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看三国,夏侯惇到底在哪些地方被黑了,没有什么战功却一路加官?

小人物F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题主这个问题,就是骑着驴找驴。

看三国说得就是看《三国演义》,豹眼对演义看得少,对夏侯惇的印象不多,好像也没怎么被黑。真正被黑的地方,就是题主所言,没有什么战功却一路加官。

这是真黑夏侯惇,历史上的夏侯惇,的确败仗吃的不少,胜绩不多。但仔细分析一下,就清楚夏侯惇是在啥情况下吃的败仗,为何却仍然被曹操信任,也就清楚为何不断加官进爵了。

战斗分为进攻和防御,如果是防御战,往往是以少对多,即便成功防御,也往往损失惨重;经常的情况是损失惨重还顶不住,最后败退。看似是败仗,并非没有战功。

豹眼有一个感觉,曹操亲自出战,一般是胜多败少;而曹操不亲自出战,往往是胜少败多。夏侯惇之所以胜少败多,就是在多数情况下单独出兵。

曹操一出动就是大的行动,猛将跟随,谋士全员值班,这阵势一般会打胜仗。

夏侯惇出战,就没有那么多战将、谋士跟随了,仅依靠他自己的能力和谋略,取胜的几率就少了。

为啥不派别人去,夏侯惇屡屡吃败仗还派他去呢?因为信任。

曹操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袁术,刘备半道上跑到徐州去了;朱灵回到了曹操阵营,曹操再也不信任了。

张辽、张郃、徐晃等都是投降而来,曹操怎敢让他们独自率领大军外出呢?谁敢保证不是下一个刘备呢?

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率领三万人马投降了关羽。这让曹操极度伤悲,曹操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于禁会在关键时刻投降。”

于禁是鲍信的部将,鲍信为了曹操力战身亡,之后于禁跟随了曹操,由于治军严明,屡屡得到曹操的赞赏和信任。想不到于禁也会投降,也难怪曹操伤感。

曹操想亲自去督战,大臣们也都说,曹操不赶紧去解救,恐怕徐晃顶不住,此战必败无疑。桓阶讲了一大堆道理,曹操没有亲自出马,调集了十二营兵力交付徐晃指挥,大败关羽,解襄樊之围。

其实,曹操并非不懂这些道理,他是在担心,徐晃与关羽关系很好,如果再出现于禁的情况,曹操就彻底歇菜了。

曹操之所以从汉中主动撤军,后来没有亲临襄樊前线,在豹眼看来,是曹操身体出了故障。因为此后不久,关羽被杀,曹操也病逝了。

由此看来,夏侯惇屡屡战败,独自作战是很重要的原因。而且是曹操不能亲自出战的情况下才派遣他前往代命。因而,不管胜败如何,曹操都会记上他的战功。

任何人得到老板如何信任、赏识,委以重任,不升官都难。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张邈、陈宫等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牧。曹操家眷在鄄城,夏侯惇率领轻骑前往救援,杀退吕布,夏侯惇进入鄄城。吕布乘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了夏侯惇的军用物资。

夏侯惇部下挟持了夏侯惇作为人质,想要投靠吕布。部将韩浩指挥军队按兵不动,不顾人质安全,最终逼迫叛军放弃了人质夏侯惇。

夏侯惇与荀彧、程昱力保三城不失,给曹操保住了立锥之地。夏侯惇在反击吕布时被射中左目,被人称作“盲夏侯”。

之后,夏侯惇的败绩也大多是如此的情况。在危急时刻,曹操不能亲自出战,别人带兵去还不放心,就只好派遣夏侯惇。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派遣高顺和张辽进攻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被击败,刘备逃走,刘备妻子再次被掳获。

刘备老婆孩子都不顾,自顾自地逃跑,哪里还顾得了你夏侯惇哦。夏侯惇能够活着回去,曹操就开心地不得了。高顺、张辽是个啥角色哦,大耳朵不打招呼就逃跑,一般人还不容易解套,看来夏侯惇不是一般的角色。

文丑很厉害吧,曹操率领关羽、张辽解了白马之围,只带领不足六百骑,被文丑、刘备带领的五六千骑兵、步兵数万追击到了南阪。结果文丑被斩杀,刘备又溜了。

遇到比泥鳅还滑的刘备做队友,不被坑死就是烧高香了。有谁还会去责怪夏侯惇吃败仗呢?

