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from 電商與管理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硅谷哲學家,YC創始人Paul Graham從不走尋常路,而他的文章《融資生存手冊》同樣也是。

在這篇文章裡,Paul Graham用14張圖展現了投資人的真實世界,同時也給創業者提供了與他們打交道的一系列思考和建議。

融資是創業裡第二難的事情

創業裡最難的是做出大眾需要的產品:創業公司最常見死因就是這個。排名第二的死因,就是融資。融資是創業裡第二難的事情。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導致這種困難的根本原因是融資市場天性殘忍,因為能夠投資的人的總數少,是個不飽和市場,而你能找到的對你的公司和項目感興趣的人就更加稀少。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由於投資人的“不理解”,他們極有可能做出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比如上午見面時恨不得馬上給你寫支票,到了下午卻連電話都不會回覆。而最糟糕莫過於,他們這些行為和“意見”不會隻影響他們自己,因為投資人之間都太熟悉了。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對你產生了某種“意見”,即便他們自己不願意承認,這個”意見“也會迅速成為所有他圈子裡投資人的”意見”。

投資人不會試圖用理智抵抗自己由“意見”逐漸產生的畏懼和貪婪情緒。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投資人會對其他投資人都不看好的公司感興趣的。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至於你為什麼要找投資人,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你擁有的選擇無非兩個:要麼選擇融資的陣痛,要麼選擇先從小企業開始做起,單純的用時間換髮展的慢性疼痛。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但要請你記住,融資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優解。即便是我或者跟我一樣的投資人說融資或許是一件好事,它也只是在你走投無路時,顯得稍好一點的選擇。融資仍然是條死亡率很高的路,如果你把融資當做你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沒融到錢時,不僅公司要被迫關門,整個融資的過程也隨時可能讓你痛不欲生。

 

如果你想要從融資過程中活下來,那麼我有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01

把你的期待值降低

融資很難,而且你一定要明白,不管你把這件事想象的有多難,它都要比你想象中的要難更多。這種難不光是融資本身,更多是你在面對投資人時的那種挫敗感。尤其當你把對待自家技術時的那種樂觀向上的態度帶入融資過程中時,這種感覺會尤為強烈。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02

不要停止公司的運營

融資不是目的,讓公司更好的運作下去才是目的,所以在融資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公司的正常運營。這聽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卻非常難

所以,請一定要把把公司放在第一位。把見投資人的時間安排在工作之餘,或者一勞永逸,找一個合夥人專門負責融資事項。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03

不要相信會有更好的融資機會

當發展順利時,我們願意冒險;當發展受阻時,我們只求平安。在對待融資這件事情上,一定要做好事情會往最壞的情況發展的打算,因為你一切的美好的幻想加上因為投資人圈子天生的不穩定性,都會使事情變得更壞。

所以,在融資這件事情上,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如果有好的投資人要對你投資,不要幻想會有更好的人投更多的錢,因為這次的投資可能只是你的運氣,而運氣早晚會用光的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04

對待投資人的時候要機靈

事實上,沒有VC會覺得有人會真的如實回答第一個問題,他們只是問一下,不要當真。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對於第二個問題,大部分VC都是很真誠的在問,不過我不建議你老實回答一個數字。之所以會有固定融資金額的概念,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早先的創業多半要建一個廠,或者一定要僱一批人。如果融資的錢不到一定數額,創業就無從談起,但是如今,尤其是科技公司不會再有這種需求。

之所以有這樣的建議,是因為你需要在融資的過程中向投資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不管怎樣我們都可以做的下去並取得成功,你對我們的投資只是能夠讓我們達到目標。

05

要能獨立生存

在美國,一些20來歲的創始人,他們的主要餐飲方式是自己泡泡麵,他們的日常支出(不單指個人,也包含公司)低到只要能賺到2000美金,個人和公司就開始盈利。

雖然這個盈利額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卻對創始人在融資時的底氣有著絕無僅有的影響。也許不管何時你都需要融資,可一旦你進入“泡麵利潤”的情況,一切就完全不同了,這意味著,你確實需要融資讓自己變大變強,不過當下即使沒有融資,你仍然能活得下去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注:“泡麵利潤”(Ramen Profitbility)是Y Combinator用來描述收入正好勉強cover公司日常支出的狀態,即雖未盈利,但可勉強保持收支平衡)

也許外界並不清楚,但當投資人在一起聊哪些團隊(公司)能夠成功時,他們說的最多是“他們能夠自給自足,這非常好”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而這種自給自足也就造成了很多時候人們看到的“這個公司並不需要投資,但是投資人擠破頭都要投錢進去”的情況。這不僅僅是因為投資人扎堆,更是因為創業團隊的“自力更生”。

06

投資人的拒絕不是對個人的否定:

當你被拒的時候你要挖掘裡面一切可用的信息

從數據上來說,VC基本上就是一個拒絕機器,因為一個好的VC可能只能從收到的800個商業計劃中挑選最多50個來面談,而這50箇中,最終能夠被投資的不會超過2個。所以,請相信,你被拒絕在投資人看來只是一個跟呼吸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你面對拒絕時所要做的不是一蹶不振,而且實實在在的搞清楚對方究竟是因為什麼而拒絕你。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事實上,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不太會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是否優秀,因為他們經常需要去判斷的公司的想法不僅稱不上合理,甚至對大多數而言可以稱得上是詭異。然而詭異不代表不優秀,這也是為什麼對創業公司下判斷是那麼難。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你被拒絕有時只是一個正常的流程,也不是每一個拒絕都有著明確且充分的理由,你要做的是分析和歸納這些拒絕,並找出你在下一次融資前需要處理的問題。

07

知道你當下的真實處境:

要給投資人更多的信息,也要努力從投資人口中獲取對公司的看法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在融資過程中,最悲慘無外乎你與投資人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無數輪面談後,對方給了一個“不”。所以如何更快的獲取一個“不”,可能比漫長的等待更有意義。

在整個融資過程中,如果你不主動的去推動投資人,他們其實不會願意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因為他們核心的方法論是“拿到最多的信息,做最少的決定”

當然這裡的推動不單單是指讓他們給你投錢,更重要的是通過其他方法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他們到底有多大的投資意向?他們覺得哪些方面還拿不準?

而收集到的這些信息不只是為了這一個投資人,你可能需要用這些你收集到的信息去說服其他的潛在投資人,這個過程中你大概率會找到那個最有可能對你說“好”的投資人。

[創問]生於創業,死於融資:融資的真相

我試圖通過這些內容提前告訴那些打算融資或正在進行融資的初創企業一個顯而易見卻又經常被人忽視的事實:融資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