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刘备之所以能够坐拥一片江山,诸葛孔明有多大贡献?

天耀东方


刘备之所以坐拥三分天下,诸葛亮可谓是功不可没。

刘备从小就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孩童,他性格宽厚,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还好结交天下豪杰。是中山靖王之后,景帝之玄孙,传至刘备时,家道已中落,以织席编草鞋为生。有一次,刘备在一大树下戏言“我为天子,当乘此华盖。”所以刘备别看平时低调,可见他深藏不露。

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三人投军。今天在刘焉处,明儿在朱隽处,又投刘恢、督邮、曹操、刘表、袁绍等等,没有一块儿自己的地盘。

刘备要想成大事,有武将,也得有文臣。有能打的,也得有会谋划的。所以才有刘皇叔三顾草庐。当时,刘备访孔明时,正是隆冬,天寒地冻,阴云密布,大雪飘飘,刘备不辞辛苦,关羽与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求贤若渴 ,终于求得孔明出山辅佐大业。

孔明谓之刘备说,自董卓叛逆,天下豪杰四起,曹操已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江东 占尽天险。只有占据荆州,靠近天府之国,可望成就帝业。大业一成,汉室可兴。将军可现取荆州,再得西川为基业,形成鼎足之势,然后问鼎中原。

日后,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自己对天文地理的活学活用,与周瑜打赌,三天借来十万雕翎箭。这就是有名的草船借箭。

再就是,和东吴联手,在赤壁利用火攻而大败曹操,曹操差一点儿没有全军覆没,只落得在华容道狼狈逃走。

还有东吴的美人计,诸葛亮将计就计,气死周瑜,一个个锦囊妙计数不胜数。

诸葛亮在西川七擒孟获,又一次次释放他,团结了西川各民族。

诸葛亮舌战群儒,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最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让人可悲可叹!


爱好变成事业


诸葛亮为刘氏江山可谓是鞠躬尽瘁,单在刘备打江山所做的贡献,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使刘备有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也是刘备更加赏识诸葛亮,用刘备自己的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诸葛亮首先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你惹不起;孙权占据江东要地,经过三世积累,刘备你同样也惹不起。那么刘备的出路在哪里?怎么在曹操孙权的夹缝中求生?随后诸葛亮给刘备提出短、中、长战略目标。短期目标,夺荆州,站稳脚跟;中期目标,战益州,三国鼎立;长期目标,联吴抗曹,意图霸业。

《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步步为营,逐步走向强盛。先是占据了战略要地荆州,又夺得了富饶之地益州。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扰乱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致使刘备盛极而衰,错失夺取中原的机会。

二、出使东吴,联孙抗曹。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势单力薄,颠沛流离,居人篱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刘备无力抵抗,携百姓而逃。生死存亡之计,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联合孙权抗拒曹操。赤壁之战,曹操主力尽失,使曹操再了无力南下剿灭刘备;也是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用说坐拥一片江山了,估计性命都难保。

三、取益州后,制《蜀科》

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及时提出“依法治蜀”的政策,并同法正等人制定了《蜀科》。《蜀科》的制定大大改善了益州“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状况,为后期刘备后期取汉中奠定了基础,也是刘备三分天下站稳了脚跟。

四、治理荆州、益州。

庞统随刘备取益州,法正随刘备夺汉中,诸葛亮却一直留守后方。诸葛亮留守后方,治理荆州、益州,为刘备在前方攻城掠地提供物质保障。由于蜀中地处贫瘠,并且蜀道之难,因此刘备的粮草成了重要问题。诸葛亮堪比萧何,为刘备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方。

可见诸葛亮在刘备打天下时,功不可没。隆中对,使刘备有了战略规划,不再四处奔波;联孙抗曹,使刘备有了三分天下的机会;治荆洲、益州,制《蜀科》,使刘备三分天下稳住了脚跟。


童眼看世界0


刘备最终崛起的起始点就是在荆州遇到了诸葛亮,至于诸葛亮有多大贡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帮助刘备提出了清晰的战略目标

刘备在遇见诸葛亮之前,用丧家之犬来称呼都不为过,他24岁借黄巾起义的爆发起兵,混了二十多年,竟然连一块固定的地盘都没有混到手,屡屡遇见强敌就只能败逃,到47岁时拜访诸葛亮,当时的刘备还是寄人篱下,可谓是惨兮兮,除了名声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不知道该怎么做?

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里面讲的战略和发展方向不管对错,至少给了刘备清晰的目标,并且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刘备只需要按照这个框架出去打胜仗就行,比起以前的乱闯乱打,算是天壤之别。什么事情只要有了方向就好办不是?

