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自然主義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該作品描寫了法國19世紀40年代一位充滿著浪漫主義幻想的女性的悲劇一生。

該作品自問世以來就受到很大爭議,因為它描寫了一個嚴肅家庭的女性的出軌經歷;但不得不說,這篇作品塑造了一位充滿特殊時代意義的人物形象,蘊含深刻的社會批判力量。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在作者筆下,艾瑪只是一個愛慕虛榮的淫蕩女人嗎?顯然不是那麼簡單,作者對這個形象給予了道德批判意義,但也寄寓了一定的同情。

造成主人公艾瑪的悲劇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個故事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又有哪些啟示?

首先,對愛情婚姻的輕率態度是造成其悲劇人生的重要原因。

艾瑪雖然是一個農夫的女兒,但受過“良好”教育,在家庭裡也是個受寵愛的女兒。與舊時中國女性不同,她在婚姻愛情上是有自主權的。

她對婚姻愛情一直充滿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缺乏理性的認知態度,以致當邂逅那位在鄉間有一定地位的中年醫生時,竟然輕率地答應了這門婚事,根本沒去認真考慮兩人是否年貌相當、三觀相合、性情相投,更沒有詳細瞭解這位醫生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類型。

她在婚前的想象是理想中的生活,但婚後的她卻發現現實與理想存在巨大落差;她丈夫很快成了一個看一眼都令自己生厭的人,她也從最初對婚姻的期待變得鬱鬱寡歡。這種情況下,即使她平平安安度過一生,也是鬱悶的不快樂的一生。

這也告訴我們(尤其是女性),對待婚姻愛情,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性辨別,不能只靠“感覺”,或者只看金錢、學歷、工作、容貌等外部條件,而不考慮三觀、性情是否相合;否則兩個觀念、性情不合,無法相互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痛苦的。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還少嗎?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第二,丈夫對她的無限度的寵愛也是促成她悲劇的一個助因。當然,另一面就是艾瑪對這輕易獲得的低到塵埃裡的愛的不珍惜。

無疑,包法利先生是愛她的,例如為了讓妻子快樂起來,舉行盛大的宴會;受到妻子的冷落和嫌棄也不自知,還是一如既往地愛她,滿足她的各項要求;甚至為了她拋棄現有的一切,搬到城裡居住。

可丈夫的百般寵愛,卻越發使她“矯情”起來,嫌惡丈夫的木訥無趣,抱怨生活的平庸無味,以致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對貴族式浪漫奢侈生活的幻想中不可自拔。

如果作為丈夫能睿智一點,及時發現不良的苗頭,對年輕幼稚的妻子多一點人生的忠告;自己的愛也不要無原則地氾濫成災,使女人對愛情婚姻失去敬畏,也許就不會使她走入死衚衕,想要懸崖勒馬都不可得了。

在現實生活中,別說是如包法利先生一樣的窩囊平庸的普通人,就是演藝圈中,不也有有錢有貌有地位、對妻子言聽計從、一味屈就而最終被背叛辜負的嗎?

所以說,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女人,可以寵愛,但一定不能溺愛,不能“慣”,當然,那種天性善良敦厚、後天又聰明理性的除外。而對待這種少女心爆棚、沒有公主命偏有公主病的“小女人”,還是要坦誠交流,箴言告誡,讓她明白你的底線在哪裡。

作為妻子,當然也要明白“老實人”的可貴,要懂得惜福知足。

當然,這只是從對我們現實人生的啟示而言的,因為真要這樣,他們也就不是包法利先生和包法利夫人了,也就沒有文學史上的這部佳作了。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第三、浪漫多情的性格、對愛情不切實際的憧憬以及外部力量的勾引,最終使她鑄成大錯。

記得一部外國小說中,一個情場老手曾總結過什麼樣的女人最難以勾引,那就是沒有自我、一心只想著孩子老公的“老母雞”式的女人,而艾瑪正好相反,她是一個特別自我的女人。

她天性多情浪漫,對愛情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雖然已為人母,但卻有一顆粉紅的少女心。

殊不知,這樣的人正是浪子們最好勾引的,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艾瑪的美貌和個性必然導致“勾引者”的出現。

艾瑪在來到小城後再一次的失望,這並沒有與她理想中的生活環境相一致,但年輕的鄰居對艾瑪一見傾心,且常常找她探討詩歌與藝術。

渴望愛情的她雖在禮教與慾望中掙扎,卻最終按納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愫,時常與他相見,即使是小城的居民對她指指點點。

當那個青年奔赴巴黎,她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重新被壓制。這讓她一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灰暗無彩,她經常坐在藤椅上眺望窗外或獨自沉思,從她的眼中彷彿就能看到她又在幻想或憧憬著什麼。

