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就在前幾天,《愛情公寓5》迴歸。

如我所料,評論區裡的態度是兩個極端,一方表示“聽見開場的歌就哭了”、“我的青春不捨得給低分”、“還是很喜歡看他們”,一方感覺“一句都笑不出來,應該是原創”、“抄了四季沒東西抄了”、“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依稀記得2009年夏天,北京奧運會結束剛好一年,原本在熒幕前為運動員搖旗吶喊的觀眾,開始端坐在沙發上看《愛情公寓》。

以至於當時的收視率直逼1.5,直接從逢暑假必播放的《還珠格格》和《西遊記》中脫穎而出。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愛情公寓》第一季與2009年8月首播

作為一部現象級電視劇,導演韋正或許自己都沒有預料到,《愛情公寓》在今天會被罵得這麼慘。

慘到人們忘了,它開創了國產情景喜劇的一個新類型,也親手關閉了這一類型的大門。似乎在它見證了情景劇在國內的榮光之後,這個劇種就銷聲匿跡了。

電視劇向來下飯,情景喜劇尤甚。

這是一種誕生於美國的電視劇類型,每集故事相對獨立,演員場景固定,多為室內,幾乎沒有外景。

沒有廣播和電視的時候,它叫單口喜劇

酒吧舞臺是固定場景,演員每場不重複的笑話,類似如今情景喜劇每集獨立的故事。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1920年,喜劇演員埃迪·康托爾在舞臺上聲色並茂的表演單口喜劇

沒兩年,廣播出現,鑑於單口喜劇居高不下的人氣,1926年,芝加哥WGN電臺找來幾個單口喜劇演員,組了檔節目叫《山姆與亨利》

為有所區分,電臺重新包裝,把單口喜劇改叫廣播情景喜劇,內容依然是演員們講段子。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山姆與亨利》,廣播情景喜劇開山鼻祖

由於演員來自酒吧,習慣面向觀眾,電臺裡缺少喝彩和笑聲,嚴重影響其發揮,剛開始,效果並不好。

後來,電臺開始找人入場觀看,有了觀眾,立竿見影。

迅速流行的廣播情景喜劇,各大電臺爭相效仿,壟斷了當時美國人的閒暇時間。

20世紀40年代,電視成熟,大量廣播節目轉戰熒幕,當然也包括廣播情景喜劇。

1947年,電視史第一部情景喜劇《瑪麗·凱和瓊尼》誕生。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遺憾是,那會聽廣播情景喜劇的人還是佔多數,加上《瑪麗·凱和瓊尼》沒什麼亮點,其收視率慘淡,僅播了兩年

真正的突破是1951年,演員德西爾·阿納茲和妻子創作主演的《我愛露西》

該劇首次引進多機位拍攝,並加入後期剪輯,將段子和喜劇表演完美結合。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我愛露西》,情景喜劇的里程碑之作,其不但五獲艾美獎,更是播了十年

大部分電視情景喜劇已不再邀人入場,而熒幕上依然有從廣播劇沿襲下來的畫外音笑聲,其多為事先錄好,再後期加入,俗稱“罐頭笑聲”。

進入六十年代,情景喜劇飛速發展,期間不僅湧現口碑優秀的《脫線家族》,還誕生了動畫情景喜劇。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脫線家族》,後被評為美國電視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家庭情景喜劇

而按其場景,情景喜劇被劃分成工作劇和家庭劇,主題和內容緊跟時代。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60年代中期的音樂情景喜劇《The Monkees》,便是在搖滾文化和披頭士背景下應運而生

情景喜劇終於發展成熟,成為了如今的模樣,其和肥皂劇,情節劇分庭抗禮,成為三大電視劇種。

從酒吧到棚內,從廣播到熒幕,半個世紀,形式千變,不變的是其喜劇的內核。

國產情景喜劇起步相當滯後。

1982年,國內引進過美國的《火星叔叔馬丁》,礙於當時電視機的普及程度,該劇未能掀起風浪。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火星叔叔馬丁》,美國首播於1963年,國內於80年代初引進,科幻和情景喜劇結合之作

90年代是電視和電視劇騰飛的年代。

先是1990年《渴望》的萬人空巷,開啟現代室內劇先河,隨後是《編輯部的故事》,國產情景喜劇初步成型。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編輯部的故事》已具備情景喜劇大部分特徵,但因為缺少畫外音笑聲,其未能被劃分進情景喜劇

1993年,留美歸來的英達參考在國外看的《考斯比一家》,拉上王朔,準備拍個類似的。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考斯比一家》,美國情景喜劇,於1984年首播

錢還沒到位,王朔因上部電視劇失利,“跑路”去了海南,走時給英達推薦了梁左。

於是,有了《我愛我家》。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我愛我家》,中國情景喜劇開山之作

