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辽国的萧太后,又叫做萧绰(953-1009年),别名又叫做萧燕燕,契丹族。她不仅是辽国辽景宗的皇后,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有着武则天一样的雄才大略。尤其在辽景宗去世之后,萧绰就被分封为“承天皇太后”,然后以太后的身份当朝管理国家。在萧太后的统治下,辽国进入历史上统治中原两百年鼎盛辉煌的时代。萧太后的死去,是在1009年在南行途中患上疾病,不治身亡,终年五十七岁,尊号承天皇太后,葬于乾陵。现在,就听小编介绍这一位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传奇人生。

早年人生经历

  • 童年

北京平谷区王辛庄镇有一个太后村,那里群山环抱,形如宅院,流行特色小吃“太后煎饼”。相传,萧太后就出生在这个村里萧家院的龙潭泉边。父亲萧思温家族在辽国世代为官,自然也出身在显贵的官僚贵族之中。萧思温不仅善于心计、足智多谋,在辽太宗乃至辽穆宗的时候,曾经担任南京(今天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以密威预政”。可以看到,萧思温一家与其他契丹贵族相比较,是受着汉族文化影响很重的家族。

小时候萧绰一直都是聪明伶俐,美貌出众,办事情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在一些生活琐粹小事情也是一样。这一种精神也获得了父亲萧思温的赞许。就有一则故事,就是萧太绰和几个姐姐一起干家务活,其他几个姐姐很早就收场了。只有她一个人还在执著擦家具,把家里一切东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着这一股认真劲和执着劲,萧思温用赞许眼光表扬着:“此女必成一番大事业!”

  • 封为皇后

辽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一起去黑山(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一带打猎。这些平日受辽穆宗虐待的亲信大臣就想谋杀他。于是,就趁着辽穆宗深夜喝醉酒,这些亲信大臣就刺杀了他。

在刺杀成功之后,辽国的权臣萧思温就封锁消息,然后协助平日与自己交往甚密的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登上皇位,这就是辽景宗。辽景宗也就晋封扶持自己登基的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尙书令、魏王等一系列官职。权高位重的萧思温,也把自己小女儿萧绰(之后的萧太后)嫁给当时二十二岁的皇帝辽景宗。当时,年仅十六岁的萧绰三月进宫被封为贵妃。在两个月之后,就在父亲萧思温帮助下,被正式册封为皇后。萧绰就这样成了一国之母,母仪天下。

政治上成就

  • 步入政坛

萧太后步入政坛,也就是从父亲萧思温被刺杀开始。在保宁二年(公元970年)五月,辽景宗前往阊山(今天辽宁阜新)这一带行猎,萧思温也跟随着前行。高勋和女里两人合谋把萧思温刺杀了。父亲的死,也使年仅十七岁的萧绰渐渐成熟起来了。她开始发挥自己杰出的才干,帮助多病的辽景宗治理国家政事。

说起辽景宗耶律贤的体弱多病,还得来源于他是辽世宗儿子,在父亲辽世宗“火神淀之乱”被刺杀的时候。当时,四岁的耶律贤被裹在毛毡子里躲在柴垛里,才免遭叛逆大臣的毒手。但是,辽景宗耶律贤也受到惊吓,使他小时候就遭遇到了风疾。当时,萧绰在嫁给辽景宗时候,满腹才情的她不甘心只做一个贤淑的缤妃,下决心是要做一番大事业,于是就插手管理夫君辽景宗的国事。

  • 当权亲政

当时,辽国的局势是比较混乱,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辽景宗是想做一番大事业。可惜身体不好,经常发作风疾。每到犯病的时候,就由皇后萧绰代替他处理国家大事。于是,扭转辽国契丹王朝的国运任务就交到了有着政治抱负的萧绰身上。萧皇后的精明能干,处理国家政事都是决策高明,辽景宗觉得欣慰又快乐。伴随着时间推移,在辽景宗的默认下,辽国一切日常政务都由萧绰一个人独自裁定。所以,萧绰贵为皇后,名为辅助实质也是一种当政。她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决策政事告诉躺在病床上的辽景宗,辽景宗表示只是“知道”,不会有任何意见和干预。在遇到重要的军国大事,萧皇后就召集群臣,一起商议解决办法,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决定。

这样,在萧绰的励精图治下,辽国军事逐渐强盛,政治经济走向了繁荣的正规道路。在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正值三十五岁的辽景宗在出猎的路途中,经过云州(山西大同)一点,在焦山行宫病逝。临终之前,辽景宗下了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就直接指明了萧皇后决定军国大事。在年仅十二岁的儿子梁王隆绪,也就是耶律隆绪继承皇位之后,史为辽圣宗,第二年改年号为统合。由于“母以子贵”,在983年(统合元年)萧绰被封为“承天皇太后”。这样,萧绰就由皇后一举变为太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管理政事,更好辅助辽圣宗的统治。

  • 与青梅竹马汉臣韩德让联姻,建功立业

萧绰在成为皇太后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小时的青梅竹马——汉臣韩德让结婚。实质上,萧太后在嫁给辽景宗之前,与汉臣韩德让一直都是青梅竹马,私下订有婚姻。但是,由于皇命不可违,萧绰被选为贵妃,这一对彼此相爱的鸳鸯也只能就此被扯散。

在辽景宗死后,

萧太后此时三十岁,也正是女人成熟丰艳的年龄。此时的她,就流露自己敢爱敢恨的性格,公开表达对汉臣韩德让的爱慕之情。如她说的:“我从前与你就一直有婚约。现在皇上去世,愿意与你再续前缘,重谐旧好。我的儿子现在当了皇帝,他也就是等同于你的儿子,愿你这一生照看好他!”