第二:诸葛亮的加入代表着荆州士族全面倒向刘备

诸葛亮投奔刘备可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他是代表着大部分荆州士族在挑选主公,刘备之前没能发展起来,也和身边没有士族支持有关,曹操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持,孙权有东南士族的支持,当时的社会资源几乎是掌握在大士族手中,有他们的帮助,才能源源不绝的获得钱粮、兵马、人才等发展实力所必备的资源,才能维持所占地区的稳定。

刘备混了二十多年,身边能打武将有,懂文治和掌握着一定资源的的士族却几乎没有,在诸葛亮投奔过来以后,才陆续有庞统、马氏五常等荆州名流士族来帮助他打天下,意味着荆州地方士族的全面投靠,能从容的调派各种资源帮助他,刘备的实力这才渐渐强大起来。

第三:诸葛亮的内政和后勤能力是刘备所需要的

诸葛亮投奔刘备以后,刘备就有了可以放心托付后路的管理人,此前刘备多次败逃,家眷多次被敌人俘虏,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看家的人,也没有一个能统筹安排己方资源,发挥出本方最大实力的大管家。

诸葛亮来了,还带来了一批人才,刘备在出去征战的时候就后顾无忧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自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征战的胜率明显提高,不是如《三国演义》那般诸葛亮在旁边出谋划策,而是刘备本身的军事能力就不差,有了大管家在后面统筹,他的能力也就爆发出来了。

综上,诸葛亮对于刘备最后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劳是明显的,不仅为刘备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他和他代表的荆州士族阶级也为刘备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资源供给,刘备从寄人篱下到意气风发,诸葛亮的贡献是巨大的。


孤寡老人讲历史


刘备能够坐拥一片江山,诸葛孔明的功劳占有一半的功劳,说一半是因为其他将士用生命换来疆土,没有这些将士再好的策略没人执行也是空谈。


规划刘备集团的走向

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规划出了刘备集团的未来走向。入川占据蜀地割据一方,以天险防御敌人进攻,联合东吴抵御曹魏。手握天府之国,养精蓄锐等候时机然后挥师北上匡复汉室。

稳定蜀汉国情

刘备入主益州后,三分天下之势已成。刘备不懂得治理国家,对治理国家也没有好的方法。就全权委托诸葛亮改善蜀汉内政。诸葛亮在内政上制订律法、限定官员的职权;在百姓发展方面兴修水利、加强运输能力。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治国之才稳定了蜀汉的国情,让蜀汉走上正轨。



平定南蛮之地

诸葛亮在蜀汉发展期间抵御了南蛮入侵。诸葛亮这次南征平定了全部叛乱,出征的军需物资全部都出自这些新平定的郡城。不仅没有动用国库资源还增强了蜀国的国库,让蜀国变得富强。


数次北伐

诸葛亮在蜀汉国库充盈的时候开始了北伐。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存在很大的争议。说诸葛亮招募到几万人就开始北伐祸害这些战力。其实我觉得不是,北伐恰恰是诸葛亮最聪明的举动。诸葛亮北伐占领曹魏的底盘后会掠夺物资、整合降兵扩充蜀汉的实力。更重要的一点事,诸葛亮可以迁移这些被攻下城池内的百姓来壮大蜀汉的人口。没有人口数量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不会太强。

总结:诸葛亮一辈子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可以在三足鼎立时占的一角,其中一半的功劳在于诸葛亮。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一、隆中对策

1、总结汉末以来北方客观形势,強调“人谋”的重要性。

“自董卓以来,天下豪杰并举。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对董卓大乱以来天下大势的分析,军阀混战、割据四方,而北方的两大势力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灭袁绍,曹操统一了北方。诸葛亮告诉刘备曹操之所以弱能胜强,统一北方,“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这是对汉末以来北方形势的客观总结。

2、提出建国方略。

首先夺取荆州为立足之地,继而夺取益州建立政权,他分析当前客观情况是:北方已定,无法与曹操争雄,江东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故只能采取联合的政策,不能打他的主意。而荆州是“北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的军事重镇,州牧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块土地。刘备应夺取荆州为立足之地。但荆州四通八达,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荆州建立政权是不安定的。取荊州后,备应夺取益州为后方,因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其主刘璋不是守得住益州的人才,益州的人民皆盼明主,因此益州也是容易到手,如果取得荊益巴蜀,则可与孙曹成鼎足之势。

3、实施正确的内外政策治理国家,聚集力量,等待时机。:“若跨有荊益”,对内则“保其岩阻,内修政理”“西和诸戍,南抚夷越”.对外则“结好孙权”。在执行了这一对内对外政策的基础上,等待“天下有变”这一时机到来。

4、时机成熟则两路出兵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苑洛”,刘备就可以“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关中)”,打下洛阳和关中,恢复汉室旧有河山。




