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項羽封了別人很多王,是王中之王,那他和劉邦打最後一戰時,其它的王為什麼不幫他呢?

鑽石j


項羽頭上的王中王,看著光鮮,其實一文不值,大家都是軍閥,誰說話管用,全看拳頭大小。項羽因為鉅鹿之戰,表現出來的戰力,及戰後的勢力,讓大家不得不向他低頭。

垓下之戰時,楚霸王已經是窮途末路,各路王們,要不被劉邦收編,要不被兼併,項羽連自己最親密的盟友都非死即反,身邊也是眾叛親離,哪來幫手呢?

來看一下項羽分封的十八個王:劉邦封漢王、章邯封雍王、司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司馬卬封殷王、魏豹封魏王、申陽封河南王、韓成封韓王、趙歇封代王、張耳封常山王、黥布封九江王、吳芮封衡山王、共敖封臨江王、韓廣封遼東王、臧荼封燕王、田市封膠東王、田都封齊王、田安濟北王。當然還有天下共王,義帝熊心,及項羽自己的西楚霸王。

在垓下之戰之前,已有十一王被滅,其中大多數是項羽的支持者,剩餘六王,有五個投靠了劉邦,剩餘一個臨江王隔岸觀火。

被消滅的王: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魏王魏豹、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遼東王韓廣、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投靠劉邦的王:河南王申陽、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

隔岸觀火的王:臨江王共敖

為了對抗項羽,劉邦還另封了齊王韓信、韓王韓信、梁王彭越等諸王,四面圍困項羽。那麼,項羽從王中王,為什麼會變成孤家寡人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虛火的王中王

但凡能成為呼風喚雨的王,至少要做到政治上有地位,軍事上有優勢,經濟上有財力。這樣,大家跟著你,才能做到有實惠,有安全感,有前途。

項羽這個王中王,純屬虛火上升,靠的就是個人超強的武力,大家是在粗胳膊面前不得不低頭。但是在政治上,項羽失誤太多。

鉅鹿之戰前,項羽殺了主將宋義搶班奪權;鉅鹿之戰屠殺四十萬關中將士,同時把關中三王推向政治邊緣化;違背楚懷王約定,強行奪劉邦之功;分封后暗殺共主義帝。等等一系列行為,顯示出項羽毫無政治頭腦,充其量就是一介武夫。

這樣的王中王,跟殘暴的董卓無二致,形同土匪,可以逞一時之快,不可能有政治前途。比如章邯等秦朝降將,雖然歸降了項羽,但因為項羽的背信棄義,屠殺降將,導致他們成為三秦父老眼中釘,他們內心對項羽的怨恨是不可避免的。

分封不公,天下離心

項羽是心胸比較狹窄的人,在分封天下時,就很不公平。這就是為什麼,秦朝剛滅,項羽剛剛班師,天下立刻大亂的原因。

比如燕王韓廣,被項羽改封遼東王,將燕地這塊肥肉,給了自己的心腹臧荼;刻意打壓陳餘,導致陳餘張耳翻臉,整個燕趙之地打成一鍋粥。

齊地被項羽強行切割成三塊,功勞最大的田榮,因為救助項梁不力,竟然不得封王,導致田榮成了項羽一輩子的夢魘。

再比如“遊擊司令”彭越,項羽無視他的功勞,讓他的一萬多人成了無主的流浪兒。結果他只能成為騷擾項羽的游擊隊。

比如劉邦,按楚懷王約定,劉邦應該是滅秦後真正的王,被霸道的項羽差點幹掉。通過張良陳平等的運作才得以安全回到封地,漢中之地還是後期爭取來的。

本來項羽在政治上就失去了正義性,分封還憑藉武力,按自己的好惡決定封地,無論是封到的,還是沒被封到的,都不滿意,項羽威信喪盡,可以說二次天下大亂,責任就在項羽。

疑神疑鬼,分崩離析

項羽不能獲得諸王擁戴,連他最核心的成員,甚至內部團隊,他也沒辦法凝聚在一起。比如九江王英布,本來是他的核心成員,竟然被隨何策反了。

再比如龍且,跟隨項羽一輩子,可謂忠心耿耿,竟然因為陳平的離間計,一度被項羽排斥在核心圈以外。

最不幸的是大謀士范增,老先生追隨項梁起兵,獻策無算,可以說是楚軍的大腦。項羽竟然也懷疑范增的忠心,讓他辭職返鄉,結果范增氣死在路途。范增一死,楚軍從此成了“無腦”的軍隊,只有軍事,沒有政治,只有刀槍,沒有計謀。