面对萧太后的表白,韩德让也是感动不已,没想到当年的小女孩在经历这么多年后,对自己依然旧情缱绻。面对契丹贵族“非我异类”一类危言耸听的攻击言语,以及旁人的指指点点和流言蜚语,萧太后不为所动,依然无怨无悔去追求自己儿时的恋情。这也令韩德让有莫名地感动,对萧太后更是忠心耿耿。

之后,韩德让与萧太后同为夫妻,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时候也不做任何避忌。这个治国下手无情不手软的萧太后,对韩德让身份特殊的股肱之臣却表达缱绻的儿女情长。为了回报萧太后的爱情,韩德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太后与幼主更是忠心耿耿。他先为太后与幼主献出了一个管辖宗室的绝佳良策,并且自己担任“领宿卫事”,直接负责两人的人身安全。

(汉臣韩德让)

萧太后也出于回报,给予韩德让高官厚禄。如在统合十八年(公元994年),韩德让被封为赐姓为辽国的国姓耶律氏,改名为耶律隆运,出宫籍。官职为太保兼政事令,总理南北二院枢密院事,拜大丞相,进齐王。除了这些头衔,韩德让也获得一套规制与皇宫同等的文忠王府,享受与帝王级别一样的随从队伍。这样,韩氏家族过去在辽国以述律平皇后奴隶身份出现,也正式被封为皇族。

相传萧太后知道韩德让有妻子之后,派人秘密毒杀了他的妻子,这也为她下嫁给韩德让清扫了障碍。在统合六年九月一天,萧太后一改过去在皇宫宴请朝廷群臣的惯例,却在韩德让的帐室宴请群臣,对群臣施予重赏。这一场以萧太后和韩德让为宴会主人的酒宴,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是萧太后下嫁给韩德让的婚礼喜宴,两人也是名义上的夫妻。之后,韩德让就是大辽国的太上皇帝了。也有谣言,就说辽圣宗耶律隆祐实质就是韩德让与萧太后生的儿子。

  • 大兴政治改革,繁荣辽国

韩德让也没有辜负萧太后对自己的爱慕与信任,一生都对萧太后忠心不二,从不利用她授予给自己的特权,做出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更没有篡位的念头,为辽国的振兴和繁荣可谓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

在汉臣韩德让的辅助之下,萧太后对辽国的风俗和制度做了一番深刻的改革。这些改革有奖励农耕、减轻农民的赋税、提倡官吏廉洁、治理冤假错案、解放一部分奴隶、重新组建部族。萧太后在执政辽国的时候,虚心依靠汉人将领,任用汉人不做任何怀疑。她也教育儿子辽宋宗学习中原文化,写出“乐天(诗人)诗集是吾师”的汉语诗句。在汉族文化普及上,她积极利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的文集和群臣共同欣赏。辽宋宗也喜欢读《贞观政要》这一本书,从中积极汲取治理国家的经验。

通过改革,使辽国由奴隶制国家变为封建制国家,也改善了契丹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

(萧太后的辽国银元)

在《辽史·刑法志》中也记载,在萧太后萧绰改革之后,辽国

“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

可以看到,改革之后,辽国一片欣欣向荣和兴旺的景象,国力是十分强大了。

在辽宋宗耶律隆绪这一方看来,萧太后的下嫁和韩德让的“继父”身份,他没有任何反感,对韩德让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父子一般情感。他如父亲一样对待韩德让,每天让自己两个弟弟隆庆和隆祐每天去继父韩德让身边起居问候,让他们在距离韩德让寝帐二里以外的地方就应该下车步行。当韩德让离开京外出返回的时候,这两位亲王也要去站守迎接和问安拜见。辽宋宗自己贵为辽国的皇帝,在会见韩德让的时候,礼节也不含糊。在距离五十步之外的地方下车步行。韩德让虽然从帐篷出来迎接,辽宋宗却先对他行礼。在入帐篷之后,更是让韩德让高居在上座,自己对他执行父子之礼。

军事上杰出成就

北宋由于一直想收回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当北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和其父亲岳州刺史贺怀浦等人听说辽国孤儿寡母和萧太后的风流韵事之后,就进言:

“如今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而其母与韩德让不清不楚伤风败俗,定然招来国人痛恨,辽国肯定内乱,上下不齐心,会有谁愿听一个败坏妇德的女人指挥?正是对辽用兵的大好时机。”

当时,宋太宗听了觉得有道理,就与雍煕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的三月,对辽国发动一场“雍煕北伐”。当时,宋军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先获得一些小胜利。

萧太后也不甘示弱,以大将耶律休哥抵御曹彬率领的宋军东路,也以大将耶律斜轸抵御宋军杨业率领的西路,自己也御驾亲征,亲自率领韩德让和儿子辽圣宗赶到南京,与耶律休哥协助作战。在五月,萧太后亲自披上盔甲上阵,一面率兵与曹彬在正面对阵,一面派大将耶律休哥包抄宋军的后路,阻断水源和粮食的通道,曹彬的军队大败。

之后,萧太后抽出兵力,转而对抗西路的宋军。由于前两仗的胜利,很大鼓舞了辽军的士气,宋太宗连忙命令西路军全部撤退。西路宋军在一路吃败仗情况下,士气低落,再加上杨业也得不到后方的支援。最终包括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在内所有部署都全部战死沙场殉国,杨业本人也被辽军活捉,悲愤之下也殉国。

当萧太后把杨业的头颅割下装入匣中,传送在边关各地时候,辽军受着鼓舞士气大振。宋朝的守军士气也受着打击,失去了战斗的自信心,无法守住已获得的土地。这样,辽国顺利收回了所有的疆土。

在辽宋宗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深秋闰九月,萧太后率领辽圣宗耶律隆绪和韩德让,率领二十万辽国的精锐部队南征伐大宋。一路上,辽国的军队势如破竹,才两个月功夫就攻打到檀州(今河南濮阳),距离北宋都城开封就是隔着黄河。

当时,北宋的宰相寇准坚持皇帝宋眞宗亲自御驾亲征,借此激励士气。当宋眞宗的车驾出现在澶州的战斗前线时候,士兵情绪高涨,高呼“万岁”声音连绵不断,士气高涨,人人同仇敌忾和视死如归,很快集结起数十万之多的援军和辽军直接对抗,战场形势对宋军是非常有益处的。

接下来一个噩耗,对辽军是巨大打击。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射中身亡,这也很大影响了辽军的士气。这时候,萧太后审时度势,再加上对韩德让建议一番权衡,考虑辽国国力并不足以撼动宋朝,以及辽圣宗耶律隆绪还是幼主,决定阵前议和。这样,辽宋就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檀渊之盟。

澶渊之盟中,宋辽乃是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眞宗赵恒为兄长,赵恒称皇太后为叔母,维持宋辽两国固有的旧疆界。宋国每年进贡辽国三十万金帛。这样,两国结束了多年的战争,进入了长达一百年相对和平的阶段。

萧太后的逝世和历史的评价

萧太后萧绰晚年时候享受着儿女孝顺、丈夫恩爱。在1009年(统和二十七年)十一月为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举办了传统的契丹礼仪“柴册礼”之后,把皇权还给儿子耶律隆绪,结束了她在辽景宗和辽圣宗年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摄政统治生活,去南京(今天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在南行途中,萧太后患上了疾病。同年十二月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萧太后的死使辽圣宗耶律隆绪悲伤不已,寝食俱废,哭到一直呕血为止。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他给母亲加尊号,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且隆重安葬在辽乾陵。萧太后的死也给晚年的韩德让带来沉重打击。韩德让为此郁郁寡欢,重病不起。虽然耶律隆绪和皇后萧菩萨哥依照儿子与媳妇的礼节伺候着他,每天为他端汤送药却回天乏术。在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三月初,韩德让也跟着撒手人寰,享年七十一岁。辽圣宗耶律隆绪也为韩德让这个继父举办葬礼,一切规制如同母亲。并且,辽宋宗亲自为他服丧,拉着继父韩德让的灵车送出百步之远,把他葬在自己母亲的身边。