文史谈论


刘备虽是宗室后裔,但汉末时期刘氏王朝以无实权,刘备的崛起绝非偶然,相当于现代的人白首起家,那么我们用现代的思路来模拟下刘备的事业,

一番事业最基础的就是一个团队,于是刘备拉拢了关羽,张飞,

刘备干的是脑力活,关羽,张飞干的是体力和销售的活,且张飞自带资金流,完美解决了人员及资金的问题,自此三兄弟步入社会,本想大展拳脚,一展宏图,没想到却连连失利亏损,刘备百思不得其解,四处求教,最终得出结论,三兄弟啥都行,就是文化不行,毕竟自己不是文武双全之人,公司运营还需专业人士,

世间流传卧龙凤雏得一人安天下,何不招揽于己下,于是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助阵,诸葛亮见刘备势弱本不想跟随,但转念一想,基础不深之人,得到的利益是最大化的,相反曹操势大,却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于是答应刘备出山相助,

此时的刘备也未知诸葛亮有多大能力,关羽,张飞更是嗤之以鼻,但事实证明刘备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得诸葛亮相助之后刘备一扫前耻,屡战屡胜,自此三兄弟将诸葛亮俸为天人,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将没有三国鼎立只势,刘备的远大抱负将难以实施。



奔腾Li


诸葛亮的隆中战略虽然高瞻远瞩,但是这种战略大方向问题,说破也就不值钱了,关键还在于执行——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还不够,还要知道怎样实现目标。

刘备半生戎马纵横天下,但一直没能取得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只能惶惶然流窜四方投靠各路诸侯,最后托蔽于刘表翼下。以刘备“枭雄”本性,当然有意鹊巢鸠占谋夺荆襄统治权;只是刘表虽然进取心不足,但经营荆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是他一个丧家之犬率数千流浪军所能动摇,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广泛勾连荆襄非主流势力。

而诸葛亮对荆襄大小家族了如指掌:谁家不被刘表看重,哪族和蔡氏蒯氏有什么矛盾,谁谁在家族中被边缘化,这些情况他都门清。有这么一个活地图在,对刘备联络整合荆襄边缘势力是极大帮助。

也正因为诸葛亮不是荆襄士族,没有太多家族利益羁绊,能够成为刘备特别得力的“带路党”!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在荆州地位逐渐稳固,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这就是诸葛军师的由来。只是此军师并非总参谋长,不掌握军令权,负责的工作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也就是办后勤的。

刘备夺取益州后,提升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实际换汤不换药,孔明负责的还是老本行,“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麾下多的是悍将,缺的是行政人才,因此一直建立不起稳定的军需体系。《孙子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正是诸葛亮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及时足额筹备发送军需,刘备才能迅速扩张。

终刘备一世,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一般人想象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反而更像“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的萧何。所以当刘备称帝建国,由他出任丞相也就是顺理成章了——有意思的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主要工作也是“常居中持重”。


在此期间,参赞军机出谋划策的“谋主”,先是“凤雏”庞统,庞统战死后又换成“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法正,都没有诸葛亮什么事。


真正鳄鱼不哭


首先我们说诸葛亮和刘备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彼此对对方的事业和前途都有帮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

隆中奇谋三分天下

这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件事,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我们主要来看一下这件事对刘备的帮助,我们说通过这件事刘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前期规划 ,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可能,所以这是诸葛亮对刘备比较突出的一个贡献。

明星效应铸造基石

我们说刘备自从入荆州以来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萎靡不振的,手下武只有关张赵文只有孙乾、麋竺、简雍之流,可谓是人才凋零。但是诸葛亮来了以后此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先后有马良、马谡、蒋琬、费祎等一大批荆州人才投入到刘备帐下,为刘备出谋划策,我们说这就叫明星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的魅力感召。而且后来这一批人加上后来的姜维在诸葛亮的磨练之下在蜀汉这段历史中大发异彩,成为了蜀汉名副其实的基石栋梁,我们说这也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

治国有方

我们说诸葛亮不愧为一个内政外交高手。他既能在刘备夷陵兵败后迅速恢复蜀汉国力 ,又能以一州之力斡旋与天下,使蜀汉相比较于东吴曹魏有一个相对于比较平等的地位,还能在自己去世后留给刘禅几十年的帝王生涯,这些对于一个臣子来说本身就是给刘备做出的最大贡献了。我们说诸葛先生已经尽力了,至于后来的失败皆是时也!命也!与人无尤

结语:

通过以上我们了解到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但是我们说诸葛亮也是人不是神,对于诸葛亮我们还是要理性的看待,还原历史正确评价才是对诸葛先生最大的尊敬。

喜欢的关注评论点赞一下,这里是西厢奇谈我们下次见。


西厢奇谈


▲诸葛亮




其实说实话刘备的江山并不是像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没有诸葛亮就等于文武全无。在正史当中,刘备也是打过许多仗的。