《我愛我家》首播空前成功,國內觀眾也頭回知道了情景喜劇,爾後,英達成立公司,開始了情景喜劇的量產。

整個90年代,國內的情景喜劇市場都屬於英達,每年都有新劇播出,《候車大廳》、《中國餐館》都獲得了不錯反響。

由於缺乏競爭對手,到90年代末,其敘事模式逐漸落入窠臼,觀眾難免審美疲勞,2000年的《閒人馬大姐》,成了最後的掙扎。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閒人馬大姐》之所以迴光返照,只因英達引進了邊拍邊播的手法,情景喜劇結合上了實時社會熱點

新千年後,情景喜劇百花齊放,非英達喜劇《家有兒女》熱播,南派情景喜劇開始崛起,還出了位新導演尚敬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2000年,南派情景喜劇代表《外來媳婦本地郎》,播放逾三千集,創造了兩廣地區收視奇蹟

起初,他還只是《閒人馬大姐》裡的客串演員,耳濡目染逐漸熟悉了情景喜劇套路後,其離開英達,拍了《炊事班的故事》

其不但汲取了英達北派喜劇詼諧的語言風格,還加入無厘頭的喜劇表達手段,給看膩了英氏喜劇的觀眾,帶來一股清風。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2002年,《炊事班的故事》

乘勝追擊,2006年,又一尚氏喜劇《武林外傳》首播,情景喜劇開創性搭上古裝,尚敬個人風格在該劇裡發揮到極致。

一經播出,便掀起了繼《我愛我家》後,第二次全國情景喜劇收視巔峰,尚敬正式扛起國產情景喜劇大旗。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比起其他,《武林外傳》裡的既有無厘頭,還有歌舞,幽默表達方式更加多元,是尚氏喜劇風格的集大成者

2009年,《愛情公寓》首播,其既不像英達,也不同尚敬。

偏西式的段子加上與年輕文化緊密結合,國產情景劇迎來第三個春天。

但可惜,春天過後,是寒冬蕭瑟。

新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國產情景喜劇除了《愛情公寓》,熒幕上難覓其他。

其終究還是沒落了。

原因在於,情景喜劇的核心,不是演員,而在編劇。

由於場景長期固定,致使鏡頭語言也十分單一,情景喜劇表現力必然比不上電影。

缺乏視聽語言的輔助,唯一能抓人的便是情節與臺詞。

《我愛我家》之所以成為豐碑,功歸於編劇梁左,英達曾言:“《我愛我家》其實應該是梁左的《我愛我家》”。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北大中文系畢業,書香世家的梁左,在寫《我愛我家》前,已靠《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等春晚小品聞名業界

在當時,主演之一的宋丹丹一集片酬約一千,而梁左寫一集劇本,酬勞近三千,劇組重視編劇,質量自然過硬。

反觀如今影視市場,本末倒置,編劇廉價,人才流失嚴重,情景喜劇失去核心競爭力。

此外,優秀的情景喜劇必依附於時代環境。

像是《我愛我家》,90年代初,社會急速變革,人們普遍有著對新事物,新思維的矛盾彷徨。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我愛我家》的傅明便是典型,計劃經濟供養後半生的機關幹部傅明,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不得不轉變思想

而《閒人馬大姐》與《東北一家人》,趕上的是90年代末,國企改制轟轟烈烈的下崗潮。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閒人馬大姐》是國企下崗老人的生活,《東北一家人》則是瀋陽一個七口之家在下崗潮中的故事

至於《愛情公寓》剛播那會,正直網絡文化高速傳播期,當下都市青年生活,加上網絡文化點綴,輕鬆俘獲年輕觀眾。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愛情公寓》中的網絡文化

然而,成也環境,敗也環境。

網絡野蠻生長,流量成為決定要素,影視行業紛紛轉向網絡,明星主打的IP劇網劇,流量劇大行其道,情景喜劇空間不斷壓縮。

即便是借網絡東風的《愛情公寓》也在2014年止步於第四季。

另外,情景喜劇特有的生活化,正在被綜藝取代。

譬如《嚮往的生活》和《親愛的客棧》這種生活氣息濃郁的慢綜藝,觀眾能看到明星更加真實的生活細節,情景喜劇裡的表演反倒沒了說服力。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嚮往的生活》

大環境下,情景喜劇可供玩味的,只剩下了情懷,其具化到實處叫電影翻拍。

2011年,電影[武林外傳]上映,腐竹(《武林外傳》粉絲)們等了五年,等來了同福客棧再聚首。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武林外傳]

如今是《愛情公寓5》開播,在此之前還有同名電影上映,不提也罷。

但編劇似乎並不介意,還把電影版只有3.1分的笑話寫進了第五部的歌詞裡,作為自嘲。只是觀眾並不買賬了。

從《愛情公寓》看情景喜劇起伏

《愛情公寓5》

匆匆的時代,總會誕生些什麼,帶走些什麼。

那年夏天,空氣溼熱,蟬鳴聒噪,飯菜不鹹不淡。雖然沒有老乾媽,觀眾仍對著這些劇,吃了十碗米飯。

如今熒幕裡依舊歡聲笑語,好像情景喜劇從未有過低潮,但臺下的觀眾,早已經不再端起飯碗守著它。

影迷互動

你最喜歡哪部情景喜劇?

請到文章末尾評論區留言

與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觀影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