萧太后由于铁腕强硬的政治手段,以及对政敌冷血无情地残杀,使后人对她评价一直是两极化。如在元版的《辽史》评价非常简单,书中就写着“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就是说她善于治理国政,使群臣对国家忠心耿耿,乃是正面评价。但是,宋人著的《契丹国史》就是负面评价,有了人身攻击。如叶隆礼在《景宗萧皇后传》指责萧太后:

“(萧后)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就是负面评价,说萧太后这个人阴毒邪恶,善于勾心斗角与权谋。

从一个妃子与女人角度来说,中国历史上后妃虽然数不胜数。但是,这些贵妃也只有萧绰萧太后,能够建构立业,彪炳史册,也能拥有一个女人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儿孙绕膝的幸福人生。这一点,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也难以媲美的。

参考文献:

辽国武则天:萧绰皇后.中国古籍出版社【M】2015.9.1


七彩飞扬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名燕燕,父亲是大辽北院杻密使兼宰相萧思温。萧家祖辈为契丹人,后仰慕汉丞相萧何威名而改汉姓萧氏。萧太后是辽国中期女政治家、军事家,足智多谋,文武全才,可以狂甩慈禧太后十八条街。

萧太后自幼聪慧美丽,而且早熟,16岁就被辽景宗耶律贤选为贵妃,第二年就封为皇后。萧太后陪伴了辽景宗十四年,为其生四子三女,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朝政大权实际由萧太后掌握,但是萧太后从没有僭越之心。


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幼子耶律隆绪即位。宋太宗看到辽国孤儿寡母执政,觉得有机可乘,于是率兵夺取幽云十六州。萧太后率奋起抵抗,宋军大败,辽军还俘获老将杨业,后来杨业绝食而亡。

1004年,大辽国兵锋正盛,萧太后挥师千里,直趋澶州。尽管后来受挫,但宋真宗急于求和,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萧太后平安撤军。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宋向辽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

萧太后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税,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而且以戈止武,坐收宋朝岁币之利,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对外军事强盛,对内政局稳固,使辽朝迈入鼎盛时期。



萧太后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对待感情从不将就敷衍,也不委屈求全。萧太后在嫁辽景宗之前就与汉臣韩德让订有婚约,但是皇命不可违,二人虽彼此相爱,无奈被棒打鸳鸯。辽景宗死后,萧太后就公开示爱韩德让,并且举行了隆重的喜宴,庆祝二人旧梦重圆。面对契丹贵族的议论纷纷、指指点点,甚至还抛出“非我异类”危言耸听的言论,萧太后不为所动,仍然对韩德让始终如一,爱的无怨无悔。

萧太后下嫁韩德让之后,辽圣宗非但不反感,而且对韩德让非常尊敬。儿女孝顺,妇唱夫随,萧太后功成名就,想到了激流勇退。1009年,萧太后将皇权交给了耶律隆绪,从此结束了她近四十年的摄政生涯。儿子担起了责任,萧太后一身轻松,于是她决定到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途中染病,一个月后病死行宫,终年57岁,葬于乾陵。


中国历史上的后妃数不胜数,然而通观下来,只有萧太后,不但建功立业、彪炳史册,而且作为一个女人,她真正享有了完整的人生。因此,萧太后是一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一位值得让后人敬佩的女人。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们当代很多人对古代朝代史的评价还是基于对外战争的胜负上,比如汉武帝和唐太宗,都因为开疆拓土而备受推崇,大概只有宋朝最为屈辱,屈辱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在经济和文化上方面的,而是因为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吃瘪,靖康之难中差点团灭,成为了教科书式的耻辱史。

后世的文人大概实在看不过去,以宋朝为基础,编纂了很多振奋人心的作品,比如《杨家将》《岳飞传》,向世人展示,其实宋朝还是很能打的,只不过是奸臣当道。

在我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尤其是《杨家将》,更是表达一种男人不行,巾帼不让须眉的社会价值观,寡妇救国,何其悲壮!

如果要说《杨家将》中的女将有原型,我倒是认为是以辽国的萧太后作为基础刻画的!

长期以来,一些历史学者的狭义史学观导致很多人认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并非是我国的历史,再加上契丹民族在辽朝灭亡后神秘消失等种种复杂的历史因素,导致人们对曾经强大的辽朝感到陌生和不屑。

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人们可以接受大理,接受西夏,接受吐蕃,唯独无法接受辽朝,一度到了“谈辽色变”的地步。

其实以契丹为主体的辽朝政权比宋朝建立的还要早,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已经向契丹称臣,契丹还一度攻占开封,并在开封建立了辽朝,只不过由于缺乏统治中原的经验,最终退出中原。

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打,但是不能守,退出中原的大辽陷入内讧,逐渐衰弱。

等到宋朝建立,武力统一南方之后,当时正赶上辽国皇帝耶律贤意外去世,临终前让年幼的耶律隆绪继位,并且让他的皇后萧绰临朝执政,是为萧太后。

萧太后,名叫萧绰,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宰相萧思温的女儿,16岁嫁给了耶律贤,因为耶律贤身体不好,在其生前萧皇后就帮着他处理朝政,耶律贤对萧皇后的政治能力是足够认可的,所以才能放心在百年之后将辽国与幼子交到了萧皇后手中。

可宋太宗赵光义对此并不知晓,他觉得孤儿寡母,必定软弱可欺,便决定趁机北上伐辽,暴打辽朝孤儿寡母,按理来说,剧本都写好了,就差演员就位了,奈何雄才大略的赵光义,两次北伐都惨败而归,输给了曾经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孤儿寡母手上,赵光义伐辽的雄心壮志被浇灭,此后,大宋士兵整体感染“谈辽色变”病,一提契丹就瑟瑟发抖,宋朝对辽朝的进攻态势也转变为防守。

一个按照历史规律理应衰亡的政权,在萧太后的带领下,不但没有继续衰亡,反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越战越勇,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公元1004年,萧太后携辽圣宗率领大军南下,由于太宗赵光义已死,当时的宋真宗虽然拥有百万大军,却想要避其锋芒,向南逃窜,最后在北宋名臣寇准等人的坚持下,宋真宗才亲征澶州。