恰恰是他的家族,如項伯、項它等人,才是真正的內奸,項羽卻自始至終也沒有懷疑過。

下邑之謀,項羽缺個張良

相對於項羽的眾叛親離,光桿司令劉邦的擁躉越來越多,把項羽的大樹伐了一半,收編了一半。如何對待這些諸侯王,劉邦陣營中,曾經有過兩個意見。

一個是張良的下邑之謀,他主張,打好三張牌:韓信、彭越、英布。具體做法就是,給這三個人分封,誘之以重利,從東、南、北幾個方向,不斷騷擾打擊和牽制項羽,使楚軍疲於奔命。

第二個是酈食其的擴大版下邑之謀,他主張,大肆分封天下,讓天下諸侯一起聚集於劉邦賬下,為各自的利益,對項羽實施群狼戰術。酈食其的這個建議很像擴大版的下邑之謀。

不過結果截然不同,張良的下邑之謀,決定了項羽的敗局,酈食其的計謀被張良叫停。張良指出,這楚漢相爭,局勢不明的情況下,一旦分封諸侯,受封人就各自為戰,本位主義嚴重,你劉邦的號召力立刻就失去了。同時,基於項羽的壓力,這些諸侯王往往選擇投靠項羽。一個擴大版的下邑之謀,很像東施效顰,差點害了劉邦的大業。

劉邦沒掉進陷阱,掉進陷阱的是項羽。其實項羽大封諸侯,等於在挖自己的牆角。事實正如張良所料,項羽分封的諸侯,很多都是本位主義,各打各的小算盤,往往對項羽的命令陰奉陽違。因為大家都這樣,項羽還法不責眾,等於給自己挖了個坑!

綜上所述,垓下之戰前,因為項羽自己在政治上失策,在公平性上失義,在管理上失明,在指揮上失控,導致諸侯王們對他離心離德,眾叛親離,幫手成了對手,只能面臨四面楚歌的悲慘結局!


尋根拜祖


項羽確實封了別人很多王,一共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但是到了他跟劉邦打最後一仗的時候,為什麼其他的王都不幫他了呢?

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一、項羽封王是假借的楚懷王的名字封的,可沒過多久,項羽卻把他殺了

當初楚懷王熊心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了咸陽。項羽後來就派人去報告給熊心,以試探他的心意,結果熊心回覆說,按照原先的約定來辦。於是乎項羽懷恨在心,後來還封了十八王,而他還是王中王的西楚霸王,並尊了楚懷王熊心為義帝。

分封完諸侯以後,各諸侯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國後,項羽就強迫義帝遷往長沙的郴縣,與時同時,暗中下令讓途經的幾個王,即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等人殺了熊心,最後熊心被英布的手下殺死在郴縣附近。

此等不義之舉自然不會讓競爭對手放過,得知消息的劉邦發檄文公告全國,斥責項羽弒君,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也引起了天下 諸侯的響應,就此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

二、項羽分封的不公引發了很多不滿之聲

比如項羽將齊國一分為三,封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對真正的實力派田榮卻置之不理,因此沿江過多久,田榮便將齊王田都趕回了楚國,而將濟安北田安和膠東王田市都殺了。隨後,田榮自立為齊王。

項羽把原來的趙王歇封去了北邊荒涼的代國為代王,而將張耳封為了常山王,卻對同樣是趙王歇手下重臣的陳餘置之不理。所以分封后沒多久,陳餘便聯合齊王田榮趕走了張耳,又恢復了趙王歇的趙王身份。


所以,雖然表面上,秦國被滅亡了,國家統一了,而實際上,卻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動盪局面。

三、最後一戰時,十八王處境如何?

事實上,在項羽跟劉邦打最後一仗的時候,項羽分封的王之中,只剩下六個王了,而其中的五個王,即河南王申陽、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都已經跟著劉邦混了,只剩下一個臨江王共敖坐山觀虎鬥,還哪裡有人會幫他呢?

說到底,項羽都是一個軍事天才,卻是一個政治白痴,不懂得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打擊應該打擊的勢力。所以他雖然表面上將帝國統一在了一起,卻又開始陷入一個“按下葫蘆起了瓢”的局面之中,劉邦屢戰屢敗,卻一直沒有被消滅,相反,最後卻在不斷的敗仗之中,兵力反而越來越多。

鴻門宴之時,項羽坐擁四十萬大軍,而劉邦兵力僅有十萬;

到了最後一仗的時候,劉邦率領近六十萬大軍,困住了項羽的十萬軍隊。

幾年的時間裡,劉邦從來沒有在與項羽的正面戰爭中佔過便宜,形勢卻完全的逆轉了。政治和軍事這兩門課,項羽嚴重偏科了。


水一白聊歷史


項羽初期的實力確實非常強大,他自稱西楚霸王,意為王之首。他將全國的領土分為十八個王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分別是漢王劉邦、常山王張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韓王韓成、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齊王田都、塞王司馬欣、河南王申陽,史稱“項羽分封”。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我也想低調啊,可是實力不允許啊”!項羽就是這樣了,實力太過於強大,做人自然就不多麼低調啦,性格上就變得高傲了,繼而出現傲視群雄,唯我是尊的情況,這樣一來十八個諸侯王經常被項羽開罪,被侵犯了誰心裡舒服啊,相信大家也聽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麼一句話,這樣看來沒有其他的王幫助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還有就是十八個諸侯王,個個都想保全自身的實力,你們其中兩個打起來了是他們希望都來不及的事,等你們兩敗俱傷了,還可坐收漁翁之利。


大何大何


楚霸主項羽是″王″,不是"皇″!他沒有稱帝,這是他的一大敗筆——有實力如項羽者,在名號上是與其它眾王是一樣的!因此項羽並沒有可以號令天下的"名義″!