不以成败论英雄,恰恰说得就是夏侯惇。史书也是如实记载夏侯惇的败绩的,但怎么看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好在曹操心里明白是咋会事,没有亏待他。

曹丕继位后,任命夏侯惇出任大将军。不久后,夏侯惇病逝。

不管后世是不是在黑夏侯惇,起码曹操父子没有黑他,对其格外宠信,说明曹操父子还是实事求是的。


豹眼看历史


要了解夏侯惇,还是要看正史,而不能看演义和小说。由于现在影视剧以及神书《三国演义》或者游戏的广泛传播,让大家有一种夏侯惇没有谋略和战功呀,为什么知名度和地位会那么高,曹操傻吗?识人有问题吗?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夏侯惇的军事能力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高,但是其综合能力绝对是超乎常人的预料的。下面我简单说说欢迎讨论。

夏侯惇是曹操的族弟,夏侯家族和曹氏家族自西汉开国以来就是相互联姻的关系,经历了几百年依然如此,因此夏侯惇和曹操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一直在最后,曹操和夏侯惇都并非简单的主仆关系。

在曹操还未起兵讨黄巾的时候,夏侯惇就一直在曹操左右,就像兄弟两个闯江湖一样,在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惇实际上一直是作为曹操集团的二当家为曹操保驾护航的,曹操出征,夏侯惇就在家,夏侯惇出征,曹操就在家,比如,曹操征陶谦,夏侯惇就守在兖州,后来张邈和陈宫反叛联合吕布来夺兖州,夏侯惇与荀彧程昱一同坚守,最终守住了大本营。

后来夏侯惇眼睛受伤,就很少出征了,但只要夏侯惇在,曹操就能放心的出征,夏侯惇虽然在家,但也没有闲着,多次率军民修整水利,筑陂塘灌农田,在军民中口碑非常好,并且夏侯惇人品忠厚,威望很高,并且常拜名师,虚心求教,在军队、朝中、士族之间威望非常高,后来曹操升夏侯惇为前将军、假节钺,督二十六军,就是看中夏侯惇的品质和威望,曹操和夏侯惇也不存在主臣之礼,夏侯惇与曹操可同车,不经通传可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进卧室什么概念,只有家人才可以进卧室,夏侯惇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曹操升魏王,所有将军大臣自动转编为魏臣,唯有夏侯惇一人仍为汉臣,夏侯惇去问曹操缘由,曹操说:你和我是同僚,应同为汉臣,怎么能让你屈尊成为曹氏的臣子呢。不过夏侯惇情商比较很高,懂得为人处事之理,最终曹操被迫答应了他的请求,要不然曹丕称帝了,如何安置他这位叔叔?

所以我们总认为夏侯惇是个将军,就应该战功卓著才对,但实际上夏侯惇却是搞行政的,在小说演义或者游戏剧本中,你一个搞行政的不好写呀,要打要杀才有亮点,结果就让大家觉得夏侯惇是个明显武艺高强却没个战功的角色,太不合理,但是你想一想,一个独眼,骑马狂奔估计都能问题,你试试闭一只眼骑自行车看看,打仗那在现实中就不切实际的。

至于黑夏侯惇,无非就是夏侯惇被绑架过一次,但那有如何,卫青不也被绑架过吗?你再厉害,突然来十几个人,挟持你那也没有办法。


曹老师xixi


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夏侯敦,在作战方面并没有什么辉煌的战功,但却一路加官进爵,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夏侯敦与曹操本是同宗兄弟。

曹操本姓夏侯,因父亲过继给宦官曹腾,故姓曹。他与夏侯敦是堂兄弟,两人在年纪上也是相差无几。而夏侯敦又是夏侯家族的族长,所以很受曹操的尊重。

况且曹家与夏侯家都是沛国的大族,又一直保持着通姻的联系,更是亲上加亲。曹操本人对于有亲属关系的人,在军中都是大加提拔,而夏侯惇有这样的关系在里面,不免曹操会厚待。