当时辽太后意识到,辽军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很多人都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的耻辱,其实,我倒是认为这是宋朝外交上的一个巅峰,北宋之前与之后,中原政权都向游牧政权称臣,只有北宋与辽朝以“兄弟之国”相称。

双方互不侵犯,但是大宋每年要向辽朝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这样的协议下,双方保持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萧太后执掌大辽政权四十多年,以一个寡妇的身份震慑大宋近百年,直到金国崛起,宋朝的那些文人士大夫才又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历史上的萧太后有多强悍,想必大家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我深度怀疑,后来的杨门女将,压根就是以萧太后为原型,再加工创造的。


史论纵横


萧太后是中国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上,她曾两度登上政治舞台,在辽景宗和辽圣宗两朝期间,参与政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她励精图治,选贤任能。

经济上,她轻徭薄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她纲纪严明,对外修和。

萧太后(953-1009),本名萧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她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

保宁元年(969),十七岁的萧绰被立为皇后,然而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不能正常主政,后来便下诏让萧绰临朝参政,长达14年之久。乾亨四年(982),辽景帝驾崩,辽圣宗耶律隆绪随即即位,由于圣宗年仅十二岁,遂由萧绰奉诏摄政。统和元年(983),萧绰被尊为"承天皇太后",临朝称制,开始了她的"承天后摄政"时期。统和二十七年(1010),萧绰把权力转交给辽圣宗,随后不久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辽史》中记载的萧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又"神机智略,善驭左右",是一个极具才干的女强人。然而由于历史小说、评书和戏剧等作品的广泛流传和影响,萧太后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尤其是《杨家将》等历史小说,为了表现杨家将忠君报国,英勇抗辽的事迹,更是将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朝人物,和以宋朝潘仁美为代表的宋朝奸臣,设定为陪衬的反面形象,虚构甚至丑化了萧太后的形象。例如小说中将萧太后描写成"胆小怕事、愚昧无知的蠢人",又虚构了九龙飞虎谷大战,宋朝代表辽国,萧太后最终自杀身亡的情节,更是模糊了萧太后的真实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在参与朝政近40年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强国利民的政策,巩固了辽王朝的统治,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辽朝的中兴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上,萧绰在辅政和摄政期间,积极推行"惟在得人"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启用大量人才。例如他任用在管理政务、戍边治军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耶律休哥总管南面军务,以便以从事,历史上记载他"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戍兵,力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足见萧太后识人、用人的眼光。又任用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委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甚至大胆启用有才智的汉人,韩德让、马德臣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汉官。

在经济上,萧绰采取改革赋税,减免租赋的措施,积极鼓励和发展农业,使辽代的农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此外,她还在灾年中,减免赋税,赈济灾民,《辽史·圣宗纪》中记载道:"统和元年,九月癸丑朔,以东京、平州旱、蝗,诏振之。",据统计,在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这样诏令赈济灾民多达三十多次。除了轻徭薄赋,鼓励农业发展,她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实施了一系列利民强国措施。

在军事上,萧太后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辽史》中记载她"亲御戎车,指挥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最能体现她军事家谋略的,该算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辽史》中记载道"习知军政,澶渊之役""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澶渊之盟"创建了宋辽两国的和平发展时期,辽国坐收岁币之利,更促进了辽国经济发展。

此外,在法律上,摄政后的萧太后还参考《唐律》重新修订辽律,改变当时法律紊乱,不平等的现象,以至出现了"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甚至"囹圄空虚"的现象。

她还大量释放奴隶,将他们设置成新的部族,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

在大量启用汉人的同时,随着汉族官僚集团势力的增长,萧太后也开始开科取士,采用唐代的进士法,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就连考试后,人才的录用,也是参照唐代的制度进行,可见她对于汉族文化的重视。


煮酒君


你好,我是史事君,为您解答!

与武则天、慈禧一样,萧太后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之一。历史上的萧太后被称为“承天太后”,是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太后,名绰,小名燕燕,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的生母。

▲ 萧太后

辽景宗时期,萧皇后的的政治、军事才能已崭露头角。当时,辽景宗身体不好,萧皇后参与军国要事决策,“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当时萧皇后倾向汉化,主张革新。

到了辽圣宗时,萧皇后荣升为萧太后,因儿子才12岁,她奉遗诏摄政,辽圣宗继位之初,辽朝处于“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因此,萧太后整顿吏治,提拔治国之才的人担任要职,加强对宗室的约束和对吏民的管理,使政局渐趋稳定。萧太后注重改善契丹族和汉族的关系,她还经常出入疆场,赞成宋朝提出的议和要求,双方订立“澶渊之盟”,促进了契丹族和汉族的友好交往。

▲ 辽圣宗和萧燕燕

经过萧太后的治理,辽朝开始步入全盛时期,为辽朝盛世奠定了基础。景爱先生给她的评价是“她是一位古代少见的女政治家、女军事家。”大家对萧太后活捉杨业一事也是误读,公元986年,宋军三路大举攻辽,战争初期,辽军获胜,辽将耶律奚达捉住宋军大将杨业。萧太后曾密令统帅耶律斜切勿用暗箭伤害杨业,必须活捉。耶律奚达正是用暗箭射伤杨业而捉住的为此,受到了萧太后的处分。由此可见萧太后对杨业的钦佩和重视。

此外,真实的萧太后并没有与汉官韩德让有君臣之恋,是有人制造了他们的绯闻以丑化萧太后,这些都在景爱先生的《历史上的萧太后》中加以考证澄清。

▲ 韩德让

(参考史料:《宋史》、《辽史》、《杨家将》)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


史事春秋


导语: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953~1009年),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不同的是,她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和历史中的萧太后



看过《杨家将》的小伙伴们应该对萧太后很熟悉,杨家满门忠烈大多数都死在了萧太后的手上,影视剧中对杨家将的定为是忠君爱国的英雄,萧太后的形象自然就被丝毫没有底线的丑化。抛开影视剧的影响,完全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的话,萧太后和杨家将不过是各为其主。

如果影视剧把萧太后塑造成英雄,那么杨家将就会被无限丑化,总要有一个正派一个反派。

不过从现在看来,萧太后一个人陆陆续续干掉了杨家那么多英雄,也算得上是一个厉害人物。但萧太后终究是一个女人,她也不是从小就学习政治和军事上的事情,她的丈夫辽景宗在外出打猎时突然病逝,临死之前留下遗诏,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让萧太后辅佐国家大事。萧太后受到丈夫的临终嘱托,只能收起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心情,扛起一个一国之主的责任。