▲刘备

例如火烧博望坡一战,刘备表现的颇有谋略,趁曹操征伐不在家,调集西蜀国人马突然袭击曹魏阵营,使其首尾难顾,甚至打的接近许都。曹操见势不妙派出大将夏侯惇等人调转马头回家救援,中途正遇见刘备的大军。

▲火烧博望坡

刘备见势不妙心生一计,故作不敌领兵诈败,还火烧了自己的连营,使魏军颇为喜悦,认为西蜀国不敌。几员大将幸灾乐祸鬼迷心窍,率领大军追击刘备,却被刘备劫杀,但由于刘备军人少,还是落败了。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国泰民安

而诸葛亮恰恰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诸葛亮内政无敌,他可在短时期将国家发展的国泰民安粮食富足,军兵也可以在诸葛亮手中变得井井有条训练有素。



▲一文一武共创天下

因此诸葛亮配刘备堪称是“天作之合”,在正史当中的诸葛亮虽不及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那样文武全能,但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国之栋梁。


南政昔风


刘备,自从涿郡起义兵后,便一直辗转各地,居无定所,先后依附了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人。直到了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处,才苟得新野一块地盘。在新野的时候,有两位谋士为蜀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个是徐庶,为前期的刘备训练士兵,操演军阵,甚至制定一系列发展策略。但可惜的是,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到了曹营。而徐庶走马荐诸葛亮,也正是刘备三顾茅庐后,才有了以后的三分天下。

隆中对中,提出了蜀汉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计划

荆州的地势,总体上来说是平原地带,四通八达。在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地势上的优势外,荆州还是东汉末年主要的经济繁荣地带。

因为荆州地处中原的缘故,再加上当时的荆州牧是守城之主的刘表。刘表没有过多的野心,他虽然顶着汉室宗亲的头衔,但是他对于战争,更注重安安稳稳的发展民生,。因此,在这种怀柔政策,以及无对外作战的心思之下,荆州的经济在战乱时期并没有遭受到过多的破坏。所以,完整的经济体系发展,也是各大诸侯加大对荆州关注的原因之一。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是其战略计划中最为主要的一环。而且也明确的指出了,如果要北伐,主要的就是荆益二州共同并进。另外,诸葛亮还特意指出了荆州的意义还要比益州的大。

在蜀汉前期,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还是遵守上策的计划,以荆州为大本营,试图以荆州为出入中原的重要战略口的。但是,自从荆南的蜀汉地域被妥协规划给孙权后,上策的计划逐渐转移到中策了。也就是,从荆州的战略部署转移到以益州为主要的战略部署。

而这样的转移,最坏的特点就是蜀汉对荆州的影响力在消逝,而得到荆南的孙权,完全可以巩固这个前方“炮口”,在关键时刻,反咬蜀汉的“后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在入川的时候,给关羽的命令就是谨守荆州,与东吴打好关系。

首次建立蜀吴的外交关系

在火烧博望坡后不久,曹操便率“百万雄师”南下,试图扼杀正崛起的刘备,以及掩杀江东的孙权。

刘备集团为了躲避曹魏的锋芒,只好战略性撤退。不久,因为唇亡齿寒的缘故,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和江东联盟,以形成鼎立之势。

到了江东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一系列的强硬姿态,硬生生地把蜀汉的气势给立了起来。而江东孙权一方,因为诸葛亮计划中“抵抗曹操,瓜分荆州”等,让他们很是注重。所以,在不断的扯皮之后,心有所属的双方便建立起了外交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外交,才使得蜀汉集团度过了一次危机,占据了荆州的南部四郡,有了争夺天下的底气。

制定《蜀科》,整顿纲纪

在蜀汉章武元年,刘备集团成功的在益州站稳跟脚后,于益州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正式称帝。

虽然刘备用武力站稳了跟脚,但毕竟是“外来户”,益州当地的世家大族和百姓大多数还是观望态度。况且,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外来政权,就要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这种情况的不断衍生,使得蜀汉集团的发展在一定时间内很是受阻。因此,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所以,诸葛亮就不断的向刘备反复强调要“依法治国”,并且述说了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阻碍刘备“匡扶汉室,振兴汉室”的理想。因此,诸葛亮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另外,诸葛亮还起草了其余的科条律令数十则。

正是因为有了《蜀科》等法律条文的产生,才使得早期的蜀汉集团能够避免新旧派系的利益争斗,也让蜀汉集团迈出三分天下的重要一步。

总而言之,刘备能够从流浪到占据荆益,并建立起蜀汉政权,三分天分。在一定程度上,诸葛亮的功劳是难以磨灭的。而且,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更是把蜀汉一手带大,硬生生的拖住了东吴和曹魏等人的攻击。直到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鞠躬尽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