其二、夏侯敦最早追随曹操,是魏国的开国元勋。

夏侯惇少时即以武勇闻名乡里,自幼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

在曹操刚刚开始创建军队的时候,夏侯惇就带着夏侯渊一起来投奔,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军队和人马,更是给了曹操更大的信心。如果没有夏侯惇的加入,曹操想要进行最早的班子组建,必然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夏侯惇作为资历最深的一批人,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曹操的优待。

曹操

其三、夏侯敦对曹操忠心耿耿。

在曹操自封魏王时,给手下各将领都授予了魏国的官,唯独夏侯惇因在军中地位特殊,仍保留了汉官名号。

当时“魏”仅代表一属国,而“汉”代表着天下,同样的职位,汉官地位是要高于魏官的。曹操没给夏侯惇封魏官,也是考虑到夏侯惇身为军中二把手,在汉庭担任要职,怎能屈尊为魏官。

但夏侯惇忠心于曹操,为了表明其一心向曹而非一心向汉,强烈要求改任魏官。最终曹操只好答应,封了夏侯惇魏国前将军。当时朝堂上仍有许多官员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王,而夏侯惇一心向魏的做法为曹操积攒了人心,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挺了曹操,让曹家在代汉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其四、夏侯敦的品格十分高尚。

夏侯惇能够在家族里一呼百应,说明其在家族内部具有很高的威望。不同于贪财好色的曹洪、刚愎自用的夏侯渊,夏侯惇在军民之中的名誉、声望一直都很好。

大旱年间,夏侯惇带领军民截断太寿水,用河水断流形成的池塘作为田基,亲自担土,带领军民开垦、耕种,平稳度过了灾荒,受到百姓的爱戴。

夏侯惇一生得到的封赏颇多,但他将所得封赏都分给了手下将士,一生不留私财、不置办产业,至死也家无余财。他也因此受到军人的拥护,在曹魏军中威望甚高。他的种种做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曹军的形象,为曹操笼络了人心。

曹丕

而最终曹家也没有亏待夏侯惇。曹丕称帝后,封夏侯惇为大将军,算是给夏侯惇的人生画上了圆满句号,二个月后夏侯惇病逝,谥号忠侯,而夏侯惇本人也确实受得起这个封号!

就此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感谢您顺手关注点赞。


李易阳风水命理


夏侯惇是曹操手底下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将,虽然他没有什么厉害的功劳,没有在战场上和张飞关于这些人打过仗,但是对于曹操来讲,这就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能够为他出生入死,而且他们的关系特别的好,有血缘关系这一层关系的话,就只能曹操去用它。


当时曹操是一无所有的,但是他得到了他这个兄弟的帮助,并且是跟着他一起去打天下,就像是开国元老一样,在曹操身上投了资,现在曹操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自然是要分给他红利的,这个让很多人感到羡慕,但是毕竟他是先来到的,而且是有功劳,所以他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

夏侯惇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虽然没有上战打仗,但是他却为后勤打好了基础。

三国魏人,曹操手下大将,自曹操陈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历任东郡、陈留、济阴太守、河南尹等职;在曹操出兵征讨之时,夏侯惇总是负责防守后方,曾亲自搬运泥土修太寿陂,鼓励将士种田,发展农业,多有功劳。濡须口之战后,夏侯惇留守居巢,统领26支军队,为魏国东线主帅。曹操对夏侯惇格外亲近,经常邀请他一起乘车外出,并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其他将领都得不到这种待遇。曹丕继位后,夏侯惇被封为大将军,不久病逝。


当初曹操起兵之后一直是攻打董卓,但是董卓最后是太强大了,连袁绍都搞不定,最后曹操选择了四处流浪,也经历过一个暗无天日的日子,但是自他打仗以来,就是夏侯敦一直帮助他,默默支持他,并且是在他身边一直呆着。