因为她的儿子才十二岁,对政治上的事情不了解。萧太后到底是个女儿身,尽管草原上的女儿并不娇弱,但因为性别原因,她从前对政务也没有过多参与,把国家交给她是因为她是小皇帝的亲生母亲,是母亲,就不会伤害自己的儿子,用心辅佐几年最后自然会把政权还给自己的儿子。

萧太后一个后宫的女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朝堂,她站在朝堂上,举目望去,竟然没有一个可以真心信任的大臣。

萧太后的铁腕主政


萧燕燕一直以北魏的冯太后为楷模,对于冯太后叱咤风云的功绩,十分钦佩,但也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冯太后贪恋权位而导致内部危机的激化。


虽说萧燕燕对后妃预政有清醒的认识,但当她实现朝纲独断,当她的意志可以主宰国家的命运之后,面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虽然不会像冯太后那样不择手段,但总是运用各种借口不肯归政,以致辽圣宗亲政遥遥无期,从“冠礼”之年等到“而立”之年,权力依旧握在萧燕燕的手中……

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女强人,萧燕燕的内心应该是比较矛盾的,

一方面在治理国家,在宋辽对抗中占据明显的上风,令世人瞩目;

一方面必须考虑归政的问题。


历史提供给女性的舞台是狭小的,生为女人应该是萧燕燕最大的不幸!


直到五十七岁归政的时候,她终于理解了北魏冯太后弑杀子嗣、荼毒嫡孙等不近人情的做法,实际上正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模式的一种报复性挑战。


整顿吏治: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承天太后摄政长达二十七年之久,从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就整顿吏治,诏谕各地官员办事“当执公方,勿得阿顺”,把政绩好坏作为考核和升迁官吏的主要标准,其次是修订法律。过去以契丹族为贵、歧视汉族,民族待遇不平等,同罪不同罚。为了解决民族矛盾,调解民族关系,下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削弱了契丹人的特权。


为适应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化,诏令天下从建国以来被胁从为奴隶的人,编入州县户籍,恢复他们向国家纳税的平民身份,多次下达释放奴隶的诏令以及不准擅杀奴隶的诏令,使契丹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契丹民族,是一个勇于进取、“长袖善舞”的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体制,给后来的金、元王朝留下了不少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提供了最直接的榜样。


“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源于契丹人的“因俗而治”。

萧太后的军事阅历十分丰富


《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萧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辽军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


十一月,破德清军(近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一时北宋帝国朝野震动。有的大臣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有的大臣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在寇准一再催促下,宋真宗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

于是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最终双方合议休战,宋王朝每年向辽输绢20万匹,银10万两。


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城野战,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辽国萧太后历史评价


    因为其铁腕的政治手段及争议的残杀政敌事件,历史上对萧绰的评价一直两极化。


    元版《辽史》的评价很简单,书中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宋人的《契丹国志》便有了人身攻击,叶隆礼在《景宗萧皇后传》里指责道:“(萧后)好华仪而性无检束。”“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总结:正是因为萧绰用一生给辽带去了极大的利益,她的封号才从“承天皇太后”一路加到“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仁洪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因为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所以中原习惯称她为萧太后,把她描述成一个凶残阴狠的上位者。但就她一生功绩而言,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优秀政治家和爱国者。


    路之意


    1、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评价萧太后(公元953-1009年):她聪颖过人,政治头脑灵活,是位女中豪杰。我们从小可能听《杨家将》的评书,看《杨家将》的戏剧、影视作品较多,难免会认为萧太后负面形象较多,其实不然,文学作品往往为制造矛盾冲突、引人入胜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偏离历史实际较多。

    萧太后图1

    2、具体说来,历史上的萧太后:

    一、身份不同寻常,出身名门之后,从小就聪慧非同寻常,这一点可见《辽史》记载: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讳绰,小字燕燕,北府宰相思温女,早慧。思温尝观诸女扫地,惟后洁除,喜曰:“此女必能成家!”

    萧太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个女儿,从小聪慧勤劳,她的父亲大小就看好她。可以看出她没有千金大小姐的架子,她的父亲见微知著,从细节观察自己的女儿,唯独看好萧太后。

    剧照:萧太后

    二、知人善任,情商高,政治手段娴熟。

    辽景宗体弱多病,萧太后和武则天一样,较早的接触了政治。景宗死圣宗继位,年龄过于小,萧太后奉遗照听政。当时辽国面临的局势错综复杂:

    《契丹国志》: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佣兵握政,盈布朝廷。后当期虽久,然少姻援,诸皇子幼,内外震恐。

    内部局势不稳,外部更不消停。可谓是“东高丽,西党项,南大宋”。尤其以大宋赵匡义继位,虎视眈眈,对幽云十六州垂涎。

    首要任务当然是维稳,稳定压倒一切。

    对内维稳方面:萧太后采取韩德让建议,进行整治戒严。据史料记载:

    敕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夺其兵权,人心大定。

    不分民族,确定领导班子核心成员:辽国大将耶律斜轸、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室舫、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其中最倚重的便是韩德让,而且据《乘轺录》、《辽史纪事本末》、《契丹国志》等记载和暗指,韩德让和萧太后关系很不一般,这里不再过多叙述。总之,萧太后在选领导班子时经过深思熟虑,且人选非常成功。三个人齐心协力帮忙萧太后治理大辽。

    萧太后图2

    三、为政举措贤明,国泰民安。

    政治上除选好领导班子外,还体恤下属,多次到有功劳的大臣的家庭亲自慰问;选拔官吏时,贪污残暴之人不用,倡导清廉。

    经济上,免除蝗灾之地税负,赈济灾民;以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告诫辽军打猎不得妨害农业生产等等。

    军事上任用大将耶律休哥,在对宋战争中屡胜,擒获杨继业,解除南面之忧,后签订“檀渊之盟”,创辽宋和平盛世。

    文化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在辽国进行科举制考试。公元988年,开始按照唐制进行科举考试,借此选拔了不少人才,例如张俭 、杨估 、高正,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名臣。

    宋辽局势图

    3、综上,笔者认为,辽国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作是武则天之后政治上最伟大的女性,在她当政时期,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她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值得我们后人牢记。

    文\\燕山史话

    参考文献:《论萧太后在辽圣宗即位之际所采取的措施》 李凤飞 胡凡

    《论述录萧太后事迹的文学性》 张雅难

    《历史小说杨家将中的萧太后》 景爱

    《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张宏 刘延丽


    燕山史话


    大家好,我是平谷地气儿。今天来聊聊萧太后。


    1、出生——身为萧家女,注定皇家缘

    平谷有一个地方,叫做太后村,最有名的是太后煎饼。


    太后村的名字怎么来的呢?


