重新拉到了戰爭中,天下百姓能擁戴你?悠悠眾口你堵的住?

朱棣的錯就在於他不應該在和平年代為了一己私慾起兵造反,如果是社會動盪,君主殘暴,起兵造反總能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和平年代百姓看到的只是一己私慾。

總結:朱允炆沒錯,如果一定要給他找個錯誤,那就是能力不足,不太適合當皇帝,削藩太過著急了。朱棣錯就錯在他私慾太重。

好了各位看官,以上只是個人看法,各位看官有什麼不同見解,歡迎一起討論,我是那個想要和你們成為朋友的男人渣渣,最後感謝各位關注


歷史名人坊


第一:建文帝是正統皇帝

在朱允炆當皇太孫的第四個年頭,朱元璋把外邊所有的兒子都給喊了回來,是要他們回來拜見朱允炆的,朱允炆在前面一一接受王爺們的參拜,朱元璋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告訴那些兒子們,朱允炆是未來明朝的皇帝,你們都是他的臣子。結果儀式結束完了之後,朱允炆直接跑到那些叔叔們的面前,以拜見叔叔的禮儀又給拜見了一遍。

第二:建文帝是一個關愛黎民百姓的明君

朱元璋明朝開國之君,他深知大明根基以穩定,以後繼承大業的皇帝不是需要像他一樣心狠手辣的人,而是需要使國家和平發展的明君。朱允文是個好皇帝。是位明君。可惜他還年輕,看種親情,而朱棣是個有經驗的人,為了權利,可以放棄親情。雖然永樂帝也算是明君。可惜,他經常發動戰爭,也犯了個大錯,導致明朝的最終亡國,就是,他比他父親朱元璋更重要太監,導致明朝一直都是有太監來掌權。

第三:建文帝看重親情

朱棣派人收拾皇宮的時候卻發現了一道聖旨,聖旨是之前朱允炆留下的。朱棣奪得皇位後發現了一道聖旨。聖旨上說,朱棣雖然造反,但是絕對不是本意,所以以後不能傷害朱棣,也就是建文帝的四叔。不然在戰鬥中朱棣早已經四好多次了。





鑑看歷史文社


現在討論明朝建文與朱帝,沒有實際意義,首先要討論自已怎麼去創業,討論自己在上學時沒有好好學習,造成高考榜上無名,通過自己打工勤勞致富,學會打工路上經驗,帶領鄉親走向致富道路。

建文帝與朱棣誰當皇帝都是自家人江山,沒有當年朱帝當皇帝,明朝江山敗的還快些,四海之內沒有哪個國家不知道大明,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動國際貿易,在航海技術比任何一個國家,提前300-500年。

朱棣成皇帝讓朱家人在大明朝享受二百五十六天,帝王世家!朱棣在歷史上早有定論,唐朝盛世沒有玄武門之變,歷史又要從寫,武則天死之後又把江山交給李家,歷史永遠成為我們學習知識一面,同時還要學會現代化高科技。

今後怎麼在現在高科技社會中,打下一片天地,造富一方,讓自己討論也變成現實生活中實現。


老同學看彩人生


對於諸侯分封制,秦始皇有一句精典的評價:天下共苦戰亂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諸侯國並立,是天下戰亂不休的根本原因;王侯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會相互攻伐。

朱元璋雄才大略,但是略有自卑,他擔心別人奪了他的江山,因此他恢復了分封制。在朱元璋內心裡,他是這樣想的:朱氏諸子鎮守邊疆,手握重兵,如果皇帝被奸臣弒殺,那麼朱氏諸王可以起兵勤王,再立大明江山。朱元璋分封諸子,目的有二:其一、將邊疆重兵交給朱氏子孫;其二、確保朝廷被奸臣滅後,有其它力量再建大明。

建文帝是朱元璋一手扶上馬的,他是大明皇位的正統。跟任何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一樣,建文帝也要削藩。異姓諸侯不可靠,同姓諸侯更不可靠,漢之七國之亂,晉之八王之亂,皆是同姓諸侯之亂。漢文帝至漢武帝三代帝王,始終致力於削藩,對於割據政權,還是及早消滅為好。建文帝削藩是為了國家安定,是正道。朱棣造反成功後,他同樣推行削藩政策。

帝王之家的很多事情,不在於對與錯,而在於成與敗!朱棣造反雖錯,但他成功了,成功了就意味著他有發言權!朱棣對外宣稱,他沒有造反,他只是清君側,結果建文帝自焚了,為了大明江山穩固,他才登基為帝的。當了皇帝后的朱棣也著手削藩,只不過他手段狠辣,政治經驗豐富,他削藩成功了,確保了皇位在他這一支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