直到有一天曹操是慢慢成长起来了,在董卓死后袁绍是非常强大的曹操,和袁绍弄了矛盾,最终是和袁绍开了战,并且是将袁绍打的落花流水,当时他对打袁绍是没有信心的,可是有很多人支持他,其中就是夏侯敦在后勤搞得非常的好,让曹操是有力量继续驾驶。

而且这个人是任劳任怨,本来以他的强大实力更适合去战场上打仗,但是他却做了这种默默无闻的事情,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对一切都是知道的,他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也放在了心里,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刻起,他就对于这个兄弟是非常的好,而且这个兄弟的话也是夏侯族的族长。都是他们关系最好的人,是他自己家族的人,所以就要好好的封赏,这个就是最大的功劳。

我认为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


从史料来看,夏侯惇确实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战功。但夏侯惇确实一路加官

裨将——司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东郡太守是原来曹操的官职,曹操任兖州刺史后让夏侯惇担任)——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当时诸文武都没有封侯)——领河南尹——迁伏波将军——封邑一千八百户(张辽、于禁、张郃、徐晃四人皆亭侯,远不如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于禁七军三万人,这里应在十万)——前将军(魏王国前将军,正如关羽是汉中王国前将军。夏侯惇远在诸将之上。)——大将军(武将最高职位)

而五子良将在夏侯惇担作大将军时他们分别是:张辽前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右将军

诸曹的官职都在夏侯惇之下。曹仁车骑将军、曹洪卫将军、曹休领军将军、曹真镇西将军


据曹瞒传和世语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来是姓夏侯氏,因为过继给太监曹腾才改姓曹。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没有查到曹嵩原姓。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曹氏和夏侯氏都是豫州沛国郡谯县人。公元190年曹操回到家乡谯县招集人马,夏侯氏很多子弟跟随。夏侯惇也是在这个时候跟随曹操。在曹操得到兖州后任命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兼领东郡太守。东郡太守是曹操得兖州之前的官职。

公元194年曹操征徐州,陈宫等叛迎吕布。当时夏侯惇留守濮阳,因为曹操的家人在鄄城,所以夏侯惇率军前去救援,吕布退而占据濮阳。虽然濮阳丢失,但夏侯惇保全了曹操家人。夏侯惇跟荀彧、程昱等人力保三城,不然曹操连家都没有了。曹操从徐州返回后,夏侯惇也率军一起征讨吕布,被流失伤了左眼。当时军中称夏侯惇为盲夏侯,夏侯惇非常不高兴。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曹操也许是出于安慰和嘉奖夏侯惇,封其为高安乡侯。我认为安尉的成份更大。在曹操跟吕布争兖州之际发生蝗灾。夏侯惇带领将士兴修水利屯田以渡过难关,老百姓也因此得利。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公元207年曹操按夏侯惇这些年的功劳增加食邑一千八百户,加上封高乡安侯七百户,一共是二千五百户。从公元194年——公元207年这段时间来说主要有:收复兖州、宛城张绣、征徐州吕布、征淮南袁术、官渡之战、平定北方等。公元198年曹操派夏侯惇援救刘备,但被吕布手下高顺击败。公元202年夏侯惇跟刘备交战,败于博望坡。公元206年高干等人反,夏侯惇参与平叛。平定北方的战争中夏侯惇只是坐镇后方。所以夏侯惇不如其他诸军那么出彩。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在这段时间里五子良将中的夏侯惇的封赏在他们之上。



公元207年——公元216这十年夏侯惇几乎没有做什么事情。公元216年十月曹操征孙权,公元217年三月退军。曹操让夏侯惇督二十六军驻守居巢。二十六军应该十多万人。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曹操又赐给他各种乐器和有名的倡优,说:“以前魏绛联合西戎有功,尚能得到钟磬之类的乐器,何况将军你呢!”但是夏侯惇并没有这方面的政绩。公元219年曹操任命夏侯惇为魏王国前将军。就如在此之前刘备做了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当时曹操的手下将军都在魏王国任职,但都在夏侯惇之下。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论功劳名声来说夏侯惇是远不如五子良将的。而同时其五子将的官职是也是不如夏侯惇。张辽征东将军、乐进右将军、于禁左将军、张郃荡寇将军、徐晃平寇将军