    平谷王辛庄镇太后村,旧称萧家院。据传辽代成村,因最早萧姓居于此,且四周群山环抱,形如宅院,故名。民国时因山中有兴隆寺,改称兴隆庄,日军侵华时期化名太后村,沿用至今。


    当地世代流传着萧太后生于萧家院龙潭泉边的故事。


    民国九年(1920)《平谷县志》对萧家院的环境及萧太后身世传说有记载 :“邑西北二十里,山势高耸,四周环抱如城郭,唯东南山口近大道。山中地势平坦,东西宽一里许,南北半里许,相传旧有尼庵。西山角下有龙潭,水势渊深。有幼尼出行汲,忽内急而溺于潭侧,潭中龙因有人道之感,孕而生女,弃之山陬。邻村萧姓者怜而养之,长而韶秀聪慧。后入辽宫为后,主卒子幼,后即专政, 遂有萧太后之称。至今其地名萧家院。”


    其实,萧太后是否真的出生在平谷,很难说,但是出生在北京是历史认可的。

    萧太后小名燕燕,是因为她的父亲萧思温娶了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


    萧思温被人称为历史上“靠女人”走上权利的“别样传奇”。


    成为驸马爷后,其家族已与贵族高层(尤其是述律平)联系紧密。此时的萧思温初露锋芒,家世显赫,是辽太宗面前的红人,正是春风得意的时期。他先后担任了祗候郎君、林牙、左宣徽使等职。


    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的不久,因辽太宗十分信任萧思温,故将其派到刚刚获得的燕云一代重镇——南京任职。一方面让其施展才能、统帅军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燕云一带,防卫当地人民的叛乱与南方汉族政权的北伐。


    就在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职期间,萧思温生了三个女儿,包括小女儿燕燕。


    萧思温不具将才,但精于联姻。


    辽朝一直到辽景宗时期,也就是萧太后老公那个时期,才建立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因此,之前每一任皇帝去世后,都很难确定下一个继位者是谁。


    但精于算计的萧思温,认定肯定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三个儿子的后辈来继承,于是分别将三个女儿,嫁给三个派系。


    长女嫁给了次子耶律德光一系,二女儿嫁给了三子耶律李胡一系的赵王耶律喜隐。小女儿萧绰年龄还小,她被许配给了长子耶律倍一系、世宗皇帝的儿子耶律贤。这一切他做得不动声色、从容不迫。


    因此,身为萧家女,注定皇家缘!


    在未嫁人之前,萧太后16岁,有“细娘”的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这个时候,她是白富美,她可以学习各类知识,可以有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可以有姐姐们的关心,她是最幸福的。


    2、16岁,离家,便意味着成长!

    在辽穆宗因为嗜杀成性被身边厨子和近侍杀死后,萧思温做了一生最英明的决定:封锁辽穆宗被杀的消息,派出亲信飞报耶律贤。


    随后,耶律贤就当了皇帝,萧思温也因此更加位高权重,更是把最小的女儿嫁给皇上,于是,16岁的燕燕,就被封为皇后。这是政治联姻,没有两情相悦,那个时候,燕燕已被许配给韩德让,但只能听父亲的,嫁给更牛的人。


    萧思温成了权倾上下的第一人,自然也引起后族萧氏的不满,飞黄腾达的背后,潜伏着杀机。


    于是,在次年五月,国丈萧思温于巫闾山(今辽宁西部)盘道岭遇到强盗伏击,遇害了。


    有得就有失,刚刚成为皇后,父亲就被杀了。



    这对于17岁的燕燕来说,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等待她更残忍的,是要自己杀死两个亲姐姐。


    3、杀死两个姐姐,不是真要这么残忍,更多的是无奈!


    上述说了,因为父亲的布局,三个姐妹嫁给三个皇室派系。既然是皇室的,都有机会当皇帝,谁又能心甘呢?


    先说二姐,嫁给的是太祖三子耶律李胡的儿子赵王耶律喜隐,史书上称她为“赵王妃”。


    赵王的父亲耶律李胡,本身可能有机会得到皇位,因为有最爱他的母后述律平支持,但无奈还是辽世宗继位了。


    但当皇帝的梦想,子承父志,赵王在辽穆宗、辽景宗两个时代,均一直谋反。而二姐和丈夫志向一致,坚决支持谋反。在爱情和亲情面前,二姐选择了爱情。



    谋反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因为两位皇帝都没有杀他,他就一直谋反,至死不放弃。


    公元981年,耶律喜隐再一次谋反被抓,此时景宗病重,处理国政的已经是萧绰了,她忍无可忍,不再念及他是自己的姐夫,下令处死。


    深爱的丈夫竟然被自己的小妹杀害,赵王妃伤心欲绝的同时,内心升起了强烈的憎恨。仇恨扭曲了她的心,她决定要报复。

    于是赵王妃假装谅解了妹妹,安排下鸿门宴,计划在酒中下毒,毒死小妹萧绰为丈夫报仇。


    然而,身在权力中枢,萧绰早已经历了更多的政治险恶,早就收买了二姐府中的侍女,轻松识破了她的阴谋。最亲近的娘家人、一起长大的亲姐姐也要害自己,萧绰十分伤心。


    但是,别无选择,姐妹变仇人,温柔的燕燕变为手段强硬的政治家,赐死了自己的亲姐姐。


    这个时候,就剩大姐一个亲人了!


    二姐让自己失望,还好大姐支持妹妹。

    大姐萧胡辇嫁给的是当时穆宗皇帝的亲弟弟、齐王耶律罨撒葛。大姐和齐王的感情也很好,她时常随齐王南征北讨,参与各种军机谋划,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华。


    齐王是穆宗的亲弟弟,本来穆总去世,也是有机会当皇帝的,不料因为萧思温封锁消息,被别人当了,心里委屈,抑郁成疾。三年后就去世了。


    大姐就开始守寡。为了安抚齐王一派系,景宗和萧绰将之被追封为“皇太叔”,萧胡辇封为“皇太妃”,并且支持她全盘接管了齐王的权力和部众。


    失去了深爱的丈夫,大姐在难过之后,带着草原女儿的英气和军事才能,开启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生涯。


    终究是女人,还年轻,特别渴望爱情!多年后,她终于找到了那个人,可惜是奴隶出身,被当时已经贵为皇太后的妹妹所不容。于是在捉拿、痛打大姐的爱人之后,将其流放了。


    大姐怒了!态度变得强硬了!不再朝拜、不再进攻、坚决要嫁!