在她抑鬱難捱之時,那個情場高手貴族公爵的出場成功地打動了她的芳心,卻不想這場偷情並沒有帶來好的結局,反而在勒樂這個商人的哄騙之下,最終被逼自殺,結束這場現實與理想的掙扎。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有人說艾瑪是一個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她有著浪漫的情懷和迷人的才情,卻追求奢侈淫逸的享受,但這畢竟過於片面了。

她也曾想過扮演好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當她下定決心逃避內心對萊昂的渴求時,她渴望得到上帝的指引,但是上帝也並沒有通過神父給予她想要的幫助。

百無聊賴的生活、靈魂的苦悶、內心的壓抑、對於愛情浪漫的渴求決定了風月老手羅道爾夫一出現,艾瑪就陷入了他的手掌心。

艾瑪追求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精神生活,但卻耽於脫離經濟基礎的幻想,使得她最後成為了物慾與情慾的奴隸,以至於最後服毒自盡。

聯繫現實生活中那些在婚姻中出軌的女性,其實並不都是道德淪喪者或縱慾淫蕩者,反而有些是“很傻很天真”的。但結果是一樣的,誰又會區別原因?最終,都是被釘上道德的恥辱柱。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第四、不切實際的“富養式”教育是她人生悲劇的根源。

中國人經常說,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但到底什麼是富養,卻鮮有人明白。很多人簡單地認為富養就是儘量給女兒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理由是“長大後就不會被窮小子用一塊麵包哄走了”。如果是一輛汽車、一個鑽石甚至是幾句花言巧語呢?物質慾望是無盡的,多少富裕家庭“富養”出來的女兒仍然會為了無盡的慾望走上出賣身體的道路,就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說,“富養”應該是精神上的富養,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像艾瑪的父親,一個農夫卻想盡辦法讓女兒接受教會學校的貴族式教育,難道不是想給孩子上流的教育、更好的未來嗎?

但艾瑪顯然在這種貴族教育之下漸漸地迷失了自己。受環境影響,她常常偷偷看一些反映虛幻愛情的書,使得她終日幻想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浪漫主義的薰陶灌輸給她滿腦子的詩情畫意,如楓樹林中的夜鶯、溫柔的羔羊和高貴多情的騎士等等。這些書中虛幻的烏托邦式思想使她忘記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她的悲劇也就是從她想在現實中追求並享受這種虛幻生活開始。

但是丈夫包法利使她追求虛幻的生活得到了暫時的終止,呆板無趣的丈夫不僅沒有使她脫離庸俗貧乏的鄉村生活,反而使她更加感到生活的無趣和平淡,甚至這種無趣與平淡使她發出“唉,多麼希望我還沒有結婚”的嘆息。

沒有滿足浪漫幻想的生活反被套上了婚姻的枷鎖,這種壓抑與窒息最終要找尋到一個出口才能得到釋放。


《包法利夫人》:一位墮落的文藝女青年帶給人們的現實啟示

最後,也是最深刻的社會原因,平庸的現實註定了艾瑪的悲劇。這也是作者借這個文學人物有所隱喻和寄寓了同情之處。

艾瑪在鄰居們看來是個淫蕩的女人,在部分讀者看來是個為人不齒的女人,但作者卻一定程度上賦予她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人文意義。

她雖然一生過得失敗和迷茫,但畢竟只有她在主觀上有著更高的嚮往,是個有理想追求的女人。雖然在追求的過程中,她犯下了錯,最終也嚐到了惡果。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使她成為一個弱者、可憐人,一個為人所唾棄的可憐女人,但若是將她放在浪漫主義的時代,她的結局又是否能夠圓滿呢?倘若她生在那個年代,至少她所受到的評價不會只有唾棄,也許還有讚賞,因為她敢於衝破婚姻的枷鎖而追求自己真正理想中的幸福。

艾瑪的悲劇來自於在理性與慾望之中沒有找到平衡,而與之相對的是丈夫的麻木遲鈍、不解風情;兩者諷刺性的結合,正是他們背後的這個時代。

福樓拜正是通過對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來展現這個"理想和希望"帶給人們悲劇的社會。福樓拜說“艾瑪在那個時代必須死”。愛瑪的悲劇根源於社會,在於修道院的失敗教育,根源於這個充斥著平庸鄙俗的社會環境,而這正是福樓拜所批判的社會環境。

艾瑪所處的時代是在法國大革命遺留的浪漫之風50年後,這是浪漫主義死亡的年代,法國大革命引起的激情已經消退,只留下現實和平庸。艾瑪代表的就是浪漫之風,她的死亡一定程度上象徵著浪漫主義的終結。

一句話概括作品的主題:她的不合時宜造就了她的悲劇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