曹操对待夏侯惇远在诸文武和曹氏子弟之上。曹操常让夏侯惇跟自己同坐一车,也允许夏侯惇进入自己的卧室。以前曹仁想进入都让许褚挡住了。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曹操对夏侯惇也是无比尊敬。在曹操封魏公和封魏王后任命了一批文武担任魏公国和魏王国官职。那些人就不在这里详述。本人曾统计过,那些人九成以上在三国志有传的。只有夏侯惇没有,所以他也请求曹操给他个魏王国官职。曹操回应: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曹操的意思是讲夏侯惇是众臣的老师,其次是众臣的朋友。作为大臣,你是尊贵且品质高尚的人。区区魏王国,怎能让您屈就魏的官号?曹操的潜意就是把夏侯惇置于跟他同等的地位。曹操虽然同魏王,但也兼大汉王朝丞相和冀州牧。曹操是汉官,夏侯惇也是汉官。这样两人就是同意关系。一旦夏侯惇像其他人那样在魏王国担任官职,那夏侯惇跟曹操就是君臣关系。因为夏侯惇的坚持,曹操任命夏侯惇为魏王国前将军。



我认为曹操独尊夏侯惇,首先是因为两家是世交,并且世代联姻。曹操很有可能是跟夏侯惇及夏侯氏子弟从小玩到大。曹操的儿子曹丕等人就是跟夏侯惇的儿子从小玩到大。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比如刘备的从小玩伴简雍,刘备对待他的礼敬不亚于诸葛亮。简雍每次都要独占一榻,除了诸葛亮外谁的面子都不给。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適,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曹操独尊夏侯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恩于他。公元190曹操起兵讨董卓时,以夏侯惇为首的夏侯氏子弟纷纷跟随。讨董卓失败后,夏侯惇跟随曹操去杨州招兵买马。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夏侯惇对曹操的恩惠,我认为是有的。比如刘备对待麋竺,给予的待遇在诸葛亮之上。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麋竺虽然能力不强,也没有什么战功和谋划。但他确实对刘备有恩。公元196年吕布偷袭徐州,刘备不光丢了徐州,连家室都丢了。麋竺马上献上妹妹和家产资助,刘备得以重新振作起来。不久后曹操表荐麋竺兄弟为太守,两人皆弃官跟着刘备流浪。所以我认为夏侯惇也有这样类似的事情。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有一些人认为夏侯惇并没有什么战功是因为史书漏记。我认为这也许成立。但好像又不是很说的通。如果真的功劳这么大,史书不应漏记。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人都认为魏国的建立,夏侯惇功劳非常大。魏主曹叡时,夏侯惇、曹仁、程昱三人配享太庙。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

夏侯氏成为仅次于曹氏的家族,而且继续通婚。封侯的不下二十人。其余皆官居刺史或大守、将军。就连司马炎帝都非常重视夏侯氏。公元266年因为夏侯惇的孙子无后,司马炎下诏从夏侯氏亲属继续夏侯惇的爵位及延续香火。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劭封之。"


小鸿哥


看三国,夏侯惇到底在哪些地方被黑了,没有什么战功却一路加官?

夏侯惇是曹操亲友团中的大佬,是夏侯氏的族长,虽然战功不显,但却是曹操最为信任的人,那么为什么表面上看夏侯惇没啥战绩,却一路加官,深受曹操信任呢,个人认为因为夏侯惇资历高,有能力,人品好。

夏侯惇资格老,起点高

夏侯惇是最早投奔曹操,跟随曹操创业的元老,而且身份特殊,是夏侯家的族长,而我们都知道曹操与夏侯家的关系,而当曹操当奋武将军时,就封夏侯惇为司马,而曹仁,夏侯渊是别部司马,这里也可以看出夏侯惇起点很高,资格很老。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三国志》



夏侯惇有着不俗的内政管理能力

夏侯惇虽然打仗鲜有战功,但在内政上却有天赋,那年大旱,蝗灾四起,于是夏侯惇决定断太寿水做池塘,他亲身上阵挑土,带领百姓种稻,使百姓得以摆脱灾害。这也是夏侯惇能力与素质的集中体现。而在曹操征孙权回军之时,令夏侯惇都二十六军,防卫孙权,委以重任,这可是需要极大的威信跟能力的。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三国志》