    妹妹心软了,可惜这个时候做什么也有点晚了。姐妹之间已经有了缝隙和破裂。


    虽然爱人被放回来了,还封了将军。但恐怖的是,这个叫做挞览阿钵的男人,不能忘记曾经的耻辱与流放的苦难,于是不停挑唆怂恿姐妹关系。


    大姐想起二妹的遭遇,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也担心自己会有二妹的遭遇。于是乎,先下手为强。


    大姐凭借在西北的驻守,以为联合异族一起谋反就能成功,无奈忠诚的大士兵并不支持。


    有人将她们的阴谋密报给了皇太后萧绰,萧绰先发制人,在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将萧胡辇及其情人挞览阿钵一举擒获。


    此时的萧太后也步入暮年,姐姐是唯一的亲人了,她多么想姐姐能认个错呢。无奈,姐姐非但不认错,还勾结关押的人准备逃走,无奈,萧太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又亲手赐死了大姐。



    两年后,萧太后也去世了。这三姐妹有缘成为一家人,却因为父亲的安排,命运的捉弄,最后走到对立面,互相残杀。 没有所谓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只有沉重的痛。


    4、丈夫早逝,儿子年幼,多年征战,对一个女人是多么大的挑战!


    16岁那年,她嫁给了他,辽景宗。


    但是,这个4岁经历父母被杀,逃过一劫的皇帝,身体不好,时常夜里惊醒和身体不适。诸多朝廷大事,都需要萧皇后来处理。


    还好,她得到皇帝丈夫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在成为皇后的第八年,即976年,耶律贤干脆传谕史官说,从此以后,皇后的话,“亦称‘朕’暨‘予’”这等于正式宣告天下,给了皇后以与皇帝同等地位。


    24岁的她,“代理皇帝”,开启了正式处理政务的忙碌模式。


    谁成想,6年后,30岁的她,风华正茂,35岁的丈夫却病逝了。留下了12岁的皇子耶律隆绪,临终前遗诏“军国大事,听皇后令。”将国家大权,正式交予了能干的妻子萧绰。


    以前,丈夫身体不好,可还有依靠,现在要自己来了。无奈,她想起了曾经的那个他,韩德让。


    在朝中重臣韩德让的协助下,萧绰才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也重拾了曾经的爱情,这也算值得欣慰的事情。


    萧太后主政期间,大力推行汉化,废除了严刑峻法,并且严明法纪。在与北宋的多次交战中,萧绰亲临指挥,几乎全部取得了胜利。我们熟稔无比的杨家将在萧绰手下胜少负多。后来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辽国获得了大量岁币,占尽便宜。




    人生可能诸多挫折,但萧太后就是勇于面对,不断努力和接受挑战,于是成为一个传奇的女人。


    总结——铿锵玫瑰,萧太后是一朵耀眼的女人花!


    总是有人拿萧太后和大秦宣太后,大汉邓太后,大唐武则天,北宋刘太后做对比,还让排序。


    我只想说,萧太后是独特的一枝花。


    她美丽,她铁血,谁看到了她的伤心与无奈?


    她风光,她有作为,但是她还是选择把政权交给儿子,这可能是一个母亲在权利和儿子亲情的选择,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她曾经错过,但既然嫁了,也全心全意,为景宗生了三子三女。


    但景宗去世,她可能无奈,但机会来临,她也不优柔寡断,既能够重拾旧爱,也保住江山。

    57岁,在她终于放下一切,打算回到出生的地方——南京(现在的北京),打算安度晚年时,无奈,上天不眷顾,在南行的路上,因病去世在行宫。


    这多美丽的花儿凋谢了,留下了传奇的一生,留下了诸多的故事!


    历史已经久远,人都是复杂的,萧太后究竟是什么人呢?


    欢迎大家来平谷的太后村,看太后相关遗址遗迹,爬一爬太后山,听村子老人讲述他们心中的萧太后,听一听关于她的故事。



    关注我,更多精彩!


    平谷地气儿


    萧太后是辽国著名的女政治家,我略述一下其主要事件。

    第一,辽景宗的皇后

    萧太后,原名萧绰,小名燕燕,出身辽国名门望族。她父亲萧思温,曾担任辽国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位高权重。萧燕燕从小聪慧过人,其父赞道:“此女必能成大事。”十六岁那年,她被选为贵妃入宫,后被册立为皇后。萧燕燕政治上的才华,在辽景宗在世时就脱颖而出了。由于辽景宗身体一直不太好,国家大事的决断,许多是出自皇后萧燕燕之手。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第二,萧太后临朝称制

    辽景宗去世后,萧太后临朝称制,成为国家真正的统治者,这位女强人注定要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她与唐朝女皇武则天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没当皇帝罢了,两人都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内心之强大常人难以想象。萧太后刚上台时,地位是很不稳固的,她曾这样说:“母寡子幼,族属雄壮,边防未靖,奈何?”在这个时候,两位大臣的效忠与辅佐,是政权得以顺利交接的关键。这两人,一位是契丹人耶律斜轸,另一位是汉人韩德让。

    第三,萧太后与韩得让

    韩德让与萧太后关系十分微妙,有些野史甚至称萧太后下嫁给了韩德让,这虽然说得离谱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人维持着情人的关系。由于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汉人也成为辽国人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萧太后执政期间,重用汉人,推行汉化,致力于契丹与汉两个族的和睦。萧太后“汉化”思想的背后,未必没有韩德让的影响。

    第四,打击党项与女真

    萧太后上台后,辽国的实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比辽景宗时更强大。萧太后深知大宋帝国颇为强大,未敢轻启战端,在南方采取守势,而把进攻重点放在打击党项人及女真人。公元983年,辽国讨伐党项,击破十五个部落;即公元985年,辽国大败女真,俘获十余万人,马二十多万匹,军事力量更加强大。

    第五,重用耶律休哥

    萧太后执政后,宋太宗对她颇有轻视之心。实则萧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对军事却是十分精通,史书上称她“习于兵事”,想必当年辽景宗亲征,她都随行的。她知人善任,对耶律休哥的军事才华大加赞赏,提拔他为南京(幽州)留守兼南面行营总管,全权负责边关事务。耶律休哥赴任后,一方面劝农桑、修武备、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则派出大量间谍,潜入宋帝国境内,传播假情报,故意示弱于敌。雄州知州贺令图、岳州刺史怀浦等上书称:“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第六,挫败大宋的北伐