搞清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諸候王們可以在楚漢之間徘徊罔顧、左右投機了!原因就在於項羽是想逆歷史潮流而動,試圖恢復秦朝以前的"列國分疆”的局面!而沒有事實上的天下共主(皇帝)的結果,當然就是引發新的紛爭了!

項羽可以憑藉實力,分封諸候。但卻沒法從制度上去約束他們。這在項羽實力猶存,佔據上風時,表現得尚不明顯。但是一旦項羽開始走下坡路了,那些投機者自然就會與崛起的劉邦合作了!況且項羽在識人、用人方面以及策略方面也確有不足和欠缺!也造成了諸候與之離心!

綜上所述:項羽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卻絕不是他在烏江自刎時所講的"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北疆同心侃歷史


楚漢之爭中,各路諸侯的遭遇,就決定了項羽孤立無援的命運。

滅秦之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而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路諸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看看各路諸侯的遭遇:

章邯,在陳倉被漢軍所敗,後自刎而死;

司馬欣、 董翳,成皋之戰被漢軍擊敗,自刎而死;

魏豹,錯估形勢,背漢歸楚, 後兵敗受俘,為漢將周苛所殺;

申陽,投降劉邦;

韓成,因與劉邦關係緊密,被項羽忌憚,留在身邊,後廢為侯,被殺;

司馬卬, 楚漢之爭時投降漢王劉邦,後被楚軍所殺;

趙歇, 井陘之戰落敗,後被漢軍所殺;

張耳,歸順劉邦, 後隨從韓信平定趙國,受封為趙王;

黥布, 楚漢之爭中,叛楚歸漢;

吳芮,在張耳勸說下,歸服劉邦;

共敖, 任楚懷王熊心柱國,懷王被項羽所殺,在楚漢之爭中,作壁上觀;

韓廣, 被手下大將臧荼擊敗及殺害;

臧荼,在楚漢之爭中,歸順劉邦;

田市,被田榮率兵擊殺;

田都, 由於田榮率兵攻打,逃亡至西楚,此後下落不明;

田安, 因田榮造反而被殺。

楚漢之爭中,項羽所封諸侯或死或叛,還有觀望甚至下落不明的,以至於最終決戰的時候項羽成了真真正真的孤家寡人,沒有人來支援也是理所當然的。


白失消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項羽封別人為王,但是他自己也是王,如果他有實力,那麼自然是王中王,或者按他的說法叫霸王,但是如果他沒有實力,我也是王,我憑什麼聽你的跟你一起倒黴?

而且項羽這霸王本就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劉邦自然是不服的,這不說,他分封諸侯的時候雖然大幅度削弱了諸侯的實力,但是同樣也讓許多王對他心生不滿。最突出的就是齊國那一堆姓田的,本來一個強大的齊國被項羽硬生生分割成了三份。還有把燕國一分為二、韓趙魏三國分成了五國,諸侯們對他怎麼能沒有怨言呢?誓死效忠項羽的,一個沒有。



再說,等到垓下之戰的時候天下局勢早就變了,首先劉邦面對項羽有了絕對的優勢,其次天下剩下的王裡面吳芮和共敖就是打醬油的,韓信、彭越、英布、張耳、韓王信五人是劉邦封的,臧荼見情況不對也倒向了劉邦。全天下除了項羽都是劉邦的人了,哪裡還會有支持。


守仁讀仁


幫個雞兒,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觸及六國貴族很多利益,但沒有殺這些貴族,只是淪為平民,雖然是平民,但是秦朝當地官吏統治,還必須依靠貴族支持,就好比三國時的士族,雖然統一,但六國並沒有認同感,這也為六國反撲埋下禍根,項羽分封后,其實是各國重回戰國時代,劉邦登基後,還是實行分封制,如果不分封,會觸及很多人利益,如秦朝。


豬豬豬438


現代人現實主義,古代人難道不現實?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北京21976391


項羽順水推舟而已,其他的王大都是先秦六國貴族後裔,依然沿襲的是先秦時期各自為政,攻伐紛爭。

經過了秦朝一統(中央集權由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後,由原先的周天下諸侯國變成了徹底禮崩樂壞的軍閥割據,實質上沒多大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