而在建安十二年,曹操统计了一下夏侯惇的业绩,决定给他补发工资,增封邑千八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二千五百户。由此可见夏侯惇虽然没有取得很令人瞩目的战绩,但对曹魏来说功劳还是很大的。而曹操对夏侯惇也确实没话说,在外面打仗的时候外出一同坐车,而且不用通报可以自由出入曹操卧室,地位相当之高。


夏侯惇人品值得信赖,忠诚度高

而夏侯惇能深得曹操信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品德很好,自己勤俭节约,但为人豪爽大方,将多余财产都分给别人。而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曹操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不会委以重任,步步高升。

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子充嗣。—《三国志》



总结:夏侯惇作为曹魏的元老,虽然没有立下什么名流青史的战功,但他为曹魏做出的贡献却是极大的,加上他资历高,能力强,人品好,所以深得曹操倚重,所以他虽无过人战功,但一路加官也可以理解了。


临石观海


曹操在东武阳打黑山贼,夏侯带分队驻扎在后方的白马。

曹操在东平和济北两郡大战青州黄巾时期,夏侯作为后方的东郡太守镇守濮阳。

两次讨伐陶谦时期,夏侯镇守濮阳,结果张邈吕布之乱,夏侯一被调虎离山而濮阳失守,二被军人绑架差点完蛋,三被流矢射中没了一只眼睛。

此后直到讨伐袁绍时期,夏侯一直后方做太守,亮点是开发了一些水利工程。

讨袁时期,夏侯负责“后拒”(估计就是后带领后方军团,防敌绕后)。

这一时期,刘备向北进攻,逼近颍川,夏侯惇和于禁抵挡,中了伪退之计,率兵追赶,结果中了埋伏,被李典支援救出。

邺城攻破以后,夏侯就继续回河南种田。

曹操第二次攻打濡须口,夏侯参与(具体职务不详),之后与曹仁、张辽镇守居巢,督二十六军。后来樊城战役,带队到摩陂旅游了一趟,返回淮南。

转到召陵(许都附近,中央地区)驻扎。

总而言之,夏侯惇生平真正指挥的像样作战只有两场,一场兖州争夺战,一场博望进攻战。兖州之战,夏侯先是很轻易地被骗失了濮阳,后是被绑架黑点累累;博望之战,在兵力优势(刘备兵本来少,夏侯惇防区却在靠近许都的中央地区)下被刘备击败。(不知此时诸葛亮或徐庶是否已加入刘备阵营)

魏国大将军夏侯惇儿子中最有名的是假节、驸马、镇东将军夏侯楙。

所以我个人的结论是,夏侯惇完全是靠着和曹操的亲情和基情上位的。曹操深知夏侯惇能力有限(尤其是兖州之战很挫的表现之后),所以后来就安排他专业种田了。

博望之战,考虑到刘备势力微薄,加上夏侯惇有名将于禁辅佐,又是防守战,曹操想这下元让总不能出岔子了。可谁想元让自从被弃用后,深深地想证明自己的战斗力,不顾李典的苦谏(不知道于禁有没有劝谏他),勇往直前地追击,结果果断上当,在丛林里被伏击,多亏李典开始没和他一起来,才支援而救出他。

曹操想:真是扶不起的元让啊......

于是后来驻守居巢,虽然名义上元让是总督,但曹操实际上安排曹仁和张辽指挥部队。曹仁的血缘、资历和官阶不比夏侯惇差多少(不同于李典),所以不会被元让左右,而张辽又是个有血性的男人(不同于于禁),不会轻易屈服于元让的错误指挥。(见博望之战)曹和张可以说是当时内姓和外姓中最能打仗的将领了,让这两个人辅佐他,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溺爱。

关于夏侯惇的履历,有所遗漏:

1)在兖州两郡种田时期,夏侯惇被派去小沛营救被高顺攻击的刘备,结果被高顺击败。

2)在河南种田时期,卫固、张琰、张白骑在弘农、河东叛乱,钟繇请来马腾的凉州军帮忙平叛,夏侯惇作为钟繇的下属,也参与了这次平叛。鉴于卫固叛军先被杜畿瓦解,贾逵用计重创了张琰叛军,而张白骑贼军在弘农被马腾军击破,因此夏侯惇在这次平叛中最多只有一点苦劳。

3)征讨张鲁时期,曹操带上了夏侯惇,根据《魏名臣奏载董昭表》中“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可知当时夏侯惇和许褚都在曹操中军大帐。可推测,夏侯惇的职务是镇守中军,而非直接参与作战。而汉中之战的胜利完全在于前锋误打误撞,吓跑了张卫军。

综上,夏侯惇总共亲自指挥了三场战斗(兖州、博望、小沛),全部兵败。此外,在钟繇麾下配合马腾军打弘农叛贼,有一点苦劳;在曹操麾下参与了濡须口和汉中两场战役,然而并没发挥什么作用。

所以夏侯惇的才能并不体现在军事上,但是对于曹魏举足轻重。曹操需要一个人坐正,宗室中有资格的无非夏侯惇、曹仁、曹洪。曹仁少时不修行检,名声不好。曹洪贪财吝啬。夏侯惇常虚心好学,为人俭朴。这样的人曹操用的放心,士人看得顺眼。有时候没有出彩事迹也从侧面反应夏侯惇治下矛盾不激烈。


万古一瞬中


我们无论看《三国演义》或者是看正史的时候,都会发现夏侯惇很少有单独帯军的机会,但是夏侯惇的官位却是一直在不断提升的。

在《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可以说是一个常败将军,少数有的几次帯军经历,几乎都是以战败告终,印象较为深刻的两次,一次失去了一直眼睛,一次成就了诸葛亮的名声。

我们看一下正史中,夏侯惇的官位和爵位变化:

裨将→司马→折冲校尉,东郡太守→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高安乡侯→河南尹→伏波将军,河南尹→前将军→大将军

《三国志》写到的夏侯惇的功绩,我简单叙述一下:

  1. 征讨董卓;

  2. 平定兖州;

  3. 征讨吕布;

  4. 治理灾害;

  5. 守卫后方;

  6. 征讨孙权。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
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而在中间,夏侯惇有丢了兖州的罪责,虽然是被有心算无心,陈宫、张邈等人的背叛,奉迎吕布,但是差点让曹操成为无家可归之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上面夏侯惇的功绩来看,同时参照《三国志》所记载的,夏侯惇的官位有重大的提升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曹操刚刚奉迎天子来许昌,夏侯惇的官位提高到陈留、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并封为高安乡侯;第二次是曹操称王后几年,夏侯惇也成为了前将军。

在建安十二年,夏侯惇的封邑因为之前的功绩增加了一千八百户,总和两千五百户。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在建安十二年之前,夏侯惇的功绩主要是守卫后方和治理地方。曹操每次出征有一个习惯,他永远将当时曹操集团的大管家荀彧放在后方统筹兼顾,同时还有自己的亲族将领夏侯惇,二者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此外,夏侯惇应该是曹操本家将领中最得他信任的一个。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和恩赐。

不过得承认一点,在《三国志》中,陈寿对于夏侯惇的叙述的文字数量远远少于那个早死的夏侯渊的。这就是因为夏侯渊常年在外征战,而夏侯惇常年守卫在后方的缘故。

虽然夏侯惇很少有战功,但是他深得曹操曹丕父子的信任,并且常年守备在大本营,使得他的官位处在曹操集团的武将中的前列。


秋心谈历史


其实夏侯惇能一路加官,并非是没有原因的。无论他的功劳还是和曹操的亲疏关系、以及他的影响,都是能得到封赏和得到曹操器重的。比如萧何对刘邦建立大汉的功劳,虽然萧何冲锋陷阵不多,但是他坐镇后方,给刘邦稳固了一个能及时补给的后方,这正是萧何能为功臣第一的原因。