    公元986年,即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动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执掌辽国大权的“女汉子”萧太后竟然带着未成年的小皇帝御驾亲征,这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女政治家,比如西汉的吕稚、东汉的邓绥、唐朝的武则天等,她们都曾经是帝国最高统治者,但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萧太后这样御驾亲征。她非但勇敢,也有识人、用人之才,同时也知晓军事,把两位契丹名将用以对付两位宋朝名将。耶律休哥将对阵曹彬,而耶律斜轸则阻击潘美。

    御驾亲征的萧太后及辽圣宗已达抵达涿州以东五十里之处,她命令耶律休哥等人派出轻骑兵,反击曹彬大军。在巨马河之战中,曹彬的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则成为契丹的民族英雄,萧太后封他为“宋国王”。耶律休哥提议,乘胜南略,把辽、宋的领土分界线南移到黄河一线。但是萧太后有自己的考虑,未予批准。

    这一战,是宋辽历史上的关键性一战。从此,辽国进入最强盛的“萧太后时代“。


    君山话史


    辽国在历史上共历九帝,国祚二百零九年。在辽国,萧氏是仅次于皇室耶律氏的贵族。在辽国皇帝的后妃中,萧姓皇后就占据了十余位。但提起辽国的萧太后,一般特指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






    萧绰在景宗时即参与朝政,圣宗耶律隆绪时又临朝摄政二十七年。在她主政期间,重用贤臣稳固政权,改善民生与民生息,改革吏治选拔人才。萧绰文治武功,巾帼不让须眉,以太后之尊,带幼帝圣宗亲征伐宋,最终取得大胜。辽国在萧绰的励精图治下,国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而萧绰也成为辽国历史上众多萧太后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太后,从而名垂青史。

    萧绰出身于辽国的显赫贵族,她的母亲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吕不古,吕不古是辽国首位正式获得公主称号的皇帝的女儿。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的近亲,是辽国的外戚重臣。萧思温有三女,但他最看重的便是自幼做事严谨认真的幼女萧绰,认为此女日后必成大事。



    公元969年,萧思温陪辽穆宗耶律璟到怀州黑山打猎。因为穆宗耶律璟平日对近侍残忍凶暴,杀人如麻,所以在耶律璟烂醉之际,近侍花哥、厨子辛古等人忍无可忍,将耶律璟刺杀。

    由于耶律璟无子,当时萧思温便极力拥戴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穆宗耶律璟的侄子耶律贤继位。

    耶律贤接到萧思温的密报得知穆宗耶律璟在怀州死去时,立即率骑兵千余人赶往怀州,在穆宗灵柩前宣布即位。

    出于对萧思温拥戴之功的回报,景宗耶律贤任命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晋魏王。萧思温加官进爵的同时,他的幼女萧绰被景宗召入宫中立为贵妃,三个月后又升格为皇后,此时萧绰年仅十七岁。



    景宗耶律贤在四岁时,父亲世宗耶律阮死于燕王耶律察割叛乱。当时年幼的耶律贤被厨官所救,这才死里逃生。但自此一劫,耶律贤自幼便体弱多病。所以,萧绰被册封为皇后后,逐渐地参与到朝政来。

    萧绰参政后,展现出出色的政治才能。她知人善任,任用贤臣耶律贤适出任北院枢密使兼侍中;她重用汉臣,任用韩匡嗣出任南京(今北京)留守。辽国在萧绰的治理下,国势有所上升。在976年,景宗耶律贤下诏准许史官在记录皇后萧绰之言时,将萧绰“亦称‘朕’暨‘予’”。这实际上意味着萧绰在地位上已与景宗皇帝平起平坐。自此以后,萧绰实际上已成为辽国的最高统治者。


    景宗耶律贤的父亲世宗耶律阮三十四时死于察割之乱,而耶律贤也在三十五岁时英年早逝。临终之际,耶律贤遗诏传位于长子耶律隆绪,军政要事听皇后萧绰命,耶律斜轸与韩德让为顾命大臣。

    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当时辽国皇族都拥兵自重,皇权极不稳固。为防止主少国疑,皇太后萧绰再次展现出高超的智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了局势。

    首先,萧太后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镇守边防;又任命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萧太后的父亲萧思温对耶律斜轸有举荐之恩,耶律斜轸还娶了萧太后的侄女,所以耶律斜轸绝对是萧太后信任的心腹。

    同时,萧太后依据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命令皇族宗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又令皇族亲属入宫为质。如此,宗室诸王逐渐失去兵权,又投鼠忌器,皇室内部争权的隐患迎刃而解。



    皇权稳固后,萧太后专注于辽国的民生发展。她首先废除了隶制,还奴隶以人身自由,调动了平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她还改革了人才选拔制度,变世袭制为科举取士,为辽国招揽了大批人才。辽国社会经济在萧太后的治理下,得到了持续、飞速的发展。

    萧太后在治理内政方面,睿智开明,政绩斐然。在军事方面,萧太后也冷静果敢,亲临疆场,胆魄不输须眉。

    986年3月,宋太宗赵光义听信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暧昧传言后,认为辽国国主年少,萧太后宠幸用事,所以趁机发兵攻辽。


    面对大宋的数十万大军,萧太后临危不乱,带幼帝圣宗耶律隆绪亲征疆场。

    在萧太后的调兵遣将下,辽军一改先前的颓势,战局逐渐被扭转。

    在岐沟关大战中,宋军大败;在陈家谷口一战中,宋将杨业被俘,杨业的二子杨延玉战死。杨业被俘后绝食而亡。

    这场为时半年的“雍熙北伐”在萧太后的冷静指挥下,取得对宋军的完胜。而宋朝经此一役,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对辽国从战略进攻也转入了战略防御。

    1004年秋,萧太后、圣宗耶律隆绪率辽军攻宋,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澶州。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增,辽军攻城不利,连先锋大将萧挞凛也被宋军重创头部,重伤不治。



    在战事陷入胶着之际,萧太后审时度势,权衡再三,有意与宋议和,但又要求必须由宋先提出议和意向。

    宋真宗赵恒本来就不想再打下去,议和正中其下怀。在议和进程中,萧太后利用宋朝求和的心理,先发制人,双方最终签署澶渊之盟。盟约约定: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向辽每年交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等。

    萧太后巧妙地利用心理战术为辽国争取到最大利益。澶渊之盟的签订,也使宋、辽进入了百余年相对和平的时期。正是由于萧太后的高曕远瞩,使宋辽两国的百姓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时机。



    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还政于圣宗耶律隆绪。同年十二月,五十七岁的萧太后死于风寒。

    萧太后在辽国政坛活跃了整整四十年。在她主政时期,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治武功,将辽国推向了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萧太后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被后世推崇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的女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