同样的夏侯惇也曾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让曹操东征西讨而无后顾之忧。曹操后方在他的治理下很稳定,所以曹操在前线打仗就算失利,但是对于全局而言,曹操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从而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故而夏侯惇后来可以不经通传就可以进入曹操的卧室,后曹丕继位,夏侯惇又被封为大将军,夏侯惇去世后,曹丕亲自穿素服,赐夏侯惇谥号为忠候,同时夏侯家亦获得尊崇。

夏侯惇,字元让,他是曹魏重臣,为西汉夏侯婴之后,其很早就追随曹操,是在曹操讨黄巾军时,夏侯惇就已经追随曹操了。在为曹操镇守后方时,曾屯田蓄水,让百姓受益,故破洞得人心。

曹操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其地位亦随之提高,后来曹操为魏公,又晋位魏王。而夏侯惇对曹操忠心耿耿,当时曹操属下将领都被任命的是魏的官号,但是只有夏侯惇的官号还是汉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曹操觉得夏侯惇和他同是大汉的官员,如此他们之间就是同僚的关系,意思就是说夏侯惇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不同于其他将领的。

曹操觉得夏侯惇和他说同僚的关系,如此又怎么能封夏侯惇魏的官号,由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赖倚重。

然虽如此,夏侯惇为了表示他对曹操的忠心,故而多次请求封他魏的官号,在夏侯惇的坚持下,最终曹操是答应了夏侯惇的请求,封他为魏前将军。

夏侯惇一路被加官奖赏如,在曹操迎汉献帝后,夏侯惇转任河南尹,之后又为伏波将军,此时其可以受权能简单从事,不用拘于制度。后因功增封邑一千八百户。加上之前的有二千五百户。在曹操征孙权归还时,让夏侯惇督二十六军,和曹仁、张辽等屯兵居巢,防卫孙权。

夏侯惇能得到曹操的器重,是因为夏侯惇的才能,夏侯惇能加官,也是因为他的功劳,再加上夏侯惇和曹操的亲疏关系,就不难理解夏侯惇为何会一路加官了。


中孚鉴


夏侯惇此人有明显的弱势,那就是军事谋略较差。他也算是领军多年,却几乎没有亲自指挥取胜的亮眼战绩,败仗反倒不少。

比如:

公元196年,刘备和曹操共击吕布。夏侯惇奉命援助刘备,却被吕布手下高顺击败,沛城落入吕布之手,刘备逃走。

公元202年,刘表命刘备北攻曹操。夏侯惇在博望坡不采纳李典建议,见刘备烧营逃走,与于禁追击却中伏兵之计,打败而归。

另外还有一些为人诟病的事例,如被吕布手下生擒和被流箭射伤左眼等。似乎也成为夏侯惇得人生污点,让他的名将形象有点打折。

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的将领之一,加上血缘关系,曹操对他的信任远超他人。而夏侯惇也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信任,因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曹魏忠心耿耿。有个典故说,当时许多将领都担任曹魏的官职,只有夏侯惇仍为汉朝职务。他就上书曹操希望能被封魏官,多次强烈要求,曹操才封他为魏前将军。

当然,对曹魏而言,夏侯惇不但是忠臣,更是功臣。

比如:

安抚地方:某年蝗虫之灾肆虐,天又大旱。夏侯惇派人断水成塘,且亲自担土,带领将士们向百姓宣传种稻的好处,终于帮助百姓渡过严重缺粮的难关。

镇守后方:曹操多次远征,作为留守大本营的将领均是夏侯惇。曹操征陶谦,夏侯惇守濮阳;征吕布,留守陈留、济阴,后为河南尹;征孙权后,屯兵居巢,以防东吴。进攻虽然不是夏侯惇之长,但在驻地防守上,他绝对是个高手。曹操可以很放心把后方交给夏侯惇,而后者总是不辱使命。

总而言之,夏侯惇有其过人之处。尽管他不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绝世名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污点或劣迹,但绝对不能掩盖他戎马一生为曹魏的付出和奉献。

与其说是曹操对他的信任成就了夏侯惇,不如说夏侯惇稳定表现为自己争取到了锦绣前程,甚至在他离世之后,还能萌荫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